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干热河谷地区(云南的元江、元谋、巧家、保山4个居群)、干热地区(广西、海南2个居群)和湿热地区(西双版纳1个居群)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用筛选出的10条引物,对110个个体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142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90.1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530,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864;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1870,用AMOVA分析得出的Фst=0.177;研究结果表明木棉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我们推断木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有效的基因流是其较好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们建议在干热河谷地区对木棉进行引种时,要在居群内大量取样,并尽可能对不同居群进行取样。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历史资料和本团队30多年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南植被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修订和完善了海南植被分类体系;通过遥感解译、样方数据和野外实地核实,完成了海南植被分布图的绘制.在水平地带性上,海南植被可区划为热带雨林区和季雨林区.在热带雨林区,垂直地带上可区划为低地雨林、山地雨林、高山云雾林和山顶灌丛;在季雨林区,...  相似文献   

3.
海南七差地区植被数量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海南黎族七差地区野外植被调查基础上,得到物种数据和环境信息,并应用PC-ORD软件对样地数据进行分类排序.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并结合<广东植被>等相关资料,对分类结果作适度调整后,建立了七差地区植被分类系统.该地区植被可归入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个群系组和6个群系.6个群系分别为木棉 厚皮 鸡尖群系(Form.Bombax ceiba Lannea coromandelica Terminalia nigrovenulosa)、南亚松群系(Form.Pinus latteri)、白茅群系(Form.Imperata arundinacea)、厚皮树 鹧鸪麻 木棉群系(Form.L.coromandelica Kleinhovia hospital B.ceiba)、陆均松 线枝蒲桃 竹叶青冈群系(Form.Dacrydium pierrei Syzygium araiocladum Cycloba-lanopsis bambusaefolia)、青梅 细仔龙 高山榕 白茶群系(Form.Vatica mangavhapoi Ameslodendron chinense Ficus altissima Koilodepas hainanensis).NMDS排序第一轴反映了土壤湿度梯度,第二排序轴反映了海拔高度梯度,样地在排序轴分布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该地区植被形成、分布及变化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植物形态结构是植物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木棉树形结构与叶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地形、土壤和气象要素对木棉生长的影响,以及揭示木棉的生长策略和适应机制,该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30棵木棉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树形结构指标,8个叶性状指标以及所在区域地形、气象、土壤养分等生境要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变差分解分析各生境要素对木棉树形结构和叶性状的影响和解释度。结果表明:(1)木棉树形结构各观测指标之间、叶性状各观测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2)生境要素各观测指标对木棉生长具有较强影响,其中年均降雨量、坡度、平均温度对木棉生长指标的解释率较高,是影响木棉生长的主要生境指标。(3)从标准化路径系数看,3个生境要素对木棉树形结构和叶性状影响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地形要素>气象要素>土壤要素。(4)3个生境要素叠加解释了树形结构和叶性状分别为43.5%和12.3%,表现出树形结构对生境环境的响应大于叶性状对环境响应的特点。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木棉不同生长指标对环境要素的适应策略,为木棉在异质生境的培育、繁殖以及木棉人工林高效经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不仅能揭示生境影响, 还能研判其生长策略。为研究在异质生境下木棉(Bombax ceiba)的表型可塑性差异及其生态适应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SD差异分析及方差分析法, 分析干热河谷和热带雨林地区不同径级木棉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叶面积等表型数据。研究表明: 随着胸径的增加两地木棉叶面积减小, 而其他特征均呈增大趋势。西双版纳木棉的树高、叶面积始终大于元江, 而枝下高和冠幅在Ⅰ径级和Ⅱ径级木棉时小于元江, 随着胸径的增加西双版纳又大于元江。说明光热条件对Ⅰ径级和Ⅱ径级木棉影响较强, 而Ⅲ径级木棉对水分的响应更明显, 体现了木棉在不同生境下的表型构造的权衡关系。通过研究木棉在不同生境及生长阶段的表型结构和生长策略, 可为把握其在异质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物候学理论为指导,GIS为技术支持,气象站物候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的日序与其对应观测站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广西木棉物候期三维空间演变模型,制作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三维空间演变专题图,分析广西木棉主要物候随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从低纬度的沿海南部地区向高纬度的北部地区逐渐演变;同一纬度,从低海拔的平地和丘陵地区向高海拔的山区逐渐演变。  相似文献   

7.
木棉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树种。通过磁珠富集方法开发了木棉的SSR引物,并在采自于西南干热河谷的32个木棉个体中进行了多态性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位点等位基因数量为2~6个,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0.525和0.121~0.561。仅有一个位点显示Hardy-Weinberg平衡的偏离。这些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在木棉属中尚属首次,对于木棉的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木棉遗传资源利用上有很高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凤丫蕨属(Coniogramme)隶属广义凤尾蕨科(Pterdidaceae)的珠蕨亚科(Cryptogrammoideae),分类极其混乱。本文在原始文献和标本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对海南凤丫蕨属的分类进行了订正。承认海南有该属植物3种:海南凤丫蕨(C.macrophylla Blume Hieron.)、普通凤丫蕨(C.intermedia Hieron.)和凤丫蕨(C.japonica Thunb. Diels)。将C.merrillii Ching和披针凤丫蕨(C.lanceolata Ching ex K.H.Shing)并入C.macrophylla作为异名处理;首次报道凤丫蕨在海南的分布,并对其它两种在海南的分布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以干热为显著特点的干热河谷,木棉成年树生长、开花良好。但其实生苗天然更新不良,其发生过程和影响因子至今尚不明确。通过对红河干热河谷木棉种群种子扩散特点、萌发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在分析木棉实生天然更新困难影响因子的同时,对更新幼苗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株木棉成年母树平均生产果实(358±46)个,单果和单株种子数分别为(274±45)粒和(98092±2540)粒,木棉种质资源丰富。种子的扩散范围广,而田间种子损失量大(损失比例为霉变54.0%、动物取食18.2%和搬运12.0%)。自然条件下种子活力在落种后10—35 d,种子含水量为2.1%—5.9%时为最佳,落种45 d后活力显著下降。干旱条件下木棉落种萌发成苗过程是天然更新的关键环节,其间水分因子起直接作用,连续数日20%—40%的土壤含水率能促进幼苗更新。适度覆土(1—2 cm)可起到改善落种的水分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萌发。旱季降雨少,干旱持续时间长是阻碍更新幼苗向幼树转化的瓶颈。可见,地表种子存留量低、土壤含水量低、种子自然活力保存时间短、自然和人为干扰等环节限制了木棉种群成功的实生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对25株来自不同寄主植物的海南快生型根瘤菌及7株已知快生型根瘤菌的数值分类。结果表明,海南快生型根瘤菌在分类上有多样性,其中一部分属于不同的已知根瘤菌种,有13株海南快生型根瘤菌构成一个具有独立分类地位的菌群。这一独立的海南根瘤菌群来自10个属的寄主植物,并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和扰逆性。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勐罕的木棉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木棉Bombax ceiba 鲜花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进行鉴定分析。通过GC-MS,采用面积归一法从木棉花中鉴定了56 个主要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主要组分为模菲(13.74%)、(1R,3aS,5aS,8aR)-1,3a,4,5a 四甲基-1,2,3,3a,5a,6,7,8-八氢环戊二烯并[c]环戊二烯(10.95%)、2-亚甲基-4,8,8-三甲基-4-乙烯基-双环[5.2.0]壬烷(10.36%)等。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55.24%,烷类化合物占29.72%,还有少量的醛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木棉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58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对照品溶液在1.32~13.2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3%,RSD =3.13%.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木棉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leaf epidermis of Bombax ceiba L. is described. Leaves of this plant have been generally reported to be hypostomatic.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at on the upper epidermis up to eight rows of stomata are present along either side of the midrib. Development of the stomata is typically of the mesogenous anisocytic trilabrate type, but tetralabrate initials are also reported.  相似文献   

15.
木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法模拟干旱逆境,对1年生木棉(Bombax ceiba)盆栽苗进行不同程度的胁迫处理,测定干旱胁迫时其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木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初始荧光(Fo)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 /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差异显著(P<0.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变化不显著。干旱胁迫导致木棉植株出现光抑制,植株可通过降低光化学淬灭、增加热耗散的形式增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芍药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将数量分类方法应用于芍药品种的分类。选取了56个性状,对60个品种进行烽量分类,结果表明,由于组成花朵的单花数量不同,芍药品种首先分成了单花类和台阁花类两大类,有2朵花乃至数朵花叠合构成台阁花类。由于花瓣来源不同,各类中的芍药品种又分成了两个亚类;以花瓣自然增多为主形成的千层亚类和以雄蕊瓣化为主形成的楼子亚类,最后由于花部基本结构的差异及重瓣程度不同将艾药品咱分成了14个花型。对芍药品种的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Glenea cantor (Fabricius)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kapok trees [Bombax ceiba L.=Gossampinus malabaricus (DC.) Merr.] in southern China and Vietnam, and its adults are diurnally active. We carried out both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s that brought G. cantor sexes together from a long distance and facilitated mate loc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a close range. Long-range sex pheromones are not involved in mate location. Mutual attraction of sexes to weakened kapok trees where adult feeding, mating, and oviposition occur plays the key role in mate location from a long distance. In a close range, vision and a female sex pheromone that operates over a short distance (3-3.5 cm) and/or by contact are major cues males use for mate location and recognition. Males seem to use combined chemical and visual cues to achieve mating. Male antennae, particularly the terminal five segments, are critical for males to detect and recognize females. Removal of male palpi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ate location and recognition by males.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孔雀草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提高孔雀草种质的利用效率,从18个形态特征对40份孔雀草种质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孔雀草表型多样性丰富,种质间表型性状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CV值)范围3.92%~46.25%,以花朵数最大,其次是冠幅和株高;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则以叶片性状及花性状较高,平均2.0以上。国内种质比国外种质多样性更丰富。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8.949%的4个主成分,并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种质10份。参试的40份种质在欧氏距离阈值为7.29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植株生长势较强包含2份种质(水星黄色和橙色);其余38份种质为一类,在欧氏距离阈值为6.0处,又以花色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类群,说明生长势及花色可作为孔雀草种质依据表型性状分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处理对木棉叶片光合特性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25(53)正交实验设计设置不同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及配比﹝单株施用量分别为CO(NH2)22.0、4.0、6.0、8.0和10.0 g,Ca(H2PO4)24.0、6.0、8.0、10.0和12.0 g,KCl 0.6、1.2、1.8、2.4和3.0 g﹞,并设置不同复合肥施用量(单株施用量分别为10、20、30、40和50 g),比较了施肥后第1至第3个月木棉( Bombax ceiba Linn.)幼苗叶片光合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 Pn)、水分利用效率( WUE)、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 )和叶绿素相对含量( SPAD)﹞和幼苗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叶面积增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不同施肥处理组木棉幼苗叶片的Pn和WUE值升高,幼苗的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叶面积增长量增加,但不同施肥处理对叶片Fv/Fm和SPAD值的影响较小;复合肥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也较小。在施肥后的第1至第3个月,单株施用量氮肥4.0或6.0 g,磷肥4.0或8.0 g,钾肥1.2、1.8或3.0 g处理组幼苗叶片的Pn和WUE值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和大多数处理组;单株施用量氮肥4.0或6.0 g、磷肥4.0~12.0 g、钾肥1.2~3.0 g处理组幼苗的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叶面积增长量也均较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氮肥对木棉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综合考虑Pn值、WUE值、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叶面积增长量,木棉苗期的适宜单株施肥量为N 1.84或2.76 g、P2 O50.72~2.16 g和K2 O 0.72~1.8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