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动物,雌雄异体。产仔是母鹿的本能;生茸则是雄性激素分泌而表现出的第二性征,也就是说,只有公鹿才能生长鹿茸,并且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在3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收茸季节,此后角盘逐渐骨化,直至来年春夏才又脱盘生茸。近年来虽曾  相似文献   

2.
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马鹿(Cervus elaphus)为我国主要产茸鹿种。锯茸时出血很多,但很快止血并形成血痂,不发生因失血致死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除血液中其它凝血因子外,与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梅花鹿和马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报道。 本研究用盐析和分光光度法,根据Lambert-Beer定律  相似文献   

3.
杨乐 《生态学杂志》2020,39(4):1338-1348
传统观点认为,甲烷(CH4)产生于严格的厌氧环境,在有氧环境中容易被氧化,但许多湖泊表层有氧水体出现了CH4过饱和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甲烷悖论"现象。为了解释湖泊"甲烷悖论"现象,本文根据湖泊表层CH4的来源,归纳出"外来假说"和"自产假说"。"外来假说"假说认为,岸边浅水区底泥或消落区土壤产生CH4向湖心表层水体横向扩散传输(FL),这种假说适应于岸边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浅水湖泊。"自产假说"认为,湖心表层水体中产甲烷古生菌原位产生CH4(P),这种假说适应于山区大型深水湖泊。此外,湖泊表层有氧水体中CH4的来源还有湖泊周围河流的输入(FR)、沉淀物或次表层水体的CH4垂直向上湍流扩散(FZ)、气泡CH4溶解在表层水体中(FD)等,而湖泊表层有氧水体中CH4的损耗有"水-气"界面上气体排放(E)、CH4氧化(O)等。在厘清湖泊表层水体中CH4收支的基础上,建立CH4质量收支平衡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湖泊表层水体中CH4的来源。实际上,湖泊表层水体中过饱和甲烷的来源与湖泊的环境特性有关,但数据分析方法、取样时段、湖泊环境条件等差异,容易造成"外来假说"和"自产假说"之争。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甲烷(CH_4)产生于严格的厌氧环境,在有氧环境中容易被氧化,但许多湖泊表层有氧水体出现了CH_4过饱和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甲烷悖论"现象。为了解释湖泊"甲烷悖论"现象,本文根据湖泊表层CH_4的来源,归纳出"外来假说"和"自产假说"。"外来假说"假说认为,岸边浅水区底泥或消落区土壤产生CH_4向湖心表层水体横向扩散传输(F_L),这种假说适应于岸边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浅水湖泊。"自产假说"认为,湖心表层水体中产甲烷古生菌原位产生CH_4(P),这种假说适应于山区大型深水湖泊。此外,湖泊表层有氧水体中CH_4的来源还有湖泊周围河流的输入(F_R)、沉淀物或次表层水体的CH_4垂直向上湍流扩散(F_Z)、气泡CH_4溶解在表层水体中(F_D)等,而湖泊表层有氧水体中CH_4的损耗有"水-气"界面上气体排放(E)、CH_4氧化(O)等。在厘清湖泊表层水体中CH_4收支的基础上,建立CH_4质量收支平衡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湖泊表层水体中CH_4的来源。实际上,湖泊表层水体中过饱和甲烷的来源与湖泊的环境特性有关,但数据分析方法、取样时段、湖泊环境条件等差异,容易造成"外来假说"和"自产假说"之争。  相似文献   

5.
节肢动物生殖器官的多样性及种间差异现象是动物学研究的热点.进化生物学家先后提出锁钥(lock-and-key)假说、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假说和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假说解释节肢动物生殖器官演化规律,其中锁钥假说曾被广泛接受,但目前支持性选择假说的证据较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个不同年龄组的雄性东北梅花鹿茸角生长发育各阶段外周血中的睾酮、雌二醇含量进行了测定。茸期两种激素差异很大,睾酮含量低,雌二醇高,骨化期二者增高很快。对这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茸角发育各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在二种激素同时增加时,鹿角才能骨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987年底从滇西边陲高黎贡山南段西坡(约东经98°68′,北纬26°01′;海拔3,100米)的灰颈鼠兔贡山亚种Ochotona foerrsti sogoodi体采获的一新种(仅1)方形茸足蚤Geusibia quadrata。它近于微突茸足蚤G.minutipronula Zhang et Liu,1984及其宁陕亚种G.m.ningshanensis Zhang et Liu,1984,指形茸足蚤G.digitiforma Gong et Lin,1990和结实茸足蚤G.torosa Jordan,1932,但该新种基节臼鬃位置较低、抱器后腹突较短小、可动突后腹角显著地凸出和无窦、第9腹板后臂基部的腹膨宽大近似方形和阳茎钩突的端腹角较发达等综合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区分。  相似文献   

8.
"雄性早现"(protandry)是指雄性相对于雌性更早进入繁殖状态或更早到达繁殖地的现象.该文针对候鸟的雄性比雌性在春季时更早到达繁殖地这一现象,介绍了雄性早现的6种假说,即等级优势(rank advantage)假说、敏感性(susceptibility)假说、限制性(constraint)假说、交配机会(mate opportunity)假说、等待代价(waiting cost)假说和配偶选择(mate choice)假说,并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证据阐述了上述假说对解释候鸟雄性早现的适用性.此外,对鸟类雄性早现未来研究中可能的热点问题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虞以新 《昆虫学报》1983,(2):233-234
在一个动物种的个体上,兼具雌雄两性特征的畸型,称为间性体(intersexes),或称嵌合体(gynandro-morph)。其实这两个名词各有明确的定义,前者是指具有第二性征的畸变并保持单一性别染色体的个体,即雌虫出现了雄虫的第二性征仍具有单一的雌性染色体;而后者则是指在这种畸型个体上的畸变部位有相应的遗传变化(Smith and Perry,1967)。因此,在未作遗传分析而仅见其第二性征外部形态的  相似文献   

10.
马鹿和梅花鹿的鹿茸、鹿角组织结构初步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鹿和梅花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和Cervus nippon Temminck)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我国二类和一类保护动物。它们不仅是肉食和观赏动物;而且,其茸和角又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鹿茸为鹿科动物马鹿和梅花鹿雄性未骨化幼角。鹿角是鹿茸发育晚期的骨化蜕角或砍角。为了解鹿茸、鹿角发育规律,区别其它动物角组织,提高鹿茸、鹿角药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天牛,系众所熟知的重要农、林、果木害虫,而家茸天牛Trichoferus campestris(Faldermann)及长角凿点天牛Stromatium longicorne(New-man)等严重为害房屋建筑和家俱。对于从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们从云南西北部采到茸足蚤属(Geusibia Jordan,1932)一新种。兹记述如下: 云南茸足蚤Geusibia yunnanensis,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与我国四川的半圆茸足蚤(G.hemisphaera Liu,Chen et Liu,1981)接近。与该种的重要区别是:♂,1)抱器体后缘中部无粗短的指形突;2)第8腹板基部仅有一条骨化杆,中部缺乏稍淡的骨化弯钩;3)可动突最宽处在中段;4)第9腹板后臂相当于膨部的钩状突形状不同而较宽;5)阳茎钩突端膨大,较圆。♀,第7腹板后突通常有浅凹,凹陷的下方有明显的后腹角或齿突。  相似文献   

13.
昆虫的滞育     
每当炎夏或寒冬到来之前,我们常可看到某些昆虫不吃不动,隐蔽在一定场所准备越夏(夏蛰)或越冬(冬蛰),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滞育。滞育是昆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引起各种昆虫滞育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一、滞育的特点 当外界环境条件逐渐变化对昆虫生长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贵州省梅花鹿在生茸期的最适日粮蛋白质添加水平,在梅花鹿生茸期对其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Ⅰ:28%;Ⅱ:24%;Ⅲ:20%)。选出4岁梅花鹿27头,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组别中(Ⅰ组为9头,Ⅱ组为10头,Ⅲ组为8头)。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鹿茸产量上的影响,Ⅲ组鲜茸重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鹿茸品质的影响方面,Ⅲ组茸直径、茸干长、茸基围、茸头围、茸干围最高,鹿茸的茸直径、茸干长、茸干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鹿茸血重、盘直径、茸基围、茸头围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鹿茸     
《生命世界》2005,(12):81-81
指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所有鹿的角每年都要脱落一次,再长更大、更粗壮的新角,80天左右成熟,每年七八月份收茸,若不及时砍茸,会老化成鹿角,药用价值降低,成熟后会自动脱落下来。鹿茸刚生出时很软,外面包着一层皮,长着许多小茸毛:里面是软骨和许多毛细血管。鹿茸中含有磷脂、糖脂、胶脂、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6,(2):80-81
正据《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和浙江自然博物馆赵丽君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多饰维纳斯鱼(Venusichthys comptus)。多饰维纳斯鱼代表了新鳍鱼类第二性征的最早化石记录。据介绍,第二性征是动物在性成熟后所表现的、可以用来分辨物种性别的特征。第二性征比较容易在现生生物中观察到,但它们很难在化石中识别。根据采集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海相地层的30余块鱼化石,研究人员发现维纳斯鱼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7.
集合点假说(Assembly-point hypothesis)认为动物局部地区聚群数量的增加有助于不同的繁殖地的个体聚集成群体,然后一起寻找食物斑块觅食,这种聚群有助于个体从集群觅食中获得利益。本文通过领燕■(Glareola pratincola)离开和回到繁殖地的先后顺序来验证以上假说。我们在29天的观察中,发现有4天该群中个体离开繁殖地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机分布的,尽管这种策略会随着环境条件而改变,但仍然表明领燕■的觅食群体在繁殖地就已经聚集形成了。食物资源(飞虫)的短暂性和波动性以及由繁殖地到觅食地的距离均与所验证的假说的假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假说试验验证的原假说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际 《生态学杂志》2016,27(6):2031-2038
试验方法是生态学假说的主要验证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由原假说引发的质疑.Quinn和Dunham(1983)通过对Platt(1964)的假说-演绎模型进行分析,主张生态学不可能存在可以严格被试验验证的原假说.Fisher的证伪主义与Neyman-Pearson(N-P)的非判决性使得统计学原假说不能被严格验证;而生态过程中存在的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原假说H0(α=1,β=0)与不同的备假说H1′(α′=1,β′=0)的情况,使得生态学原假说也很难得到严格的实验验证.通过降低P值、谨慎选择原假说、对非原假说采取非中心化和双侧验证可分别缓解上述的原假说困境.但统计学的原假说显著性验证(NHST)不应等同于生态学假说中有关因果关系的逻辑证明方法.因此,现有大量基于NHST的生态学假说的方法研究和试验验证的结果与结论都不是绝对的逻辑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植物界,特别是双子叶植物(60多个科)在其根、茎、叶部常有发生肿瘤现象,此外,还有些裸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也有这种现象,这是一类细菌侵染、寄生的结果,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对农业有害、消除或转化这种危害是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问题是能否把这种有害现象转化为有益?其中不仅涉及未知的科学问题,而且含有哲学的内容,是个需要科学工作者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导致树木死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现象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但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确切的生理学机制还未完全解决,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近来提出的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的假说主要有:水力学失败假说,认为干旱导致的低水势阻碍植物体内水分的长距离运输,使植物因组织脱水干燥而死亡;碳饥饿假说,认为干旱过程中发生的气孔关闭会限制碳摄取,导致植物体内可利用碳的耗竭;生物攻击假说,认为干旱中的植物易受生物因子(昆虫和病原体)的攻击而死亡。3种假说各自都能解释一定的现象,但又都存在缺陷,主要问题是不能解释所有干旱导致树木死亡的现象。近来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这些机制之间的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水力学失败、碳饥饿和生物因子之间会相互影响而加重干旱对植物的作用,尤其是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相耦合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本文主要综述这几种致死机制的试验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综述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