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植物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该文选取5种真红树植物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9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2)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3)真红树植物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比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2.
黄庆昌  黄桂玲  杨曼玲   《广西植物》1993,(1):70-73+100
对11科13属种半红树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了生态解剖的研究,主要特征是:通气组织和贮水组织不很发达,具有散孔材及旱年结构。地上根系、异常次生结构、木栓瘤和下皮只见于少数植物。结果表明:半红树植物不只有或少许具有真红树植物独特的结构。没有趋同适应。显示了结构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五种海桑属红树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生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钿  周畅  刘敏超  刘素青 《广西植物》2010,30(4):484-487
对海桑属五种红树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属红树植物的叶片上、下均有栅栏组织,栅栏组织与叶片厚的比值在0.3375~0.4349之间,属等面叶;表皮的角质膜厚1.88~7.63μm;输导组织发达;多数种类的栅栏组织中有分泌腔,而海绵组织中有单宁异细胞分布。说明了海桑属红树植物叶片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耐旱及抗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4.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植物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该文选取5种真红树植物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9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2)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3)真红树植物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比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5.
红树植物抗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红树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在其体内分布以及在这种污染环境下红树植物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红树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重金属的,进入其体内的重金属除少量分布在叶表面的各种腺体组织中外,主要富集在根部;对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红树植物通过细胞壁沉淀,液泡的区域化等有效方式以降低其毒性;红树植物还可通过渗透作用把重金属排除到体外以减少对自身的毒害;另外,生长在此环境下的红树植物以增强自身抗氧化系统来加强其抗重金属的能力。对今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组成红树林(Mangrove)的植物并非全是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植物,因此我们把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Plants),以与红树科植物相区别,因为红树科植物井非都能在周期性潮汐浸渍的海滩或河流中形成群落,例如红树科中鹅山木(Carallia)和山红树(Pellacalyx)二属植物是在陆地上或山林中生长的,不具有红树植物的生态习性,它们不是红树植物。这说明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它们的生态习性是两回事,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氯含量及叶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将其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两大类。但对一些过渡地带种类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选取国内大部分红树植物,比较其成熟叶片中的Cl含量、肉质化程度、比叶面积(SLA)、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和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并对争议树种重新进行界定。结果表明:1)真红树植物叶片中Cl含量和肉质化程度远高于半红树植物;2)真红树植物具有低SLA和高Narea的特点,除水芫花(Pemphis acidula)外半红树植物具有高SLA和低Narea的特点。3)争议的7种红树植物中,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和尖叶卤蕨(Acrostichum speciosum)归为半红树植物更合适;老鼠(Acanthus ilicifolius)和小花老鼠(Acanthus ebrecteatus)归为真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分为两大区系,即东方区系和西方区系。东方区系指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而西方区系是指分布于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其中,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东南亚的红树资源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研究了5种红树植物木榄、秋茄、海漆、海芒果、小花老鼠簕水提物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化感抑制效应,探讨了高温处理对化感抑藻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植物干粉水提物和新鲜组织水提物对两种赤潮藻均显示出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第5 d,红树植物干粉水提物对2种赤潮藻的抑制效果依次为:海漆>秋茄>小花老鼠簕>木榄>海芒果.新鲜组织水提物抑藻效果最强的红树植物是木榄和秋茄.秋茄和海漆水提物中的抑藻化感物质对高温相对不稳定,木榄和小花老鼠簕水提物中的抑藻化感物质对高温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分为两大区系,即东方区系和西方区系。东方区系指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而西方区系是指分布于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其中,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东南亚的红树资源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红树植物淹水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陈鹭真  林鹏  王文卿 《生态学报》2006,26(2):586-593
潮汐淹水是红树植物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也是导致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于水淹生境,红树植物发育出一套适应于潮间带生长的抗淹水机制。综述了与红树植物相关的抗淹水胁迫响应机制,包括了形态结构、生长、水分和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系统和根系脱氢酶系统、内源激素和胁迫多胺等5个方面。提出应用人工潮汐系统研究红树植物的淹水抗性机理是确定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的耐淹水能力的有效手段。并指出生长的研究是淹水胁迫响应研究的基础,而与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激素水平的研究将在红树植物抗性胁迫研究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注红树林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受潮汐影响,也可分布子河口海岸和水陆交迭的地方。因此,红树植物具有在每日浸润的潮间带生长的真红树植物和只有高洪潮方可浸润的高潮带以上的两栖性的半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只包括木本植物,一般都没有包括群落周围的统称为伴生植物的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相似文献   

13.
红树植物自然条件下生长于河口、海岸潮间带。受潮汐作用影响,红树植物在生理、形态、结构上对渍水环境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机制。其中红树植物通气组织的发达程度与其耐淹水的能力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衡量红树植物耐淹浸能力的重要依据。利用测定孔隙率和石蜡切片面积比两种方法揭示了华南地区5种红树植物优势种: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 (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在自然条件和人工生境下根通气组织的发育规律,并用石蜡切片研究了茎和叶的通气组织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根的通气组织发育程度的结果相关性显著(P<0.05)。5种红树植物通气组织主要产生于根部,茎和叶发育较少,除了潮汐生境中白骨壤根的通气组织为根、茎、叶总和的48.16%、非潮汐生境中桐花树根为43.81%,其余树种根部通气组织占总体的50%以上。自然潮间带生境中,桐花树、木榄、白骨壤、秋茄、红海榄,通气组织分别为(14.98±3.34)%、(27.83±2.3)%、(29.64±3.17)%、(3009±4.12)%、(42.12±3.14)%,通气组织比例与其在潮间带上的分带性和演替序列较为吻合。非潮汐人工生境下,红海榄、木榄、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根部通气组织较自然生境下均有所增加,说明各树种对非潮汐淹浸条件具备一定的适应力。根据非潮汐生境下通气组织的比例可判定它们对恒定水位的适应能力依次为:桐花树>白骨壤>秋茄>木榄>红海榄。红树植物对非潮汐淹浸条件的适应有利于在沿海地区开展人工生境下红树林的栽培与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对提高栽培成活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红树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过去的50年中,中国红树林曾遭到极大的破坏。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红树林分布现状,对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及红树植物种类组成进行详细叙述,并就红树植物分类体系进行讨论,认为中国红树植物种类应为38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3科15属27种,半红树植物有9科11属11种;对中国红树林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红树林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世界》2008,(8):38-39
红树植物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认识,相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热点。其实,我国红树林生长地区的居民一直在用红树植物治疗一些疾病,红树药用资源也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药用红树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比如前文提到的海漆、老鼠勒,此外还有角果木、银叶树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海南岛东北部15种红树植物不同叶龄叶片水分与盐分含量,探讨了红树植物的盐分调节方式。结果初步表明:红树植物是高度聚盐生植物,其叶内水溶性盐离子浓度多倍于海水;随着叶片衰老,硫酸盐均发生显著积累,但氯化物、钠盐和钾盐依种不同而呈现积累、稳定或减少;在衰老过程中,叶片多汁性通常保持稳定。红树植物主要调盐方式包括根系拒盐、盐腺泌盐、叶片中的盐分转移和富盐老叶脱落。  相似文献   

17.
5种红树科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及其生态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钿  叶昌辉  韩维栋 《植物研究》2012,32(2):143-146
用石蜡切片法对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红海榄(R.stylosa Griff.)、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 Druce)、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Linn.) Savigny)和海莲(B.sexangula(Lour.) Poir.)等5种红树科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5种红树科植物叶片的表皮均有厚的角质膜和下皮层,表皮和下皮层的细胞常含有单宁;上表皮无气孔器;栅栏组织多层;木质部非常发达。说明了红树科植物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耐旱能力;同属植物的叶片在解剖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海芒果(Cerbera mangha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五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它们的叶片横切面结构进行显微观察,比较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红树植物叶对盐浸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除杨叶肖槿为异面叶、掌状网脉外;拉关木为等面叶、羽状脉,其它三种植物为异面叶、羽状网脉;五种材料具4级叶脉,3级、4级脉具明显维管束鞘。木榄、桐花树、拉关木、杨叶肖槿1级脉为半周韧无限维管束,海芒果1级脉为外韧无限维管束。五种材料叶肉具有分泌腔,除海芒果外,具有含晶体细胞;木榄、桐花树有内皮层,拉关木有贮水组织;桐花树、海芒果有含单宁细胞;桐花树、拉关木、杨叶肖槿有盐腺。这五种植物的叶片结构体现出不同植物对盐浸环境适应性的特征。相比较而言,真红树植物的特化结构较半红树植物多。  相似文献   

19.
李萌姣  陈青  李婷  叶万辉  沈浩 《广西植物》2018,38(10):1261-1266
红树林由于受到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危害发生大面积退化,而田野菟丝子寄生是防控薇甘菊的有效途径。为了探讨田野莬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同质园控制试验,利用PAM-21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三种真红树植物(老鼠簕、木榄、秋茄)和两种半红树植物(海芒果、银叶树)幼苗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及对照情况下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幼苗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没有显著影响;对更为敏感的红树植物幼苗PSⅡ潜在活性(F_v/F_o)同样也没有显著影响;试验后期发现田野菟丝子对红树植物幼苗无法成功寄生。由此可见,田野菟丝子用于红树林薇甘菊的防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境间红树科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采自4个地区(海南、厦门、北海和西双版纳)的红树科6个属共9种植物,包括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锯叶竹节树(C. diphopetala)、山红树(Pellacalyx yunnanensis)、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 stylos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木榄(B. gymno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角果木(Ceriops tagal)的叶片碳同位素比值(δ13C),比较了不同地区分布的红树科植物(尤其是内陆生长的和沿海生长的红树科植物之间)、同一地区分布不同种红树科植物间以及不同季节红树科植物δ13C值及其所反映的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红树科植物叶片的δ13C变化在-32‰~-26‰之间,大部分种类在两个生长季之间(春季和秋季)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内陆和沿海分布的红树科植物有着显著不同的δ13C值,以海水中生长的红树科植物δ13C值较高。此外,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科植物以北海地区分布的为最高,而在厦门和海南之间则较少有显著性的差异。从所取得的结果来看,植物δ13C值之间的差异可能有遗传学的基础,但环境的影响也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