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十万大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垂直分布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万大山植物区系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蕨类植物非常丰富,现已发现52仲、113属、264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可以划分11种类型(变型),可种可以划分为14种类型(变型)。本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热带分布属占81.42%,热带分布种占66.77%。亚洲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本区系与亚洲热带植物区系特别是中南半岛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区系地理成分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聚类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11,(10):I0001-I0002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通过大规模基因重测序分析稻米进化史的研究中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能8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物种之一。此前曾有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有两个起源地,印度和中国。但5月2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一项新研究说:”分子学证据表明(亚洲)栽培稻只有单一起源……最早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亚洲栽培稻具有籼稻和粳稻两个主要亚种,其起源相应也出现两种理论,其中一种为单一起源理论,即籼稻和粳稻均由野生稻栽培而来;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肖叶甲科属种分布类型与动物地理格局(鞘翅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属与种的分布类型,动物地理成分以及该省与其他地区的区系关系,发现该省的肖叶甲科属级单元以南方成分为主,兼有南北广布成分,无典型的北方属;种的分布以亚洲季风区分布型(包括五种亚型)为主。兼有热带亚洲分布型以及少量的亚洲广布和北方型种。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在山东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仿齿兽类──亚洲脊兽(新属、新种)(Lophocionasiaticusgen.etsp.nov.),肯定了伪齿兽类在亚洲的存在。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北美的Ectocion接近,但脊齿化程度较高,表现在上自齿上有初始的后脊,从次尖向不同方向伸出三条清晰的棱脊。这些特征使新属容易与其他已知伪齿兽类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毛茛科植物小志(廿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97,(1):1-15
(1)对P.A.Munz1967~1968年发表的关于亚洲翠雀属一文中的多数错误鉴定逐一加以改正;(2)从Munz鉴定错误的标本中发现了4新种和1新变种;(3)在发现了浅裂菟葵的具花标本之后,补充了该种花的描述;(4)在研究了halictrumlaxumUlbr.的等模式之后,认为该种不能成立,应是T.robustumMaxim.的异名;(5)描述1铁线莲属新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3):I0010-I0010
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亚洲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将于2008年9月27-29日在中国北京(中信国安第一城)联合举办“第三届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大会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7.
由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第三次会议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第八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9月27—29日在中国北京(中信国安第一城)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8.
姜科植物地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姜科的分类系统、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姜科为一还热带分布科,按Burtt[8]的系统分2亚科4族.全世界有52属,约1377种,其中姜亚科含48属,1268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其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马来西亚。闭鞘姜亚科含4属,109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及非洲。本文在化石资料及现代分布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姜科的早期分化时间、地点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化石记录表明.欧洲、北美及印度的白垩纪、早第三纪均发现过姜科的化石,据此姜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应不晚于早白垩纪。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劳亚古陆的南部.欧洲和北美没有现代姜科的分布是因为第三纪冰期的影响.而亚洲热带地区现代姜科植物繁盛是因为气候适宜.且相对稳定所致.南美的姜亚科种类应是由非洲传人.而大洋洲的姜亚科种类则是由马来西亚传入.闭鞘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西冈瓦纳古陆.亚洲及大洋洲的闭鞘姜亚科的种类应是随印度板块飘向亚洲时传入。中国姜科植物有22属.209种(占全世界属的42%.种的15%).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亚区(占全国属的90%).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占全国属的68%)。最少为中国-日本亚区(占全国属的45%)。统计数字表明.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9.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1995,14(2):184-188
日本的前期旧石器──高森遗址安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高森遗址是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其年代可早到50万年以前(石器文化谈话会,1991;东北历史资料馆,1993),不仅填补了地区上的空白,在探讨亚洲旧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祖先牙齿上的植物石带来的信息黄万波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鉴定出在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上有植物石及其植物石摩擦的痕纹。巨猿是一种生活在六百万年至三十万年前的亚洲的巨大类人猿。证据表明,这种绝灭的类人猿(大约10英尺高),千余磅重...  相似文献   

11.
《生物磁学》2010,(3):I0002-I0002
日本研究人员在1月8日出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AJHG)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人体内一处基因变异可使并不肥胖的亚洲人患Ⅱ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雷兽是一类在始新世时很繁盛的古老的奇蹄类动物,其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在欧洲仅有零星发现。锤鼻雷兽(Embolotherium,曾译为王雷兽或大角雷兽)是一类亚洲特有的、非常特化的雷兽。它与雷兽科其他成员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鼻骨显著增大、加长,前端明显抬高,形成类似西方攻城锤状的“角”。它也因此而得名(embole为希腊语:攻城锤)。 Embolotherium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在我国内蒙古额尔登敖包地区乌兰戈楚层中首次发现的。Embolotherium属已知…  相似文献   

13.
TYR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洪金  吴桂生  史宪伟  张亚平 《遗传》2005,27(5):719-723
为了分析家猪与野猪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测定了来自12个中国地方家猪品种、3个欧洲引进猪品种以及8个中国野猪和2个越南野猪共36个个体的酪氨酸酶基因(TYR)外显子1的序列,共检出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且这6个位点的变异均为同义突变,根据这些变异可将酪氨酸酶基因DNA序列归结为4种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构建了简约中介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单倍型TYR*2主要为欧洲家猪与欧洲野猪和三条亚洲家猪染色体。大部分亚洲家猪和野猪共享单倍型TYR*1,表明这是一个亚洲类型的单倍型;同时也有部分欧洲家猪与野猪携带这一单倍型。 而单倍型TYR*3和TYR*4为本研究检测到的稀有单倍型,这两种单倍型主要由中国家猪与亚洲野猪组成。这种网络图结构支持家猪的欧洲和亚洲独立起源学说,同时也表明相当部分的欧洲家猪品种受到亚洲猪的基因渗透,而少量中国家猪和日本野猪也受到了欧洲猪的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14.
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抗性风险评估, 为科学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10, LC40 和LC50分别为0.038, 0.098 和0.123 mg a. i. /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40剂量分别处理亚州玉米螟3龄幼虫后, 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 成虫寿命缩短, 产卵量也显著降低, 但对蛹重(雌: P=0.337, 雄: P=0.121)、卵孵化率(P=0.087)和性比(P=0.379)无显著影响。处理种群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低于对照种群(P<0.0001)。结果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的亚致死浓度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5.
始鼠化石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上渐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始鼠科(Eomyidae)是一类已绝灭的小型的鼠类,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广布全北区,以北美(中始新世—晚中新世)和欧洲(早渐新世—晚上新世)发现的化石较丰富。过去在亚洲发现的始鼠化石极少。亚洲的第一个始鼠化石是1982年才发现的(郑绍华等,1982)。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亚洲陆续发现了一些始鼠化石,表明从中始新世到上新世时在亚洲已有始鼠生存过(Wang and Emry,1990;Qiu,1994,1996;Tomidaand Setoguchi,1994;Emry et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山显任在盖志琨、赵文金研究员联合指导下在国际学术期刊《亚洲地球科学杂志》(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在线发表了该研究团队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江西武宁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大约4.38亿年前)清水组中首次发现的早期真盔甲鱼类的两个新物种:俊卿清水鱼(Qingshuiaspis junqingi)和刺猬安吉鱼(Anjiaspis ericius),这是真盔甲鱼类在赣西北地区下红层中的首次发现,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古老、  相似文献   

17.
论睡莲目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睡莲目的地理分布,将现存睡莲目(3科9属)分布区归纳为以下分布类型:(一)热带分布类型(1)热带亚洲分布:Barclaya,(2)热带美洲分布:Victoria,(3)热带澳洲分布:Ondinea;(二)温带分布类型(4)温带亚洲分布:Euryale,(5)欧亚-北美连续分布:Brasnia;(三)热带,温带分布类型(7)亚澳-北美间断分布:Nelumbo,(8)世界性分布:Nymphaea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岛(模式标本产地)产的帚状蜈蚣藻(Grateloupia fastigiata Li et Ding)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①藻体为深紫红色,高9-26 cm,基部呈圆柱状,1-2回不规则羽状分枝,皮层厚度为85-160 μm,由8-11层细胞构成;助细胞生殖枝丛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6个细胞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6cpb-5auxb型),与亚洲蜈蚣藻(G.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②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本研究的10个帚状蜈蚣藻样本与青岛产的亚洲蜈蚣藻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大连石槽、石庙子产的亚洲蜈蚣藻的碱基差异均为1 bp(0.08%),与日本、韩国产的亚洲蜈蚣藻的碱基差异分别为2 bp(0.16%)、3 bp(0.24%),均属于种内差异,与Grateloupia clade I中蜈蚣藻属内其他种的碱基差异为18(1.47%)-76 bp(6.19%),均属于种间差异。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析,认为帚状蜈蚣藻与亚洲蜈蚣藻为同一种,将帚状蜈蚣藻作为亚洲蜈蚣藻的异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亚洲蝮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鹏  张服基 《四川动物》1998,17(4):166-169
1概述亚洲蝮属(Gloydius)在分类上隶属于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该亚科蛇以具短而高的上颌骨和管状毒牙而别于其他类群。现有14属约250余种(亚种),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也有分布。依据外部形态特征,蝮亚...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30日.东胜创新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东胜创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成功引入兰馨亚洲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兰馨亚洲”)注资1000万美元。东胜创新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渠道建设和完善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