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新材料发现于藏南桑单林剖面中部灰绿色硅质岩和硅质泥岩层段,共计21属33种,含5个未定种。通过与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古新世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该放射虫动物群可归为晚古新世RP6 Bekoma campechensis带和RP7 Bekoma bidartensis带,时代为Selandian期至Thanetian晚期。综合剖面岩相、构造特征和已报道的放射虫化石组合,本文认为桑单林剖面是一套构造成因的混杂堆积,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系。区域上,仲巴-萨嘎-江孜一带发现的晚古新世放射虫动物群和海相玄武岩表明,在晚古新世最晚期(大约56 Ma),西藏南部还存在着较大规模的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2.
南莫溪结合带位于老挝北部万象地区,是黎府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剖面工作,采集了硅质岩样品进行放射虫化石鉴定,共鉴定出放射虫9属29种,包括中–晚泥盆世放射虫Radiobisphaera rozanovi,Trilonchevetusta和晚泥盆世放射虫Heleniforerobustum,以及晚泥盆世放射虫属种Triloncheminax (Hinde)等。建立了中–晚泥盆世Radiobisphaera rozanovi-Stigmosphaerostylus pusilla组合带、晚泥盆世Trilonche minax延限带和早石炭世Albaillella paradoxa-Archocyrtium riedeli组合带,探讨了南莫溪结合带的构造古地理特征。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挝北部黎府缝合带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特征,对研究南莫溪结合带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市、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包括15属18种10相似种8未定种,其中有3新种。共发现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它们是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D2);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D^1 3);H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D^23)。文章讨论了3个问题①Eoal  相似文献   

4.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硅质岩层中,存在大量放射虫化石,计有12属28种,时代跨越晚古生代,可建立两个组合和三个化石带:晚泥盆世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早石炭世杜内期中期Albaillellaparadoxa带,杜内期晚期—维宪期早期Albaillellaindensis带,维宪期中期Albaillellacartalla带;晚二叠世Entactiniaitsu-kaichiensis组合。弄巴剖面是由7个主要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放射虫的研究为地层断片的时代归属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微体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端,记录了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藏南地区的硅质地层呈东西向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分布于缝合带蛇绿岩南北两侧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在这些硅质岩地层中发现的放射虫时代从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古新世坦尼特期,揭示了特提斯海盆从中三叠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发展为成熟大洋,然后在晚古新世之后闭合的演化过程。不过,目前还欠缺阿普特阶之后到古新世早期的含放射虫深海沉积的确切证据。已报道的晚白垩世的放射虫时代以及萨嘎附近含古新世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缝合带南北两侧已报道的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来自于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岩块。硅质泥岩和碎屑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由远洋环境逐渐到达俯冲边界的重要阶段。目前硅质泥岩基质和碎屑岩中放射虫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放射虫动物群的全球对比,尤其是东西特提斯洋放射虫动物群的对比,在藏南地区展开系统的高精度的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对完善放射虫化石分带、阐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分析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限定印度-欧亚大陆...  相似文献   

6.
西藏丁青蛇绿岩带中一个晚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藏丁青地区晚三叠世Carnian期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19属35种(7个未定种),归于16科(亚科)中,以Capnuchosphaera,Palaeosaturnalis,Perispongidium,Spongostylus,Annulotriassocampe,Poulpus,Xenorum,Veghicyclia,Tetraporobrachia,Canoptum,Xiphotheca等属为主的这个动物群被命名为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带,由于Capnuchosphaera属在全世界广泛分布,无论在特提斯生物大区还是环太平洋生物大区,以这个属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已成为国际间Carnian期至Norian早中期放射虫地层学对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泽当金鲁乡鲁巴垂附近5块硅质岩样品中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共20属26种(含未定种),包括Becus triangulocentrum Dumitrica,Cecrops septemporatus(Parona),Cryptamphorella conara(Foreman),Dicerosaturnalis dicranacanthos(Squinabol),Eucyrtidiellum pyramis(Aita),Hiscocapsa verbeeki(Tan),H.uterculus(Parona),Holocryptocanium barbui Dumitrica,Praeconosphaera sphaeroconus(Rüst)和Tethysetta boesii(Parona)等重要分子。通过与西特提斯地区放射虫化石带的对比,可确定这些放射虫化石组合相当于UAZone 13—UAZone 22带,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晚期—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有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体中的放射虫化石目前只有零星的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蛇绿岩体的时限提供重要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9.
香格里拉地区位于义敦弧后盆地与中咱地块的过渡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哈工组、图姆沟组。其中,哈工组发育大量的沉积混杂岩。笔者从硅质混杂岩块中分离出保存完好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放射虫化石分异度较高,主要有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少量隐管虫目、阿尔拜虫目的放射虫。本文报道了其中的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隐管虫目放射虫共计50种27属。这些放射虫的地质时代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因为沉积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块源自甘孜理塘构造带,这些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为解释甘孜理塘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必需的地质时代证据。根据这些放射虫组合所代表的深水环境,我们认为甘孜-理塘构造带所代表的沉积盆地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时期应为深水盆地,也即德格-中甸微板块在中泥盆世时期就已逐渐与扬子板块裂离。  相似文献   

10.
江苏仑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峰组以盛产笔石动物群著称,时代为凯迪晚期(相当于英国的阿什极尔期),其中也发现了放射虫.该时期的放射虫在全球并不多见.本文首次描述江苏句容仑山地区五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该动物群以不具刺的球形放射虫最为发育,并出现少量Inaniguttidae科的分子,化石保存较差,属种单调,分异度很低,这些特点与大西洋沿岸地区陆表海...  相似文献   

11.
二叠纪丑中虫科放射虫中有一类顶锥部分向腹边弯曲的放射虫,Ishiga称为Follicucullusbipartitus-F.charveti组合带,由于其形状奇特,层位稳定,已成为二叠纪较好的标准带化石,并与类Lepidolinakumaensis带对比。目前这类化石仅在东南亚地区的西南日本、菲律宾巴拉望地区和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放射虫当时很可能是在同一个洋盆中沉积的,只是由于它们各自的沉积历史不一样,以及后来的板块活动,造成了原始块体的离散、飘移,形成目前这种分布格局。这个放射虫动物群包括6科11属21种(比较种、未定种),其中有新种1个。这个动物群的时代要早于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塔里木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地层中遗迹化石13属,并根据它们的生态类型及组合面貌,分析它们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介绍了广西天等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蜒)地层,对(蜒)类动物群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7个化石带,分别为:1.Montiparus montiparus带;2.Triticites variabilis带;3.Pseudoschwagerina beedei带;4.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5.Mccloudia ovata带;6.Schwagerina cushmani带;7.Chalaroschwagerina inflata带,并与国内外相关地层进行了对比.讨论了石炭-二叠系界线,提出以Pseudoschwagerina beedei,P.uddeni分子的出现作为二叠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哀牢山缝合带由于长期未找到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深海环境的化石及沉积地层记录,对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历史存在着不同认识。文中报道了采自云南墨江坝留地区上三叠统歪古村组底砾岩中的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所有放射虫化石发现于4件燧石质砾石中,共计11属9种和7未定种及1属种未定放射虫。其中,3件砾石含有Albaillella deflandrei Gourmelon,Albaillella sinuosa Won and Seo等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另1件砾石含有Pseudoalbaillella spp.,Quadricaulis scalae Caridroit and De Wever,Cauletella sp.和Ishigaum sp.等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由此表明,哀牢山缝合带存在着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深海盆地沉积地层记录,哀牢山深海盆地应该在中二叠世之后封闭。该成果为探讨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提供了放射虫古生物学证据,进而说明哀牢山缝合带与金沙江缝合带一样,也存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深水洋盆沉积地层记录,指示其演化历史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的一些岩屑古生物分析发现,下干柴沟组上段存在一明显的化石轮藻Lamprothamnium ganchaigouensis组合带,而且这一组合带底界与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地质分界相当。在地震时间剖面上,通过井间追层及化石对比,发现这一化石组合带底界均与T4地震标准层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地震层序界面(等时界面)。因此,通过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可建立层序生物地层单元,具有层序生物地层学意义;地震与古生物资料的联合横向对比还可以帮助评估化石层位和标定地震标准层的相对位置,在生产实践中可节约成本,提高地层对比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