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p53蛋白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突变后的p53蛋白不仅具有显性负性效应(dominant negative effect,DN)抑制野生型p53蛋白功能,而且还通过功能获得性效应(gain of function,GOF)调节细胞代谢、侵袭、迁移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p53蛋白在超过50%的肿瘤组织中发生突变,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特异性药物靶点。因此,针对突变p53蛋白开发新型抗癌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突变p53蛋白表面较为光滑,缺乏药物结合口袋,使其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成药的靶点。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突变p53蛋白结构的深入了解,许多靶向突变p53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被报道并在体外展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多款基于突变p53蛋白研发的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靶向p53蛋白治疗肿瘤的直接和间接策略进行综述,重点针对突变p53蛋白重激活剂与降解突变p53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开发靶向突变p53蛋白药物的创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4.
突变p53 (mutant p53, Mut-53)聚集体的形成是p53突变后使原本包裹在其疏水核心内部的黏附序列暴露,黏附序列迅速成核组装,形成无定形的原纤维. Mut-p53聚集体不仅可以以显性负效应(dominant-negative effect,DN)的方式使野生型p53 (wild type p53,Wt-p53)失活,还表现出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GOF)特性,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均发现了Mut-p53的异常聚集,其与肿瘤的转移、耐药和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p53聚集是逆转化疗耐药及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设计和发现靶向Mut-p53聚集体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p53疏水核心内部黏附序列的暴露,恢复p53的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成为了当今研究热点.本文就p53聚集体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目前靶向Mut-p53聚集体的研究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有时被称为“基因组守护神”的肿瘤抑制蛋白p53,针对DNA损伤发生反应,要么停止细胞分裂,要么促使细胞凋亡。p53的反应通过阻止已发生恶性突变的细胞不停的生长,从而阻断肿瘤的结构形成。但是p53自身也对损伤敏感,这一点被认为利于半数癌症的生长,包括常见的一些癌症,如皮肤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现在,研究人员已鉴定了一种药物,能够保留一些变异的P53蛋白的正常功能,因此可能开辟出一条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肿瘤抑制因子p53主要作为转录因子发挥作用.当细胞受到诸如缺氧、DNA损伤等胁迫时,p53蛋白迅速在细胞内积聚并激活,从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转录,导致细胞周期停顿、凋亡或衰老,避免细胞癌化.p53功能的失活往往导致癌症发生.编码p53蛋白的TP53基因的突变是p53失活的主要方式.突变型p53不仅失去抑癌作用,而且还具有...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至今为止对其的诊断、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已有一定的了解.一部分科学家的对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53在其发病机理、治疗、预后中的作用的探讨.p53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肿瘤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转录蛋白因子主要调节一系列与细胞周期抑制、衰老、凋亡、DNA的修复、新血管生成的反应相关的基因.主要就近几年对乳腺癌的研究中,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p53做为分子标记在诊断和预后的意义,它的突变和等位基因的性质,以及以p53为基础的各种治疗手段中其与药物及其他基因最新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与癌症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癌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关键酶,与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关系密切。端粒酶在癌细胞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是癌细胞的标记之一。靶向治疗作为癌症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等传统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针对端粒酶这一特异靶点的靶向治疗可以利用免疫学基本原理,通过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有效杀伤癌细胞。已有许多端粒酶肽段应用于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应用免疫疗法也有其缺陷,端粒酶抗原免疫耐受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10.
肿瘤抑制基因p53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癌症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在大约半数的人类癌症类型中,有超过一半患者的p53基因功能被抑制,因此科学家们推测,通过激活p53的表达或许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突变体p53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抑癌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事件。p53作为体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 在人类癌症中发生突变的频率高达50%。同时, p53突变也是人类遗传病Li-Fraumeni综合征的主要病因。p53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错义突变, 所形成的突变体p53不但失去了野生型p53的抑癌功能, 而且还获得了一系列类似于癌基因的功能, 促进了肿瘤的进程。文章拟对突变体p53的结构功能改变, 获得癌基因活性的分子机制, 以及近年来对封闭突变体p53活性所进行的探索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重组抗体工程在基础研究、医学和药物生产上已经成为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重组抗体及其片段在正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占所有生物蛋白的30%以上。研究集中在抗体作为理想的癌症靶向试剂方面,最近由于FDA批准使用第一个工程化治疗抗体而使热度达到极点。过去的几年中,在设计、筛选及生产新型工程化抗体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的筛选方法已经能够分离出高亲和力的癌-靶向及抗病毒的抗体,后能够抑制病毒用于基因治疗。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另一个策略是将重组抗体片段与放射性同位素、药物、毒素、酶以及生物传感器表面进行融合。双特异性抗体及相关融合蛋白也已经生产出来用于癌症的免疫治疗,在抗癌疫苗以及T细胞补充策略上有效地增强了人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小分子抗癌药物通过靶向特定蛋白来抑制肿瘤生长,但大部分致病蛋白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通过靶向降解目标蛋白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新技术。本文在介绍传统多肽型PROTAC和小分子型PROTAC基础上,详细总结了靶向递送型PROTAC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识别分子介导靶向PROTAC、纳米材料介导靶向PROTAC和可控激活小分子PROTAC前药。研究表明,靶向递送型PROTAC在提高肿瘤细胞特异性、减少脱靶效应和降低生物毒性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最后,本文对PROTAC的成药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GFR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它调控着细胞的许多正常生理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异常激活的FGFR与肿瘤的发生和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靶向FGFR的药物则可以通过抑制该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目前,多款针对F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单抗类药物已经进入临床。本综述主要介绍紊乱的FGFR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和几款具有代表性的FGFR药物在临床测试阶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研究表明,MM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及耐药性与多种信号通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的研究不断发现与MM细胞扩散和生存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新分子靶点,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MM的治疗逐步改善。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对已知的MM靶向治疗通路及相关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p53和survivin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p53、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3、surv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P<0.05),p53、survivin高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差异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和survivin蛋白在食管癌中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性(R=0.218,P<0.05)。结论:p53、survivin在食管癌中高表达(82.1%&71.9%),二者在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Ras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该通路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凋亡等关系密切,但目前没有确定的靶向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近年来,靶向Ras信号通路的抑制剂研究火热,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疗效。该文围绕着Ras信号通路,重点介绍了Ras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靶向Ras信号上下游的抑制剂、针对Ras蛋白的共价抑制剂研发进展以及联合用药策略,总结了相关抑制剂的最新进展。该文指出了靶向Ras信号通路面临的诸多挑战,改进抑制剂的结构、明确具体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策略将是未来研究大方向。 相似文献
18.
mTOR信号通路与癌症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迁移和存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细胞周期进程调节异常与许多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mTOR信号通路的失调可引起多种癌症。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CCI-779能抑制mTOR的功能,使细胞阻滞在G。期,并引起凋亡。CCI-779作为抗癌药物已分别进入Ⅱ期临床。通过临床实验CCI-779显示出较高的抗癌活性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剂可开发成为潜在的肿瘤特异性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肿瘤发生是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p53基因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 50%以上的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现象; 而Ras基因是肿瘤中突变率较高的原癌基因, 其突变率在某些肿瘤中高达30%~90%。研究发现, 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p53与原癌基因Ras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协同作用。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 p53与Ras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分为3种:第一, p53对Ras的调节作用; 第二, Ras对p53的调节作用; 第三, p53和Ras共同调控某些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关键基因。了解p53与Ras之间的3种调控作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p53失活与Ras激活协同促进肿瘤发生的分子通路和机制, 同时也将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和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 文章将对近年来所发现的p53与Ras的各种协同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概括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在所有研究过的人体肿瘤组织或细胞中,p53似乎是突变频率最高的一个基因,研究和检测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变化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野生型p53基因编码区3’端703bp的cD-NA片段插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BV220中,得到了一个重组体表达质粒pRR33,经热诱导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证实p53蛋白多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它不仅可用于抗p53蛋白抗体的制备,而且也可用于对p53蛋白羧基端多肽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