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杆菌肽A-DMPC通道内离子输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最近提出的构建膜体系初始构象的有效方法 ,构建了在DMPC脂膜环境下短杆菌肽A通道模型 (GA -DMPC)。通过对Na 、Ca2 、Cl-三种不同离子在GA -DMPC通道内不同位置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研究离子在通道内输运过程中与通道及通道内水分子的相互作用 ,从分子动力学的角度阐明离子在通道内的输运机制。主要计算结果表明 :(1)离子在通道内的输运使GA的构象发生变化 ,GA的柔性是离子在通道内通透的重要因素 ;(2)Cl- 离子可扩大通道半径 ,Na 离子和Ca2 离子则减小通道半径。Cl-离子不能在GA通道内通透 ;(3)离子的出现使通道内水分子的偶极方向发生变化。上述结果均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2.
荧光法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观测了药物分子头孢菌素Ⅳ、异烟肼、维生素B_6和氟哌酸对白蛋白荧光的猝灭。由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了药物与白蛋白作用的离解常数。并通过Fo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药物分子氟哌酸在人血清白蛋白中与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为2.55nm,由这一距离确定了药物分子可能进入的区域和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直接观测法, 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及每次移动距离。结果表明, 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和每次移动距离依繁殖时期、年龄及性别而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 成年雄体地面活动频率大于成年雌体。繁殖后期, 第1 胎雄性幼体大于同年龄的雌体。繁殖早期, 成年雌体地面活动频率高于繁殖后期, 而幼体与成体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初期雄体每次移动距离大于雌体, 其它时期雌、雄体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别。雄体每次移动距离逐月降低。雌体每次移动距离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暴露于风险环境中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 主要采取间断性移动模式, 增加反捕食时间投入, 降低风险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蚜虫不同分类阶元之间遗传距离的RAPD-PCR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 PCR技术研究了蚜虫不同分类阶元的遗传距离。从 2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7种引物 ,并用它们的扩增结果进行Nei’s的遗传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蚜虫的遗传距离在不同科之间为 0 .56 6 3± 0 .0 6 89,亚科之间为 0 .4 586± 0 .0 2 142 ,属之间为 0 .3816± 0 .0 375,种之间为 0 .2 975±0 0 6 2 7,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为 0 .0 4 33± 0 .0 2 2 2。同时 ,本研究结果为在DNA水平上研究蚜虫的分化和种的鉴定 ,尤其是对于近缘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特性和功能,准确测量蛋白质分子中特殊位点之间的距离对其结构解析至关重要。该文在简要介绍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方法测量蛋白质分子内未偶自旋之间距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EPR结合定点自旋标记(site-directed spin label,SDSL)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应用情况,归纳了EPR-SDSL方法测量距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用连续波EPR技术测量距离的准确度的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在香菇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蛋白核小球藻对Pb(Ⅱ)和Cd(Ⅱ)的生物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晶  李亮  李海鹏  李非里 《生态学报》2012,32(7):1995-2003
藻类吸附作用影响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环境行为。同时,利用藻类吸附能力是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和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一项清洁、廉价和高效的技术。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和脱附动力学,表明吸附是快速表面过程,吸附4 h后基本达到平衡,不易脱附。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热力学,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6和0.9827,计算得到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373 mmol Pb/g和0.249 mmolCd/g。考察了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蛋白核小球藻吸附Pb2+和Cd2+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在pH值5.0—6.0之间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的影响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实验还考察了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溶解性有机质主要成分-富里酸的影响,表明富里酸会抑制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的抑制效果更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了34.2%和34.9%。由于其对重金属的较高吸附量和吸附本身快速完成的特性,蛋白核小球藻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及废水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在香菇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变藻蓝蛋白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为基础,利用密度矩阵理论对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激发能传递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能量传递途径进行实时探测。结果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色素对(毗邻单体上的色素αi84βj84,其中j=i±1,和β*LCM42)内的能量传递服从激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而色素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则为Frster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其能量传递途径分为两类:(1).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之间色素对的能量传递,其时间常数大约为15ps左右;(2).同一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内色素对间的能量传递,在API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大约为45ps左右,而在AP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为45ps和65ps。  相似文献   

11.
以变藻蓝蛋白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为基础,利用密度矩阵理论对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激发能传递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能量传递途径进行实时探测。结果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色素对(毗邻单体上的色素αi84βj84,其中j=i±1,和β*LCM42)内的能量传递服从激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而色素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则为Frster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其能量传递途径分为两类:(1).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之间色素对的能量传递,其时间常数大约为15ps左右;(2).同一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内色素对间的能量传递,在API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大约为45ps左右,而在AP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为45ps和65ps。  相似文献   

12.
离子吸收分布与几种荒漠植物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压力室灌流挤压法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胡杨、沙枣、柽柳、梭梭和花棒等5种荒漠优势植物组织以及细胞内和质外体溶液中K+、Na+含量,并用TPS-1型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和露点微伏压计测定了叶片(同化枝)的蒸腾速率和组织渗透势,以分析荒漠植物离子吸收特点与其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物叶片(同化枝)中K+含量差异较小,但Na+含量却有极显著差异,其中梭梭Na+含量最高、胡杨和柽柳次之、花棒和沙枣相对较低,且梭梭和柽柳的根系和组织细胞膜对Na+也具有更高的透性。另外,实验结果还显示组织Na+含量与组织渗透势和蒸腾失水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即Na+的吸收、积累可能在渗透调节和减少水分散失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梭梭和柽柳能够通过大量吸收和积累无机离子来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力,同时减少蒸腾失水,具有很强的荒漠环境适应能力;而胡杨蒸腾耗水量较大、花棒和沙枣生理吸水的动力不足,与梭梭和柽柳相比,其荒漠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Du WD  Bao YD 《生理学报》1999,51(3):279-283
本文应用neo-Timm染色法,观察了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的分布情况以及明,暗适应条件下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分布的变化。结果发现,明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部分光感受器、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胞体锌离子着色明显,含锌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的突起伸入外网层,暗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锌离子染色减弱或消失(P〈0.01)。外核层胞体锌离子染色阴性,少数散在分布的视锥细胞呈锌离子阳性,上述资料提示,明适应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离子选择电极已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电化学测试工具之一。和绝大多数仪器分析方法比较,离子选择电极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容易实现连续测定与自动监测。同时微型化的离子选择电极(微电极),对实现微量分析开辟了新前景,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分析与细胞内测定,使用微电极就容易实现。尤其是近年来生物电极的较快发展,使离子选  相似文献   

15.
测定和分析2个品种甘蔗节间蔗糖含量与和蔗糖代谢相关的4种酶活性之间关系的结果表明:节间蔗糖含量与酸性转化酶活性成极显著负相关,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从通径分析结果可知,4种关键酶中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是对蔗糖含量贡献程度最大的2个酶.  相似文献   

16.
用压力室、电导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综合分析测定了连翘[Forsythiasuspensa (Thunb.) Vahl]和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在不同程度脱水胁迫时细胞外部微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脱水胁迫条件下,叶片细胞随着脱水胁迫强度的加大,细胞内离子外渗的累计量不断加大,但细胞内离子外渗的速度在不同的区间内并无明显的改变,即细胞膜的透性在所测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2)脱水胁迫同时造成了叶片质外体和共质体溶液中钠、钾离子浓度的增加,但质外体比共质体溶液中钠、钾离子浓度的增加幅度更高,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的改变和离子平衡膜电位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可能引起细胞的次生生理变化,并有可能与植物的伤害反应和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叶彬  沈良良  鲍毅新  张旭 《生态学报》2013,33(11):3311-3317
2009年7-11月及2010年3-11月,在千岛湖2个岛屿上进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标志重捕,根据春、夏、秋3个季节将重捕4次以上的社鼠进行最大活动距离计算,分析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岛屿社鼠最大活动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岛屿间无显著差异;将2岛数据合并后,幼年、亚成年、成年及老年4个年龄组社鼠最大活动距离之间差异极显著;雄性社鼠最大活动距离极显著地大于雌性,4个年龄组雌雄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均表现为雄性>雌性,但仅成年组雌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春、夏、秋3个季节之间的最大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而仅亚成年组在3个季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雌性和雄性社鼠均表现春季<夏季<秋季,但只在春季表现出雌雄个体之间差异极显著,与以往巢区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反映了岛屿环境下社鼠巢区活动的特殊性.显示岛屿隔离环境对小型哺乳动物巢区活动有影响,但这种岛屿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菌紫质人工膜的光电压与离子强度的非线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K^+,Mg^2+和La^3+离子强度对菌紫质人工膜的光电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所测定的离子强度范围的内菌紫质人工沉淀膜的光电压与上述离子的离子强度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并随离子价数的提高其响应峰值的位置向低浓度发展。本文研究结果将对菌紫紫质光化学反应循环,质子迁移机制的研究,以及菌紫质光电池的设计,和以菌紫质为基础的视觉功能模拟和人工视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藻胆蛋白是蓝绿藻的天线蛋白,由无色多肽连接,形成的一定结构叫做藻胆体,作为蓝绿藻的主要光能捕获器。一种分子量为90—120KD的无色多肽将藻胆体固着在类囊体膜表面,从而使吸收的光能可从藻蓝蛋白有效地传递给类囊体膜中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叶绿素a3。为探讨在能量传递水平上藻胆体和类囊体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研究了离子强度对蓝绿藻胆体和叶绿素a之间能量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Cu~(2 )对蓝藻Spirulina maxima光合作用的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2 对S.maxima的生长和光合放氧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Cu2 使藻细胞中藻胆体产生的特征光吸收和荧光显著下降,表明藻胆体是Cu2 作用位点之一。Cu2 可促使离体的藻蓝蛋白变性,使其光吸收和荧光减弱、荧光偏振度减小,而别藻蓝蛋白对Cu2 的作用不敏感。根据这些结果推测,Cu2 可能通过对藻胆体中的藻蓝蛋白的作用,抑制藻胆体的光能吸收和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