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妃甸5-5构造A探井15块岩心和23包岩屑样中含丰富的孢粉、藻类、疑源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包括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和Ulmipollenites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2个孢粉组合,Sentusidinium-LeiosphaeridiaCleistosphaeridiumminor,Dictyotidium-Rugasphaera,Gonyaulacysta-Palaeoperidinium 3个藻类、疑源类组合,以及Phacocypris huiminensis, Dongyingia gracilinflexicostata-Chinocythere subtriangulata 2个介形类组合。根据微体古生物、岩矿和地球化学检测结果分析:该构造中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连续沉积。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湖岸形成生物礁或滩。东营组三段沉积初期发生短暂海水影响并带来适应咸水藻类,同时陆源淡水快速注入,造成淡水藻类与咸水-半咸水藻类汇聚共生,最终形成滨浅湖—半深湖。环境由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转变为温暖干燥的温带气...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厘定位于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车站剖面的一套上白垩统地层,确认为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姚家组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至顶部变为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嫩江组一段整合于姚家组之上,下部以油页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薄层,中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白云岩结核.姚家组产有少量介形类化石,属于Cyprideaformosa-Cypridea sunghuajia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段含有丰富的介形类、孢粉和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介形类化石组合:Cypridea anonyma-Candona,fabiforma和Cyidea gracila~Cypridea gunsulinensis,一个孢粉组合:Proteacidites-Cyathidites-Dictyotrililetes,以及两个叶肢介化石带:Dictyestheria elongata和Halysesther-ia yui.叶肢介Halysesthera yui在姚家组/嫩江组界线之上35cm处首现,是嫩江阶底界的首现标志化石.姚家组的TOC值和HI值均很低,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至嫩江组下部,TOC值和HI值比较高,有机质来源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合,向上TOC值和HI值又开始降低.从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下部沉积期,松辽古湖泊的湖平面由浅变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湖侵,至嫩江组一段上部沉积期,湖水又变浅.姚家组红层主要形成于浅水环境,湖底呈氧化状态,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且不利于保存.嫩江组一段的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湖水分层,下层水体缺氧,上层水体富氧,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保存.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一直缺乏白垩纪地层划分的古生物依据。本文通过秦皇岛30地区2口钻井473块岩屑样品的介形类分析,发现了13个属23个种,归纳为单肋女星介Cypridea unicostata-西氏枣星介Ziziphocypris simakovi介形类组合。通过分析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及其他分子在国内外的地质延限分布情况,发现这一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瓦兰今期,地层可划归九佛堂组。渤海秦皇岛30地区所发现的这个介形类组合以中小个体卵形、椭圆形、壳面具蜂窝、肋纹的女星介Cypridea及卵形、壳面饰以脊纹的枣星介Ziziphocypris发育为特征,判断该介形类组合生活在有一定深度的浅湖环境中,结合地层岩性指示该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渤海螺科(Bohaispiridae)是以圆锥形至塔锥形的壳体,圆形的壳口,具假脐、脐腔,脐缘被一条脐脊围绕为特征。渤海螺科的属种,目前仅见于渤海沿岸地区,至少有7属(和亚属)、37种(和亲近种)。其中在辽河下游平原就有7属(和亚属)、32种(和亲近种),约占本区早第三纪腹足类种数的六分之一。渤海螺科的分子自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东营组二段,东营组一段及其以上地层尚未发现。渤海螺科属种繁多,演化迅速。因此,研究该科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盆地的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根据螺塔高度与壳口高度之比,渤海螺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东东营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屋中介形虫化石壳体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得出在沙河街组一段中,下亚段沉积时期,湖水较浅、盐度高,气候干燥,古湖泊营养水平低;上亚段沉积时期,湖水变深、变淡,气候凉湿,湖水营养化程序增高。这些结论与沉积学、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对于早第三纪生油层沉积环境的再造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的七个介形类化石新种是从山东济阳坳陷北部数百口井的上万个样品中获得的。这些新种分别发现在本区下第三系孔店组(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渐新统)的泥质岩地层。样品来源于钻井的井壁取芯和岩  相似文献   

8.
通过化石组合和岩性指标分析松辽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古生态学。青山口组盐度具有偏咸性、微咸性到半咸性的变化,32个介形类种以栖居于温暖湿润气候带的浅湖微咸水类型占绝对优势,水体清澈安静,有机质丰富,底质为泥等细粒沉积物(个别的为粉砂沉积物),宜于介形类动物群生长且有利于壳体完好保存;其次为生活于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类型,底质为泥。姚家组—嫩江组一段见23个介形类种,栖居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带,以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浅湖区的类型为主,多泥底,偶见粉砂质底;其次为微咸水的浅湖—三角洲前缘型,泥或粉砂质底;仅3个种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粉砂质底淡水浅湖区。温暖湿润的淡水三角洲分流平原带则难以产出介形类化石。  相似文献   

9.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10.
Chinocythere属是1978年根据我国渤海沿岸地区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中所产介形类化石而建立的一个新属。此属除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区外,还在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早第三纪涠洲组、流沙港组,以及广西南宁、百色盆地渐新世早期那读组中出现。在地史历程中,它兴起于始新世,衰亡于渐新世。就目前所知,它在横向分布上很窄,在纵向分布上延续很短,但种类繁多,仅渤海沿岸地区所发表的已达87种之多。根据这些材料对研究它的演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