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球子蕨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2%蔗糖,20d后萌发率达55.7%;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 KT+0.5mg·L~2,4-D,诱导率达36%,愈伤组织为绿色颗粒状;颗粒状愈伤组织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转化率可达49.3%;低浓度(0.2mg·L-1)的IAA可有效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相似文献   

2.
以球子蕨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2%蔗糖,20d后萌发率达55.7%;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KT+0.5mg·L-12,4-D,诱导率达36%,愈伤组织为绿色颗粒状;颗粒状愈伤组织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转化率可达49.3%;低浓度(0.2mg·L-1)的IAA可有效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相似文献   

3.
张开梅  方炎明  万劲  陶峰 《广西植物》2011,31(3):318-322
采用混合土培养渐尖毛蕨和齿牙毛蕨的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两者的孢子均为深褐色,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单裂缝;渐尖毛蕨的孢子萌发所需时间较渐尖毛蕨短,但两者萌发类型均为书带蕨型;丝状体阶段均发达;原叶体边缘均可产生少量毛状体;成熟原叶体均呈心脏形;由原叶体发育成幼孢...  相似文献   

4.
荚果蕨孢子的无菌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植物名称 荚果蕨 (Matteucciastruthiopteris)。2 材料类别 成熟的孢子。3 培养条件  ( 1 )MS ;( 2 )MS 0 .3%活性炭 ;( 3) 1 /2MS ;( 4 )马铃薯培养基。培养基中均加入 3%蔗糖、0 .7%琼脂 ,pH 6 .0。培养温度为 2 5℃ ;光照 1 2h·  相似文献   

5.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金星蕨科1.毛蕨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毛蕨属51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由周壁形成表面纹饰。表面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1)周壁具流苏状的翅状纹饰,表面有突起或穿孔,有19种属于此类型;(2)鸡冠状纹饰,有11种属于此类型;(3)刺状纹饰,有10种属于此类型。另外有11种具有上述纹饰的混合纹饰,被认为是中间类型。孢子的形态特征可作为该属的分类学和孢粉学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张开梅  石雷  李东 《植物研究》2006,26(1):70-73
采用混合土培养普通针毛蕨(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 Ching)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极面观椭圆形,单裂缝。播种3 d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槲蕨型。播种7 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丝状体与片状体两阶段的界限不明显。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均可产生毛状体。播种21 d左右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播种35 d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4~5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  相似文献   

7.
王全喜  常缨 《植物研究》1997,17(1):72-74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毛子蕨的孢子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该种孢子的生长重要形态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8.
阔鳞瘤蕨(水龙骨科)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艳  石雷  刘保东  刘燕  李东 《植物研究》2005,25(1):34-38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记录了阔鳞瘤蕨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及幼孢子体形成的整个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孢子黄色,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近极单裂缝,表面具大小不一的球形颗粒。接种后6~8 d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形成3~7个细胞的丝状体。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接种后30 d左右进入片状体阶段,毛状体出现在片状体形成之后,幼原叶体短舌状,成熟原叶体心脏形。精子器在接种后60 d左右开始产生,颈卵器在精子器发生后10 d左右形成,每个原叶体上只能形成一个受精卵。培养基培养的片状体常在基部进行营养繁殖。  相似文献   

9.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草本蕨类植物, 具有抗氧化、抑菌、抗银屑病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香鳞毛蕨的野生资源匮乏, 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其人工再生体系, 是保护香鳞毛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香鳞毛蕨孢子的无菌培养, 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 建立了快速繁殖体系, 为香鳞毛蕨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当培养基组分为1/2MS时, 原叶体生长状态较好, 颜色翠绿, 增殖倍数最高可达5.67±0.59, 此时有大量幼孢子体产生, 孢子体诱导率为(37.50±2.04)%; 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2.0 mg·L-1 6-BA+1.0 mg·L-12,4-D, 诱导率可达(96.67%±5.77)%; 愈伤组织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 1.0 mg·L-1 6-BA+0.5 mg·L-1 2,4-D, 增殖倍数达13.30; 颗粒状愈伤组织在1/2MS培养基中生长出大量丛生芽, 诱导率为(53.33±3.33)%; 1/2MS+0.2 mg·L-1 NAA培养基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移栽成活率约为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槲蕨孢子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不同基质进行直播,观测其萌发率和生长势;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以1/2MS、1/4MS、1/8MS营养液、清水定期喷施,研究原叶体受精率。结果:不同基质中槲蕨孢子萌发率呈显著差异,其中以“细腐殖土”(过3号筛)“、中号腐殖土”(过1号筛)“、细河沙”(过3号筛)、中号河沙(过1号筛)、紫色细壤土(过3号筛)、紫色中壤土(过1号筛)为基质,孢子萌发率高于82.0%,原叶体长势好;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环境湿度90%有利于原叶体受精及孢子苗生长;以1/4MS营养液间隔3 d喷1次,原叶体生长良好,受精率最高,为41.00%。结论:基质对槲蕨孢子萌发和生长有影响,原叶体生长期喷施营养液能促进其生长和受精。  相似文献   

11.
乌蕨孢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培养温度、贮藏温度、GA处理和光照强度对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孢子萌发的影响。与室温(20~25℃)相比,培养温度在28℃时,孢子最大萌发率相近而萌发速率明显较高。贮藏温度(A)极显著(P<0.01)影响孢子萌发率,-20℃贮藏降低萌发率;GA(B)对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光照强度(C)极显著(P<0.01)影响孢子萌发率,充足光照和弱光照无显著差异,黑暗处理降低萌发率。A×B,A×C,B×C及A×B×C交互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陕西秦岭鳞毛蕨科的2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皓  王玛丽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250-1252
报道陕西秦岭的2个蕨类新记录种:乌柄耳蕨(Polystichum melanostipes)和密鳞鳞毛蕨(Dryopterispycnopteroides)。根据标本对两种植物的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中国肋毛蕨属一新记录种-曼氏肋毛蕨(Ctenitis mannii),该种与直鳞肋毛蕨(C.eatoni)及C.vilis相似,但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0~60 cm,基部宽14~22 cm;羽片近平展;叶脉羽状,5~7对,单一;每小羽片有孢子囊群5~6对;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可与后两者区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4.
水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蕨孢子呈辐射对称, 三裂缝, 表面具肋条状纹饰。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在四分体阶段外壁已基本形成, 其外壁显著, 表面光滑, 质地均匀, 由孢粉素形成, 外壁厚约3-5 μm, 脊高约5-7 μm。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 较薄, 厚度只有0.1 μm, 表面具有杆状突起。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子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一定的意义, 并为蕨类植物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亮毛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治友  潘洪旭  何进  覃兰  李倩 《广西植物》2010,30(3):324-328
采用原生境土培养方法对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进行培养,并对其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亮毛蕨植物的孢子二面体型,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单裂缝,无周壁,外壁具棒状纹饰,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丝状体4~7个细胞,片状体小楔状,仅3~5个细胞宽,成熟原叶体心形,裸露,初生假根具叶绿体,颈卵器较短;配子体发育较迅速,假根具分枝和膨大,精子器囊由3个壁细胞构成,颈卵器略弯曲。本研究首次观察到亮毛蕨的颈卵器壁细胞内含有球形颗粒,但其功能不详。亮毛蕨的配子体发育过程兼有原始和进化的特点。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下,土壤培养亮毛蕨原叶体的成苗率达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89%以上。  相似文献   

16.
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方差分析方法, 研究了培养温度、贮藏温度、GA 处理和光照强度对乌蕨( Sphenomeris chinensis) 孢子萌发的影响。与室温(20~25℃ ) 相比, 培养温度在28℃时, 孢子最大萌发率相近而萌发速率明显较高。贮藏温度(A) 极显著( P < 0 . 01 ) 影响孢子萌发率, - 20℃ 贮藏降低萌发率; GA (B) 对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光照强度(C) 极显著( P < 0.01) 影响孢子萌发率, 充足光照和弱光照无显著差异, 黑暗处理降低萌发率。A×B, A×C, B×C 及A×B×C 交互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水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L.)Brongn.)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呈辐射对称,三裂缝,表面具肋条状纹饰。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在四分体阶段外壁已基本形成,其外壁显著,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由孢粉素形成,外壁厚约3—5μm,脊高约5—7μm。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较薄,厚度只有0.1μm,表面具有杆状突起。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子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一定的意义,并为蕨类植物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伍正容  路榛 《生命世界》1992,19(3):26-26
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千姿百态,蕨类植物尤其如此。它们原生长在深山老林、沟谷路旁或人迹罕见之处,当它们走出深山,进入千家万户时,显得那样的高洁、清新而雅致,把人们带人与花美不同的另一种美的境界! 为使这些蕨类植物有更大贡献,我们用人工培养孢子方法促使它们繁殖更多的后代。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筛选出10多种孢子萌发快、移栽容易、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的种类(见封四)。现介绍其孢子育苗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山东蛾眉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经典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分布的蛾眉蕨属3种植物(其中山东蛾眉蕨Lunathyium 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为1新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其孢子形态、周壁纹饰,在种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故为本属植物的种间分类提供了孢子形态的依据,本文还讨论了蛾眉蕨属与其亲缘属间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粉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晶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2):227-230,T001,T002,T00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金粉蕨属8种2变种蕨类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较为一致。三裂缝,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超半圆形成或扇形,周壁较薄,外壁突起形成表面纹饰的基本轮廓,具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等结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远极面的纹饰形态上,从孢子形态上看,金粉蕨属与中国蕨科其它属差异较大,而与凤尾蕨属相似,建议将本属放在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