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污水中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开发针对细菌感染的噬茵体生物制剂提供前期工作.采用双层琼脂法分离可裂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茵体的大小和形态,将噬菌体和宿主菌以不同比例混合,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并观察一步生长曲线,提取噬菌体核酸进行酶切电泳分析,通过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成功分离3株可裂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分别命名为ΦAb-1、ΦAb-2和ΦAb-3),电镜显示噬菌体的头部呈二十面体,直径约50nm,有一短尾.噬菌体ΦAb-1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2,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在裂解宿主菌时,潜伏期为20 min,爆发期为30 min,裂解量为190 PFU/cell.限制性酶切电泳显示噬菌体ΦAb-1的基因组大小约40 kb左右,为双股环状DNA.SDS-PAGE的噬菌体蛋白电泳包括7种蛋白,分子量在29 ~ 116 ku.噬菌体ΦAb-1、ΦAb-2和ΦAb-3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强的裂解毒性.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噬菌体分类法,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足尾病毒科.  相似文献   

2.
从脱毒棉籽粕和食用菌中提取食用核酸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核酸含量高的植物原料,探索食用核酸提取新工艺。方法:以脱毒棉籽粕粉和平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去离子水一次抽提-等电点与乙醇分次沉析法和NaCl溶液分次抽提-等电点与乙醇一次沉析法从中提取核酸。结果:两种原料采用两种不同工艺,提取核酸制品的A260/A280值均大于1.6,其中水提法大于1.6,盐提法大于1.8。核酸提取率在1.0%以上,其中水提法为1.07%和2.05%,盐提法为1.74%和2.48%。结论:脱毒棉籽粕粉和平菇子实体均是提取核酸的良好原料,后者优于前者。水提法和盐提法均适合于对脱毒棉籽粕粉和平菇子实体中食用核酸的提取,盐提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筛选多价大肠埃希菌噬菌体,确定其宽噬宿主谱、形态大小及核酸类型等基本特征,为应用于环境微生物消毒奠定基础。应用双层琼脂平板法确定多价噬菌体的宿主谱;透视电镜观察形态结构;提取核酸,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核酸酶(DNase、RNase A及S1)酶切的方法对核酸进行鉴定;SDS-PAGE电泳分析噬菌体膜蛋白。大肠埃希菌BL21、DH5α、JM109为噬菌体285P的宽噬宿主;电镜下呈微球型,边缘光滑,短尾,颗粒直径约81 nm;分光光度法及核酸酶切法均证实核酸为双链DNA;膜蛋白略小于43 ku。噬菌体285P对多株大肠埃希菌具有宽噬作用,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控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产生核苷和核酸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微生物经诱发育种后能够产生核酸类物质。肌苷、腺三磷等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化药物,鸟苷、胞苷、尿苷等核苷是一类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中间体。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是呈味性核苷酸,用于和谷氨酸钠复配成为第二代、第三代味精。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酶法和化学法分解产生核苷和核苷酸的原料。据国内外的研究、生产报导,枯草芽孢杆菌是产生核苷的最佳出发菌核,经诱变育种,选育硷基缺陷型和药物抗性菌株,  相似文献   

5.
北京棒状杆菌等五种细菌的DNA中G-C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1.利用核酸的增色性测定了属于四个属五个种的细菌G—C克分子百分数含量,其中包括一个过去尚未测定G—C含量的菌种,即北京棒状杆菌(CC=52.4)。所有的测定结果表明G—C含量是与传统分类允许的范围一致的。 2. 在提取核酸前破坏细胞壁时采用了前人较少使用的超声波法破坏细胞壁。 3.本试验在比色时小杯上没有加盖,任其自由蒸发。为此,本文中提出了一个校正蒸发量的公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Zn^2 的抗病毒特性,试验比较了Zn^2 对3种细菌各自噬菌体的复制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n^2 ]为20μmol/l时,将Zn^2 与大肠杆菌噬菌体E23温育90min可导致对该噬菌体增殖能力的69.3%的抑制,当[Zn^2 ]为25μmol时,90min的类似温育对北京棒杆菌噬菌体C2复制能力的抑制率为90.0%;而当[Zn^2 ]达150μmol/l,类似的处理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噬菌体B5m复制增殖能力关性;对一定浓度的Zn^2 ,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增强。通过温育作用时间与抑制率关系的分析,表明Zn^2 抑制作用的位点在细菌病毒内部,而不在其外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测并分析82株全基因组测序的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的携带情况,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利用PHASTER (Phage Search Tool Enhanced Release)软件预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前噬菌体,采用CARD (The 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earch Database)和VFDB(VirulenceFactorsDatabase)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预测到472条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其中完整型前噬菌体201条,疑似型前噬菌体91条,缺陷型前噬菌体180条。平均每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可携带至少2条完整型前噬菌体。每株鲍曼不动杆菌所携带的全部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比例约为4%–6%。29条前噬菌体携带77个耐药基因,耐药表型共有14种,分别来自15个不同的家族,涵盖6种抗生素耐药的作用机制。132条前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归类为38种毒力基因和34种毒力因子。不同类型的前噬菌体普遍携带1–2种毒力因子,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种及以上毒力因子。分析毒力因子可能的宿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用分子超滤膜法浓缩噬菌体溶液的效果以及用电镜对北京棒状杆菌AS 1.299噬菌体的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浓缩方法简便易行,浓缩效果好。浓缩液适于电镜观察。根据我们比较,这是一种侵染北京棒状杆菌AS1.299的新噬菌体,命名为A_(519)。  相似文献   

9.
张雁  吉永华 《动物学研究》1989,10(2):139-142
本文分别用对硝基酚磷酸酯、3-[32p]标记的RNA和大肠杆菌噬菌体入DNA作底物测定了新疆产穴居狼蛛毒中与核酸代谢有关的酶,发现此毒中含有磷酸单酯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噬菌体C2是含RNA的微球形噬菌体,直径约22毫微米。提纯的噬菌体在SSC缓冲液中沉降系数为79 S,在260毫微米比吸收值为7.8/毫克/毫升。纸层析分析表明其核酸碱基组成的克分子百分数为:A22.0、U 27.0、G 26.1和C 24.8。其解链温度为5 7.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RNA分子量为11×106。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外壳蛋白和A蛋白的分子量分别是13,200和42,000。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用对硝基酚磷酸酯、3'-[32p]标记的RNA和大肠杆菌噬菌体入DNA作底物测定了新疆产穴居狼蛛毒中与核酸代谢有关的酶,发现此毒中含有磷酸单酯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通过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进行遗传信息分析,为今后噬菌体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进行纯化、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提取噬菌体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基因组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LZ35,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病毒科。基因组全长44 885 bp,G+C含量为37.95%,含有83个开放阅读框,其中22个编码序列可预测其功能,61个编码序列为未知基因。噬菌体LZ35的基因组与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IME-AB2和YMC-13-01-C6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9%),与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YMC11/12/R1215的进化关系最近。结论 以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LZ35,明确了其形态和基因组特征,为防治噬菌体疗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报道数量众多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为我们利用全基因组比对手段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噬菌体的侵染能力提供了数据基础。本研究从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下载具有完整序列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噬菌体的基因组及相应的蛋白质序列,利用BLAST软件进行基因组序列比对,得出枯草芽孢杆菌与噬菌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R语言等软件对噬菌体侵染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利用Clustalx和Treeview软件构建进化树,得出枯草芽孢杆菌之间的亲缘性关系,最后对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进行COG注释。结果表明:在65株枯草芽孢杆菌噬菌体中,Bacillus_phage_SPBc2和Bacillus_phage_ph IS3501的侵染能力最强,而Bacillus_phage_phi AGATE等3株噬菌体的侵染能力较弱。在37株枯草芽孢杆菌中Bacillus subtilis ATCC 49760的易感性较强,Bacillus subtilis RO-NN-1等8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噬菌体的抗性较强。本研究利用基因组比对的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噬菌体侵染宿主的能力以及枯草芽孢杆的蛋白质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噬菌体侵染能力及其蛋白质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噬菌体可作为检测和区分植物病原细菌的一种手段。有关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噬菌体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姜瘟菌株上的噬菌体则还未见报道。本文所报道的关于分离自土壤的青枯假单胞杆菌姜瘟菌株(ZO-12)的噬菌体ZP-2和ZP-3生物学性状的研究结果,可为这些噬菌体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广谱抗噬菌体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5株不同品系的噬菌体作筛子筛选的噬菌体抗性自发突变株只对其相应的筛于噬菌体具抗性,为窄谱抗株。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把北京棒杆菌7338与钝齿棒杆菌Ts-Li进行融合得融合于ZG88,通过噬菌体吸附试验,血清学试验证明ZG88细胞表面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失去了噬菌体的吸附位点。因此ZG88是广谱稳定的噬菌体抗性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一些芽孢杆菌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镜观察描述了生产中三株芽孢杆菌(B.subilis BF7658,B.subsilis AS 1.398和B licheniformis 2709)的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它们的形态和大小多种多样。根据修正的Ackermaun和Eisenstark的形态分类法,它们包括了噬菌体分类中3个科(肌尾噬菌体科、长尾噬菌体科和短尾噬菌体科)以及9种有尾噬菌体中的4种形态型(即A1,B1,B2和c2型),并对其形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医院废水中快速分离多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建立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库做准备。方法:利用噬菌斑法从未经处理的医院污水中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根据感染谱的不同确定它们为不同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重点研究其中一株宿主谱较广的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和大小,提取该噬菌体的基因组并进行酶切电泳分析,测定噬菌体感染复数并观察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通过噬菌斑法分离出90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Pa27P1头部呈立体对称,有一长尾;酶切结果显示,噬菌体Pa27P1的基因组为双链DNA;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Pa27P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25 min,爆发时间为25 min,裂解量为514。结论:90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中有5株具有较广的噬菌谱,其组合能裂解所有18株铜绿假单胞杆菌,为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菌株(卡那霉素链霉菌、金色链霉菌、水稻白叶枯病菌、钝齿棒状杆菌、多粘芽孢杆菌和苏芸金杆菌)为寄主分离、选择不同类型有尾噬菌体,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尾部和头部结构。根据负染色造成反差的强弱,结合空壳的构型,利用几何图形作图,可以正确识别噬菌体头部形态,并进行了讨论。此外,还发现苏芸金杆菌上一种尾部末端特殊结构的噬菌体。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筛选烈性噬菌体, 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病害防控增加新的选择。以副溶血弧菌Vp13为宿主菌, 通过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 分离到了2株烈性噬菌体SX-2和SX-F。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 利用DNase I、 RNase A、Mung Bean Nuclease和Hind Ш酶进行噬菌体核酸类型鉴定, 并对噬菌体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SX-2核衣壳头部长约110 nm, 宽约50 nm, 尾部长约150 nm, 宽约10 nm, 为典型的复合体制; SX-F核衣壳呈正六边形, 长约为56.86 nm,宽约50.74 nm, 未观察到尾部, 推测为正二十面体对称; 核酸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均为线性双链DNA。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九次报告, SX-2符合肌尾噬菌体科特征, SX-F符合盖噬菌体科特征。噬菌体SX-2和SX-F对85株弧菌裂解结果显示: 噬菌体SX-2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噬菌体SX-F能够裂解19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SX-2和SX-F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 SX-F的潜伏期约10min, 裂解期约70min, 裂解量为116.2; 噬菌体SX-2的潜伏期小于10min, 裂解期大约70min, 裂解量为209.3。两株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表明SX-2与SX-F均为烈性噬菌体, 这为进一步探讨噬菌体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真菌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生化解剖、比较酶学、核酸的硷基比率以及胞壁组分等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结果,促进了真菌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研究。本文拟主要介绍真菌核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试图通过真菌核酸性质的梗概来讨论这些性质对于研究分类和系统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