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确定广东惠州某渔场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突发性死亡病因,本研究从患病死亡草鱼病灶鳍、鳃、肌肉、脾脏、肝脏等病灶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HZ08,随后对分离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回归感染、16S rRNA基因进化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该菌葡萄糖产气、甘露醇、覃糖、ONP...  相似文献   

2.
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从患病的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WJ2014-1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鳜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鳜肝脏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用菌株WJ2014-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鳜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21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WJ2014-1对鳜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4.
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7年5-6月上海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发病急,死亡率高。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凡纳滨对虾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分离致病菌,通过理化特性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使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对虾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凡纳滨对虾的LD50为8.7×105 CFU/m L。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AVZ0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养殖过程中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4s-15对左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防治鲟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鳗鲡病原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养殖患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肾脏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试结果显示,分离菌在4%羊血平板培养基上呈α型溶血,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氧化酶阳性,在pH6.0和1%NaCl中生长等。结合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分离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腹腔注射感染鳗鲡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鳗鲡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15×107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13种抗菌类药物中,分离菌对左氧氟沙星、氟哌酸、阿奇霉素和萘啶酸等8种药物敏感,而对利福平和新生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7.
气单胞菌分离与鉴定用培养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患病台湾泥鳅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y01,通过鉴定并筛选敏感药物,为台湾泥鳅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台湾泥鳅肌肉溃烂处分离细菌,经理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菌株Zy01为2015年11月引发台湾泥鳅疾病的病原菌,其对台湾泥鳅的LC50为2.0×10~6 CFU/m L。菌株Zy01理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维氏气单胞菌相似性为99%,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Zy01对环丙沙星、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阿奇霉素及庆大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抗生素不敏感。【结论】分离菌株Zy01对台湾泥鳅有致病性,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 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 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对温和气单胞菌体液免疫应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健康中华鳖血清中提取抗体并用Sephadex及DFAE-52进行了纯化,再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鳖抗体的抗血清,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酶标复合物,方阵滴定法确定酶标复合物的最适稀释度为1/3200。用温和气单胞菌TL970424株制成铝胶佐剂灭活苗免疫健康中华鳖,经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分别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华鳖对该菌苗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后20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在测定期间内二次免疫组的抗体水平高于一次免疫组。表明中华鳖存在着二次免疫应答,但与哺乳类相比,中华鳖的二次应答则相对软弱。免疫后90d对一次免疫组的鳖进行了攻毒试验,10d后免疫鳖100%存活,而非免疫对照组鳖则100%死亡,表明温和气单胞菌TL970424株灭活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在突验室内,对中华鳖幼体的能量转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结中华鳖幼体对食物的同化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总转化效率和生长效率。二者在22℃左右最高,26—32℃温度范围内各温度组之间元显著差异,35℃则显著下降。2)体重与同化效率的关系为:AE=94.186+2.760lgW,而生长效率和总转化效率在各体重组间无显著变化;3)中华鳖幼体能量收支方程为:100A=74R+26G,并认力中华鳖将较多能量(74%)投入代谢,而将较少能量(26%)投入生长是适应其生态习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幼体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每年初春和夏末,中华鳖有两次发病高峰期,死亡率极高,经济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群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补体总量、红细胞C3 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天然免疫肿瘤细胞花环率、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及白细胞吞噬活性五方面 ,探讨了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及太湖鳖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上的差异。主要结果 :(1)在补体总量及红细胞天然免疫肿瘤细胞花环率上 ,五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 (F <0 .0 5 ) ;(2 )在红细胞C3 b受体花环率上 ,黄河鳖显著地高于鄱阳湖鳖与太湖鳖 (P <0 .0 5 ) ,而其余群体间则差异不显著 (F <0 .0 5 ) ,花环率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淮河鳖 >洞庭湖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 ;(3)在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上 ,黄河鳖显著高于鄱阳湖鳖 (P <0 .0 5 ) ,太湖鳖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四个群体 (F >0 .0 1) ,其余群体间则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花环率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淮河鳖 >洞庭湖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 ;(4 )在白细胞吞噬活性上 ,除淮河鳖与鄱阳湖鳖差异不显著外 (P >0 .0 5 ) ,其余群体间则差异极显著 (F >0 .0 1) ,活性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洞庭湖鳖 >淮河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综上所述 ,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上 ,黄河鳖最强 ,太湖鳖较弱。  相似文献   

15.
草鱼、中华鳖IL-2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显示:当年草鱼种和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IL-2活性,而且1龄以上草鱼、中华鳖的IL-2活性高于当年孵化的草鱼和中华鳖.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在25℃培养温度条件下,其上清液中IL-2活性最高,35℃次之,15℃最低.因此,草鱼、中华鳖IL-2活性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强和依赖温度的.通过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和对小鼠L929细胞杀伤率的实验表明37℃比25℃检测温度下所测的IL-2活性高,而中华鳖胸腺细胞增殖实验却显示25℃检测温度下IL-2活性高于37℃.本文讨论了年龄、温度对免疫反应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对T3菌苗抗原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T3菌苗免疫中华鳖后的血清间接凝集抗体效价 (IAT)与免疫保护率 (PRP)的变化探讨了中华鳖的免疫应答规律。中华鳖对T3菌苗能产生较强的应答反应 ,免疫的二龄鳖PRP可达 82 6± 15 2 (19) % ,IAT达 1978 1± 716 4(19)。它对T3菌苗的免疫效应期为 3天 ,第 2 0天时免疫应答处于高峰 ,IAT与PRP分别为 176 8 0± 44 7 6 (4)与 91 7± 14 4(4) % ,持续 10天左右开始下降 ,到第 3个月左右基本上回复到免疫开始时水平。结论为 :中华鳖的免疫应答反应基本介于鱼类与鸟类之间 ,但较偏向于鸟类。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幼鳖的生长模式及身体各部分生化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中华鳖幼鳖背甲宽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观测了幼鳖身体总干重及内脏,脂肪块,骨骼和其它(肌肉和皮脍)各部分干重与背甲宽的相关关系,并测定了上述身体各部分的生化组成,结果发现幼鳖生长曲线呈S型,用逻辑斯缔生长方程可进行很好的拟合,该方程为:Cw=9.7563/(1+5.8008exp(-0.2301t)(r=0.89,n=420,P〈0.001),幼鳖身体总干重及内脏,脂肪块,骨骼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中华鳖卵孵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25℃,27.5℃,30℃,32.5℃和35℃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卵的孵化和胚胎的发育。卵黄和卵壳的湿重分别占卵重的85.10%和14.90%,含水量分别为76.63%和21.01%。中华鳖胚胎重随孵化时间呈逻辑斯谛曲线增长,孵化温度越高,胚胎发育速度r越大。25℃-30℃的胚胎发育仅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的前,中段,在孵化后期发育速度未受到明显的抑制,32.5℃和35℃温度条件下,后期发育速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孵出稚鳖湿重和干重均与初始孵重存在极显著的经性相关关系。孵化温度对孵出稚鳖湿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孵出稚鳖干重的影响极显著。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孵出稚鳖干重吾‘U’形变化,在适中温度下,胚胎的生长效率最低。卵黄干重随孵化时间呈指数递减,温度越高,孵黄的利用速度越快。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卵干重和卵内水总量都随孵化时间的延长,孵化温度的上升而略有下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呈双曲线缩短,其相关关系可用方程I=30.6+109/(T-22.5)来表示。中华鳖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在32.5℃左右,胚胎孵化后期比早期对温度的需求可能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肝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MT几乎广泛分布于所有生物,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植物、真菌和蓝细菌,不同生物金属硫蛋白理化特性和其氨基酸序列及中心片段的比较研究,对研究MT的结构和生物功能及生物的分子进化提供重要依据。哺乳动物MT研究较多,爬行动物鳖MT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报道鳖肝的金属硫蛋白,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分别经皮下注射ZnSO4,CuSO4和CdCl2溶液诱导后,取乙醇沉淀的肝脏无细胞提取液再经SephadexG-50、DEAE-SepharoseCL-6B及SephadexG-25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自鳖肝脏中分别获得Zn-MT、Cu-MT和Cd-MT,未经诱导的鳖肝脏中无MT,质谱和HPLC分析其分子量约为6300dalton。根据氨基酸组成分析。鳖肝脏MT含6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MT的典型氨基酸Cys含量占17%。Lys,Glu和Asp含量较高,而芳香族氨基酸和组氨酸含量极低,从紫外光谱特性分析,Zn-MT、Cu-MT、Cd-MT紫外吸收肩分别在220nm、270nm和250nm。表明确为鳖肝脏MT。从氨基酸残基数和分子量看,鳖肝脏MT与哺乳动物MT类似;而从氨基酸组成和结合金属离子的量看,又与低等生物蚯蚓酵母菌的MT类似。鳖MT的特性介于哺乳动物MT与低等生物MT之间,体现了鳖这种生物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光照强度对中华鳖稚鳖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在3000,1000,300和101x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和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中华鳖稚瞥珠最大日摄食量影响显著,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逐渐增加,二者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