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了解637例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类、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按甲真菌病诊断标准收集近3a来637例真菌培养阳性甲真菌病患者并临床分类,按真菌学分类标准诊断致病菌种类,分析各菌种在临床病种、年龄段、性别等的分布。结果临床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72.06%)。菌种构成为皮肤癣菌占69.39%、酵母菌占18.68%、非皮肤癣菌霉菌占11.93%。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353株(79.86%),酵母菌中白念珠菌67株(56.30%),非皮肤癣菌中以青霉和曲霉为主。致病菌种的分布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存在差异,但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的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的30%,  相似文献   

3.
汕头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近年来汕头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掌握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2005年12月~2008年12月间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214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病甲标本真菌学检查和分析。结果214例患者分离出163株致病菌。酵母菌居首位,占53.99%,其中自念珠菌占22.09%,近平滑念珠菌占17.18%,热带念珠菌占6.75%,其他酵母菌占7.97%;皮肤癣菌居第2位,占37.42%,其中红色毛癣菌占23.93%,须癣毛癣菌占12.27%,断发毛癣菌占1.23%;霉菌居第3位,占8.59%,以曲霉和青霉为主,分别占3.07%和2.45%。结论汕头地区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为酵母菌、皮肤癣菌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须癣毛癣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威海地区547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山东省威海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类、菌种构成等流行情况。方法对547例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547例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423例,阳性率77.3%,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295例(53.9%),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SWO)36例(6.5%),近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PSO)78例(14.2%),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TDO)138例(25.2%)。共分离出429株真菌,其中皮肤癣菌354株(82.5%),酵母菌61株(14.2%),非皮肤癣菌霉菌14株(3.3%)。结论山东省威海地区甲真菌病病原体的分布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临床类型以DLSO型居多,其他依次是TDO、PSO、SWO。就诊人群中以20~50岁年龄段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年来我院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分布情况,并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11月间我院皮肤科实验室甲真菌病患者病甲真菌学培养阳性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805例病甲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病例。酵母菌407株,占50.55%,皮肤癣菌385株,占47.95%,霉菌13株,占1.61%。不同年龄段的甲真菌病患者的菌属分布存在差异。结论我院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最常见为酵母菌,其次为皮肤癣菌和霉菌。年龄是影响菌属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易顺强  刘丽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7(5):284-286,289
目的了解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456例,取标本行10%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确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混合感染的发病特点。结果确诊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病例36例,分离率为7.89%,多见于股部(58.33%)和足部(27.78%);分离菌株72株,皮肤癣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75.00%),念珠菌中以非白念珠菌为主(72.22%)。结论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混合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多见于股部和足部;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非白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正>甲真菌病是甲及其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甲病,占甲病的50%。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等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90%~([1])。本文对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皮肤科门诊甲真菌病患者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试验做一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用药依据。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1甲真菌病的病因引起甲真菌病的真菌多为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皮肤癣菌主要分为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以毛癣菌属最常见[1]。2甲真菌病的中医认识2.1 病因病机中医称之为“灰指/趾甲”,认为“肝其华在爪”,甲之华乃肝之气所生,甲之病与肝密切相关,但对其病因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单敏洁等[2]认为此病是虫淫侵蚀肌肤、甲板所致;杨文喜[3]认为本病发病责之脾肾阳虚,腠理不密,  相似文献   

9.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2%~18%[1]。在真菌镜检的基础上再做真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将为药物选择带来较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感染,皮肤癣菌是主要致病菌,其所致的甲真菌病称为甲癣.皮肤癣菌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随着医学真菌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真菌学诊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皮肤癣菌在甲中分离,临床上对甲癣致病真菌的正确鉴定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价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报道的甲癣的致病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 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变迁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笔者采用真菌培养法对临床症状典型或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病甲进行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真菌618株,其中皮肤癣菌417株,占67.5%,酵母菌149株,占23.8%,霉菌54株,占8.7%.结论广州地区的甲真菌病的致病菌除皮肤癣菌外,酵母菌,霉菌也占一定的比例,近几年酵母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甲真菌病患者分离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甲真菌病患者病甲部位的真菌多样性,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合菌种培养的形态学研究和rDNA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分离培养菌株进行物种鉴定,并以丰富性指数(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等指标分析指甲和趾甲分离真菌的多样性。2010年2月至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的1 568例拟诊甲真菌病患者中,641例培养阳性,包括趾甲561例和指甲80例。检测到的皮肤癣菌占59.13%(其中红色毛癣菌为96.04%),酵母菌17.00%,其他真菌23.87%。分离自趾甲的Candida galli、Lewia infectoria和Paraconiothyrium hawaiiense,以及分离自指甲的Cyberlindnera jadinii确定为中国新记录种。趾甲分离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a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指甲分离菌。研究结果表明,该医院就诊甲真菌病患者可分离培养的真菌以皮肤癣菌的红色毛癣菌为主要物种,且趾甲分离菌的菌种多样性较指甲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15.
上海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的致病病种、菌种构成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疑似浅部真菌病患者的标本进行显微镜直接镜检及培养鉴定,并作临床资料登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的895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体、股癣337例(37.65%),生殖器念珠菌病227例(25.36%),手、足癣168例(18.77%),甲真菌病93例(10.39%),花斑癣70例(7.82%)。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0~39岁年龄组的患病人数(48.72%)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P<0.05),但甲真菌病患者女性则普遍多于男性,且以50~59岁患病人数最多(P<0.05)。分离的797株菌种中红色毛癣菌379株(47.55%),念珠菌属293株(36.76%),须癣毛癣菌62株(7.78%)。结论上海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的病种以体、股癣最多见,男性青壮年多见,而甲真菌病则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浅部致病真菌的分布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念珠菌属次之,须癣毛癣菌位于第三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致病真菌在体外对甲板的侵袭能力。方法将分离自甲真菌病患者的致病真菌包括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短帚霉,接种到沙堡培养基中,同时将灭菌甲板埋植入接种处。第28d时,取出甲板,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真菌对甲板的侵袭能力。结果病理显示接种于红色毛癣菌及短帚霉的甲板内可见菌丝生长,而接种于白念珠菌的甲板内无菌丝生长。结论皮肤癣菌和霉菌可以在甲板内侵袭生长,而白念珠菌对甲板无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的9566例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真菌鉴定。结果在确诊的9 566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甲真菌病5 277例(55.16%),体股癣2 313例(24.18%),手足癣1 719例(17.97%),头癣257例(2.69%),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分离的10078株菌种中红色毛癣菌5 082株(50.43%),念珠菌属2 786株(27.64%),红酵母703株(6.98%)。结论上海地区浅部真菌病仍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导,与1994~1998年数据相比较,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比例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 (rDNA) 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地区甲真菌病的菌种构成、临床分型和各年龄段发病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平湖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68例甲屑培养阳性病例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甲真菌病以皮肤癣菌为主,占58.76%;酵母菌次之,占30.13%;霉菌第三,占11.11%。临床分型远端甲下型(DLSO)、全甲营养不良型(TDO)、近端甲下型(PSO)和浅表白色型(SWO)分别为50.64%、25.21%、16.03%和8.12%。发病年龄以36~50岁为主,20~35岁次之。结论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临床分型以DLSO型为主,年龄分布以20~50岁为主。  相似文献   

20.
7种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侵袭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红酵母、短帚霉、串珠镰刀菌、烟曲霉、绳状青霉是否具有侵犯离体甲板的能力,并比较其侵袭能力的强弱。方法将无菌甲板接种于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红酵母、短帚霉、串珠镰刀菌、烟曲霉、绳状青霉7种真菌的3种不同培养基(固体沙氏培养皿、液体沙氏试管及生理盐水试管)中,定期用NaOH溶甲法分析甲板受侵程度。结果某些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侵犯体外甲板的能力与红色毛癣菌基本相同,但丝状真菌比酵母菌强,酵母菌中白念珠菌比红酵母强。同一种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对甲板的侵袭力远比在液体培养基中或生理盐水中强。结论一定条件下,某些非皮肤癣菌也能直接侵犯甲板。真菌侵犯甲的能力与其形成菌丝的能力及其与甲板接触的稳定性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