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枝状枝孢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采用10%KOH镜检、真菌培养、小培养、温度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损脓液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橄榄绿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孢梗多侧生于菌丝上,不分枝,产孢后不延伸、不膨大,淡褐色,具孢痕,枝孢呈长三角形,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于其上,形成分枝的孢子链;最适应生长温度为25—27℃;能液化明胶。因此,本菌株符合枝状枝孢特征。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病理相,伴有真菌菌丝孢子侵犯,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0.4g/d,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目前仍在服药及随访。结论本病例的致病菌为枝状枝孢,选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交织帚枝孢霉致透明丝孢霉病。方法患者女,69岁,主因"左前臂结节9个月"就诊。取结节边缘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真菌学检查。将组织接种于沙氏培养基、脑心培养基,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测定。结果组织病理下可见组织细胞肉芽肿及透明真菌孢子和菌丝。组织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中等速度,为浅灰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无色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侧生,分生孢子长圆形,薄壁,1~2个隔。经DNA序列分析,与Sarocladium implicatum相似性100%。诊断为透明丝孢霉病,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及10%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愈。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Sarocladium implicatum。该菌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为国内首例报道,舍他康唑及碘化钾联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相似文献   

4.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组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以疣状增生、化脓、瘢痕性挛缩为特征的慢性深部真菌病,病程可长达数十年,顽固难治,外用及内服单种药物疗效均不佳。可造成肢体残废,丧失劳动力,重症患者有时危及生命。目前治疗暗色丝孢霉病的方法主要有内服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碘化钾,外用冰醋酸、乙醇、乙酰水杨酸,局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热疗、蜡疗、液氮冷冻以及手术切除等。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不一,治愈率较低,近来我们采用联合封包治疗了1例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由枝孢样枝孢霉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女,52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气短3周"就诊。根据肺泡灌洗液液基薄层形态学检查、G实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诊断为"侵袭性肺枝孢样枝孢霉病",经伊曲康唑0.4g/d抗真菌治疗、头孢他啶抗细菌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6.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80岁,农民,右前臂外侧浸润性红斑、结节、结痂1年余,糖尿病史10年。右前臂外侧可见浸润性红斑、斑块上间有小结节和疣状增生,上覆有黑色结痂,皮损面积5 cm×10 cm。刮取皮屑直接镜检发现菌丝,活检组织标本真菌直接镜检也发现菌丝。真菌培养均长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周围有灰白色边缘。玻片小培养可见分隔菌丝,个别节段膨大,分生孢子呈椭球形。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性炎症。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显示,真皮内有多个紫红色圆形芽殖孢子。分离菌株的分子测序结果与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的ITS片段序列100%符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5个月后皮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仍在治疗和观察中。回顾2000年—2021年M.arundinis引起相关感染的国内外文献,探讨M.arundinis导致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枝孢样枝孢霉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暗色丝孢霉病的枝孢霉属,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暗色孢科。该属50余种。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人因皮肤外伤接触后有被感染的机会。它也是真菌过敏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枝孢样枝孢霉的系统报道较少,现就其生理生化代谢、生态学、病理学及临床和抗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及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是指菌丝和(或)孢子的细胞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一组真菌,可引起人类皮肤甚至多种组织的感染。迄今尽管有的学者仍在使用“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来命名所有的暗色真菌感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的共识是将暗色真菌感染主要分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两类独立的疾病。本文主要就暗色丝孢霉病的命名、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暗色毛盘孢感染致角膜溃疡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电焊工。因右眼红、痛、视物不清(见图1)5d于2007年9月25日入院。5d前患者在无保护电焊操作后出现右眼红、痛,第2d症状加重,自用眼药水(药名不详)效果不佳,5d后因症状进一步加重且视物不清到我院就医。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既往体健,无眼科病史。专科体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1.0。眼压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右眼睑痉挛(++),角膜中央区灰白色圆形溃疡灶,  相似文献   

13.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资料及真菌学研究;对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取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p.R35Q和p.E81K),CARD9蛋白表达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降低;PBMC抗疣状瓶霉感染存在天然及适应性免疫缺陷。本研究首次报道1例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存在CARD9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同时发现患者PBMC抗真菌的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存在缺陷,提示CARD9蛋白在暗色丝孢霉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枝孢霉丝孢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枝孢霉属当前分类系统,选取6株代表菌株,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生长pH和培养基中葡萄糖、蛋白胨浓度对该类菌种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 5种常用表面活性剂对该类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6株枝孢霉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pH为5.0~6.5,葡...  相似文献   

15.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17.
多变根毛霉致面部皮肤根毛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山东泰安农民。因右面部红斑块伴溃疡逐渐扩大9年,于2005年10月13日就诊。皮损初发于1996年3月,因被蠓虫叮咬,局部出现一个红丘疹,痒,搔抓挤压后,皮损形成斑块并逐渐向外蔓延,累及右面大部、下颌及耳垂。曾在当地医院诊为“体癣”,外涂药物(药名不详)效果不佳,斑块逐渐向外扩展,表面出现溃疡。自觉轻度瘙痒,无疼痛。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传染病史,家族中亦无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皮肤毛霉病.患者男,65岁,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皮损经短时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9.
报道1例由新月弯孢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女,42岁.右眼反复红肿、疼痛、伴视力下降长达7a,曾在某院眼科中心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并穿孔”,给予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上述症状反复多次出现,并逐渐加重,视力严重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前房成形术,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5个月再次出现眼红、眼痛,眼角膜刮片镜检可见宽大分隔菌丝、培养为新月弯孢菌.予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1980—1981年自北京、福州、三明、泉州、漳州、厦门和昆明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Lange)Sing]病菇上和不出蘑菇的培养料内,分离到一种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肉眼观察与蘑菇轮枝菌(Verticillium psalliotae Tresch.)极难区别。根据其分生孢子和瓶梗的形态及其在匐匍气丝上的排列情况等,鉴定为珠网丝枝霉。因具短棒状原瓶梗,认为是一新变种,定名为珠网丝枝霉中国变种 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W.Gams var.sinense J.D.Chen var.nov.它是双孢蘑菇的重要害菌之一。这个“属”和“种”都是我国的新记录。在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香菇(Lentinus edo-de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上和水稻土中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