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建辉  陈灵芝 《生态学报》2000,20(2):229-234
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树种辽东栎小枝进行连续5a的分解研究,测定了Ca、Mg、Cu、Zn和Mn5种元素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含量和剩余百分率的变化,发现这两个指标在这几种元素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相似性表现在这几种元素在分解开始蝗,其含量都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但有的表现为不断上升(Ca和Zn),而有的则在分解阶段的中期,已开始明显下降(Mg、Cu和Mn)。从丢失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微量元素在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分解网袋法 ,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树种辽东栎小枝进行连续 5a的分解研究 ,测定了 Ca、Mg、Cu、Zn和 Mn5种元素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含量和剩余百分率的变化 ,发现这两个指标在这几种元素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 ,又有一定的差异。相似性表现在这几种元素在分解开始时 ,其含量都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但有的表现为不断上升( Ca和 Zn) ,而有的则在分解阶段的中期 ,已开始明显下降 ( Mg,Cu和 Mn)。从丢失速率常数上看 (根据 Olson的失重率常数 k) ,由于 Ca和 Cu在分解过程中的大量增加 ,因而用 Olson指数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差 ,而其它 3种元素用 Olson指数方程拟合结果相比较 ,发现 Mn的失重率略高于 Mg,而超过 Zn的 2倍。但这些元素的失重率都明显低于一些大量营养元素如 N、P、K的失重率  相似文献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有机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网袋法对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乔木树种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枝条分解进行了连续5年时间的观察,并测定了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有机质(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的变化。用Olson的指数方程对分解枝条重量的减少进行了模拟,并预测暖温带地区辽东栎枝条完全(95%)分解需要约21年的时间。在各有机成分含量的变化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异。蛋白质的含量随着分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从3.5%增加至5.5%,半纤维素则从16.0%下降至8.0%,而粗纤维和木质素的含量出现了上下波动的情形。经过拟合,凋落物的丢失速率符合Olson的指数降解曲线,含量较大的粗纤维和木质素的减少也较好地符合Olson的指数降解曲线,半纤维素也可以用Olson指数方程拟合,但蛋白质的拟合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赵则海  祖元刚  丛沛桐 《生态学报》2002,22(10):1660-1665
小波分解可以区分一维信号的区域变化和局部细节,是进行土壤因子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样带中的3个主要土壤因子指标进行Haar小波分解。结果表明:沿山下到山顶样带梯度,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逐步下降趋势;土壤pH值变化幅度在6.5-6.6之间,表现比较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样带中存在3个较高值区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较大水平上3个土壤因子在样带的下部受到的干扰较大,在样带的中、上部受到的干扰较小;在较小水平上,土壤含水量存在不规则的周期性干扰,pH值和有机质含量受干扰的情况较为复杂,规律性不明显。低频近假信号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土壤因子在样带中的总体变化规律,高频细节信号主要反映土壤因子受其它因素干扰程度,并可以在样带上定位出现奇异性变化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杉木根桩分解过程及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基于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初步研究了杉木树桩在分解过程中边桩和心桩密度的变化及根桩分解过程中几种养分元素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边桩每年密度损失率k为2.767×10-2,而心桩为2.255×10-2;不同采伐年代的根系和边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心桩中N、P含量随分解年限的增加而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的趋势,根桩中K浓度在分解过程中的前两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桩中有机质含量在其分解过程中都是单调降低的,对根系和树桩中养分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在分解初期,根系中N、P、K含量都高于边桩和心桩,而有机质含量边桩和心桩高于根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分解网袋法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ze)叶片凋落物分别在暖温带的东灵山,亚热带的神农架,热带的西双版纳为期1-2年的分解和K,Ca,Mg,Fe,P,Cu,Mn等营养元素释放动态进行比较研究。三个气候带下辽东栎叶片凋落物质量损失基本符合Olson的指数模型。但降解速率有很大的差别。气候条件对凋落物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释放影响很大,降水量增多,年均温增高,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应加快,研究还发现影响营养元素释放的因素除公认的土壤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作用外。对于Fe,Mn等元素遵循的是“化学因素主导”模式。特征在于由于化学螯合作用。其释放过程和凋落物本身失重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对不同因素占主导的各种分解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东灵山地区脊椎动物对辽东栎坚果捕食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选择3种不同森林类型,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下落高峰期和坚果自然下落后,对坚果逃逸脊椎动物捕食的存活时间进行调查。森林类型、坚果下落时期以及森林类型和坚果下落的交互作用对坚果的生存时间都有显著影响。在辽东栎坚果下落高峰期和坚果自然下落后,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和油松(Pi  相似文献   

8.
辽东栎叶片凋落物在不同气候带下的分解及其主要元素释放的比较 王立新 王 瑾 黄建辉  相似文献   

9.
王巍  马克平 《生态学报》2001,21(2):204-210
动物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的捕食被认为是影响辽东栎坚果命运的主要因素,因此直接影响幼苗的建立和自然更新。在东灵山一个落叶阔叶林中调查了辽东栎坚果被脊椎动物转运和就地消耗状况。在排除部分小型啮齿目动物前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动态曲线不同。到实验结束时,基本上所有放置的辽东栎坚果都消失了。排除动物前的曲线上有一个拐点,而排除动物后的丢失曲线上有多个拐点。两曲线相似的地方是:最初一两天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非常迅速。排除小型啮齿目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有影响,然而坚果尺寸和微生境条件对坚果的丢失没有影响。任意2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以及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也都没有影响。排除啮齿目动物和坚果尺寸对辽东栎坚果的就地消耗有影响,微生境以及其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坚果的就地消耗没有影响。在9月份3d捕鼠的时间里,共捕到啮齿目动物3种: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社鼠(Niviveniter confucianus )和花鼠(Tantias sibiricus)。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啮齿目动物的排除能够降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速度,但它们(或者和其它的脊椎动物一起)有足够的能力将辽东栎坚果捕食或搬运到其它地方分散埋藏或将它们搬运到它们的洞穴中用作漫长冬季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中辽东栎的构型差异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孙书存  陈灵芝 《生态学报》1999,19(3):359-364
辽东栎具有很强的萌生能力,在东灵山区,存在于多种林分中,对生活在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次生落叶阔叶灌丛中辽东栎植株的构型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的辽东栎构型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混交林中的辽东栎个体多生活在林隙中,同灌丛中的个体相比,树冠窄小,枝倾角较大,第一枝级枝条(上层)较长,但分枝率较小,叶面积指数较低;(2)枝,叶的方位角,叶倾角(上层)在不同生境中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叶  相似文献   

11.
12.
辽东栎植冠的构型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辽东栎 ( Quercus liaotungensis)个体发育中不同阶段的植冠构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构型转变主要表现在分枝格局上 ,除枝、叶方位角和叶倾角外 ,分枝率、枝长和枝倾角都发生过显著改变。不同阶段构型分析的比较表明 :1 )幼苗阶段 ,高生长显著 ,枝条伸长较快 ,但分枝率低 ;2 )幼树阶段 ,分枝率显著小于成株阶段 ,但上层枝条的平均枝倾角大于其它两阶段 ,上层枝条的长度也大于成株阶段 ;3)成株阶段 ,冠幅迅速扩展 ,分枝率较前两时期显著增加 ,同时顶端优势减弱 ,引起休眠芽萌动和萌生苗的发生。而枝的转向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构型调整的直接证明。这些都说明了辽东栎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 ,因为所处的微生境和所面临的威胁都各不相同 ,在构型表达上也有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东灵山区的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中常常混生有萌生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群。局部地带辽东栎与油松形成混交林,在山脊及山坡上部一些特殊生境辽东栎甚至取代油松林成为优势种。为了探讨北京东灵山区辽东栎林的天然更新机制及辽东栎幼苗在人工油松林中的天然更新,在油松人工林的林下和林缘两种生境条件下将辽东栎种子播种于2 cm深的土中,对辽东栎幼苗的补充和建立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辽东栎结实丰年,两种生境条件下播种后辽东栎种子丢失差异并不显著,而辽东栎幼苗补充和建立方面的差异极显著。由于森林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的活动对辽东栎幼苗建立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消耗种子与促进萌发,本试验特别关注辽东栎幼苗子叶丢失现象及其丢失后果。由于辽东栎种子萌根较早,在幼苗出土前其粗大的主根长达10~20 cm,并已初步形成根系,表明已有相当比例的营养物质从子叶转移到根部。因此当幼苗出土后如果仅仅只是子叶的丢失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和生长均无明显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辽东栎幼苗期子叶丢失有3种形式:1)仅丢失子叶,幼苗其它部位未受伤害,多发生在林缘生境中,占发芽坚果的29.69%;2)整个幼苗连根被拖出地面,多发生在林下生境,占62.43%;3)在子叶与根颈的连接处主干被咬断,林缘为50.88%,显著高于林下的8.41%。但只有后两种形式才导致幼苗死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林缘土壤腐殖质含量低,比较干燥,土质较坚实,以及幼苗出土前坚果主根生长得较长等缘故,当幼苗遭受动物捕食时不会轻易地被拖出地面,拖走的往往仅仅是子叶。至生长季节结束,林缘样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率接近20%,茎干平均高度7.94 cm,芽数11.24·株-1,叶片平均干重为81.14 mg·株-1,且几乎全部由丢失子叶的幼苗所构成;而林下样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率不足2%,茎干平均高度4.74 cm,芽数7.52·株-1,叶片平均干重仅为42.27 mg·株-1,以未丢失子叶的幼苗为主。试验结果表明,林缘及类似林缘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辽东栎的实生更新。  相似文献   

14.
东灵山辽东栎群落演替的连续时间马尔可夫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连续时间马尔可夫方法研究了北京东灵山辽东栎群落的演替过程,在综合考虑影响因子、物种构成和年龄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栎群落演替的马尔可夫模型,模拟出了辽东栎群落演替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灵山辽东栎群落演替的连续时间马尔可夫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连续时间马尔可夫方法研究了北京东灵山辽东栎群落的演替过程,在综合考虑影响因子、物种构成和年龄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栎群落演替的马尔可夫模型,模拟出了辽东栎群落演替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接种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的栎林树种,也是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之一。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和臭红菇(Russula foetens)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合成外生菌根,比较了有菌根和无菌根辽东栎幼苗生长、光合蒸腾特性、氮磷含量的差异。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菌根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无菌根幼苗,蒸腾速率则相反。有菌根幼苗的氮磷含量分别为无菌根幼苗的1.7倍和2.2倍,外生菌根的合成还改变了氮磷在幼苗器官间的分配比例,与无菌根幼苗相比,有菌根幼苗茎中的氮磷减少,而叶片中的磷显著增加。同时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的生长促进效果优于单独接种。  相似文献   

17.
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S. lute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赭丝膜菌(Cortinarius russus)、土生空团菌(Cenococ  相似文献   

18.
辽东栎对大气CO2倍增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CO2加浓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自然群落建群种辽东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理学方面,CO2倍增下气孔阻抗略增大,为对照的106%,蒸腾速率略下降,为对照的92%,暗呼吸速率与对照很接近,但略微下降为对照的98.9%。净光合速率、昼夜净光合量、水分利用效率都明显提高,分别为对照的155%,172%和179%。可以看出C02倍增对辽东栎的生理过程有促进作用,属正效应。其中以生长旺季6、7月增长更为明显。在生长方面,CO2倍增下生长各项指标增长也较明显,叶面积为对照的107%,叶干重为对照的140%,以植株高度增加最明显,为对照的331%,清楚的看出辽东栎的生长与生理过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属正效应。也就是说在其他环境资源满足植物要求时,CO2倍增对树木具有“施肥”作用,它可促进植物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其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辽东栎叶片昆虫取食形状多样性及其变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叶片的植食性昆虫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昆虫取食叶片留下的形状变化多,易观察,可以作为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手段之一。研究北京西部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片被植食性昆虫取食状况,发现昆虫对辽东栎叶片的危害非常普遍,叶片被食频率约为90%,被食面积约5%,取食状可分为9类,其中以缘食和孔食为主,共记录20余种植性昆虫,其中蛾类幼虫和甲虫是主要取食种类,植食性昆虫集中出现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5-6月份),7月份后,大多数幼虫发育成熟,取食叶片的面积减少。各取食状所涉及昆虫种类的组成不同,面积呈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其中缘食状和孔食状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辽东栎叶片在展叶初的叶面积最低,在7月底均达到最大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重量也在展叶初最低,在6月底接近最大值,不同坡向的辽东栎林和叶片面积,单位面积重量及叶片被食面积均有显著差异,偏阳坡(东南坡) 高于偏阴坡(西北坡)。以上结果表明,辽东栎叶片维持了昆虫物种多样性,昆虫的生长发育与辽东栎的物候规律相互协调,昆虫种类的取食呈季节和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子午岭辽东栎林林窗主要树种更新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永兵  王辉  付菁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062-2066
在对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中54个不同大小林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辽东栎林中不同树种的优势度随着林窗大小级的变化差异较大;根据各主要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窗内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分为生态幅度宽、中等、较小和狭小4类,其中大多数树种属于狭小生态幅宽度;辽东栎林中各主要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窗中的生态位重叠度较小,其中在100~200 m2林窗中的重叠度最小;在100~200 m2大小级林窗中,实生和萌生辽东栎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大于0~100和200~300 m2 2个大小级林窗中的辽东栎,说明100~200 m2大小级林窗可为辽东栎的天然更新提供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