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叶秋海棠叶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叶秋海棠(Begonia rex Puts.)通常是用叶片进行繁殖。但繁殖系数不高,在短期内要得到大量繁殖植株是有困难的。采用离体叶片进行组织培养,能够做到快速无性繁殖。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为昆明植物园温室内盆栽的毛叶秋海棠。取植株上一年生左右的叶片,剪下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75%酒精进行表面灭菌。再在无菌条件下,用0.1%升汞液浸10分钟,无菌水冲洗5—6次,然后将叶片切成边长0.5—1厘米的方形小块,放在培养瓶中进行培养。基本培养基为改良MS,附加BA(6-苄基嘌呤)、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十种植物的外植体(蝶瓣天竺葵:叶与芽;黄金瓜:茎端;银星秋海棠:叶与叶柄;四季海棠:叶;羽衣甘蓝:花托、花茎与叶;菊花:花托、茎与叶;矮牵牛:叶;天竺葵:叶;百合:鳞片;唐菖蒲:子球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芽的方法,并取得了八种试管植物。其中蝶瓣天竺葵和银星秋海棠叶片诱导芽的分化,黄金瓜茎端的丛状增殖,羽衣甘蓝花托诱导芽的分化等工作在国外未见报导。此外,讨论了有关试管植物进行工业化生产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叶秋海棠(Begonia rex Puts.)通常是用叶片进行繁殖。但繁殖系数不高,在短期内要得到大量繁殖植株是有困难的。采用离休叶片进行组织培养,能够做到快速无性繁殖。  相似文献   

4.
云南秋海棠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产的16种秋海棠属(Begonia L.)植物进行了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实验,其中14种秋海棠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6种秋海棠中,有8种秋海棠具有抗葡萄球菌(Staphyllococcus epidermidis)活性。而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活性最强的是厚壁秋海棠(Begonia silletensis C.B.Clarke),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 C.Y.Wu)和秋海棠(B.grandis Dryand.)。只有铁甲秋海棠(B.masoniana Irmsch.)和毛叶秋海棠(B.rex Putz.)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有抗性。作为室内盆栽花卉被广泛应用的秋海棠,不仅可以美化室内环境,而且还可以作为药用和净化室内环境的生态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用燕子掌叶制取不定根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燕子掌叶制取不定根标本初中植物学讲到不定根概念时,学生往往对从叶上生根感到疑惑不解,如果教师拿出秋海棠、落地生根或燕子掌叶是生根的标本让学生条眼目睹,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上面是用燕子掌(CrassulaportulaceaLan)叶制作不定根标本的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野生和引种栽培植物的观察,结合文献和标本的查阅,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叶类资源及叶斑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分布的203种(含变种和亚种)秋海棠属植物中有斑纹的种类达84种,叶斑色彩多表现为淡绿色、银绿色、银白色、白色.从园艺学角度出发,根据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纹在叶片的分布位置,首次提出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叶斑分类标准,并对观察到的斑叶类秋海棠进行了分类,方便人们选择利用.根据斑纹与叶脉的关系分为叶脉相关类型(Ⅰ)和非叶脉相关类型(Ⅱ),前者细分为脉间斑纹类(Ⅰ A)、沿脉斑纹类(Ⅰ B)、中脉及脉间斑纹类(ⅠC)3种,后者细分为环状面斑类(ⅡA)、掌状面斑类(ⅡB)、近完全面斑类(ⅡC)、完全面斑类(ⅡD)、混合面斑类(ⅡE)和不规则面斑类(ⅡF)6种.中国产野生秋海棠属植物中较常见的叶斑类型为Ⅰ A1、ⅠA2、Ⅰ B1、Ⅰ B2和ⅡA.同时对叶斑的产生机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中国斑叶类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叶斑类型的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望通过研究摸清其遗传特性,实现特定观赏性状新品种的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7.
观察金粟兰属7种、4变种植物不定根的组织发育,发现本属大多数植物不定根具有典型的单子叶植物不定根的组织特征,特别是在同一条根中初生木质部的脊数可以随根的发育而增加。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学系统发育不仅在本属大多数种内不定根的个体发育中得以重演,而且在属内种间得以重演。  相似文献   

8.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产自热带和亚热带,全球约1400种,中国约170种。秋海棠的茎绿色,节部膨大多汁;叶互生,有圆形或两侧不等的斜心脏形;花顶生或腋生,聚  相似文献   

9.
盾叶秋海棠叶表皮气孔簇的发育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孔是植物控制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散失的门户。大部分高等植物气孔的分布格局是相邻气孔之间被一至多个表皮细胞所间隔。而在有限分布的几个科属的植物种中发现气孔成簇分布的现象 ,即由 2至多个紧密相邻的气孔器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称为气孔簇 (stomatalcluster)。以中国原产的盾叶秋海棠 (BegoniapeltatifoliaLi)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叶表皮气孔簇的发育机制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气孔发育初期 ,气孔拟分生组织的成簇 (相邻紧密 )排列可能是气孔簇形成的主要机制 ;气孔副卫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卫星拟分生组织也对气孔簇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把气孔簇和单个气孔视为一个气孔单元发现 ,盾叶秋海棠气孔单元密度 (单位面积中气孔单元数 )和气孔单元大小 (气孔单元所包含气孔数 )在叶片上呈有规律的分布 :前者由叶片中部向叶尖、叶缘逐圈增多 ,而后者逐圈减少。对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这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課堂中的观察和实驗、課外小組的活动、学校园地的实习作业等,都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手段。而家庭实驗作业則是弥补上述各方面不足的最好方法之一,特別对于走讀生更是如此。植物学中有些实驗和观察,是在一、两节課中就能完成的,但是也有些实驗和观察,卻需要較长的时間。如“播种深度与幼苗出土的关系”、“植物的生长运动”、“除去頂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这些需时較长的实驗,教师可領导学生在学校园地上做,也可作为家庭实驗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做。  相似文献   

11.
气孔是植物控制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散失的门户.大部分高等植物气孔的分布格局是相邻气孔之间被一至多个表皮细胞所间隔.而在有限分布的几个科属的植物种中发现气孔成簇分布的现象,即由2至多个紧密相邻的气孔器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称为气孔簇(stoma tal cluster).以中国原产的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Li)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叶表皮气孔簇的发育机制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气孔发育初期,气孔拟分生组织的成簇(相邻紧密)排列可能是气孔簇形成的主要机制;气孔副卫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卫星拟分生组织也对气孔簇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把气孔簇和单个气孔视为一个气孔单元发现,盾叶秋海棠气孔单元密度(单位面积中气孔单元数)和气孔单元大小(气孔单元所包含气孔数)在叶片上呈有规律的分布:前者由叶片中部向叶尖、叶缘逐圈增多,而后者逐圈减少.对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观察叶片表皮的好材料--燕子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实验十二“观察叶片的结构”中.叶表皮结构的观察,是用蚕豆叶作为观察材料的。我在教学中作过多次对比实验,尝试过用许多其他容易获得的植物叶片替代,如槐、柳、杨、白菜和油菜等的叶片,发现用燕子掌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八种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 8种 (变种 )中国秋海棠属 (BegoniaL .)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 ,分别为 :盾叶秋海棠BegoniacavalerieiL啨vl. 2n =30 ;角果秋海棠B ceratocarpaS .H .HuangetShui 2n =2 0 ;掌叶秋海棠B hemsleyanaJ .D .Hooker 2n =2 0 ;长果秋海棠B longicarpaK .Y .GuanetD .K .Tian 2n =2 0 ;红孩儿B palmatavar .browingiana (Champ .exBenth .)J .GoldingetC .Kareg .2n =2 2 ;大王秋海棠B rexPutz.2n =2 2 + 1B ;勐养秋海棠B mengyangensissub sp .mengyangensisM .C .TebbittetK .Y .Guan 2n =2 2 ;变色秋海棠B versicolorIrmsch . 2n =2 2。除掌叶秋海棠、大王秋海棠和变色秋海棠外 ,其余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不定根的形态发生与调节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植物的根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胚的胚生根(Embryotic root),它是植株形成强大根系的基础;另一种是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它不按正常时序发生,且出现在非正常的位置(如茎、叶)。大多数情况下,不定根的发生是由于植物器官受伤或激素、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表现为植物的再生反应。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兴奋在細胞結构間化学传递的想法同时在两个生理学实驗室中产生,尽管这两个实驗室远隔万里,但仍被其相近的研究主題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之一就是剑桥大学的Langley实驗室,該实驗室的Elliott于1904年看到腎上腺素和交感神經对平滑肌作用很类似,因而推測:交感神經引起平滑肌收縮是通过腎上腺寨为间貭的。正如Dale(1954)所目睹,当时在該实驗室工作之Loewi(1921)直接参与了实驗室中对此种推測的热烈討  相似文献   

16.
鳥类血压的测定方法,过去曾在H.stubel和吳新蔚等专題研究的实驗方法部分中有过敍述。但作为方法介紹至今尚无詳細記載。过去的研究工作者們,对于血压的实驗或研究多数是以哺乳动物为主。因为其他类动物的血管都較哺乳动物的为細,故在实驗上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我們在研究鳥类的专題实驗中,深感用鳥类来代替哺乳动物做有关血压的实驗或研究,是既方便且又具有广泛的意义,同时也非常經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季节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不同叶龄叶片(幼叶、中叶和老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力、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揭示白三叶不同叶龄叶片对不同季节温度适应的生理调控机理和白三叶叶片短寿在维护匍匐茎生长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1)冬季低温生出的幼叶MDA含量较低,而叶绿素a、POD和SOD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最高;夏季高温生出的幼叶MDA和叶绿素b含量较高,而POD和SOD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较低。白三叶幼叶具有较强的生理调控可塑性以适应冬夏季温度。(2)不同季节幼叶成长过程中,其生理调控模式相近,随叶片长大成熟,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力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高,而MDA含量降低。(3)不同季节老化叶片生理特征相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趋于增高,CAT活力及MDA含量均下降。研究表明,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通过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和水分代谢平衡而在幼叶适应不同季节温度、叶片快速生长中起重要保护作用。不同季节叶片抗氧化能力下降和持续积累的脯氨酸、可溶性糖抑制光合作用可能是叶片衰老和短寿的诱因。不同季节匍匐茎上叶片的短寿、快速衰老可使匍匐茎将能量物质分配给其顶部,促进匍匐茎顶部幼叶萌生和匍匐茎的延伸生长及种群的扩散,其在维护白三叶植株持续生存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董莉娜  刘演 《广西植物》2019,39(1):16-39
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于葫芦目(Cucurbitales)秋海棠科(Begoniaceae),有1 800余种,是世界第六大属,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亦可作为药用、食用、饮料和饲料等。我国有秋海棠属植物近30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云南有秋海棠属植物100余种。近年来,随着广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陆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秋海棠属新类群,使得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数目已超出1991年《广西植物志》(第一卷)收录的19种,因此亟需对发表于不同期刊中的类群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汇总。鉴于此,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证标本信息,整理并汇总了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共84种,包括2个变种、11个亚种和46个特有种,新增的65种为《广西植物志》(第一卷)中未收录的类群,并补充了这些类群的特征集要、凭证标本信息和属下分组概况,为今后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修订以及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以生物统计的正交试验设计为理论依据,列出影响秋海棠扦插生根成苗率的插穗水平、扦插基质、生长刺激素和遮光率4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不同的水平,根据L_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组合进行了9个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L_9(3~4)正交试验,获得了濒危植物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的叶片扦插繁殖最佳方案为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以叶片作为插穗,珍珠岩为扦插基质,100 mg·L~(-1)萘乙酸处理切口,扦插期间给予插穗充足的水分管理,扦插20~25 d插穗切口产生不定根,70~85 d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扦插繁殖成苗率达74%。将获得的扦插繁殖再生植株定植于云南马关县古林箐乡柏木山自然分布区的原生森林生态生境地和次生开发杜仲、草果林生态生境地进行回归引种对比试验。原生森林生态居群的回归植株平均保存率为57.6%,开花率为40%,结实率为36.6%,落子成苗率为36.1%。回归植株能在原生地自然繁衍,是古林箐秋海棠回归引种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7种秋海棠叶片斑纹结构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种(品种)秋海棠为材料,观察叶片斑区和非斑区组织结构、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分析叶片斑纹的形成原因及银点秋海棠点状斑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叶片斑区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则没有空隙,彩纹秋海棠和‘虎斑’的斑区与非斑区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间均紧密相连。(2)7种(品种)秋海棠叶片斑区和非斑区都具有完整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类囊体膜丰富,基质和基粒片层清晰;银点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斑区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非斑区,而铺地秋海棠斑区和非斑区差别不大;除假厚叶秋海棠的斑区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小于非斑区外,其余6种秋海棠均为斑区高于非斑区。(3)银点秋海棠与无斑种类杂交,杂交后代叶片有斑和无斑的植株约为1∶1,而其自交后代中有斑和无斑的植株比例近3∶1。研究发现,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的叶斑属于空隙结构型,彩纹秋海棠和‘虎斑’叶斑属于色素型。银点秋海棠点状叶斑与无斑是1对可遗传的相对性状,白色点状斑为显性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