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索人工植被重建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采用稀释平板法及琼脂块法对青海沙珠玉地区植被重建后沙土中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拮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干旱沙地植被重建和覆盖度的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其中退耕还草地土壤中放线菌总数较沙地提高145.4%,小单孢菌数量约为沙地的6倍;拮抗性放线菌平均筛出率大幅度增加,退耕还草地土壤中拮抗性放线菌、天然草地土壤中抗细菌放线菌及林地土壤中抗病原真菌放线菌的平均筛出率约分别为沙地的2、3.2及1.5倍;地表植被盖度与土壤养分对放线菌数量以及拮抗性放线菌数量有很大影响,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以及鲜草产量与放线菌总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有机质含量、鲜草产量与拮抗性放线菌株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此外,植被盖度、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全盐以及速效钾含量与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小单孢菌数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苯酚、干热、SDS和超声波四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从五指山原始林区采集的土样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的702株稀有放线菌,共筛选出4株具有拮抗香蕉枯萎镰刀菌活性的菌株,经过复筛,获得一株高活性的拮抗菌210-1-61.通过对其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进化关系最近,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8.89%;其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也与小单孢菌属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很接近.此外,我们还构建了与该菌株同源性较高的模式菌株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图,结果发现该菌株与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稳定单独构成一个分支,二者亲缘关系最近,初步鉴定该菌株为Micromonospora. pattaloongensis.本研究为今后探讨小单孢菌属稀有放线菌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提供研究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3.
小单孢菌属放线菌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但自然条件下小单孢菌的活性产物产率普遍偏低,基因编辑与改造对提高小单孢菌属放线菌活性产物的产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成为小单孢菌属放线菌基因编辑改造的瓶颈。炭样小单孢菌JXUN-1是实验室从南昌瑶湖农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其基因组具有GC含量高的特点。本研究以敲除炭样小单孢菌JXNU-1中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P450为例,以温敏型质粒pKC1139为模板,构建了炭样小单孢菌JXNU-1 P450基因打靶载体p FD306,然后通过电转化将pFD306导入炭样小单孢菌JXNU-1新鲜菌丝体内,通过双交换获得基因缺失株炭样小单孢菌JXNU-ΔP450,最后通过PCR验证了菌株P450基因的缺失,表明炭样小单孢菌JXNU-1基因打靶载体pFD306构建成功。本研究确证了质粒pKC1139可以用于炭样小单孢菌JXNU-1基因组的编辑,为炭样小单孢菌JXNU-1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4.
小单孢菌科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菌株是一类具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分化的经典放线菌,于二十世纪中期被发现,目前包含29属246种的成员。这类菌株不仅广泛分布于普通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在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一些被认为对生命极具挑战的极端环境中也常能探测到这些微生物的踪迹。小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农业的多个领域,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小单孢菌科放线菌的分类学特征、生态分布、基因组特征及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推进小单孢菌科放线菌资源的高质量发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产生抗菌素的微生物种类繁多,除霉菌、细菌、链霉菌外,小单孢菌近年来也被人们所重视。1905年Foulerton从空气中分离到青铜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chalcea),1923年φrskov建立了小单孢菌属。但是,小单孢菌的拮抗作用直到1942年才为Welsch发现。  相似文献   

6.
探究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放线菌组成及其抑菌和酶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和高活性酶的筛选提供资源。从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优势植被采集25份土样。用分散差速离心法分离了拉鲁湿地中温放线菌和低温放线菌。从中温放线菌中选择15株代表菌株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采用打孔法检测了其对2株细菌和4株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放线菌数量从水生环境向陆地生态系统递增,中温放线菌数量显著多于低温放线菌;(2)拉鲁湿地土壤中分离到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马杜拉菌属、小链孢菌属5个放线菌属。其中以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为优势属。链霉菌属以金色类群、白孢类群和粉红孢类群为主,小单孢菌分离到黄橙类群和黑褐类群;(3)供试菌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分解蛋白质活性较低,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很少,且抗菌活性较弱;(4)供试菌株耐毒性物质的能力较强。这些菌可用于毒害有机物污染物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采集自四个红树林地点的16份混合土壤为研究材料,选用7种选择性培养基,共分离获得330株放线菌。其中217株菌经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近75%菌株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他还包括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等小单孢菌科的2个属和非小单孢菌科的9个属。采用美蓝酶标仪法对所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共50株菌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5165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 10231)有不同程度抗性。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有生物活性的菌株进行化学筛选,最后确定了5株可能产新颖化合物的小单孢菌。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内生菌的种类,筛选拮抗农作物病害菌的生防菌株,从健康丹参植株中进行内生菌分离,依照形态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并选取拮抗活性较强的菌株液体发酵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从丹参植株中共分离得到69株内生菌(真菌62株、放线菌7株),其中23株内生真菌属于无孢类群或现有条件不适合产孢,其余真菌菌株中串珠镰孢菌属(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和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 sp)为优势菌群;7株内生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2)病原菌拮抗性实验表明,有44株内生菌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活性,其中12株内生菌对2种及以上靶标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表明丹参内生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性。(3)放线菌菌株A232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和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都表现出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形态、培养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Streptomyces luteoverticillatus。  相似文献   

9.
青海高寒草甸土壤放线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1~2002年从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采集土样,用不同方法从中分离放线菌300余株,根据其形态和分类特征,分别归入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并将链霉菌归入7个类群。同时对230株中温菌和110株低温菌的部分酶活性及其对真菌和细菌的拮抗性进行了测定,发现链霉菌不仅具有许多酶活性,而且对真菌和细菌有拮抗性。  相似文献   

10.
薛景珍  沈音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1):60-60
一种观察小单孢菌的制片方法薛景珍,沈音(沈阳农业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沈阳110161)小单孢菌在放线菌中是菌丝纤细、大部分无气生菌丝,菌落湿润的一群。用一般印片法制片,往往印不上或印上很少的孢子和菌丝片断;用涂抹法,虽然可以涂上较多量的孢子和菌丝,但菌...  相似文献   

1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豌豆根瘤的侵染细胞.结果表明,在这些细胞中有大量的细菌,它们主要是杆状细菌,其次是球形、Y形和T形细菌,其它形状的细菌很少.除了细菌形状不同外,还有一些细菌比较特殊,如有的细菌较长,菌体出现部分收缩并形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收缩环,其形状类似一条莲根;有的细菌很大,它的体积是普通细菌的2倍或2倍以上;有的细菌粗细不均匀,端部膨大,呈棒槌状.侵染细胞中有许多小泡,它们大小不同,呈球形.它们存于细菌之间,其中一些小泡还位于细菌的表面上,而且附近细菌的表面有时还有各种隆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2例和单纯肺结核患者39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肺部病变情况。结果:肺结核合并肺癌组:陈旧性肺结核28例、活动性肺结核4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29例、非经典部位3例,合并鳞癌11例、腺癌13例、小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3例;10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不同侧、13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同侧不同叶、9例结核病灶于肺癌病灶同侧同叶。单纯性肺结核组胨旧性肺结核36例、活动性肺结核3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34例(上叶尖段11例、后段9例、下叶背段14例)、非经典部位5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以及棘状突起比例高于单纯肺结核组,而空泡影比例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化、斑片条索影、结节影以及空洞或空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11个种源的山桐子为材料,测定其果实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山桐子果实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尤以亚油酸含量最高,11个种源的平均值为63.58%,且种源间差异显著,分宜、宜昌种源亚油酸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9个种源;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11个种源山桐子果实棕榈酸差异显著,且以平武种源最高;其余脂肪酸含量均较低,变异幅度较大;种子中棕榈酸和棕榈烯酸含量明显高于果肉,而亚油酸、亚麻酸及硬脂酸含量明显低于果肉,油酸含量相近: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果肉〉全果〉种子,且变异系数及相对极差均较小,尤以果肉中最小;除硬脂酸外,山桐子果实中其他4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受海拔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肠坏死诊断价值,总结肠管坏死征象。方法:分析98例可疑肠坏死患者CT平扫图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或未能及时治疗死亡患者CT平扫影像,总结、分析影像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40例患者存在肠坏死,肠壁厚度改变,包括29例肠壁增厚,8例肠壁菲薄,5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减低,3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增加,25例表现肠管扩张,8例表现肠管塌陷,36例肠管内积液,其中34例见气液平面,4例仅见积气,5例肠壁内见气泡影,38例见腹腔积液,10例见系膜水肿,2例见肠系膜血管密度增高,1例肠系膜静脉内气体,1例门静脉内气体,5例见腹腔游离气体。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对肠坏死部位及范围的评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CT平扫能明确病因,为及早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水稻(Oryza sativa L.)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胚囊发育的不同阶段变化多样。在大孢子母细胞阶段微管分布主要呈辐射状,部分纵向排列。二分体和功能大孢子具类似的微管分布,而在单核胚囊微管主要是随机分布,部分呈辐射状。两核和四核胚囊的微管组成和分布非常相似,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而八核胚囊的微管分布较为复杂,胚囊中的细胞做管分布各异,在卵细胞中呈随机分布,在助细胞中大多数呈纵向分布,而在中央细胞中呈横向分布,微管在反足细胞中非常分散,细胞质中有少量纵向排列的微管。  相似文献   

16.
17.
蓝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狐又名北极狐(Alopex lagopus),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北极狐属(Alopex).  相似文献   

18.
鸭儿芹根、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溜法提取其根、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鸭儿芹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1个峰,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8.61%,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γ-芹子烯等;茎中共分离出25个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100.00%,主要成分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海藻酸钠-聚左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新生大鼠卵巢组织用于治疗实验性卵巢功能丧失大鼠的可行性,应用高压静电法,用海藻酸钠-聚左赖氨酸-海藻酸钠(APA)生物膜包裹新生大鼠卵巢组织,体外培养微囊,用免疫化学分析法检测雌二醇(E2)、孕酮(P)分泌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并将微囊移植到去势大鼠(切除双侧卵巢的雌性大鼠)腹腔中,检测大鼠血清中雌、孕激素变化情况,同时用阴道涂片观察大鼠动情周期恢复情况,并在不同时间回收观察微囊。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制得的微囊粒径均匀、表面光滑;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分泌E2、P;卵巢组织中颗粒细胞发育成为粒性黄体细胞;大鼠腹腔移植微囊后无异常,E2、P水平上升,动情周期未恢复;回收的微囊大部分形态完整。提示用高压静电法制备的APA微囊化新生大鼠卵巢组织能持续稳定释放E2、P,明显改善大鼠卵巢功能,在大鼠体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