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2.
泽蛙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桑  尤永隆  林丹军 《动物学报》2008,54(2):271-281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泽蛙(Rana limnocharis)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的培育温度条件下性腺分化的差异。泽蛙的性腺分化有其特殊性:生殖嵴形成时,其中既有体细胞,又有原生殖细胞;无论原始性腺是分化成为精巢还是卵巢,其中都出现一个初生性腔。蝌蚪孵化后的17-34d(Gosner 26-38期)为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在蝌蚪孵化后的第2d(Gosner 25期),分别用不同水温18℃±1℃、30℃±1℃、32℃±1℃、34℃±1℃培育蝌蚪,直至完成变态幼蛙(Gosner 46期)形成。自然水温23℃-25℃为对照。对照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1∶1.06);18℃±1℃实验组的雌、雄比例为1.83∶1,雄性率仅35.1%(P<0.01);从30℃±1℃实验组起,雄性率提高,34℃±1℃实验组的雄性率达74.0%(P<0.01)。较高的培育温度可使泽蛙蝌蚪性别分化趋向雄性,而较低的培育温度则使蝌蚪雌性化。泽蛙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决定(TSD)。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对两栖类性比的稳定存在着威胁。  相似文献   

3.
单性养殖在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养殖中意义显著。为了了解棘胸蛙性腺分化,并探讨在不同的培育温度条件下性腺分化的差异。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棘胸蛙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棘胸蛙的性腺分化有其特殊性:生殖嵴形成时,其中既有体细胞,又有原始生殖细胞(PGCs);无论原始性腺是分化成为精巢还是卵巢,其中都出现一个带有单层扁平上皮初生性腔,当单层扁平上皮逐渐消失后形成次生性腔。性腔周围的PGCs开始长大2—3倍时,性腺将分化成为卵巢;体细胞渗入性腔中,使腔隙变小直至消失,这种原始性腺分化成为精巢。棘胸蛙蝌蚪孵化后的l7—80 d(Gosner 25—26期)为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实验选取同一批次刚孵出蝌蚪(Gosner 24期),分别用不同水温(16±1)℃、(27±1)℃、(31±1)℃3组实验组及自然水温(23±1)℃对照组条件下的培育蝌蚪。结果显示,对照组的雌、雄性比为26∶24,雄性率接近50%;(16±1)℃实验组的雌、雄比例为33∶17,雄性率仅34%(P0.05);从(27±1)℃实验组起,雄性率提高,(31±1)℃实验组的雄性率达70%(P0.05)。棘胸蛙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决定(TSD)。较高的培育温度可使棘胸蛙蝌蚪性别分化趋向雄性,而较低的培育温度则使蝌蚪雌性化。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 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 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 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斑马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分化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孵化后不同时期的斑马鱼仔鱼和幼鱼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苏木精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斑马鱼仔鱼性腺从出现、分化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孵化后5~10日龄仔鱼腹腔两侧可以观察到没有分化的生殖腺,其中的生殖细胞明显比周围的体细胞大;孵化后14~24日龄仔鱼的生殖腺中可见由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包囊,其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分裂形成体积更大、数量更多的卵母细胞;25日龄左右的仔鱼,其性腺成为在腹腔两侧对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较为典型的卵巢样结构.到35日龄前后可见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步由卵巢样结构向精巢结构转变的过程.我们在2周左右的仔鱼的性腺中观察到了生殖包囊存在,这一现象还未见有前人报道.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清楚地观察到类似卵巢的性腺中"卵母细胞"逐渐凋亡消失的过程,还观察到性腺由最初的类似卵巢样结构逐渐变成典型的精巢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发育生物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革胡子鲇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及性腺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革胡子鲇又称埃及胡子鲇,是一种多次产卵类型的硬骨鱼。作者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革胡子鲇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特征、迁移方式和性腺分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PGCs来源于内胚层;PGCs的细胞质中存在着一种与生殖细胞有关的电子致密物--生殖质(Germ plasm);PGCs在迁移过程中有主动迁移的能力;PGCs到达生殖嵴的部位后,与生殖上皮细胞(Epithelisl cells)一起共同形成原始性腺;原始性腺分别逐步向精巢和卵巢分化;生殖质与性腺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卵巢的分化比精巢早。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20±1)℃条件下,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分化最早发生于孵出后13 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原始性腺横切面上出现一个组织突起,进而形成卵巢腔;精巢分化的最早标志为精小叶和输精管的形成,开始于孵出后55 d.在发育早期,雌性生殖细胞的活动及分化明显早于雄性生殖细胞.孵出后25 d,卵原细胞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快速增殖,孵出后34 d左右进入成熟分裂阶段;精原细胞在孵出后55 d时才开始大量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于孵出后64 d.  相似文献   

8.
南方大口鲇幼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南方大口鲇的人工孵化鱼苗在11日龄时卵黄消失,转入营外生性营养的仔鱼阶段;23—26日龄仔鱼的主要外部器官分化完毕,转入稚鱼阶段;40—43日龄稚鱼除存在第二下颌须外,其余外形特征与成鱼相似,稚鱼阶段结束. 5月上旬在嘉陵江中采获到的当年幼鱼已发育到稚鱼阶段结束时期的水平;6—7月的当年幼鱼,当体长为151—177毫米时,第二下颌须消失.当年幼鱼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 W=e-10.87062L2.74257(N=77,r=0.9952)根据尾形、体色和须的数量的差异,可以区别南方大口鲇和鲇的当年幼鱼.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6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分数批收集到长江野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亲本,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和幼鱼3个阶段。初孵仔鱼淡黄色,肌节40对,平均全长5.2mm。水温20~22℃时,孵出后第3d口张开;第7d开始摄食;第9d卵黄吸尽,此时鱼苗平均全长12mm,卵黄囊仔鱼阶段结束。晚期仔鱼阶段的仔鱼,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先后发育,至鳍褶消失时晚期仔鱼阶段结束。经过30d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37mm,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了积累其生物学资料,为相关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于2009年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四川华吸鳅受精卵,对其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四川华吸鳅的受精卵呈浅黄色,卵膜径较小(1.85 mm±0.23 mm),具粘性.在水温26.3~27.8℃下,胚体经历22 h 34 min发育成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9 mm±0.21 mm,肌节37对;日龄4 d时,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外营养期;日龄65 d时,鳞片长齐,进入幼鱼期.整个早期发育过程历时65 d 22 h 34 min.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黄颡鱼仔鱼摄食强度及饥饿耐受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温度下黄颡鱼仔鱼的摄食强度及抵达不可逆点(PNR)时间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仔鱼抵达PNR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4~28℃下,仔鱼的PNR点出现在出膜后的7~8d。实验结果显示,28℃是比较适宜黄颡鱼仔鱼生长的水温。  相似文献   

12.
高体鳑的生物学资料及个体发育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2月~2004年4月对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的生物学特性及个体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高体鳑鲏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体中,其生活温度为4~40.2 ℃;1龄即性成熟,繁殖期在每年的2~10月,卵巢的成熟系数为10.54%±4.05%(n=68),输卵管长(28.32±10.97)mm(n=68),精巢的成熟系数为6.19%±3.46%(n=45),输精管长(2.73±1.46)mm(n=45),产卵期水温12.6~22.3 ℃;亲鱼分批产卵,每批成熟卵子的绝对量为20~69 粒,平均47粒.高体鳑鲏个体发育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6个时期,分别记述了各阶段外部形态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出现的集群、摄食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收集了1382尾厚颌鲂开展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厚颌鲂繁殖期为4~7月份,盛期为4~5月份,在繁殖季节可借第二性征辨别性别。繁殖群体主要由2、3龄个体组成,总性比♀∶♂=1∶1.83。厚颌鲂2龄初次性成熟(♀∶75%;♂∶94.7%),3龄个体全部成熟。最小性成熟雌性全长189.0mm,体长158.0mm,体重72.1g,成熟系数2.7%;雄性全长179.0mm,体长149.0mm,体重57.1g,成熟系数2.2%。厚颌鲂绝对怀卵量为(59587.22±59018)粒,相对怀卵量为(212.64±89.50)粒/g或(230.96±137.63)粒/mm,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均在5龄大幅增长。比较繁殖力以3龄组最高,2、4、5龄组相近。集群繁殖需要18℃以上水温和其他一些生态因子刺激,亲鱼追逐约1h左右产卵。  相似文献   

14.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 为沉性卵, 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 经过82h 孵化出膜, 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 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 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 mm, 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 mm3。1 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 口张开, 肛门开通, 胸鳍形成。2 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 只有刚孵化的15.54%。3 日龄仔鱼经过1d 的混合营养期, 卵黄被完全吸收, 4 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 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 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 9 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 21 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 日龄鱼鳞开始形成, 到33 日龄稚鱼全身披鳞,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 TL=0.0049D2+0.5091D+9.2578 (R2=0.9885, TL 为全长, D 为日龄)。    相似文献   

15.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鱼句)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13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 2 L2-0.056 4L+0.650 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 3 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 4 D2-0.012 8 D+8.196 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 6%.20 13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 h、5 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 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 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 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 d全部死亡;40 13龄稚鱼经7 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 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16.
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 ,卵径 1 18-1 3 1mm。卵膜薄、光滑、透明 ,具弹性。多油球 ,一般为 97-12 5个 ,多数在 10 0个左右 ,油球径 0 0 4-0 11mm。在培养水温为 2 0 5-2 2 8℃的条件下 ,卵子授精后 3 7h仔鱼孵出 ,3 0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 2 56-2 68mm。 1日龄仔鱼 ,出现胸鳍芽。 1 5日龄仔鱼 ,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 ,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 ,出现鳔泡 ,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 5日龄稚鱼 ,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 7日龄稚鱼 ,右眼已转到头顶。 2 9日龄稚鱼 ,右眼完全转到左侧 ,胸鳍退化 ,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 ,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 ,侧线 3条。研究结果表明 :前期仔鱼培育期间 ,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 ,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 ,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 ;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仔鱼孵化后出现的管状感觉器官以及背、臀鳍膜上的泡状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尚不清楚。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 ,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这是生物个体发育史中祖先特征的重演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性腺的发生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中华鳖性腺的发生与发育规律,在(32±0.5)℃温度下孵化鳖卵,72h时,从组织切片中可见原始生殖细胞移向中肠附近的内胚层;第5天生殖嵴形成;第13天性腺分化为皮质和髓质;第16天性腺开始分化为精巢或卵巢,至第22天时分化结束,形成精巢或卵巢.胚胎期、稚鳖和1龄鳖的性腺均呈短细管状,表面光滑,无色,胶状透明;2龄、3龄、4龄鳖的精巢呈长椭圆形.稚鳖的卵巢发育至卵原细胞期,组成精巢的曲细精管不明显,管内为精原细胞;1龄幼鳖的卵巢发育至初级卵泡期,精巢的曲细精管内精原细胞的数量增加;2龄和3龄鳖的卵巢处于生长卵泡期,3龄末的卵巢内可见到成熟卵泡,2龄鳖的曲细精管内出现初级精母细胞,3龄末的曲细精管开始出现精细胞和精子;4龄鳖的卵巢发育至成熟卵泡期,曲细精管内由管壁向管腔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结果表明,在(32±0.5)℃温度下,鳖胚发育至22d时,精巢或卵巢形成;在自然条件下,中华鳖至4龄时,性腺才完全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采自赤水河下游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鱼卵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银卵属中等大小的漂流性卵,具双层卵膜,外膜径(3.35±0.41)mm。胚胎发育分32个发育期,在水温24.6~25.5℃时历时40h。初孵仔鱼全长(3.84±0.36)mm,眼下有一个黑点,胸鳍原基已形成,经85d左右发育成幼鱼。仔鱼孵出后2~3d开口摄食,5日龄时初次摄食率即达100%。持续饥饿对银鮈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均有很大影响,饥饿仔鱼11~12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至13日龄时,绝大部分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 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 在(18±1)℃水温下, 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 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 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 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 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 消化道贯通, 形成肠道, 开始摄食。在幼鱼期, 经5 个月的培育, 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 体色逐渐加深, 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温度为19±0.5℃、22±0.5℃、25±0.5℃、28±0.5℃、31±0.5℃和34±0.5℃及光照周期为18L6D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温度对鸭跖草负泥虫LemadiversaBaly.各虫态发育、幼虫取食量及变温对其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建立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的理论模型,同时得出温度与幼虫取食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及31±0.5℃转至25±0.5℃(幼虫)和19±0.5℃转至25±0.5℃(成虫)两种变温条件能显著提高其室内成虫繁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