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分类历史,确认其在蘑菇目(Agaricales)Tricholomataceae科下的分类地位,并证实了它与多孔菌目(Poriales)Lentinaceae科的Lentinus属没有联系。根据《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作者讨论了译为“香菇属”的Lentinus和“小香菇属”的Lentinellus两属的汉语学名问题,提出Lentinus的汉语学名应订正为“韧伞属”,Lentinellus为“螺壳菌属”。香菇所在的Lentinula属的汉语学名建议为“木菇属”。  相似文献   

2.
Miniature Ping(mPing)是小型反向重复转座子(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MITEs)类转座子Tourist-like超家族重要成员,是水稻基因组内检测到的第一个活跃的MITEs,是MITEs大家族中少数低拷贝且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维持转座活性的成员之一,因此,mPing是转座子相关领域研究的良好素材。该文综合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Ping的结构、转座酶供体、激活特性以及对基因组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探究MITEs的转座机制以及mPing转座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1987-1991年间从东北地区收集和采集Septoria真菌标本221份,鉴定出Septoria 84种,其中2个新种:Septoria dioscorical Lu Guo-zhong et Bai Jin-kai和Septoria saposhinikoviae Lu Guo-zhong et Bai Jin-kai,以及13个国内新记录种. Septoria属真菌的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合轴式(holoblastic sympodial)。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源克隆法从菜心中获得3个SOD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分析3个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和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获得Cu/Zn-SOD、Fe-SOD、Mn-SOD基因的ORF,分别命名为BclCZSD、BclFSD、BclMSD,序列长分别为459、639、696bp,分别编码152、212、231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3种蛋白均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均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BclCZSD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含有2个Cu/Zn-SOD结构域,BclFSD和BclMSD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含有一个相同的Mn/Fe-SOD结构域;进化分析显示BclCZSD和BclMSD与油菜最先聚在一个分支,BclFSD与甘蓝、萝卜、油菜、芜菁聚在一个分支。(3)qRT-PCR结果显示,BclCZSD、BclFSD和BclMSD基因在菜心根、茎、叶和叶柄中均有表达,且在根、茎、叶和叶柄中的表达模式不完全相同;低温条件下,3个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菜心SOD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极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VLC-PUFAs)是哺乳动物视网膜、睾丸等极少数组织中特有的脂肪酸,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极长链脂肪酸延长酶4(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 elongase 4,Elovl4)。建立组织特异性敲除Elovl4基因的动物模型有利于深入研究VLC-PUFAs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本研究基于Cre/loxP系统,先分别构建了Stra8-Cre小鼠和Elovl4 floxed小鼠,通过杂交获得(Elovl4[flox/+],Stra8-Cre)杂合子基因敲除小鼠,再选择雌鼠与Elovl4 floxed纯合子雄鼠即Elovl4 [flox/flox]雄鼠杂交,通过基因型鉴定筛选获得(Elovl4[flox/flox], Stra8-Cre)纯合子小鼠。利用RT-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Elovl4在睾丸组织中的敲除效率,结果表明,无论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基因敲除小鼠,其睾丸组织中Elovl4的表达在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下调,但其他组织未受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睾丸组织特异性敲除Elovl4基因小鼠,为后续研究VLC-PUFAs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方法从甘菊转录组数据中分离出热激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命名为ClHSP70和ClHSP90。序列分析表明,ClHSP70基因ORF全长为2 559bp,编码852个氨基酸,蛋白功能区预测表明含有典型的HSP70蛋白NBD和SBD保守结构域;ClHSP90基因ORF全长为2 094bp,编码697个氨基酸,含有HATPase结构域和HSP90保守结构域。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甘菊ClHSP70与大豆(Glycine max)和烟草(Nicotiana tomentosiformis)HSP70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ClHSP90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HSP90高度相似;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在42℃处理不同时间,甘菊叶片中ClHSP70和ClHSP90基因表达均在0.5h时显著增加,1h达到最大值,2h后缓慢下降;不同组织表达分析表明,甘菊在42℃处理1h后,ClHSP70在成熟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嫩叶和根等其他组织;ClHSP90在成熟茎中的表达量最高。研究说明,ClHSP70和ClHSP90基因具有热激蛋白特征,参与了甘菊热胁迫应答过程,该研究结果为以后深入研究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香菇菌丝体中克隆的启动子片段gpd-Le(613bp)和ras-Le(715bp)分别连接于报告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上游,构建了启动子功能活性检测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采用PEG介导法把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分别与辅助质粒pCc1001(含有trp1基因)共转化进色氨酸营养缺陷型的灰盖鬼伞粉孢子的原生质体中。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假定转化子的分子鉴定以及GFP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香菇gpd-Le启动子在灰盖鬼伞的菌丝中具有较强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gfp基因表达的绿色荧光。而香菇ras-Le启动子没有检测到有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香菇菌丝体中克隆的启动子片段gpd-Le(613bp)和ras-Le(715bp)分别连接于报告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上游,构建了启动子功能活性检测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采用PEG介导法把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分别与辅助质粒pCc1001(含有trp1基因)共转化进色氨酸营养缺陷型的灰盖鬼伞粉孢子的原生质体中。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假定转化子的分子鉴定以及GFP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香菇gpd-Le启动子在灰盖鬼伞的菌丝中具有较强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gfp基因表达的绿色荧光。而香菇ras-Le启动子没有检测到有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李欣  张磊  胡景江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8):1500-1506
为了鉴定拐枣七内生细菌Pseudomonas sp.GZJR-8的pqqE和GDH基因在溶磷方面的功能,该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pqqE和GDH基因的缺失突变体ΔpqqE和ΔGDH,采用电转法获得它们的互补菌株ΔpqqE(pqqE)和ΔGDH(GDH);难溶性无机磷培养基(PKO)定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WT)相比,ΔpqqE和ΔGDH不能产生溶磷圈,ΔpqqE(pqqE)和ΔGDH(GDH)能够产生溶磷圈;抗坏血酸-钼蓝显色定磷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WT、ΔpqqE、ΔpqqE(pqqE)、ΔGDH、ΔGDH(GDH)产生的有效磷总量分别为1 939.000 mg/L、1 279.000mg/L、1 999.000mg/L、439.000mg/L、2 314.000mg/L,与WT产生的有效磷总量相比,ΔpqqE降低1.52倍,ΔpqqE(pqqE)增加1.03倍,ΔGDH降低4.42倍,ΔGDH(GDH)增加1.19倍;培养液离心后上清的pH测定结果显示,WT、ΔpqqE、ΔpqqE(pqqE)、ΔGDH、ΔGDH(GDH)的pH分别为4.08、4.34、4.03、4.71、4.00,与WT的pH相比,ΔpqqE上升1.06倍,ΔpqqE(pqqE)降低0.27倍,ΔGDH上升1.15倍,ΔGDH(GDH)降低1.02倍。研究表明:pqqE和GDH基因具有溶磷能力,其中ΔpqqE和ΔGDH较WT的溶磷能力下降,但并未完全丧失溶磷能力,而ΔpqqE(pqqE)和ΔGDH(GDH)可以恢复到WT的溶磷能力,拐枣七内生细菌Pseudomonas sp.GZJR-8是通过产生酸性物质来溶磷,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棉花根际分离的铁载体产生菌E1,其16SrDNA与Pseudomonas mosselii ATCCBAA-99的同源性为100%。采用三亲本杂交方法将携带转座子Tn5-1063的质粒pRL1063a导入E1中进行转座子插入诱变。利用CAS法,从1000个突变株中,筛选到一株铁载体合成缺失突变株E1-185。利用TAIL-PCR方法,扩增位于Tn5-1063两端的侧翼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转座子插入到E1的cysI基因内。该基因与Pseudomonas entomophila L48的cysI同源性为96%,其CysI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7%。该基因与半胱氨酸的合成密切相关,而在加有半胱氨酸的CAS平板上,突变株恢复了铁载体产生能力,证明cysI在E1铁载体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推测,cysI可能与铁载体合成途径中关键蛋白acyl-S-PCPs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初生荷斯坦牛的成肌细胞,在不同代次以含体积分数为2%马血清的DMEM进行诱导分化,在之后0、2、4、6、8、10 d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收集细胞提取总RNA,检测成肌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牛肌肉发生过程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肌性相关基因MyoD(生肌决定因子)、MyoG(肌细胞生成素)以及非肌性相关基因A-FABP(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①各代细胞在诱导培养4 d后开始有肌管形成,其后越来越多,8 d时达高峰。②成肌细胞向成熟肌细胞分化过程中,MyoDMyoGA-FABP基因都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③高代次成肌细胞比低代次细胞增殖慢,而且在诱导分化后,肌管的数目明显变少; MyoDMyoGA-FABP随着代次的升高而下降。故推断MyoDMyoG以及A-FABP基因会在成肌分化开始后的不同阶段被激活,从而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而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成肌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鹅掌楸属植物为试验材料,在北美鹅掌楸和鹅掌楸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54条GST基因家族的EST序列,通过比对将其归为Tau、Zeta、Theta和Phi等4个亚类。在这4个亚类中各选取1条EST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反转录PCR(RT-PCR)与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鹅掌楸属植物中克隆出4条全长分别为1 150、932、1 022和1 067bp的基因,并分别命名为LtGSTparCb、LtGSTZ-like、LtGSTF13a和LcGSTT1。对LtGSTparCb、LtGSTZ-like、LtGSTF13a和LcGSTT1这4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结构预测发现,其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分别为25.17、25.34、24.49和28.09kD;理论等电点分别是5.60、6.53、6.66和9.20,即LtGSTparCb、LtGSTZlike、LtGSTF13a蛋白质属于酸性蛋白,LcGSTT1属于碱性蛋白;不稳定系数分别是33.01、36.97、43.19和47.96,即LtGSTparCb、LtGSTZ-like为稳定蛋白,LtGSTF13a、LcGSTT1为不稳定蛋白;α-螺旋(alpha helix)是这4个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成分。利用在线软件TargetP并结合GST蛋白质在其他植物中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推测这4种蛋白质极有可能位于鹅掌楸属植物的细胞质内。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基因在北美鹅掌楸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LtGSTparCb和LtGSTF13a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较低;LtGSTZ-like在花器官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叶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居于两者之间;LcGSTT1在叶中表达量最高,花器官中表达量其次,在茎和叶芽中的表达量偏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鹅掌楸属GST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KIAA0319是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脑发育进而影响阅读能力。本文就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基因KIAA0319对鱼类、非灵长类哺乳动物、灵长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大脑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发现该基因会对大脑语言及阅读相关脑结构如听觉通路、视觉通路和颞叶等的发育产生影响。听觉通路方面,KIAA0319基因可能会损伤内侧膝状体核从而影响听皮层的信息传入。视觉通路方面,KIAA0319基因可能影响外侧膝状体核内的大细胞,使得视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视皮层,影响背侧视觉通路。颞叶方面,KIAA0319基因的缺陷可能损害颞叶的灰质和白质,并影响颞叶的半球不对称以及颞叶和其他脑区的连接。不过阅读障碍机制复杂,不同阅读障碍相关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与胞质溶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C)的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PmPGK1PmGPIC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亚细胞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mPGK1PmGPIC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mPGK1PmGPIC全长为2 106和1 848 bp,分别编码507和566个氨基酸。PmPGK1和PmGPIC分别定位于叶绿体和胞质溶胶。PmPGK1表达量为新叶 > 老叶 > 新茎 > 根 > 花;而PmGPIC为老叶 > 花 > 新叶 > 新茎 > 根。低温胁迫24 h,PmPGK1PmGPIC的表达量均随时间延长先降低后升高,且PmGPIC的表达量在处理2 h后即降至较低水平;高浓度CO2胁迫24 h,PmPGK1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PmGPIC的表达下调但变化较不显著。因此,推测PmPGK1主要参与卡尔文循环及叶绿体/质体糖酵解,PmGPIC主要参与细胞质基质糖酵解;PmPGK1、PmGPIC活性在低温胁迫下均受抑制;PmPGK1活性在CO2胁迫下受到显著抑制,而PmGPIC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三叶虫Fuchouia长期被作为贵州寒武系甲劳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但关于FuchouiaParafuchouia的系统分类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ParafuchouiaFuchouia的亚属、ParafuchouiaFuchouia的晚出异名以及Parafuchouia可提升为一个单独的属。本文根据在剑河八郎甲劳组采集的Fuchouia [过去被报道为ParafuchouiaFuchouia (Parafuchouia)]标本和前人报道的FuchouiaParafuchouia标本, 基于线性测量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 对ParafuchouiaFuchouia的头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ParafuchouiaFuchouia的晚出异名, 其区别于Fuchouia的特征可作为种间差异的判定依据。这样, 剑河甲劳组可能是目前全球Fuchouia的最低产出层位之一。尽管Fuchouia在中国、朝鲜、印度—喜马拉雅、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广泛分布, 但已报道的产出层位多从鼓山阶Ptychagnostus atavus带至古丈阶Lejopyge laevigata带, 延限跨度较大, 很难用Fuchouia这一属级单位来进行生物地层对比。因此贵州寒武系甲劳组目前已建立的Fuchouia生物地层带还需进一步商榷, 需具体到种一级别或另选其他对比分子才能与寒武系华南斜坡相区或华北台地相区进行更好的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细胞基因表达、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代谢以及调控细胞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细胞内含量是能量效率的关键因素。强化辅因子合成策略,获得高产NAD~+菌株,对于NAD~+依赖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和调节相关生化合成途径的代谢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通过内源性调节,对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进行强化,过量表达和共表达NAD~+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pncB、nadD和nadE;其次,通过外源调节增加NAD~+前体物,优化诱导条件提高发酵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量,增加NAD~+的合成量;最后在单因素优化试验的基础上,以NAD~+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o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3个显著性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对NAD~+积累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优化条件。【结果】根据关键酶基因强化策略,构建了7株重组菌,其中重组菌E.coli BL21/p ET-21a-nad E-pncB胞内NAD~+含量相比初始菌株E.coli BL21/pET-21a提高了405.2%。通过对该菌株诱导条件和NAD~+合成前体的优化,使用Design Expert 8.0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该重组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诱导温度控制在15–20 oC,OD_(600)为0.6–0.8时添加IPTG 0.63 mmol/L、烟酸15.8 mg/L、诱导时长控制在24 h。NAD~+含量在最优条件下实验验证值可达43.16μmol/g DCW,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23.6%,与初始菌株相比提高了1029.8%。【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关键酶基因pncB和nadE,胞内NAD~+合成量明显增加,前体物以及诱导条件的外源调节使NAD~+积累量达到最佳优化值。实现了提高NAD~+含量的目标,胞内辅因子浓度的增加为提高生物催化效率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INOPYRUM BESSARABICUM和THINO-PYRUM ELONGATUM的基因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个八倍体 C.S- Thinopyrum bessarabicum( AABBDDJJ,2 n=8x=56)和 Goshawk( GHK) - Thinopyrum elongatum( AABBDDEE,2 n=8x=56)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 C-分带 ,从中分检出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的各自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的大多数染色体都具有端带 ,但 Th.bessarabicum的端带更强 ,很少有中间带 ;而 Th.elongatum的染色体除 E1外其它染色体的端带较弱 ,而且带纹较丰富 ,有较多的中间带。对 C.S- Th.bessarabicum和 GHK- Th.elongatum进行有性杂交 ,其杂交种F1的 PMC染色体在 MI的平均配对构型为 1 5.50 5.0 3 [ 1 4.2 0 ○ 0 .40 0 .2 1 ,其中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染色体平均配对成 2 .5个二价体 ,由 C-分带显示大多数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染色体呈单价体状态。因此推断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两物种的染色体应属不同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一个适用于Candida amazonensis抗性标记可重复使用的FLP/FRT基因敲除系统,并通过敲除C.amazonensis的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对该系统进行初步验证。【方法】以gfpm(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添加相应诱导剂评估Spathaspora passalidarum来源启动子(SpXYLp、SpMAL6p、SpMAL1p、SpGAL1p)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来源Sc GAL1p启动子在C.amazonensis中的诱导调控性能。选择严格诱导型启动子调控FLP重组酶的表达,并在FLP表达盒和潮霉素(Hygromycin B)抗性标记基因(hphm)两端添加同向重复的FRT位点,以PDC基因作为靶基因构建敲除盒PRFg HRP,转化宿主菌C.amazonensis CBS 12363,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后,通过添加诱导剂,表达FLP重组酶,实现FRT位点间片段切除。【结果】诱导调控实验表明启动子SpGAL1p(受半乳糖诱导)和SpMAL1p(受麦芽糖诱导)是适用于C.amazonensis的严格诱导型启动子。以SpGAL1p调控FLP基因表达,构建的敲除盒PRFg HRP成功转化宿主菌,获得阳性转化子C.amazonensis PDC01,通过添加半乳糖诱导,成功切除基因组中FLP表达盒和抗性标记盒,获得突变株C.amazonensis PDC02。【结论】首次建立了一个适用于C.amazonensis抗性标记可重复使用的FLP/FRT基因敲除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成功敲除了C.amazonensis内的PDC基因,为进一步利用代谢工程改造C.amazonensis酵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同倍体(homoploid)植物杂交-分化的物种形成(speciation)过程中,杂交后代与亲本之间的有效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杂种与亲本在时间、空间、生态环境和基因水平上的隔离,保证了杂种后代的分化和稳定,并逐渐形成新物种。为了研究披碱草属(Elymus)含StY基因组四倍体物种的系统演化关系,本文对来自亚洲不同地理分布区的26种披碱草属植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种间杂交和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之间有不同程度的杂交亲合力,杂交结实率在各杂交组合之间有较大的变异(在4.8%-100%之间);但各物种之间的杂种F1完全不育。证明各物种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生殖隔离。种间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StY基因组随各披碱草属物种地理分布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来自同一分布区(如东亚或西亚分布区之内)物种的StY基因组分化程度较低,但来自不同分布区(如东亚和西亚)物种之间相同的StY基因组具有显著的分化。表明地理隔离对含StY基因组物种的分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种间和种内杂种F1的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和染色体配对频率变化规律的分析,作者认为细胞学水平的变化,如基因组同源性的分化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等都在杂种后代与亲本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并逐渐形成新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胞外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解析一株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甲烷氧化富集物中分离获得的甲烷氧化菌伴生菌的生理学及电化学特性,并探究该菌株对甲烷氧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甲烷氧化富集物的菌群结构,采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分离甲烷氧化菌的伴生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株初步鉴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并通过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检测伴生菌利用甲烷情况及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效率的影响。采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检测菌株的电化学活性。[结果]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甲烷氧化富集物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同时还发现一些伴生菌。分离得到一株甲醇利用菌P7,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的相似性达99.7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杆状,长约1.5-2.5μm,宽度约为0.5μm。GC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不能利用甲烷,但与甲烷氧化菌共培养时,可以促进甲烷氧化(P<0.05)。双室MFCs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电活性,最大电流输出密度为28 mA/m2,DPV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主要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分别位于-0.17 V和-0.25 V。[结论] 本研究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甲烷氧化富集物中获得一株具有电活性的甲烷氧化菌的伴生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P7,该菌株可以促进甲烷氧化。本研究加深了对甲烷氧化过程中伴生菌的生理学特性及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