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梳理近20年来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理论发展,关注科学本质教育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3.
申英姬 《生命世界》2009,(5):106-107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多。可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我国的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由①科学知识;②科学能力;③科学方法;④科学意识;⑤科学品质构成。那么,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明确科学本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前提。课程标准是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的源头,为探索科学本质在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如何体现,本研究基于家族相似法框架对我国实施的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并通过认知网络分析将其中各科学本质类别之间的联系可视化。结果发现:1)科学本质主要以隐性的方式贯穿我国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其中认知-认知论系统较为完善,而社会-制度化系统有待加强。2)初、高中生物学的课程标准关注的科学本质类别具有一致性,但在内容重点和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脱离。  相似文献   

5.
科学过程技能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对于科学过程技能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分析了如何以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和实作评价题3种不同的方式对科学过程技能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和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科学教科书中科学素养的评价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为实现“2061计划”,以“科学素养”为目标对科学教科书进行评价的历史背景、评价内容和成果。提出了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中,应提高对教科书评价的重视,以“科学素养”为主要的评价目标,设计有效、完善、简便的评价工具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归纳推理是其中重要的推理形式,是人类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或初步认识)事物一般属性或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纷繁芜杂的生命现象中认识和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历程中,归纳推理这种科学思维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认同并确立归纳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是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自觉有效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让生物科学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平 《生物学通报》2010,45(11):24-27
在高中生物学新课改全面铺开的大环境下,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生物学学习的内涵具有深远影响。生物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亲身感悟生物学探究的过程,进而增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养成敢于思考、勤于探索的科学品性。回溯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中学生物学教学必须有意、有机、有力地渗透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重视渗透STS的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生物教师就必须认真贯彻课程目标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 ,还应重视渗透STS的教育。本文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STS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点认识。1 “STS”释义“STS”是英文“科学” (Science )、“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  相似文献   

10.
胡宁英 《生命世界》2009,(1):100-1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探究性特点。实际教学中,探究活动成为了小学科学课的主色。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argument-driven inquiry,ADI)是Sampson等人(2008)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型,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强调了科学论证的重要作用,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有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ADI教学模型的提出、步骤、实践研究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1 教学内容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从达尔文研究向光性现象开始.到郭葛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历时50余年,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篇章.它是众多科学家思维与智慧的结晶,所包括的一系列经典实验,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素材.它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而在于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而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掌握了科学思维将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科学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作出分析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实验课程是为启蒙课程目的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自身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对与科学课而言更富有时代的气息。精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既能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从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我们于 1 997年9月在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立项了“生物实验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课题。为使研究工作有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科学技术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 ,围绕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情况、日常活动、科学认识、科学知识等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现就所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及分析报告如下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 ,农村家庭住房大多比较宽敞明亮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天的硬件。由于…  相似文献   

16.
生物科学素养,就是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探究发现能力和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自身的科学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措施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渗透,并通过合理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生物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7.
邹承鲁 《生命世界》2006,(12):88-93
此稿编辑期间,惊悉邹承鲁先生逝世,一时悲痛无言。邹先生一生为科学事业备斗,成就斐然。为指导科学传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先生欣然应邀担任《生命世界》杂志的第一届顾问成员。今先生已然西去,我们会秉承先生遗志,在科学传播这争道路上继续前进。谨以此文悼念先生。  相似文献   

18.
周瑾 《生物学通报》2022,(12):10-13
“观察鸡卵的结构”通过生动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注重对观察现象的认知理解,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通过情境分析,拓展思维的深度,提升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逐步落实科学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中.孟德尔定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素材,尤其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笔者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从初中学生身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联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通过亲身实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