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在森林里,很多用品都是皮子制成的,衣服、褥子、靴子、手套、针线包等等,所以加工制作猎获的野兽皮张,是猎民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这些多是由妇女来做.鞣制的皮子主要是猂皮、野鹿皮、狍皮,也包括松鼠皮、貂皮、猞猁皮、水獭皮等细软毛皮.  相似文献   

2.
狼的生态和消灭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狼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动物之一,又是恐水病的携带者。在农区或牧区严重危害牲畜及家禽等。在自然界还捕食大量的野生动物。 我们自1958年以来,先后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进行了狼的生态及消灭方法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栖息环境 狼的分布常依食物为转移。在不同地区狼的活动及数量情况也不同,见表1。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阳坡、半阳坡的不同林龄狼牙刺的生长特征作了系统研究,调查分析了狼牙刺的株高、冠幅、树龄、物种组成、新枝生长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量(以柠条为研究对照)等生长特征指标。结果表明:天然灌木狼牙刺的株高在1.50m左右,冠幅约2.0m×2.0m,平均分枝数约4.45。17龄、14龄、6龄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和种群密度分别为21.0t/hm2,10000株/hm2;27.3t/hm2,4375株/hm2;6.8t/hm2,8750株/hm2;6、7、8三个月份是狼牙刺新枝的快速生长期,新枝年生长量大小顺序为14龄狼牙刺>6龄狼牙刺>17龄狼牙刺。流域内,狼牙刺个体地径基本保持直线生长,其种群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林龄是造成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内因,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状况)的优劣以及种群密度则是影响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及生长速率的重要外部因素。与柠条相比,狼牙刺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土壤水分环境形成了更为协调的关系,表现出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多年地上部累积生物量,生长旺期盖度均能达到50%以上,应该成为当地造林树种的优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部地区狼的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采用粪便分析法和食痕分析法对内蒙古东部狼的食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是大、中型有蹄类(出现频率53.8%, 相对生物量85.17%), 粪便中家畜出现频率为40.3%, 相对生物量为75.67%。该地区狼的食性同黑龙江狼的食性相比, 存在地区差异。通过饲喂实验, 提出狼粪便中所含猎物的干重与鲜重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76+0.02x(r=0.99), 应用此方程可估计出狼消耗各种猎物的相对生物量和数量。在该地区狼对家畜危害比较严重, 要适当猎取同时也应保持其适当数量。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蒸腾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日变化、月变化作了动态测定,研究了狼牙刺的蒸腾特性及其同环境因子及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基本是以单峰型曲线为主,少数为双峰型。在10:00~14:00时段是狼牙刺和柠条的高速蒸腾期;蒸腾极大值多出现在12:00。(2)从6~9月份,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速率呈逐月下降趋势,不同林龄狼牙刺之间的蒸腾速率月均值差异不明显,但狼牙刺与柠条的蒸腾速率月均值的种间差异比较明显,即柠条的蒸腾作用略高于狼牙刺。(3)一天当中,狼牙刺的蒸腾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密切正相关,与大气湿度负相关;6~9月,狼牙刺蒸腾速率的日均值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正相关。(4)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人工林草植被建设过程中,应该主要充分了解物种在6、7月份(林木生长旺盛期)的耗水特点及土壤供水能力,以保证植被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狼族大屠杀人类屠杀狼的理由千奇百怪:狼是邪恶的化身、狼捕杀牛羊、狼吃小孩,甚至有人杀狼仅仅是为了显示勇敢。杀狼的办法更是多样:用捕鹿的圈套套狼,用来福枪杀狼,还有更损的——从狼窝里掏狼崽,充当德国牧羊犬去换烧酒。1884-1918年间,美国仅蒙大拿州就枪杀了8万只狼,美国黄石公园的狼也在这个时候几乎完全绝迹。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跟踪调查搜集到狼(Canis lupus)捕食家畜的数据,共计95起捕食事件,425(头只)家畜遭到捕食,折合人民币186 575.00元.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生的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狼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描述;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在达赉湖狼主要捕食顺序是:羊(绵羊和山羊)、牛、马,骆驼和驴很少捕食,对羊存在偏好,被捕食个体年龄没有偏好.捕食的数目存在偏差,存在明显的机会性,捕食事件多发生在9月至次年2月的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人为干扰距离、生境类型、猎物种类、卧息地距离、隐蔽度、水源距离、捕食季节、捕食数量、围栏距离9个生态指标.对这些生态因子的分析表明: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1.544%,可以较好地反映捕食地的生境特征,影响狼捕食家畜的前三位主要因子是隐蔽度、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而与猎物种类相关不大.评价影响狼对家畜捕食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剧增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重要原因;野外有蹄类的匮乏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主要原因.建议改变目前的放牧方式,加强对家畜的看护,重新引入当地的一些原生物种,补充狼的自然食物,以缓解狼对家畜的捕食.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狼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月 2 3~ 2 6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思召开。有 2 2个国家的 30 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代表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 ,IUCN狼专家组成员除两名缺席外全部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 1 52篇。会议分下列专题进行了讨论 :1 .狼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2 .狼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3.世界狼种群现状 ;4.狼种群的恢复和保护 ;5.狼的行为和生态学。本次会议还就下届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讨论 ,并对接纳IUCN狼专家组新成员进行了表决 ;会后组织代表考察和参观了位于ELY的狼研究中心。  狼是…  相似文献   

9.
三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海  窦华山  翟红昌  吴牧仁 《生态学报》2006,26(12):3980-3988
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0个狼穴、27个赤狐洞穴、33个沙狐洞穴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3种犬科动物洞穴的洞口朝向无显著差异,赤狐和沙狐洞穴在洞口倾角、洞口直径、第一洞道长度3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洞口直径可作为判别狼穴与其它两者洞穴的依据。影响狼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隐蔽、人为干扰和水源。影响赤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地形、水源、和人为干扰。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微气候、人为干扰和食物。通过对3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生境选择的比较发现:3种动物洞穴都有远离人为干扰,提高隐蔽性的趋势;不同的是赤狐和狼的洞址都靠近水源,沙狐洞址则远离水源;3种动物在地形及坡位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赤狐和狼的洞穴多位于平地。而沙狐洞穴多位于坡地的坡顶,且洞穴周围啮齿类数量显著大于赤狐洞穴和狼穴。柳灌丛、干旱苇塘、高草坡地分别是赤狐、狼、沙狐偏爱的生境类型。3种犬科动物中洞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狼(0.5051),其次为赤狐(0.4292),最小为沙狐(0.2591)。其中狼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达到了0.4692,沙狐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只有0.2356。  相似文献   

10.
大中型食肉动物肇事事件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恶化,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湿地、草原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狼(Canis lupus)捕杀牲畜的肇事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若尔盖野生狼肇事件的空间分布以及牧民对人-狼冲突管理的看法,本研究于2022年对若尔盖县13个乡镇83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66.0%)认为在过去5年内,若尔盖县野生狼数量有所增加;(2)狼肇事事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最严重的是包座乡。包座乡临近山区,该区域牧场面积广阔、牧民饲养牲畜数量多等原因导致该镇发生狼肇事事件较多;(3)对于狼肇事,绝大多数牧民(85.0%)更希望采取经济补偿或者驱赶措施,只有少数牧民(9.4%)希望采取捕杀的措施;(4)影响牧民对狼肇事管理措施的偏好因子中,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以及被杀牲畜数量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狼种群监测管理,采取措施减少狼捕杀牲畜,优化补偿机制,缓解当地牧民与狼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当前若尔盖县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大型食肉动物与当地居民冲突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本人虽然是蒙古族,但是家族早已告别了游牧生活,以务农为生。童年的经历告诉我狼非常可怕,而且可恨。我儿时家住东北丘陵山村,狼群经常在夜晚偷袭猪圈,叼走小猪。为了避免狼害,大人们常利用狼害怕"圆圈"的弱点,在猪圈上架起许多用高粱杆弯成的圆圈。有一天晚上,母亲一听到猪圈里小猪嚎叫,立刻点起火把提着大棒只身追赶,硬是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狼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中信 《动物学杂志》2006,41(1):134-136
狼(Canis lupus)是公众印象中凶残、狡猾动物的代表,国际上关于狼的研究很多,但中国狼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国内文献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基础上,综述了中国狼的分类、遗传、分布、种群密度、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中国狼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养狼     
早就听说哈尔滨有一位市民养狼,这次趁着约稿的机会,又借着一位教授的引见,才有机会平生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蒙古草原狼。这位养狼的人叫李军,是哈尔滨某公司的董事长,遗憾的是由于他工作太忙,见到了狼,却错过了狼主人。狼园在距哈尔滨市区40多公里的郊外,四周是树林与农田。一座清静的院落就是狼的家了,正对大门的是四间有些破败的瓦房,两位饲养员住在那里,他们是狼的  相似文献   

14.
<正>狼王叫我来巡山,我激动得肝儿颤。开玩笑,下命令的可是狼王啊,我们族群唯一享有生育权的雌狼,同时也是我的——亲妈、偶像和精神导师。我虽然是它生的,但是它的孩子多了去了。我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贴心的,就连养育我的,也多是族群里的其他成员,所以我这个已经两岁的"透明"公主其实挺不得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突然便被委以重任——代狼王巡山,成为"钦差大狼",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早上地哦,我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头埃塞俄比亚狼,有  相似文献   

15.
大狼耙草是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恶性杂草。使用使它隆、二甲四氯、草甘膦3种除草剂对大狼耙草进行不同浓度、不同防治时期防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使它隆对大狼耙草平均致死率为92%,二甲四氯为85%,草甘膦为82%,但三者差异不显著;高、中、低3种浓度(使它隆分别为0.47、0.40、0.33g·L-1,二甲四氯分别为2.80、2.33、1.87g·L-1,草甘膦分别为5.18、3.89、2.59g·L-1)对大狼耙草致死率差异极显著,高浓度溶液防除效果较好;大狼耙草植株在幼苗期(植株高20cm)、生长盛期(植株高40cm)、花期(植株高60cm)3个防治时期致死率差异极显著,幼苗期防除效果理想。研究表明,在大狼耙草幼苗期使用0.47g·L-1浓度的使它隆防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狗与狼     
狗与狼(Canis lupus)究竟有无亲缘关系?说法不一。现代分类学双名制创始人林奈由于狗与狼形态明显有别,于是给狗定了——个与狼不同的双名制学名叫“Canis familiaris”。同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化石证据,也不同意狼是狗的祖先(钱燕文,1979)。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研究家养动物的变异时却注意到全世界各地家狗的形态多与当地野生犬科种类极为相似,于是提出狗的祖先可能多源(Walker,1975)。Herre,W.认为(引自Grzimek,1975)狼是狗唯一的祖先。Zimen,E.(1978)认为:狗是10,000—15,000年前由狼驯化而成的。目前狗与狼习性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中生物量流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早稻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在抽穗期与乳熟期中营养物质流动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3种质量浓度20、50、100 mg/L中,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μg/鲜重(g)]随所施荧光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规律性。早稻抽穗期每头白背飞虱每24 h取食水稻0.0636 g,平均每头拟水狼蛛每24 h捕食白背飞虱0.0336 g,约6~7头;在早稻乳熟期每头白背飞虱每24 h取食水稻0.0155 g,平均每头拟水狼蛛每24 h捕食白背飞虱0.0416 g,约16头。结合田间调查数据分析,抽穗期白背飞虱危害低于乳熟期,差异显著;两个水稻生育期3~4龄拟水狼蛛的控虫力差异显著,乳熟期高于抽穗期。  相似文献   

18.
书刊评介     
“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刘宪亭等著的“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問世了,这是我国地层古生物界一本甚有意义的著作。作者系統地整理、研究了从解放前直至目前所有在我国已发現的,这一丰富而具有特殊东方色彩的狼鰭魚化石材料,写成了一本不可多得的綜合性論著。作者对狼鰭魚化石研究历史作了簡述;将狼鰭魚在华北的产地分为六个地理区,并对  相似文献   

19.
多联PCR是指用多对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对多个目的基因片段同时进行扩增,它能够捕获较多的核酸信息,完成较为复杂的核酸分析。与单项PCR相比,具有省时、省力、降低成本及减少污染等优点。目前,该项技术已在遗传疾病诊断、病原分析、连锁分析及法医学研究等方面逐步得到应用。 病毒性猪繁殖障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类重要传染病,主要是由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以养猪业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迅速把养猪工作搞上去,现将我区在猪病防治中微量元素硒的应用初步加以总结。 一、缺硒症的危害及流行 猪的缺硒(Se)症,是较复杂的疾病。在我区主要表现为仔猪白肌病和中毒性肝营养不良,多发生在1—3月龄的仔猪,而且表现的类型不同,有的表现心肌坏死突然死亡;有的表现为白肌病或营养不良性肌炎;有的表现为慢性拉稀和跛行。品种、性别也不一致,多发生于发育快,膘色好的纯种猪,土种猪很少发病。本病的流行,严重的影响了良种猪的推广和仔猪发展,给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如某县店头猪场1971年产仔猪80头,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