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起害虫大规模流行病的两种虫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蚜虫的病原真菌新种——安徽虫疫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年初冬在安徽长江南北大面积蔬菜的桃蚜种群中发生真菌流行病。病原鉴定为虫霉目新种安徽虫疫霉(Erynia anhuiensis Li sp.nov)。分生孢子梗二歧分枝;初生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长椭圆形、长卵形或倒拟卵形,前二者大小为17.1—33.3×5.9—12.9μm(平均24.7×8.3),长径比2.0—5.4(平均3.0),后者12.6—30.8×8.1—16.5μm(平均22.7×11.6),长径比1.4—2.5(平均2.0);有囊状体及假根,假根有固着器。外休眠孢子球形,光滑,透明,直径22.1—31.9μm(平均26.6)  相似文献   

3.
1984—1987年,在福建的南平、福州、南安等地持续发生了由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lspora)感染而引起库蚊(culex sp.)成虫死亡的流行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分生孢子浅绿色,窄而长,略弯曲,单核,双囊壁,含有多个小脂肪粒,大小29.7—39.6×13.2—19.8(平均32.5×16.1)μm,长宽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基部为钝的乳突,中间有一大的脂肪粒,孢子大小16.6—19.9×11.6—14.9(平均18.7×13.7)μm;休眠孢子球形,棕褐色,直径23.2—33.2(平均29.5)μm;有假根及囊状体。  相似文献   

4.
安徽虫瘟霉诱发的桃蚜流行病与流行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明光  李惠萍 《生态学报》2001,21(10):1607-1612
在15℃与100%RH的组合条件下以接种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和未接种的桃蚜(Myzus persicae)成蚜按不同比例混合(0:6,1:5,2:4,3:3,4:2,5:1及6:0)建立蚜群,3次重复,考察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结果表明,在带菌蚜50%以上的蚜群中,活蚜的数量增长因高强度的流行病发生而得到有效控制,活蚜数妈终未超过50头/90cm^2,第22天观察结束时与对照(0:6)jah vtk r 656udi /90cm^2相比控蚜效果高达93.24%-100%,在接菌与未接菌比例1:5和2:4的蚜群中,蚜病的发生虽未能充分控制蚜虫的数量增长,但结束时的蚜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356头/90cm^2和207头/90cm^2,控蚜效果亦分别达46%和68%,各处理蚜群中病害流行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拟合Gompertz模型(r^2=0.97),由此估计出虫瘟霉不同初始菌量在蚜群中的流行速度(R)及最高流行水平(K),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侵染体密度确定了R(r^2=0.89)和K(r^2=0.90)估计值的90%变异,充分显示安徽虫瘟霉流行病的发生及流行强度对初始侵染体和寄主密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6.
环境因素对安徽虫瘟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虫瘟霉是目前仅发现于我国的重要蚜虫病原真菌,对桃蚜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研究了温度和紫外光对安徽虫瘟等固体培养性状及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徽虫瘟霉对桃蚜的生物测定与时间—剂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彩玲  冯明光 《菌物系统》1998,17(4):361-366
  相似文献   

8.
感染重阳木斑蛾的粉蝶虫疫霉分生孢子卵圆型或倒卵型,单核,双囊壁,21.7—26.7×12.5—16.7pm,平均24.6士1.4×14.2士0.9μm,长径比(L/D)1.73士0.1。分生孢子梗单枝,二叉分枝或掌状分枝。囊状体和假根众多。假根多数单枝,少数末端二叉分枝或多叉分枝。可感染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9.
感染重阳木斑蛾的粉蝶虫疫霉分生孢子卵圆型或倒卵型,单核,双囊壁,21.7—26.7×12.5—16.7μm,平均24.6士1.4×14.2土0.9μm,长径比(L/D)1.73士0.1。分生孢子梗单枝,二叉分枝或掌状分枝。囊状体和假根众多。假根多数单枝,少数末端二叉分枝或多叉分枝。可感染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一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新种叶蝉虫疫霉(Erynia cicadellisLi et Fan sp.nov.)是我国南方稻叶蝉虫霉流行病的病原之一,与近缘种飞虱虫疫霉[E.Deiphaeis (Heri) Humber et Ben-Ze’ev] 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孢子较大,且不具有假根。蚜虫疫霉[E. aphidis (Hoffm.) Humber et Ben-Ze'ev]系世界不常见种,国内首次在陕西岚皋及福州的桃蚜上记录;飞虱虫疫霉和佩氏虫疫霉[E.Petchii Ben-Ze'ev et Kenneth)皆系南方褐稻虱虫霉流行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1.
本报道了以菊花叶片饲养茶尺蠖获得成功的试验结果.经连续三代饲养表明:以菊花叶片为饲料。幼虫取食量、蛹期、蛹重、成虫寿命、产卵置、种群特征参数与以茶树叶片为饲料的相比均无显性差异,但其幼虫历期延长1-2天.用它作饲料,饲养茶尺蠖增殖其核型多角体病毒,产量也不受显影响.故可用于茶尺蠖的大量饲养及其病毒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生长于100%、40%和16%自然光下的荷木和黧蒴幼苗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比(δ13C,-‰),细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一定的差别。16%和40%弱光下,δ13C的负值增加-0.54J‰到-0.89‰。Ci增大8.1-13.2μiL-1,WUE则下降6-24%。结果表明,叶片的水分和气体交换特性受生长光强的调节,叶片的δ13C值可反映其生长过程中受光的强弱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