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粟兰科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形态解剖,孢粉学及化石资料,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并对其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等问题做了合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1)Sarcandra和Chloranthus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Ascarina和Hedyosmum的系统位置最靠近。Sarcandra是金粟兰科中最原始的属,而Hedyosmum则是最进化的属。(2)金粟兰科可能于白垩纪最早期起源于木质部无导管的,具简单两性虫媒花的祖  相似文献   

2.
金粟兰科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世界分布的 5种粉虱蚜属AleurodaphisvanderGoot蚜虫为材料 ,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特点 ,现代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同时 ,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 ,并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探讨了粉虱蚜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粉虱蚜属为典型的东洋区成分 ,但在中国大陆其分布向古北界有所渗透。根据该属蚜虫现代分布特点 ,推测中国的华中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化中心。另外 ,推测形成该属现代分布格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大陆之间的接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4.
金粟兰属(Chloranthus Swartz)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通过作者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且在该属植物中还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在种间呈多样性而种内相对稳定,是物种划分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在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他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在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4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却在贵州亦有分布。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同时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薯蓣科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薯蓣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共有9属,约650种。热带亚洲(尤其云贵高原-横断山一带)很可能是该科的原始分布与分化中心,热带美洲及热带非洲则可能是2次生分布与分化中心。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联合古陆的发裂、第四纪冰川的破坏及其自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姜科植物地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姜科的分类系统、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姜科为一还热带分布科,按Burtt[8]的系统分2亚科4族.全世界有52属,约1377种,其中姜亚科含48属,1268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其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马来西亚。闭鞘姜亚科含4属,109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及非洲。本文在化石资料及现代分布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姜科的早期分化时间、地点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化石记录表明.欧洲、北美及印度的白垩纪、早第三纪均发现过姜科的化石,据此姜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应不晚于早白垩纪。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劳亚古陆的南部.欧洲和北美没有现代姜科的分布是因为第三纪冰期的影响.而亚洲热带地区现代姜科植物繁盛是因为气候适宜.且相对稳定所致.南美的姜亚科种类应是由非洲传人.而大洋洲的姜亚科种类则是由马来西亚传入.闭鞘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西冈瓦纳古陆.亚洲及大洋洲的闭鞘姜亚科的种类应是随印度板块飘向亚洲时传入。中国姜科植物有22属.209种(占全世界属的42%.种的15%).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亚区(占全国属的90%).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占全国属的68%)。最少为中国-日本亚区(占全国属的45%)。统计数字表明.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世界分布的5种粉虱蚜属Aleurodaphis van der Goot蚜虫为材料,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特点,现代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同时,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并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粉虱蚜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9粉虱蚜为典型的东洋区成分,但在中国大陆其分布向古北界有所渗透。根据该属分布特点,推测中国的华中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化中心。另外,推测形成该属现  相似文献   

9.
依据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蕨类植物标本室(PYU)和国内主要标本馆保存的莲座蕨科植物标本,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研究资料,建立该科植物在云南的产地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分析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及其在云贵高原及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海拔范围为100~2400m;② 滇东南是莲座蕨科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其多样性由滇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③ 云南有莲座蕨科2个属分布,即莲座蕨属(Angiopteris)和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其中原始莲座蕨属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而特有性较高。初步分析了该科植物中5个广布种和1个高山峡谷种分布格局的成因,以及5个特有种的发生史,推断广布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四纪冰期之前,高山峡谷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三纪之后,而特有种的主要成因可能是自然杂交和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小檗科魁臼亚科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植物地理学资料为主,综合植物化学,细胞学,形态学及解剖学的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小檗科鬼臼科现代地理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及其系统发育的影响,指出:(1)我国鬼臼亚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和分布中心,鬼臼亚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是由于第三纪以来替代分布和长期隔离的结果;(2)在鬼臼亚科植物中,以山荷叶属最为原始,它通过两方向演化,一是保持其原来的异花授方向演化为足叶草属,另一方向是转向自花授粉,自山茶叶属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依兰花精油的香气质量,我们对云南省西双版纳产依兰花精油以及引种栽培于西双版纳的泰国种、老挝种的依兰花精油的化学成分在Finnigan-4510 GC/MS/DS上用毛细管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了44个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依兰油的香气与品种及精油中的酯类、醇类和酚醚的含量有关。倍半萜烯类和倍半萜醇类的含量越高,其香气质量越差。就西双版纳产依兰油的香气而言,依兰花由青转黄时得到的精油远较绿花和花蕾油为好。  相似文献   

12.
1 HypericumlianzhouenseL .H .WuetD .P .Yang ,sp .nov.Fig 11a subsp .lianzhouenseSpeciesaffinisH attenuatoChoisy,aquafoliiscaulinismajoribus,oblongo lanceolatis,papillisminoribusdenseobtec tis;caulibusnecporcatisnecnigro glandulosis;stylisovariosemper 4 plolongiorib…  相似文献   

13.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最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云南马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1.豹斑石豆兰 新种 图1:5—6Bulbophyllum colomaculosum Tsi et S. C. Chen, sp. nov.Species nova B. obrieniano Rolfe proxima, a quo differt petalis margine dentatis.Herba epiphytica. pseudobulbi aggregati ovati, ca. 4 cm longi, medio 1.5—1.8 cm lati,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10 new species of Orchidaceae from Xishuangbanna: Bulbophyllum colomaculosum Tsi et S. C. Chen, B. brevispicatum Tsi et S. C. Chen, B. subparviflorum Tsi et S. C. Chen, Gastrodia menghaiensis Tsi et S. C. Chen, Oberonia delicata Tsi et S. C. Chen, Luisia magniflora Tsi et S. C. Chen, L. Longispica Tsi et S. C. Chen, Tainia ovifolia Tsi et S. C. Chen, Eria crassifolia Tsi et S. C. Chen and Phaius banna-nensis Tsi et S. C. Chen.  相似文献   

16.
云南产凤丫蕨属植物(裸子蕨科)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1,21(1):37-42
订正了云南产的凤丫蕨属植物 ,承认云南产 1 3种和 2变种 ,其中 ,云南分布新记录 2种。文中处理了 1 4个新异名。属下分类群也进行了重要订正。  相似文献   

17.
InthecourseofpreparingatreatmentoftheAquifoliaceaefor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wefoundthatvalidpublicationofeightname...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四个新种和二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内蒙黑蛋巢菌Cyathus neimonggolensis Liu et Y.M.Li,盘柄黑蛋巢菌C.discostipltatus Liu et Y.M.Li,太原黑蛋巢菌C.taiyuanensis Liu et Y.M.Li,毛被黑蛋巢菌C.hirtulus Liu et Y.M.Li,天山黑蛋巢毛被变种C.tianshanensis Liu et Cao var.tomentosus Liu, Cao et Y.M.Li,环状黑蛋巢武夷山变种 C. annulatus Brodie var. wuyishanensis Liu et Y.M.Li。全部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Eight species, Ilex ficifolia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huiana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hirsuta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zhejiangensis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wugongshanensis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robustinervosa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I. syzygiophylla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and I. verisimilis Chun ex C. J. Tseng ex S. K. Chen et Y. X. Feng, are valid- ly published here by the designation of holotypes.  相似文献   

20.
Species of Cephalostachyum Munro (Poaceae: Bambusoideae) from China are distributed in Yunnan and Tibet, mainly in Yunna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species of Cephalostachyum and compiled a key to species from China, based on recent studies o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 There is a total of seven species of Cephalostachyum distributed in China, all in Yunnan: Cchinense (Rendle) DZ. Li et HQ. Yang, Cfuchsianum Gamble et Hook. f., C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Z. Li, Cpallidum Munro, Cpingbianense (Hsueh et YM. Yang ex Yi et al.) DZ. Li et HQ. Yang, Csanguineum (WP. Zhang) DZ. Li et HQ. Yang and Cscandens Bor. Leptocanna Chia et HL. Fung and Cvirulentum YM Yang et F. Du are synonyms of Cephalostachyum Munro and Cfuchsianum Gamble et Hook. f.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Cpergracile Munro and Cvirgatum (Munro) Kurz are morphologically closer to Schizostachyum Nees than to Cephalostachyum, and they should be treated as members of Schizostachyum. This paper is of significance to a worldwide revision of Cephalostachy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