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相似文献   

3.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资料及真菌学研究;对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取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p.R35Q和p.E81K),CARD9蛋白表达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降低;PBMC抗疣状瓶霉感染存在天然及适应性免疫缺陷。本研究首次报道1例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存在CARD9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同时发现患者PBMC抗真菌的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存在缺陷,提示CARD9蛋白在暗色丝孢霉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及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是指菌丝和(或)孢子的细胞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一组真菌,可引起人类皮肤甚至多种组织的感染。迄今尽管有的学者仍在使用“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来命名所有的暗色真菌感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的共识是将暗色真菌感染主要分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两类独立的疾病。本文主要就暗色丝孢霉病的命名、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相似文献   

6.
枝孢样枝孢霉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暗色丝孢霉病的枝孢霉属,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暗色孢科。该属50余种。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人因皮肤外伤接触后有被感染的机会。它也是真菌过敏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枝孢样枝孢霉的系统报道较少,现就其生理生化代谢、生态学、病理学及临床和抗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暗色真菌是一组孢子和/或菌丝的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腐生寄生生物,包括大约70个属和150个种[1]。暗色真菌可引起皮肤组织和内部脏器深部真菌感染,导致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等。此类感染致病菌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病原菌准确和快速的鉴定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可帮助临床工作者对暗色真菌的感染更加合理地选择治疗药物。本文将围绕暗色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枝状枝孢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1例枝状枝孢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采用10%KOH镜检、真菌培养、小培养、温度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损脓液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橄榄绿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孢梗多侧生于菌丝上,不分枝,产孢后不延伸、不膨大,淡褐色,具孢痕,枝孢呈长三角形,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于其上,形成分枝的孢子链;最适应生长温度为25—27℃;能液化明胶。因此,本菌株符合枝状枝孢特征。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病理相,伴有真菌菌丝孢子侵犯,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0.4g/d,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目前仍在服药及随访。结论本病例的致病菌为枝状枝孢,选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植入性真菌病或称皮下组织真菌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此类感染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相似的流行病学和感染方式等,有些还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临床表现形态各异,治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畸形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对临床上重要的植入性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足菌肿、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复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交织帚枝孢霉致透明丝孢霉病。方法患者女,69岁,主因"左前臂结节9个月"就诊。取结节边缘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真菌学检查。将组织接种于沙氏培养基、脑心培养基,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测定。结果组织病理下可见组织细胞肉芽肿及透明真菌孢子和菌丝。组织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中等速度,为浅灰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无色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侧生,分生孢子长圆形,薄壁,1~2个隔。经DNA序列分析,与Sarocladium implicatum相似性100%。诊断为透明丝孢霉病,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及10%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愈。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Sarocladium implicatum。该菌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为国内首例报道,舍他康唑及碘化钾联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由着色霉属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耳部皮损KOH涂片镜检发现除成簇的硬壳小体外,还伴萌芽的硬壳小体和大量暗色菌丝。此镜检发现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暗色丝孢霉病。以"着色芽生菌病""硬壳小体""萌芽/芽生"和"暗色菌丝"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6篇报道10例着色芽生菌病存在类似镜检发现。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硬壳小体形态多样性的现象,提高对着色芽生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土壤中暗色丝孢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采集土样59份,涵盖的生态类型有:沙漠、戈壁、湿地、小镇-绿洲等。分离获得暗色丝孢菌108株,经鉴定分属于15属。利用种群优势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生态位宽度四项指数,对柴达木盆地中西部不同生境土壤中的有关暗色丝孢菌物种(属级)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的物种优势度存在明显差异:沙漠生境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真菌优势度较高;戈壁生境中,单格孢属Monodictys真菌的优势度最高;湿地和小镇-绿洲生境中,则分别以瓶霉属Phialophor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真菌占优势。在小镇-绿洲生境中,土壤暗色丝孢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较低;而在沙漠和戈壁生境中多样性指数明显较低,而物种的均匀度较高。在上述四类生境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真菌具有较宽的生态位,为广适性物种;而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卷旋孢属Cirrenaria、弯孢属Curvularia、矛束霉属Doratomyces、粘束孢属Graphium、漆斑霉属Myrothecium、齿梗孢属Scolecobasidium、帚霉属Scopulariopsis、节隔孢属Scytalidium和葡萄穂霉属Stachybotrys10个属真菌的生态位较窄,为狭适性物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7岁。面部红斑、丘疹、唇部脓疱灼痛2个月余。曾口服和外用多种中药治疗无效且呈加重趋势。取皮屑、胡须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培养见棒状分隔大分生孢子、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尿素酶实验阳性、毛发穿孔实验阳性,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伊曲康唑胶囊和外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10 d后病情好转,2个月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相似文献   

15.
真菌性肉芽肿在感染性肉芽肿中占第二位。引起肉芽肿的真菌种类繁多,包括球孢子菌、组织孢浆菌、芽生菌、隐球菌、副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着色芽生菌、暗色丝孢菌、链格孢霉、霉菌性足分支菌、洛博芽生菌、鼻孢子菌、结合菌、斑替支孢霉等,此外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等也可引起肉芽肿。该文综述真菌性肉芽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一种从桃果实上分离获得的拮抗菌———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sp .)对苹果 (MalusdomesticaBorkh .)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 ,包括接种不同浓度的拮抗菌与不同病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以及拮抗菌与钙或与杀菌剂配合对苹果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 ,拮抗菌和病菌孢子的浓度都明显地影响其抑菌效果。拮抗菌的使用浓度越大 ,病菌孢子的接种浓度越低 ,其抑病效果越好。当丝孢酵母菌的使用浓度达到 10 8colony_formingunits(CFU) /mL时 ,可完全抑制接种在苹果上的灰霉菌 (BotrytiscinereaPers.)和青霉菌 (Penicilliumexpansum (Link)Thom)(<10 6spores/mL)的致病力。用 10 6~ 10 7CFU/mL的丝孢酵母与 5 0 μL/L的扑海因配合对苹果采后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明显地好于单独使用相同剂量的拮抗菌或杀菌剂。在丝孢酵母的悬浮液中加入 1%~ 2 ?Cl2 可显著地提高拮抗菌对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由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女,55岁,因左前臂斑块、结节4个月余就诊。对患者皮损表面的皮屑进行真菌荧光镜检,镜下可见少许菌丝;手术取活检组织,同时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感染性肉芽肿,经PAS染色可见组织内菌丝及孢子;提取源自活检组织的真菌DNA和源自蜡块组织的DNA,对ITS区扩增并通过测序比对鉴定为桔青霉,与形态学鉴定相符。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得伊曲康唑对此桔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μg/mL。诊断为桔青霉所致透明丝孢霉病,予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一种从桃果实上分离获得的拮抗菌-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sp.)对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包括接种不同浓度的拮抗菌与不同病菌之间的拮抗作用,以及拮抗菌与钙或与杀菌剂配合对苹果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拮抗菌和病菌孢子的浓度都明显地影响其抑菌效果。拮抗菌的使用浓度越大,病菌孢子的接种浓度越低,其抑病效果越好。当丝孢酵母菌的使用浓度达到1068colony-forming units(CFU)mL时,可完全抑制接种在苹果上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和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Link)Thom)的抑制效果明显地好于单独使用相同剂量的拮抗菌或杀菌剂。因丝孢酵母的悬液液中加入1%-2%CaCl2可显地提高拮抗菌对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立国  马建  张凯  张修国 《菌物学报》2010,29(6):841-844
通过对采自海南枯枝表层暗色丝孢真菌室内处理,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瓜达卡纳尔瓶梗附孢Cryptophiale guadalcanalensis,西表瓶梗附孢C.iriomoteanum及宇田川瓶梗附孢C.udagawae。对采集材料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和图解。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