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惠英  喻学俭  易元芬   《广西植物》1992,(2):125-128
本文报道绒毛番龙眼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双键位置,采用“远端基团修饰”的方法经GC/MS测定,它的种仁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如下:C16:0 3.94,C16:1(9)4.134,C18:0 3.31,C18:1(9) 19.18,C18:1(11) 13.49,C20:0 32.25,C20 :1(11) 2.21,C20:1(13) 8.43,C22:0 6.13,C22:1(13) 1.16,C22:1(15) 5.14.  相似文献   

2.
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文彬  殷寿华  兰芹英  杨湘云 《广西植物》2002,22(5):408-412,407
就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对绒毛番龙眼 ( Pometia tom entosa( Bl.) Teysm.et Binn.)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种子寿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5°C,最适温度为 30°C;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萌发优于全黑暗条件 ;适宜土壤含水量为 2 0 %~ 70 % ,最适为 6 0 % ;在室内自然摊放条件下 ,9d后发芽率减半 ,16 d后完全丧失发芽能力。研究认为 ,目前绒毛番龙眼的濒危状态主要是由于滥砍乱伐和森林破坏造成的 ,由于其种子具有顽拗性种子的一些特点 ,该物种宜采取活体保存的方法 ,以就地保护为主 ,活植物迁地保护为辅。  相似文献   

3.
绒毛番龙眼对生长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100%、50%、25%和8%自然光强下栽培绒毛番龙眼幼苗并研究了其对光环境的适应。100%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通过增大叶片悬挂角(midrib angle,MA)和比叶重(lamina mass per unit area,LMA),减少叶氮在捕光组分中的分配等降低光能捕获;通过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热耗散。虽如此,还是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光抑制,加之叶氮在光合机构中的分配最少,导致光合能力最低,长势最差。8%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通过降低MA、LMA以及叶片技转,增加叶氮在捕光组分中的分配等提高光能捕获能力,光能转换及利用效率较高,热耗散水平较低,但由于环境光较弱,限制了光合碳同化,植株生长也较慢。50%和25%生长光强下绒毛番龙眼有较强的光能捕获、利用和耗散能力,在几种光处理中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完全伸展嫩叶和成熟叶的叶片解剖、生理特征和雨季晴天自然条件下叶绿素a荧光以及午间强光对部分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探讨了两种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与强光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全展嫩叶和成熟叶表现出明显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差异。与全展嫩叶相比,成熟叶的叶片较厚、叶绿素含量高、气孔导度大、羧化效率高、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高,而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长度没有显著差别。在雨季晴天自然条件下,午间最高光强可达2 200 μmol·m-2·s-1以上,最高叶温比气温高7~8 ℃,而成熟叶片的最高温度比全展嫩叶高1.5~2 ℃。上午随光强的增大,两种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大,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m′_Fs)/Fm′]逐渐减小,在15∶30左右达最小。下午随着光强的减弱,Fv/Fm逐渐恢复,在傍晚基本恢复到清晨值。初始荧光(F0)在一天中变化很小。这表明绒毛番龙眼叶片光抑制是非辐射能量耗散增加引起的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光破坏的保护性反应,而非光破坏。全展嫩叶比成熟叶有较低的光化学效率和非辐射耗散能力,对强光和高温处理的敏感性也较强,但在自然条件下一天中的光抑制程度与成熟叶没有显著差别。田间午间强光导致两种叶片的保护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升高,而H2O2含量变化较小。其中,全展嫩叶的保护酶活性高,丙二醛(MDA)含量低。这表明自然条件下,与成熟叶相比,绒毛番龙眼全展嫩叶通过较低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的叶温和高的保护酶活性减轻了强光高温的光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照梯度的遮荫处理对绒毛番龙眼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光照梯度,即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37.3%NS、15.5%NS、4.2%NS、1.6%NS和0.6%NS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研究了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定居后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生长早期的幼苗基径和复叶数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主根长、根冠比、总干重和单株叶面积均以37.3%NS处理最大;比叶面积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对生长率则降低;幼苗株高在0.6%NS下增长最快,表明种子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幼苗的早期生长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7.3%NS处理对定居后绒毛番龙眼幼苗的生长最有利,幼苗的株高、基径、复叶数、叶轴长、复叶最多小叶数、单株叶面积、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在37.3%NS处理下获得最大增长;幼苗总干重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比叶面积在15.5%NS处理时最大。幼苗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在生长过程中的波动可能是光照和土壤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光照对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在持续光照还是在周期性光照条件下,3种不同强度光照处理的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都很高,均与对照(全黑暗)无显著差异;光照可加快种子萌发速度(降低萌发速率系数),提高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人工遮荫有利于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的提高,在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 NS)下萌发率最低(27.8%),而在0.6% NS处理萌发率最高(78.9%);萌发速率系数在全光照下最大,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则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遮荫萌发实验中,绒毛番龙眼种子的萌发可能主要受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影响,即强光下剧烈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暂时水分亏缺导致种子脱水死亡或萌发延迟;已经"萌发"的种子也可能因短期水分胁迫而不能生长到"第一对真叶出现"这一萌发标准就死亡,从而降低种子萌发率.在绒毛番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既要注意避免强光下温度升高引起的种子过度脱水死亡,又要保证提供适宜光照条件以提高萌发质量和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8.
彭德姣  陈玲 《蛇志》2013,(4):367-368
目的为充分利用蛇副产品资源,增加其附加值,探究其功用。方法取蛇内脏脂肪组织,用微波加热法得蛇油,将其甲酯化后低温保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分离和鉴定蛇油的组成成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取峰值较高的15种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蛇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2%以上。结论蛇油脂利用价值较高,且含有部分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生理功能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DHA。  相似文献   

9.
小果微花藤(茶茱萸科)[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Icacinaccae)种仁含油39-50%,经气相色谱分析,油的主要脂肪酸为十六碳烯酸和棕捅酸。利用臭氧化反应、色谱-质谱和红外光谱方法,鉴定十六碳烯酸为顺-Δ′-十六碳烯酸。用高效液相色谱从油中分离出13个甘油三酯(峰),其中8种甘油三酯进行了色谱鉴定。总甘油三酯中,主要甘油三酯为 HHH(18.4%),HHP(32.3%),PHP(16.8%)。  相似文献   

10.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5-103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普通葡萄籽油、国外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枸杞籽油和西番莲籽油均具有相似的脂肪酸谱,尽管其中它们所含上述五种脂肪酸含量不同,由于均存在人体所必需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故可以用作替代食用油。猕猴桃籽油因为其存在高含量的α-亚麻酸成分,可能是更好的食用油和营养油资源。本文首次对枸杞籽油、西番莲籽油和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绝对含量分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GC-MS分析不同采收和贮存时期的麻疯树种子油的脂肪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采收于青果期、黄果期、黑果期及储存1a、2a的麻疯树种子提油,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利用GC-MS分析这5个不同时期的种子所提取的麻疯树种子油成分。结果表明:5个油样的水分、酸值、出油率有较大差异,主要化学成分、碘值、皂化值差异不大。青果的出油率为13.13%,水分为0.66%,酸值为69.2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新采成熟果实的出油率为54.64%,水分为0.36%,酸值为1.5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新采的成熟果实较为适合作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五种底栖硅藻(鲍鱼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5种从鲍鱼育苗池中分离获得的底栖硅藻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作为鲍鱼饵料的5种硅藻的C_(16:0)和C_(16:1)含量都很高,达总脂肪酸的40%~80%,是5种硅藻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C20:5的含量均较高,而C_(22:6)含量均很低。其中,咖啡双眉藻的C_(20:5)明显高于其他4种,且C_(20:5)、C_(20:4)、C_(18:2)、C_(18:3)等4种脂肪酸的总含量也最高。而C_(16:0)、C_(18:0)、C_(18:1)、C_(20:4)、C_(20:5)、C_(22:5)脂肪酸的总含量及C_(16)系列脂肪酸和C_(20)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在舟形藻(MMDL51102)中最高。  相似文献   

14.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合成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其不饱和脂肪酸,γ-亚麻酸(GLA)相对含量降低,总脂肪酸含量升高,当温度为40℃时总脂肪酸和γ-亚麻酸绝对含量都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4mg/g干重和11.9mg/g干重,当培养基中NaCl浓度高于0.017mg/L时,其GLA相对含量降低,但低于0.0017mog/L时,对其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氨水使其  相似文献   

15.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合成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其不饱和脂肪酸,γ一亚麻酸(GLA)相对含量降低,总脂肪酸含量升高,当温度为40℃时总脂肪酸和γ-亚麻酸绝对含量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4mg/g干重和11.9mg/g干重;当培养基中NaCl浓度高于0.017mol/L时,其GLA相对含量降低,但低于0.0017mol/L时,对其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氨水使其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升高,并在50mgN(NH3·H2O)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96mg/g干重和13.63mg/g千重;暗处理92h使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升高;缺乏Fe2 或Mg2 或Mo2 时,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降低,而缺乏PO43-时,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人绒毛外滋养层细胞HTR-8/Svneo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确定DEHP的作用浓度,Transwell小室检测DEHP对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Rea;-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侵袭与迁移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00μmol/L及以上浓度的DEHP可促进HTR-8/Svneo细胞侵袭、迁移及MMP-2、MMP-9的表达,并上调p38、JNK的磷酸化,而DEHP的作用受p38与JNK的抑制剂拮抗。由此证明DEHP可通过p38、JNK信号通路上调MMP-2、MMP-9的表达,进而促进HTR-8/Svneo细胞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二(口恶)(口英)类化合物是一类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PCDD/F),二(口恶)(口英)具有致癌性和类似生物激素的作用,极小剂量的二(口恶)(口英)就可能造成激素分泌的紊乱,影响青春期发育和引起神经、免疫系统损害.二(口恶)(口英)的危害已得到公认,控制二(口恶)(口英)的产生和排放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口恶)(口英)是工业生产或垃圾焚烧过程中的副产物,因此,不可能通过禁止生产或使用的方式来消除二(口恶)(口英),必须使用间接措施减少二(口恶)(口英)进入环境,使其环境暴露水平减至最低.欲达此目的,关键是须了解PCDD/F的排放源及排放量,然后通过改进技术和限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或消除二(口恶)(口英)排放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植物多糖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肉瘤S180细胞增殖并使细胞膜磷脂含量减少,同时抑制膜磷脂酰肌醇转换。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多糖与膜磷脂的关系,本文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茯苓多糖(PPS)、刺五加多糖(ASPS)与S180细胞一同温育24h后,细胞膜磷脂和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发现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和不饱和性不受影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改变,花生四烯酸(C(20:4))和豆蔻酸(C(14:0))降低(P<0.05或P<0.01),与用作阳性药物对照的氨甲喋呤作用相似。本文对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变化的意义结合先前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在PPS、ASPS的抗肿瘤机理中,细胞膜磷脂生化特性的改变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18℃和2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给予草鱼10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口恶)唑(SMZ),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18℃条件下,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p均显著长于28℃(P<0.01),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28℃下的值(P<0.01);腹腔注射给药时,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1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水温2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在水温18℃左右,口服或注射100mg/kg剂量的SMZ,以每天给药两次,3d一个疗程为宜;在水温28℃左右,以每天给药3-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