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病程30余年、由紫色毛癣菌感染所致成人黑点癣1例。方法对头发及鳞屑标本进行多次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鉴定为紫色毛癣菌。体外药敏试验该菌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敏感。结论本病例证实为紫色毛癣菌感染导致黑点癣,患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局部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由万博节皮菌(趾间毛癣菌有性期)所致面部难辨认癣,取皮损鳞屑直接提取真菌DNA做菌种鉴定,并与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对培养的菌落直接用抗真菌乳膏做药敏实验指导治疗。方法病变部鳞屑经KOH涂片真菌镜检阳性后,取鳞屑直接提取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4做PCR扩增后测序;同时从培养生长的菌提取DNA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将抗真菌乳膏加入含菌平板孔中观察抑菌圈大小。结果鳞屑直接提取的DNA与培养获得菌落提取的DNA经PCR-测序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诊断万博节皮菌感染所致面部难辨认癣。镜检阳性后即给予特比萘芬口服(250mg/d)及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外用,每周复诊并取鳞屑镜检和培养,基于药物抑菌实验结果指导治疗5周,至临床治愈和真菌培养转阴。结论鳞屑直接提取DNA做PCR-测序能及早明确菌种,待培养菌落长出后做PCR-测序验证,直接用成品抗真菌乳膏做体外药敏实验指导临床选药,动态培养鳞屑以确定疗程。此个体化诊治方案为从临床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真菌学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探讨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及地区因素对红色毛癣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M38-A方案测定酮康唑、萘替芬、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以及单用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了酮康唑与萘替芬的药物间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组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低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组,和单用特比萘芬组的疗效相似。北京的红色毛癣菌株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的菌株。结论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优于单用,地区差异可能会影响红色毛癣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1岁,养羊史。上唇部、下颌部、颏部、颈前上部皮损4个月,逐渐加重。皮损呈红色肿胀性浸润性损害,上有结节、脓疱、结痂,有脓液外溢,压痛明显,胡须大部分脱落,亦见一些断须,易拔出。脓液真菌镜检可见透明分支分隔菌丝,真菌培养为指(趾)间毛癣菌,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诊断须癣,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6周,之后伊曲康唑200mg/d联合特比萘芬250mg/d治疗6周痊愈。  相似文献   

7.
须癣毛癣菌是皮肤癣菌病中常见的致病真菌之一,其分型复杂,具有多个变种和有性型,引起脓癣的常为亲动物性分离菌。从形态学角度难以明确区分不同种型,需要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加以鉴定。rDNA序列测定是目前最常用于真菌鉴定的一种方法。我们从一脓癣患儿头部分离出一株须癣毛癣菌,对其形态学、rDNA序列和体外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6例儿童毳毛内癣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毳毛内面癣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和动物接触史等,皮损鳞屑培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患者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和(或)口服特比萘芬联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有动物接触史,14例有既往外用药物治疗史。致病菌鉴定结果为13例须癣毛癣菌、1例紫色毛癣菌、1例犬小孢子菌、1例未生长。1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内面癣主要为接触动物引起,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及时有效地进行真菌学检查有助于毳毛内面癣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6岁,头皮黑点10余年。体检:头部散在多个毛囊性黑点。皮肤镜下表现为黑点征、逗号发和螺旋发。头屑真菌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孢子。真菌培养可见紫红色菌落,小培养镜下可见短粗、分隔菌丝和厚壁孢子。临床分离菌株进行nrDNA ITS扩增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紫色毛癣菌序列同源性99%。诊断为紫色毛癣菌所致黑点癣。治疗:伊曲康唑0.2g/d口服,酮康唑洗剂洗头,特比萘芬喷剂外用,4周后患者痊愈,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1.
须癣毛癣菌致儿童脓癣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儿童头部脓癣1例.患儿为4岁幼女,因头皮部丘疹1个月,脓肿4d就诊.内服青霉素V钾无效.取断发镜检查见发外真菌孢子,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细菌培养为棒状杆菌.经内服和外用特比萘芬抗真菌,静脉输入头孢噻肟钠联合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抗细菌治疗,12d后脓肿减轻,细菌培养阴转,但真菌培养仍阳性,继续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教学医院门诊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收集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的皮屑(或甲板刮屑、毛发)进行KOH直接镜检和培养。并通过测定皮肤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序列鉴定菌种。参考CLSI M38-A2方案,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鉴定为皮肤癣菌的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161例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中KOH直接镜检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67.7%,真菌培养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52.8%。菌种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68例、犬小孢子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趾间毛癣菌5例、紫色毛癣菌1例、断发毛癣菌1例。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GM MIC,0.032μg·mL~(-1), MIC范围, 0.001~0.125μg·mL~(-1))对6种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伏立康唑(GM MIC, 0.041μg·mL~(-1), MIC范围, 0.032~0.125μg·mL~(-1))在唑类药物中的体外MIC值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中皮肤癣菌感染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标准化药敏试验证实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对分离的皮肤癣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力,适用于本地区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面部难辨认癣 患者为21岁女性,农民,由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而使局部皮损不典型,当地医师怀疑为红斑狼疮建议到我院做全面检查。病损标本真菌镜检发现菌丝,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免疫学检查排除红斑狼疮。病理检查在角质层及毛囊周围发现真菌菌丝。内服特比萘芬3周治愈。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5个月,额部发际处红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前额发际处大片红斑,相互融合、边界较清,红斑内头发稀疏,个别折断或脱失,毛囊性脓疱及皮下脓肿,经真菌镜检、培养及提取DNA做PCR后测序鉴定,确诊为断发毛癣菌致婴儿脓癣,予口服伊曲康唑(33mg/d)及外用2%酮康唑洗剂、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等治疗。在治疗中出现头面部多发散在环状鳞屑性丘疹及红斑,诊断脓癣继发癣菌疹,加用泼尼松(5 mg/d)口服,改用1%卢立康唑乳膏。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证实1%卢立康唑乳膏比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抗菌活性更强。伊曲康唑治疗9周、泼尼松治疗5周后皮损完全消退,重新长出新发,无瘢痕秃发形成。停药后随访1a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方法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结果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报道儿童脓癣1例。患儿男,5岁,头部左后侧圆形脓肿破溃结痂伴瘙痒疼痛半个月余。取断发及脓液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均阳性,做小培养确定菌种为红色毛癣菌,经综合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难辨认体癣。患者女,45岁,左臂伸侧多处红斑、丘疹伴脱屑、瘙痒2a余。曾多次就医诊断不明,患处皮损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倾向于"银屑病"但疗效不佳。刮取皮屑镜检见真菌菌丝,小培养见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及螺旋菌丝,尿素酶试验阳性,毛发穿孔试验阳性,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特比萘芬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28d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面部体癣后继发的癣菌疹。患者女,10岁,因右眶周红斑、鳞屑10 d就诊。鳞屑直接镜检查见菌丝,培养生长的菌落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内服特比萘芬、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8 d后面部及颈胸部出现片状红斑,考虑为癣菌疹,加服抗过敏、抗炎药物(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卤米松/三氯生软膏14 d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咪康唑、5-氟胞嘧啶对36株足癣致病菌的体外抑菌特征。方法对55例临床疑似足癣患者行真菌镜检、培养和鉴定。分别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38-A2和M27-A3方案针对其中的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检测8种药物对不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镜检及培养均为阳性的真菌36株,计8个菌种: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属2大类:皮肤癣菌、念珠菌。8种药物对8种真菌的MIC值比较,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皮肤癣菌和念珠菌2大类比较,除伊曲康唑外(P0.05),其余7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平均秩次最小。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的平均秩次最小。结论上述8种药物的体外药敏实验提示,8种药物对8种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除伊曲康唑外,其余7种药物对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抑菌效果更好,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犬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女性外阴脓癣。患者女,25岁,耻骨外阴红肿疼痛半年,加重2周。皮肤科检查:耻骨外阴境界清楚的红色肿胀性斑块,触之浸润,疼痛明显;可见密集的毛囊性丘疹、脓疱,局部有波动感及脓液溢出,毛发松动,极易拔出。双侧腹股沟可及肿大触痛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感染性肉芽肿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犬小孢子菌。诊断:脓癣。治疗:特比萘芬片25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4周。服药2周后炎症基本消退,部分毛囊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