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解新明  张寿洲  李勇  吴鸿 《广西植物》2003,23(4):311-317
梧桐科(Sterculiaceae)是锦葵目中的一个多型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可分布到温带地区。由于该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较为多样化,至今对于它的范围和所包含的属种数目在各国学者间仍没有达成共识。该文从梧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属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以及分类学新特征在梧桐科分类中的应用3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梧桐科分类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把来自分子资料的研究结果与传统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为梧桐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球状绿藻主要指绿藻门中多为单细胞, 形状为球形、近球形, 或由球形衍生出来的其他形状的藻类。球状绿藻分布广泛, 遍布全球, 生活于淡水、海水和亚气生等生境中, 其相似的简单形态下隐藏着复杂的物种多样性。球状绿藻分类学上主要位于绿藻门的两纲四目及其一些独立支系的类群。球状绿藻分类学正由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向基于分子信息的复合分类方法转变。球状绿藻隐性的物种多样性涉及约40属, 其中15属是依据新标本材料而建立的新属, 12个属是依据新证据建立的新组合。本文重点介绍了1998年以后在共球藻纲和绿藻纲中新发现和命名的单细胞球状绿藻, 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分类学迁移及理由, 特别对常见的小球藻属和栅藻属的分类学概念变迁作了详细介绍, 对一些尚没有中文名的拉丁学名给出了中文命名。另外, 本文讨论了基于DNA的分类学方法在球状绿藻分类学中的应用, 目前系统发育位置的不同已经成为球状绿藻分类的主要依据。目前球状绿藻分类面临的问题是大多分类位置未用分子系统发育方法的验证。 未来, 球状绿藻分类学家应用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学研究探索单细胞球状绿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淫羊藿是我国特有且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逐渐步入大宗品种行列。物种的准确鉴定是药效保障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文对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淫羊藿属共发表68种,中国58种(85.3%),其中57种为特有分布,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淫羊藿属中国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较为特殊,共26种集中发表于1990s,共31种(53.4%)为国外研究者命名,且绝大多数依据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由于缺乏广泛的形态调查和性状变异分析,导致大量类群的形态描述不准确或不全面,后续20个类群被归并或降级。依据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是补充描述和分类修订的重点。花色、根茎类型、花茎叶的数量及着生方式等性状在中国类群中存在广泛变异。经分类修订后,该属目前包括46种、1亚种和2变种。淫羊藿属中国组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关系无法得到解决,为该属分类的最大挑战。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分类学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基于居群调查,完善各物种的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变异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和基因序列特征,检测自然种间杂交事件,从而揭示物种的分化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萝藦科(Asclepiadaceae)系热带植物区系的主要科,该科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在常用中药和民族民间用药中应用广泛。无论是在植物学还是中药学领域,萝藦科植物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类群。长期以来,萝藦科和夹竹桃科(Apocynaceae)以及科下多个亚科和属之间分类界定存在争议。对萝藦科的分类历史,及其在细胞学、微形态、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科植物更深入的系统分类和开发利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粘孢子虫是一类拥有广泛寄主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并可引发病害,从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但其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而碘泡科是粘孢子虫最大的一科,其在属级和种级阶元的归属问题上也一直备受争议。此类动物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依据传统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并不十分准确,借助更为先进的显微技术和以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应用,其分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从碘泡科的种、属级阶元分类和方法学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碘泡科物种系统分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碘泡科各属的归类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进行了厘清,同时总结了应用于碘泡虫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几种方法,以期为该科动物的系统分类和鱼类粘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极度关注的问题, 而存疑物种是造成该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阻碍之一。目前, 模式标本是存疑物种得以确定的唯一凭证标准, 然而, 因其特殊的分类学地位而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因此, 前往模式产地寻找存疑物种的原始信息成为最有效的替代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 特别是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分类与鉴定中的广泛应用, 准确而快速鉴定存疑物种成为可能。以存疑物种——南平鳞毛蕨(Dryopteris yenpingensis)为例, 利用来自模式产地的分子数据进行DNA条形码分析, 并结合形态学特征澄清了南平鳞毛蕨的分类学地位, 确定南平鳞毛蕨与荔波鳞毛蕨(D. liboensis)为同一物种, 同意将荔波鳞毛蕨作为其异名。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为今后澄清更多存疑物种的分类学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烨  秦浩  董刚  秦晓娟  赵小娜  张峰 《生态学报》2016,36(20):6520-6527
基于物种分类系统关系的分类学多样性不仅能反映群落内物种分类学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间接反映生态系统或群落是否处于退化阶段。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和大小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以山西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在山西省范围内选取1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整理了植物名录,野外共记录植物357种,隶属于3门4纲36目71科227属。植物科内属、种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含属、种最多的科是菊科,分别为31属和50种,含种最多的属为蒿属(Artemisia 11种)。选取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作为度量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指标,同时分析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3个样地的Δ~+值大都位于Δ~+理论平均值上方(89.5%);Λ~+值都位于Λ~+理论平均值上方,这表明山西油松林物种组成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属不同的分类单元;群落内物种分类单元的均匀度较差,即物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单元内,如菊科、蔷薇科、豆科和禾本科等。对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的是群落结构因子(胸径、乔木密度和群落物种数),其次是微地形因子(坡向和坡位)。土壤全氮和有机碳与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宏观地形因子(纬度和海拔)与Δ~+和Λ~+相关性不显著(P0.05)。通过对山西油松林物种的Δ~+和Λ~+研究表明,山西油松林大多处于平稳的成长阶段,物种组成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物种分类学差异,但主要集中几个大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8.
陈静  蒋万祥  沈琦  谢志才 《生态学报》2015,35(8):2461-2472
线蚓科隶属于环节动物门环带纲,迄今共记录32属650余种,是该纲的第二大科。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海洋、淡水、河口和冰川等。其中,约2/3的线蚓科物种(近500种)为陆生种类,100余种仅分布在海洋中。尽管经历了200多年的探索,线蚓科仍然是认知最少的类群之一。尝试回顾人类对线蚓科环带动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方面的认知历程和积累的知识体系,描述线蚓科关键的形态学分类特征以及线蚓科分类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展望了线蚓科分类学未来的研究方向。线蚓科的分类研究尚处于α分类阶段,体现在以物种探索为主和大量的已描述的物种需要验证等。而基于生物学物种概念(生殖隔离)的线蚓科物种探索,虽然有一些合理的逻辑解释,但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线蚓科内多数属为复系,表明已建立的线蚓科分类系统仍然不能很好的反映线蚓科的自然进化历史。线蚓科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未描述种类亟待发掘、已描述的物种需要验证、属/种的厘定以及现代属级概念的建立、DNA分类在线蚓科的应用和线蚓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亟待开展,以及物种探索的不平衡、经费和研究人才匮乏以及网络分类的缺失等。将分子学数据和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纳入线蚓科的分类学研究,应该是线蚓科分类的一个方向。通过解读保守基因的信息,可以揭示线蚓科的祖先与它们生活的古环境长期斗争的历史,以及将优良的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和驱动力。而系统发育物种概念认为物种是拥有共同祖先的,物种仅能通过生殖隔离与系统发育重建一起加以验证。基于系统发育物种概念而构建的线蚓科分类系统,必将能真实的反映线蚓科内各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轨迹。而将最新的线蚓科分类学知识传播于分类学知识的终端使用者,是线蚓分类学家的职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线蚓类在生态系统中功能的了解,如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矿化和健康评价以及评估气候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活史特殊以及分类学历史复杂, 国内外有关梨甲藻科物种的分类学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 详细阐述了梨甲藻物种的分类学历史沿革, 对我国海域的11种梨甲藻科物种的孢囊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我们认为其中的1种应隶属于球甲藻属(Dissodinium), 其余10种可归为梨甲藻属(Pyrocystis)(包括2个变种, 2个变型), 对每个物种都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认为拟新月球甲藻(Dissodinium pseudolunula)与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优美梨甲藻(Pyrocystis elegans)与粗梨甲藻(Pyrocystis robusta)的分类学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以及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隐存种不断被发现,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动。中国是世界上跳鼠总科(Dipodoide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通过对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的分类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确认跳鼠总科在中国有3科6亚科12属22种。证实中国分布有第五种蹶鼠——灰蹶鼠(Sicista pseudonapaea)。五趾跳鼠亚科原属Allactaga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原五趾跳鼠、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小五趾跳鼠移入Scarturus属,且是一个包含隐存种的种团。大五趾跳鼠在我国仅有文献记载,其分布存疑。跳鼠亚科原三趾跳鼠努日亚种提升为种——塔里木跳鼠(Dipus deasyi);而准噶尔羽尾跳鼠(Stylodipus sungorus)在我国有分布。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2.
洪桦枫  常艳芬 《广西植物》2017,37(10):1290-1300
膜叶铁角蕨属隶属于铁角蕨科,全世界约有30种,我国分布有18种,是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膜叶铁角蕨属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分类还存在很大争议,一些物种的界限和定义还模糊不清,为了得到一个自然的膜叶铁角蕨属分类系统,还需要对膜叶铁角蕨属的物种分类做进一步研究。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膜叶铁角蕨属1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孢子形态特征、叶柄和根状茎上的鳞片形态特征、叶片形态、羽片形状以及叶脉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探讨了各个形态特征间的关系以及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物种分类。结果表明: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叶片及羽片等形态特征存在很大区别,叶柄和根状茎上的鳞片以及孢子形态的种间差异虽然不大,但其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仍可作为部分种类的鉴定依据。该研究结果为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物种分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糖多孢菌属的多相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糖多孢菌属的分类学研究中,最初是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进行研究。随着“多相分类”方法的广泛应用,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在糖多孢菌属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糖多孢菌是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某些种能产生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类、维生素、藻类促生长因子、纤维素降解促进因子、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4.
算盘子属是一个分类较为困难的大类群,全世界超过300种,其中众多物种间的界定至今颇存争议。本研究在野外考察及对馆藏标本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算盘子属21种1变种的果实形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该属物种果实被毛情况、果实大小、宿存花柱、纵沟深浅和数目等形态特征在种间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可用于对不同物种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基于果实形态特征提供了这21种1变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 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灰石藓属研究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灰石藓属长期缺乏系统的形态特征描述和种间区分特征研究,分类鉴定较为困难。该研究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通过查阅灰石藓属内相关物种的原始文献,借阅该属在中国有记载的3个物种的相关模式标本,同时搜集和观察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瑞士、挪威、尼泊尔的标本以及中国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的地方标本,确认了该属物种在中国的分布,增加了直叶灰石藓在内蒙古和新疆以及灰石藓在四川的新分布记录,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图版,编制了中国灰石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这3个物种在植物大小、叶是否具褶皱、茎叶和枝叶是否同形等特征上具有区别。该文增补的分布信息及种间区分特征可为中国灰石藓属及棉藓科相关类群的鉴定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瑞香属和荛花属为瑞香科瑞香亚科的落叶或常绿灌木,中国西南部是瑞香属和荛花属的重要分化中心。全世界共有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中国分布有瑞香属52种、荛花属49种。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分类学研究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在传统分类中一直是区分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典型特征,而花盘形态和果实类型在2个属中存在交叉和过渡,部分植物分类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两个属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归并。该研究采用数量分类法对瑞香属77种(变种)和荛花属62种(变种)植物,选取3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两属均未形成单系类群。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分析的贡献值为35.56%,传统分类中用来区分两属的花盘形状、叶序及果实类型等特征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传统分类学中对这两个属进行区分的性状并没有典型的分类学意义。同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散点图均不能将这两个属区分开来。数量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交叉,支持瑞香属和荛花属不是两个独立自然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多为大型至特大型甲虫。该亚科昆虫世界广泛分布,目前全世界种类已发现8族225属1 860余种。犀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性,部分植食性,其幼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因此,开展犀金龟系统分类的相关研究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犀金龟亚科昆虫大多外形奇特、极具有观赏性,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对其生物学、分类学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促使国际贸易盛行,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犀金龟亚科的分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成虫形态学方面,而该类群一些属的成虫鉴定特征与丽金龟亚科的极为相似,导致犀金龟亚科分类系统常存在争议,因此引入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分子信息可为犀金龟亚科的分类系统提供新的证据。本文回顾了犀金龟亚科的研究历史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给出了中国犀金龟亚科物种列表,但该亚科现阶段分类学仍以新种记述为主,研究方法较单一,因此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可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正> 《中国海菜花属的系统植物学与物种生物学研究》一书,是作者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孙祥钟教授指导下所作的博士论文,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专著展示了作者从当今植物分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系统植物学与物种生物学——对中国海菜花属植物的研究成果。前半部分属系统植物学范畴。作者以居群概念,利用栽培观察、同工酶电泳、野外居群考察和形态研究等诸方面得到的证据,在数值分类和分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分类学的观点解决了中国海菜花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鞘翅目是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的类群,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为及时掌握我国鞘翅目新分类单元和名称变动情况, 本文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20年发表的分类学文献。2020年共发表421个中国鞘翅目新分类单元, 包括新属21个、新亚属2个、新种387个、新亚种11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种51个; 提出了56个新组合、70个异名、7个物种异名名称变动、3个降级。重点研究类群包括步甲科、隐翅虫科、拟步甲科、天牛科、象甲科等。在地域分布方面, 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33个省级行政区, 大多数新物种集中发现于云南和四川。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时进行数字化, 以推动中国鞘翅目分类学研究成果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