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2.
邹钦 《四川动物》1990,9(3):31-34
耳喙象亚科Otiorrhynchinae是象虫科最大的一个亚科,包括短喙象和耳喙象两大类群。据作者初步统计,全世界已记录800余属(亚属),约8500种,我国已记录70属约400种。耳喙象的分类系统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学者尚未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就耳喙象亚科的分类简史及其系统地位作一简单介绍和评述。一、分类简史1758年,林奈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首创了Curculio属,记载了80种象虫,C.palma-run为模式种,其中我国有一种(C.chinensis)。1826年,Schoenherr首次将象虫分为Brach-yerides、Entimides、Pachyrychides、Cleonides,Cyclomide…  相似文献   

3.
橡树、板栗、榛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木本粮、油树种。三种树的种子常受象虫为害而减产,据1959年调查,在东北地区为害严重分布较广的有橡实象虫Curculio dentipes Roel.、橡剪枝象虫 Cyllorhynchitesursulus goel.和榛实象虫 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等三种。天然次生林中也有发生,甚至有时共同为害同一树种。为深入研究及便于防治,作者对三种象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做了此较研究,井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甜菜象(虫甲)又称象(虫甲)虫在本区早有发生,但过去农民一直认为它并不为害作物,因而把它叫做“放羊牛牛”,“好牛牛”等。自从1952年种植甜菜以来,遭到象(虫甲)严重为害,以后随着甜菜的发展扩大而大量蔓延。1955年土默特旗七区共种了6,700亩甜菜,在幼苗期即被象(虫甲)吃掉1,800苗;尤其是1958年春季因象(虫甲)  相似文献   

5.
甘薯象虫(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又名甘薯象鼻虫或甘薯小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也是我国南方甘薯产区里一种重要甘薯害虫。它在广州发生甚多,容易猖獗为害,被列为急待解决的一个虫害问题。 我们于1955年9月间在广州开始进行此虫的调查观察,并着手作小规模的药剂杀除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 榆叶象Hypera sp.属鞘翅目,象虫科(Curculionidae)、叶象亚科(Hyperinae)。此类象虫生活习性较特殊,幼虫食叶,卵亦产于叶片上。对此类象虫国内末见报道。笔者1980年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春榆Ulmus japonica Sarg上发现一种圆形卵块和类似鳞翅目食叶的幼虫,采回后进行饲养,经过1981—1982年系统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枣飞象对枣树七种挥发物EAG和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枣飞象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是枣树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陕北黄河沿岸枣区暴发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了明确枣树挥发物在枣飞象寄主定向过程中的作用,以便为开发植物源引诱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飞象对枣树7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EAG试验结果表明:枣树的7种挥发物在一定的浓度下,都能引起枣飞象雌雄成虫明显触角电位反应,当刺激浓度为50μg/μL时,枣飞象对测定的7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值达到最高,其中枣飞象雌雄虫对罗勒烯的EAG反应相对值均为最大,分别达2.87和2.53。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罗勒烯、α-法呢烯均对枣飞象雌雄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枣飞象雌雄成虫对罗勒烯趋向率高达70.8%、70.4%,而反-2-己烯醇仅对其雌虫表现引诱作用,对雄虫未表现出引诱作用。【结论】罗勒烯和α-法呢烯为吸引枣飞象雌雄成虫的活性物质,本反-2-己烯醇为吸引枣飞象雌虫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正> 榆跳象Rhynchaenus alni Linnaeus属鞘翅目象虫科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的一种新害虫。国内尚无报道。现将1976年发现以来所观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为害情况 此虫是专性为害榆树Ulmus pumila Lin-naeus叶片的毁灭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榆  相似文献   

9.
小蠹亚科的分类地位(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在我省孟连、勐海等滇西南蔗区象虫大暴发,面积上万亩,虫口密度20~30头/株,大量蔗叶被吃光,仅剩叶脉,严重影响了甘蔗生长。象虫的种类主要有6种:铜光纤毛象TanymecuscircumdatusWiedemann;长尾纤毛象TanymecusherculesDesbrochers;金边翠象LopropuslaterlisFabricius;翠象Lepropussp;蓝绿象HypomelessquamosusFabricius;泡象polyclaeissp.。6种象虫在田间混合发生,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长足大竹象成虫体表挥发性物质的日节律变化,揭示体表挥发性物质对长足大竹象成虫行为的影响。实验选用Tenax-TA吸附剂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体表挥发物质的日节律变化,利用触角电位仪比较了未交配雌、雄成虫对挥发物的EAG反应,并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成虫行为生测。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挥发性物质主要由烷烃类、烯烃类、脂类、醇醛酚类等物质组成,雌虫的体表挥发性物质有20种,雄虫的体表挥发性物质有18种;10∶00-12∶00时间段雌虫节律性挥发物对未交配雄虫的引诱率最高(P0.05),与其EAG反应值一致,而雄虫不同时间段体表挥发物对雌雄成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这与行为反应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10∶00-12∶00为长足大竹象释放信息素的高峰期,这为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的有效提取和分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13.
路艺  王倩  温俊宝 《昆虫学报》2021,64(6):655-665
【目的】基于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两近缘种沟眶象E. 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 brandti不同虫态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补充两种象甲的气味受体信息,为之后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沟眶象(幼虫、蛹和成虫)和臭椿沟眶象(卵、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OR基因序列;基于两种象甲触角转录组数据,对两种象甲筛选得到的ORs进行种间和种内的序列比对;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种象甲新鉴定的ORs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两种象甲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中OR基因的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per million mapped fragments)值对新鉴定的OR基因进行表达丰度分析;利用qPCR检测新鉴定的OR基因在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分别鉴定出6和4个OR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根据与触角转录组数据的序列比对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分别新鉴定出4个(EscrOR50-53)和2个(EbraOR46-47)OR基因;在两象甲种间发现了一对可能的同源基因EscrOR53和EbraOR45。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新鉴定的OR蛋白分属于鞘翅目OR亚家族2B和7。结合不同虫态转录组的FPKM数据及q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得知,沟眶象3个和臭椿沟眶象2个新鉴定到的OR基因均在成虫的非嗅觉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卵、幼虫或蛹期也有表达。【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中的气味受体基因及其时空表达谱,并且发现两种象甲的生殖器官中可能存在非嗅觉的功能性的ORs,提示其可能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已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下以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为寄主的象虫金小蜂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用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以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象虫金小蜂卵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象虫金小蜂的孵化率最高,达到88.67%;象虫金小蜂幼虫期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呈现缩短趋势,22℃平均寿命长达17.88 d,31℃平均寿命仅为9.89 d,成虫产卵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7.81℃,有效积温为138.48日·度;各参数表明直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比"王-兰-丁"模型更能拟合象虫金小蜂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论】温度对象虫金小蜂种群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25-31℃是象虫金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藏高原的喜马象属及其近缘属(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鞘翅目:象虫科—喜马象属》一文的继续。作者在本文记述新种33种,已知种3种一分属于喜马象属Leptomias Faust及其近缘属西藏象属Xizanomias Chao、宽沟象属Pachynotus Redtenbacher、短喜象属Hyperomias Marshall和线沟象属Geotragus Schoenherr五属。其中西藏象属是新属。作者还把分类位置一再变动的开喜象属Parisomias Faust并入喜马象属,成为喜马象属的异名。关于归并理由见下文第五部分。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苏云金杆菌杀灭象虫象虫属鞘翅目昆虫,象虫幼虫特别喜爱啃咬豆科植物根系,尤其喜食固氮根瘤,给与豆科作物生产危害巨大。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近期通过遗传工程途径已成功地将杀灭象虫幼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根瘤菌的不同植株内,使之达到防治农业害虫象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成虫的交配行为规律。【方法】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完整的交配过程,比较了不同寄主及虫体大小间交配行为的差异。【结果】长足大竹象一次完整的交配包括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4个阶段,雌雄都有多次交配行为。室内试验证明,长足大足象完整交配时间为21.71±1.84 min,其中示爱时间为0.46±0.05 min,抱对时间为6.18±0.38 min,插入输精时间为8.36±0.62 min,配后保护时间为6.71±0.79 min。雄虫初次交配时,在示爱、抱对和插入输精时间上均显著长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P0.05)。长足大竹象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交配时间存在差异,在慈竹上的示爱时间(0.46±0.05 min)和插入输精时间(8.36±0.62 min)显著长于在唐竹、撑×绿杂交竹、孝顺竹和芦竹上的时间(P0.05);在孝顺竹上的配后保护时间显著长于在其他植物上的时间(P0.05)。长足大竹象成虫会选择最适体长的配偶进行交配,当雌虫体长≥3.3 cm和3.0~3.2 cm时,与不同体长的雄虫在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时间上都显著长于其他体长的雌虫(P0.05)。林间长足大竹象的交配行为与室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足大竹象交配过程,也对研究该虫的繁殖行为学及行为控制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献介绍     
凱勒(Keller,J.C.)、密且尔(Mitchell,E.B.)、麦克基宾(McKibben,G.)和达维其(Davich,T.B.),1964.从棉铃象虫雄虫中提出的对雌虫的性引诱剂。J.Econ.Ent.,57(4):609—10。 1963年作者经实验室观察证明棉铃象虫(Anthonomius grandis Boheman)的雌虫为了交配而寻找雄虫。对这种棉铃象虫行为习性的详细田间观察,发现雌虫能爬行至2—30呎以外有雄虫的植株上,但没有观察到雄虫被雌虫引诱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嗅觉刺激所引起的。因此,开始了从雄虫中提取对雌虫的性引诱剂的研究。 将雄虫放在聚乙烯覆盖的笼子里,从笼子里真空抽气至活性炭柱上,11周后将活性炭用氯仿抽提。侍氯仿蒸发干后,剩余物是一种霉臭的、微带薄荷气味的物质,雌虫对此物质有迅速的反应。用这种物质分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Camellia spp.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其大量落果。本文旨在揭示该虫发生危害与寄主果实大小的关系,并探讨其产卵行为策略。【方法】于油茶象产卵高峰期在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林随机采摘960个果实,清查油茶象刺孔数和窝卵数,并对果重、果长和果径进行了测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产卵果、取食果和非受害果大小差异性,用线性回归分析果实特征对油茶象取食及产卵活动的影响。同时对油茶象雌虫进行了果实大小选择性试验,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选择果与非选择果的大小差异性。【结果】在果重、果长、果径和果实体积方面,产卵果取食果非受害果(P0.01),刺孔数、窝卵数和寄生率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油茶象雌虫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和产卵。当两供试果实差异显著时,油茶象雌虫对大果实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选择性,危害12 h后,重受害果长度和直径都显著大于轻受害果(P0.01)。油茶象雌虫每次只产1粒卵,卵单产是油茶象本身的属性,与果实特征无关。【结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支持最优觅食理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产卵。窝卵数越小,油茶象种内竞争越弱,幼体正常发育并成功脱果的概率越高,适合度增加。卵单产是油茶象应对寄主果实食物资源限制作用的一种"风险分散"行为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2016年9月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德国进境的杨木原木中检出活体象甲科昆虫。【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mt COⅠ)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该虫的形态特征与条纹根瘤象相似;测序分析发现,其COⅠ序列特征与Gen Bank中条纹根瘤象mt COⅠ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树表明,其与条纹根瘤象聚为一组。【结论】以上结果证实该虫为条纹根瘤象。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带皮杨木中截获该有害生物,需引起检验检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