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向遗传操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RNA病毒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以及RNA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3.
三月龄SD大鼠30只,分三组:卵巢切除组(OVX)、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后补充雌二醇组;每组10只,术后一月和三月每组分别各取五只。提取长骨骨组织mRNA,反转录为单链cDNA探针,以持家基因(gapdh)为内对照,针对多种胶原和细胞因子基因进行反向North-ern杂交和反向点杂交。大鼠骨组织中,colIα(1)、col Iα(2)和col Ⅲ的表达与年龄有关,与卵巢切除无关;但补充外源雌二醇可严重抑制col Ⅲ和colⅠα(2)的表达。col、Ⅴ、IL-1和IL-6的表达受雌激素抑制,切除卵巢后抑制作用消失,而补充雌二醇后它们的表达又降至正常水平。TGF-β的表达也受雌激素抑制,但雌激素的影响还与年龄有关;卵巢切除后一个月TGF-β表达增加,补充外源雌二醇后表达有所降低;但是卵巢切除三个月后的大鼠TGF-β表达的这一变化不明显。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安全可靠的骨质疏松治疗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负链RNA病毒由于其基因组RNA和cDNA不具备感染性,限制了转染方法的建立和病毒复制及其调控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流感病毒核蛋白体(RNP)转染方法和反向遗传操作的建立,使负链RNA病毒复制及其调控、病毒载体改造和应用等研究成为现实。本文回顾了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流感病毒复制调控和流感病毒载体构建等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液体抗原及抗体的反向被动血凝(RPHA)和血凝抑制(RPHI)方法,RPHA检测EHFV抗原的敏感性与ELISA相近;RPHI检测EHFV抗体与IFA的符合率为97.3%,敏感性略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检测猪常见致病菌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方法:将23S rRNA基因芯片用的针对12种细菌的25~30 mer探针加长到30~38 mer,2对通用引物序列不变。用地高辛标记下游引物,以尼龙膜为载体制备膜芯片,检验探针/膜杂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另外设计1条大肠杆菌K88基因探针、一段带K88探针的报告基因和1对报告基因的反向PCR引物,在PCR体系中增加封口的K88报告基因和反向引物对,被检样品扩增后进行膜杂交。结果:修改的13条探针与参考目标菌株在膜上成特异性杂交,对52个参考菌株和野外分离株的检测准确率为92%;膜杂交的敏感性与玻片芯片接近,最小检出量为100 fg DNA;在尼龙膜上增加K88探针,与3重PCR产物杂交,可以检测到大肠杆菌K88毒力基因。结论:建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可用于仪器设备不足的实验室,同时可以加入检测如大肠杆菌K88等致病基因,提高基于保守基因的芯片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其在FMDV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向遗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综述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并讨论该技术在口蹄疫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风疹病毒(RV)是引起人类致畸的重要病原,由于其抗原性较弱,给诊断、研究带来困难,用反向亲和层析法纯化效果较好,本文现报告这一结果。 一、反向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一)免疫原制备:选用RV培养常用敏感细胞株BHK_(21),先培养成单层,用HanK′s洗3次,低温(-20℃)冻融收集细胞,超声波粉碎处理后,离心(8,000r Pm10分钟)、取上清测蛋白,免疫原蛋白浓度为50mg/ml。 (二)兔免疫血清制备及抗体纯化:选2.5~3Kg家兔五只,经掌、背、耳静脉多点反复多次免疫(1~2mL/次,0.1~0.5m1/处),75天放血。EIA检测兔血清效  相似文献   

9.
反向激动剂:受体研究中的一个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息时就有一部分受体处于激活性状它们与非激活状态的受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某些原来认为的受体拮抗对R的亲和性远远高于对R的亲和性,导致动态平衡中的R数量减少,因而产生生物效应,对某些受体突变或爱 体过度表达引起的疾病,反向激动剂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TILLING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及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得凯  孙宗修  陶跃之 《遗传学报》2006,33(11):957-964
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全面完成,数据库中大量的DNA序列需要进行功能注释,而用传统的正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克隆和近年来发展的反向遗传学(如插入突变、反义RNA、RNAi等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基因组学的发展需求,因此,研发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成为当务之急。TILLING技术(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就是在基因组生物学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技术。TILLING技术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化学诱变方法产生一系列点突变,经过PCR扩增放大和变性复性过程产生异源双链DNA分子,再通过特异性酶切和双色电泳分析识别异源双链中错配碱基,从而检测出突变发生的准确位置。由于具有高通量、大规模、高灵敏度和自动化等特点,能够适应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要求,TILLING技术已经和即将在功能基因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ILLING技术应用于已测序完成的拟南芥和水稻中的突变位点检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TILLING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可以帮助实现快速、定向改良作物的品种,同时由于TILLING采用的化学诱变技术与传统诱变育种并无二致,因此在作物改良中采用TILLING技术不存在外源基因转入引发的转基因作物(GMO)争论;由TILLING技术发展来的EcoTILLING技术,具有通量高、成本低、定位准确等优点,可以很好地进行多态性检测和研究基因的功能,已成为开展物种DNA多态性检测和不同物种演替进化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TILLING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讨论了TILLING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及TILLING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疫苗自从被广泛应用以来,在人类抵抗致病微生物的战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疫苗开发方法是通过培养微生物,从中分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有效抗原,费时费力,且有很大局限性。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联合,促成了反向疫苗学(Reverse vacc inology)的产生,即从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中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到一批可能的保护抗原,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学方法加以验证,大大加快了寻找保护性抗原的速度。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多次成功地运用了反向疫苗学,其中在脑膜炎奈瑟球菌B疫苗开发研制上的成功应用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为以后的疫苗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反向PCR技术克隆转移基因的旁侧序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传统的反向PCR技术作了一些改进:用巢式PCR扩增含量极少的靶序列;PCR反应体系中加入5%的甲酰胺以减少非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改进的反向PCR体系是克隆人基因组已知片段旁侧序列的高度灵敏、高度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快速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15.
RNA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RNA病毒感染性克隆是对RNA病毒实施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综述了RNA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原理、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一种将整合在染色体上的重组自杀质粒重新环化成环形质粒的技术方法,以体内表达技术筛选到的痢疾杆菌融合菌株为出发点,借助辅助质粒pMT999或pRX2013进行了结合转移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结合转移克隆方法,并且具有较高的克隆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与常规生物素或荧光标记引物不同,以及与同位素掺入PCR产物不同的反向杂交技术,研究了生物素最佳掺入条件,测出加尾探针联结到尼龙膜上所需紫外光的强度,比较了生物素5'端标记引物与生物素掺入PCR产物的显色灵敏度,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最佳条件分析了3个标准细胞株HLA-DPB1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反向重复结构在抗植物病毒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链RNA(dsRNA)的形成是启动RNA沉默的关键因子,而插入了反向重复结构的表达载体能有效地转录产生hpRNA,从而能高效启动RNA沉默。分析了反向重复结构构建的特点,综述了近些年利用该结构启动RNA沉默后在抗植物病毒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不能正常生长和产生有活力花粉粒的现象。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是快速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目前,通过杂种制种已大幅度提高了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等作物的产量。大豆(Glycinemax(L.)Merr.)作为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不仅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可行。由于适用于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资源短缺,目前大豆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杂种优势利用。因此,快速实现大豆杂种优势利用迫切需要鉴定稳定的大豆雄性不育系统。本文总结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突变体及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和玉米中已报道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从反向遗传学的角度,为大豆核雄性不育基因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