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乌鹳(Ciconia nigra Linnaeus)的肠内找到三种棘口类吸虫,为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Allechinostomum nigriconiatum sp.nov.),中国肿头吸虫、新种(Chaunocephalus sinensis sp.nov.),肿头吸虫(Chaunocephalus ferox Dietz,1909)。对两个新种作了描述。 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与该属的其他各种主要区别在具有卵巢后子宫环盘曲。中国肿头吸虫、新种与肿头吸虫的区别主要在卵黄腺滤泡呈横行排列,分布向后达体后部、角棘较小等特征,并与该属的其他种也作了比较。肿头吸虫属种的发现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东亚均为首次。 文内对异棘口吸虫属(Allechinostomum Odhner,1910) 与肿头吸虫属(Chaunocephalus Dietz,1909)的分类位置各作了论述,并均列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1911)吸虫,福井玉夫与尾形藤治(1939)曾报告东北地区所采得的肠前腺属(Prosthodendrium)吸虫一种;陈心陶(1954)对肠前腺属吸虫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华南地区采得的肠前腺属吸虫六种,并将肠前腺属中具有长形口吸盘与长形口的虫种分出,另建长吸盘属(Longitrema Chen,1954)。综上所述,我国已有记载的枝腺科吸虫仅肠前腺属六种,本科其他属虫种尚未见文献记载。作者  相似文献   

3.
鴞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1919)吸虫在分类学上属于吸虫纲,复殖目(Digenea),前口亚目(Prosostomata),全盘类(Holostomes)。本科吸虫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前后两部,前体(fore-body)呈杯状或囊状,后体(hind-body)圆锥形或圆柱形。前体为附着器官,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及粘器(adhesive organ),粘器作舌状或分叶状。 鴞形科吸虫根据寄主的种类以及口吸盘与消化道的有无,可分为三个亚科,即(1)Strige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鸟类,具有口及消化道;(2)Bolbocephalod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鸟类,缺口及消化道;(3)Duboisiellinae亚科,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在鴞形亚科(Strigeinae)中又可分为两个族:凡卵黄腺局限于后休的鴞形吸虫,隶属于Cotylurini族;凡  相似文献   

4.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家鸭、家鸡与家鹅体内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共获得12种,隶属于2亚科:1.棘口亚科(Echinostomatinae Odhner,1910)计有2属:(1)棘口属(Echinostoma Rudolphi,1809)有8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纪录与1种未定名种。(2)棘绿属(Echinopharyphium Dietz,1909)有3种,其中1种新种与1种未定名种。2.低颈亚科(Hypoderaeina Skrjabin et Baschkirova,1956)只有1属1种。 卷棘口吸虫与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也较大(接睾棘口吸虫最大)。 宿主以家鸭体内的吸虫种类为多,计有11种,家鸡与家鹅体内仅获得2—3种,寄生部位棘口亚科以大肠为主,而低颈亚科以小肠为多。 感染率一般较昆明与福建为低。 文中附有鸭、鸡与鹅三种家禽的棘口吸虫属与棘缘吸虫属的检索表以及名录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5.
1979年,我们在陕西省的陇县调查鸟类寄生虫时,从一只黄斑苇[lxobrychus sinensis sinensis(Gmelin)]的胆囊内检获6条吸虫,经鉴定隶属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Poche,1926)、坚体亚科(Pegosominae Mendhein,1940)、坚体属(Pegosomum Ratz,1903)的苇坚体吸虫(Pegosomum ix  相似文献   

6.
前殖吸虫属(Prosthogonimus)及棘口吸虫低颈属(Hypoderaum)吸虫是寄生于家禽的常见寄生虫,成虫分别寄生于成禽的输卵管和肠道。常引起家禽软壳蛋、无壳蛋或产蛋停滞。家禽前殖吸虫病和棘口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对农村家禽饲养业有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湖南鸣禽的滑口吸虫研究(复殖目:短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鸣禽寄生虫调查中检获短咽科滑口吸虫属Glaphyrostomum虫种5个,其中有3个新种,画眉滑口吸虫Glaphyrostomum garrulum sp.nov。,两吸盘约等大,睾丸偏于体右侧,卵黄腺始于腹吸盘水平;湖南滑口吸虫虫体较短小,体表在腹吸盘前被小棘,口腹吸盘比约1.0:1.5,睾丸偏体左侧,卵黄腺起始于口吸盘后缘至咽水平,小型滑口吸虫G.minor sp.nov虫体较小,体表  相似文献   

8.
复殖类吸虫的生活史通常要经过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及囊蚴几个阶段。随大便排出的虫卵有的是单细胞的,有的卵内已含有成熟的胚胎(毛蚴)。有的虫卵在子宫内孵化(如棘口科并睾吸虫属的一种Parochis acanthus),有的要经过体外发育后才孵化(如姜片虫),有的成熟卵进入螺体后才孵化(如华枝睾吸虫),但大多数吸虫卵落入水内,经发育后,孵出毛蚴,若侵入适当的中间宿主后才能继续发育。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软体动物,通常是腹足类,有时是瓣鳃类或掘足类,但未见于头足类和双神经类。在软体动物体内大多数都要经过胞蚴阶段,有的还有子胞蚴(如日本血吸)。由胞蚴或子胞蚴产生雷蚴,但也有的没有雷蚴  相似文献   

9.
双穴科吸虫(Diplostomatidae)属于吸虫纲、复殖目、前口亚目。寄生于鸟类及哺乳类。根据卵黄腺和寄主的不同、又分为二个亚科:重翼亚科(Alariinae)及双穴亚科(Diplosto-matinae),前者卵黄腺的分布仅限于前体、寄主为哺乳类、后者卵黄腺分布于前后体或仅限  相似文献   

10.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主要寄生于鸟类,其次是哺乳类、爬虫类,少数见于鱼类。目前文献报道本科吸虫能寄生于人体的虫种已有十多种,在我国报道寄生于人体的已有7种(赵慰先等,1983)。其中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 1909在我国曾报道寄生于人体的仅有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及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liatus。本文现报道在广州市郊区发现寄生于人体的棘隙属一新种——九佛棘隙吸虫,新种Echinochasmus jiufo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1.
在吉林省的鸟类和哺乳类体内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4属8种,斜睾科(Plagiorchiidae)吸虫1属2种。 1。鸭对体吸虫Amphlmerus anatia发现于怀德(采集日期(下同)1964年10月3日)、海龙县(1966,10,25)和长春市(1964,10,13)家鸭及九台(1964,5,31)和前郭县(1964,7,20)斑嘴鸭Anas poedtorhyncha zonorhyncha肝胆管中。在国内曾报告于江苏、云南、湖南、天津、福建、安徽、河北、江西、贵州、陕西、广东的家鸭、家鸡、斑嘴鸭、青头潜鸭和绿头鸭中发现过。  相似文献   

12.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关于牛首科(即腹口类)吸虫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牛首科所代表的腹口类与前口类应作为两个分别独立而并列的分类单元,另一种观点认为腹口类在分类上应归于前口类中的某一分类单元。本文通过对牛首科吸虫的特征分析以及与前口类吸虫的比较,发现牛首科吸虫在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宿主类型,染色体等方面都与前口类有显著差别,因而支持前一种分类观点,不应将牛首科放入前口类中。  相似文献   

14.
谢氏平体吸虫H.theodori Witenberg1928是一种较大型的吸虫,在寄生虫分类地位中隶属于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平体属Hyptiasmus Kossack1911最早由Witenberg于1928年在约旦河发现于针尾鸭的鼻腔鼻窦中。1984年8月,笔者在进行寄生虫调查时,曾在成都市禽蛋批发部解剖家鸭200只,从其鼻腔鼻窦中采集到一些大型的环肠科吸虫标本,其中有一种,鉴定为谢氏平体吸虫,此种吸虫为我国家禽吸虫的新纪录,现详细描述如下:虫体大型、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最宽部在虫体的中后部,新鲜虫体为暗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卵金黄色。虫长13—17…  相似文献   

15.
雅安地区棘口科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9年3—9月在雅安通过解剖检查13种贝类12628只并将其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实验动物(家鸭、小白鼠)共检获12种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性消长亦经观察。并对棘口科吸虫囊蚴与贝类以及贝类与鸟禽类和嚯乳类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89年3—9月,用分离白雅安淡水螺体内的棘口吸虫囊蚴按100—150个/只人工感染小白鼠15只,在小白鼠的胃和肠道共检到5种棘口吸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mm)1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2接睾棘口吸虫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Ishii,1932)第二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es cantori。3鼠真缘吸虫Euparyphium murin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和中华圆田螺。4移睾棘口吸虫E.cinetorchis第一中间宿主为赤豆螺;第…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异肉科Allocreadiidae(Loose,1902)(Stossich,1903)和独睾科MonorchiidaeOdhner,(1911)进行研究,并建立拟履口吸虫属Paracrepidostomumgen.nov.是异肉科,履口亚科Crepidostominae(Dollfus,1951)的新属;长宫吸虫属Lenolopagen.nov是独睾科、孤睾亚科Lasiotocinae的新属。文中对二新属二新种:金钱鱼拟履口吸虫Paracrepidostomumscatophagusi和惠州长空吸虫Lenolopahuizhouensis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异肉科、履口亚科和属的分类特征进行修正、补充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白洋淀鸟类的吸虫区系调查中,发现有真杯科的三种标本。经鉴定后,系属不同的两属。一种定名为白洋淀真杯吸虫,新种 Eucotyle baiyangdienensis sp.,nov.真杯属的种类,不但为我国新纪录(陈心陶,1956),即在亚洲也少报导(Yamaguti,1958),宿主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Swinhoe)也是初次纪录(Walden,1960)。另一种大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2月上海和平公园曾送来死的雌性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一只,经检验后发现有不少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nabe, 1921)。据悉该孔雀于1961年2月初次发病后,食欲欠佳,精神萎糜,羽毛蓬松,蹲伏懒动,拉稀,排泄物绿色。死前3、4天停止吃食。经尸体解剖,肌肤瘦瘠,肝脏病变显著,萎缩硬化,大部分组织坏死。胆囊甚大,囊壁肥厚。胆囊内检获次睾吸虫114条。而其他内脏皆称正常。似乎次睾吸虫是孔雀致死的病原体。去年(1963)12月,和平公园又有一只雄性绿孔雀得病,从粪便中检出次睾吸虫的虫卵。由此更引起作者对于此问题的注意。据查阅有关文献,次睾吸虫属共14种,寄生于鸟类者10种(1950)。在我国鸭体内发现者有三种:即东方次睾吸虫(M. orientalis),台湾次睾吸虫(M. taiwanensis),以及黄体次睾吸虫(M. xanthosomas)。其中以东方次睾吸虫最为常见。东方次睾吸  相似文献   

20.
复口吸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军 《生态科学》2005,24(2):168-172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主鸟。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第二中间寄主鱼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主鱼的大量死亡。科学家对其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本文仅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