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后合并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测定人NAP。结果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水平比较,细菌组患者NAP、NLR及CD64水平最高,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阳性检出的单独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指标的联合检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的联合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各指标的单独检出。结论 NAP、NLR及CD64联合诊断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是医学免疫学中的一个必修实验,该实验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的应用。阐述了该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MNCL)反应与淋巴细胞化学发光(LY—CL)反应的差别。结果表明,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葡萄球菌蛋白A和(?)理酵母多糖刺激后,PMN—CL纯峰值高于LY—CL 3—10倍,而(?)抗(?)IgG刺激后,LY—CL的峰值则稍高于OMN—CL。氧自由基清除剂作用于PMN—CL和LY—CL反应的结果表明,L—组氨酸均明显抑制PMN—CL和LY—CL反应;苯甲酸钠和甘露醇抑制LY—CL反应的抑制率(IR)明显高于PMN—CL;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抑制LY—CL的IR明显低于PMN—CL。结果提示,PMN—CL和LY—CL反应在CL形成的分子机制上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目前被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近期研究显示,作为先天性免疫吞噬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促进免疫反应的发展及持续,从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综述详述了中性粒细胞和NETs在心血管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将NETs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中性粒细胞募集/浸润是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特征性表现,是肺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杀灭病原微生物.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被刺激后可形成一种以DNA为骨架并镶嵌有大量活性蛋白质的网状物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这种特殊形式的生物结构能捕获并杀灭病原微生物.尽管就NETs的生物学功能而言,其对肺部炎症性疾病应该是有益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ETs对肺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均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可能促进肺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了系统地了解NETs与肺部相关炎症性疾病的关系,本综述首先简述了NETs的结构、功能和形成过程,然后分别叙述了NETs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菌性肺炎、肺结核、肺囊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流感病毒感染和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最后总结、展望了NETs在肺部炎症性疾病中的潜在研究方向和针对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抗病原机制,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病原体在进化中形成了针对NETs的免疫逃逸机制。不同的病原体逃逸NET的机制不同,本文主要介绍3种机制:降解NETs-DNA、表面分子机制和NETosis调控。  相似文献   

7.
8.
中性粒细胞是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白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粒细胞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包括肿瘤的发生、增殖和转移.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群体表现出异质性表型和功能多样性,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促瘤或抑瘤双重角色.本综述重点阐述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募集、异质性和极化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及其在临...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趋化和吞噬作用使病原体失活,从而进行免疫防御,杀灭病原体。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分泌抗微生物蛋白颗粒来杀灭病原微生物。2004年Brinkmann发现了一种中性粒细胞新型抗感染机制,即中性粒细胞经病原体活化刺激后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至细胞外。NET是由双链DNA染色质和镶嵌在染色质上的抗菌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格状结构,通过网罗、捕获而杀灭病原体。诸多研究表明,NET在炎症相关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生成和降解会影响急慢性炎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主要从NET的特征、产生机制、抗菌作用及其在炎性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概述其最新研究进展,为炎性疾病的治疗及其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组)和B组(未发生心律失常组)两组,分别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不良习惯,以及入院时心肌酶、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多于B组,但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CK、CK-MB值、性别、年龄、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7× 109/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人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分别用5、10、20、50μg/ml利多卡因与中性粒细胞孵育30min(37℃),再用趋化寡肽(fmLP)或佛波酯(PMA)刺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fmLP或PMA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结果:上述各浓度的利多卡因对fmLP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4722%、7663%、8443%、8672%。当用PMA刺激时,利多卡因显著抑制其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反应。结论:利多卡因能抑制人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7例和同期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血培养和微生物检测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51例)和细菌感染组(76例)。分别检测每一位受试对象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这3项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细菌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ROC曲线显示:当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799、0.655、0.622,灵敏度分别为75.4%、63.5%、60.3%,特异度分别为79.6%、67.4%、60.0%,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12;当用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931、0.728、0.551,灵敏度分别为89.1%、70.3%、60.9%,特异度分别为80.0%、64.6%、57.2%,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3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感染类型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明显优于PCT和NLR。3项指标联合检测优于任何一个单项指标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胞内降解系统,旨在实现维持细胞稳态以应对不同的细胞应激。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自噬水平通常较低;而在氧化应激、营养饥饿和各种病原体刺激下会显著上调。过去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细胞自噬在多种组织细胞和生理功能调控中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发现了细胞自噬和中性粒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这是与炎症密切关联的必要过程。在人类系统和小鼠模型中表明,细胞自噬在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和防御病原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分化以及主要功能(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的发挥至关重要。集中讨论了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即从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到炎症反应和NETosis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5.
16.
MPO-H2O2-Cl杀菌途径亦可作为免疫修饰剂,连接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这一途径的主要成HOCl和其他具有高度反应以及细胞毒活性的氯衍生氯化物。氯化作用可影响细菌的生存,氯化的细菌则可再抑制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的产生。巨噬细胞产物对T细胞活化表现抑制作用,此种活性也可间接增强以后发生的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因此,氯化作用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关键特征上起作用,在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和损伤自身之间,维持微  相似文献   

17.
Yuan CH  Cai CQ  Zou F 《生理学报》2006,58(5):494-499
对急性分离的人中性粒细胞采用4℃预处理是进行膜片钳实验前经常采取的步骤,但这一步骤对电生理记录结果有何影响尚无文献报道。本实验探讨这一步骤对电生理记录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4℃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细胞的封接率,有利于对中性粒细胞进行电生理记录;封接率提高的原因与4℃预处理降低细胞的极性活动有关,但记录到的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全细胞电流和大电导Ca^2+依赖性K^+单通道电流动力学没有显著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4℃预处理可能影响到细胞膜上与极性有关的脂膜变化,但对细胞膜上蛋白的功能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的院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合理使用G—CSF及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特殊方式。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PMN)绝大部分通过凋亡而被清除,避免因坏死而造成组织损伤。我们在研究磷脂酶2(PLA2)激活介导创伤和感染的机理时,发现其活性介导TNF对PMN的激发作用。其它证据也显示PLA2及其代谢产物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推测PLA2活性对PMN凋亡或坏死的影响,可能是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途径。这方面的工作尚少见,本文初步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材料和主要试剂 雄性Wistar大鼠由本院动物中心提供。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