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和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阐明,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等新型RA治疗药物.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及肿胀数、关节疼痛度及肿胀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SR、CRP、R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在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关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活动性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沉(ESR)、血清CRP水平,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状态自我VAS评分及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辅助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其有助于增强西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时期感染的几率下降(卫生假说)。目前寄生虫感染是预防还是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在讨论中。多种寄生虫用于不同的动物模型显示了其在多种疾病中限制疾病活动的能力,包括炎性肠病、多发硬化、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在进行中。因此本文回顾了评估寄生虫的抗炎作用的几个临床试验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寄生虫诱导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是抑制IFN-γ和IL-17产生,促进IL-4、IL-10和TGF-β释放,诱导CD4+T细胞Fox P3表达及调节性巨噬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产生,然而寄生虫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寄生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进一步的研究是针对寄生虫调节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模拟的人造类似物。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以对称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笔者自2002~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6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戈利木单抗联合雷公藤多苷对甲氨蝶呤(MTX)治疗反应不佳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MTX治疗反应不佳(MTX治疗超3个月,但应答不足)的活动性RA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单用雷公藤多苷治疗,试验组加用戈利木单抗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的变化,记录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目,评定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关节疼痛程度、患者对疾病总体症状的耐受情况,监测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ESR、CRP、RF均降低,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SR、CRP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减少、关节肿胀及压痛数目均减少,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ACR50、ACR70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戈利木单抗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MTX反应不佳活动性RA疗效肯定,可下调患者ESR、CRP水平,缩短晨僵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关节疼痛程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的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有较高的致残及致畸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DMARDs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流.而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药资源,近年来对于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的植物药有白芍总苷、雷公藤、青藤碱及羟基喜树碱.本文从体外研究、动物实验方面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氧自由基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抗氧化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发现氧化应激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论:抗风湿药物与抗氧化剂的配合应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释放黏附分子CD62p、CD4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90例类RA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均连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清CD62p、CD41的变化,并比较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1%(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30/45)(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评分及ESR、CRP、PLT均明显比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D62p、CD41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CD62p、CD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58±2.10)%vs(25.46±2.58)%,(67.83±11.03)%vs(76.40±13.45)%](P0.05);两组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未发生异常,两组头痛、皮疹、胃肠道反应、感染、脱发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RA活动期患者中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其内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CD62p、CD41的表达相关,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国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19(3):309-3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T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及IL-1家族、结合含γc受体的细胞因子、IL-12家族、IL-17等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阐述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尽管已经明确该病具有基因学背景,但仍知之甚少。当今对类风湿关节炎功能预选基因研究的众多手段中,基因芯片技术以其能够同时分析成千上万个基因表达而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研究工具。通过该技术鉴别分类疾病相关基因群、创立疾病特异性基因群数据库,将有助于深层次地了解RA的基因基础,并成为评估RA诊断与治疗手段有效与否的一个有益工具。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不明,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RA的发病机制。近年发现,白细胞介素-18可作用于RA发病的多个参与因素,成为研究RA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的研究虽然并不完全清晰,但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RA的了解增加了很多。遗传因素对RA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足以完全解释RA的发生。随着对菌群与RA关系的了解增多,使我们认识到可以利用调节人体菌群的方法,来改善宿主黏膜及更远处的免疫环境以改善RA。目前研究已表明,RA与多个部位的菌群都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将以RA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为基础,对人体口腔、肺部和肠道的菌群变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以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风湿免疫科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5例,治疗组45例,两组患者都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患者联合使用依那西普治疗,总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核心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晨僵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休息痛、患者评分以及HA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ACR20和ACR70缓解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达ACR50缓解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甲氨蝶呤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药物治疗的规范化状况。方法:对湘潭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至12月门诊就诊的120例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个人资料、就诊及确诊时间、科室,随诊时间间隔以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应用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不规范,甲氨蝶呤是患者应用最多的DMARDs,占60%,其次为来氟米特(30%)、柳氮磺吡啶(5%)及羟氯喹(5%)。结论:51%以上的RA病人DMARDs治疗不规范,尤其是在县级基层医院。类风湿性疾病的规范治疗需要从早期诊断治疗,优化联合用药,个性化治疗,定期跟踪疗效等方面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免疫功能紊乱伴随严重滑膜炎和关节侵蚀为特征,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进行性残疾。目前,临床上针对RA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病情的抗类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为主,包括传统合成DMARDs(traditional synthetic DMARDs,cs DMARDs)、生物类DMARDs(biological DMARDs,b DMARDs)和靶向合成DMARDs(targeted synthetic DMARDs,tsDMARDs),此外还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glucocorticoids,GCs)。其中,bDMARDs和tsDMARDs已成为RA市场的绝对主力,但因其使用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无法达到有效的持续缓解状态,停药后往往会有复发可能,进一步限制了临床应用。综述了临床上主要RA治疗药物及停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王军祖比亚杨俊生覃学勇尹琦廖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6):1145-1148
目的:前瞻性观察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来氟米特(略去负荷剂量,每日剂量10mg维持),对照组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5-2.0g/日。观察期6个月,观察指标为主要疗效指标:肿胀、压痛关节数、患者及医师对疾病状况总体评价;次要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晨僵时间、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价指标(ACR20、50)、健康评价问卷(HAQ)、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6个月后,主要疗效指标压痛、肿胀关节数改善及医师总体评价,来氟米特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p<0.05)。在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来氟米特组HAQ评分及C反应蛋白改善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两组在关节晨僵改善无明显差异。达到ACR20标准的病例,来氟米特组占56.3%,柳氮磺胺吡啶组占57.1%(p>0.05);达到ACR50标准分别为37.5%、35.7%(p>0.05)。研究中,来氟米特组胃肠道反应轻微,有2例出现血压升高。结论: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与柳氮磺胺吡啶疗效相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前瞻性观察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来氟米特(略去负荷剂量,每日剂量10mg维持),对照组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5-2.0g/日。观察期6个月,观察指标为主要疗效指标:肿胀、压痛关节数、患者及医师对疾病状况总体评价;次要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晨僵时间、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价指标(ACR20、50)、健康评价问卷(HAQ)、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6个月后,主要疗效指标压痛、肿胀关节数改善及医师总体评价,来氟米特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p〈0.05)。在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来氟米特组HAQ评分及C反应蛋白改善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两组在关节晨僵改善无明显差异。达到ACR20标准的病例,来氟米特组占56.3%,柳氮磺胺吡啶组占57.1%(p〉0.05);达到ACR50标准分别为37.5%、35.7%(p〉0.05)。研究中,来氟米特组胃肠道反应轻微,有2例出现血压升高。结论: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与柳氮磺胺吡啶疗效相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与青中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43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和89例青中年类风湿关节炎(YORA)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EORA组和YORA组性别比(女/男)分别为1.39和2.71(p<0.05).EORA组和YORA组急性起病分别占60.5%和24.7%(p<0.05).EORA组患者肩关节受累比例明显高于YORA组(p<0.05),但肘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受累比例明显低于YORA组(p<0.05).EORA组患者体重下降和肌痛较YORA组常见(p<0.05).EORA组患者ESR和CRP水平明显高于YORA组(p<0.05),但RF和ANA阳性率明显低于YORA组(p<0.05).结论:EORA患者和YORA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一些明显差异.这提示年龄可能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IL-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已上市的IL-6受体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并和TNF-α阻断药物进行了对比,证明tocilizumab在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方面与TNF-α阻断药物相比各有优劣。另外也对在研的IL-6通路阻断单抗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结合本中心近年的研究和总结,IL-6是继TNF-α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关键靶点,该类药物的上市为以后类风湿关节炎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