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叶型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正隆 《遗传》1979,1(5):20-24
近代作物育种学从群体光能利用的观点出 发,研究作物的各个性状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 生理作用,考虑有关性状的改良间题,从而引进 了“生理育种”的新概念。在这个观点指导下, 许多研究者从生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叶片的不 同形态在提高光能利用率上的作用,证明了在 高产栽培条件下,直立的叶片比平伸的叶片更 为有利。这样,在小麦高产育种中叶片形态成 了育种目标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叶型遗 传的研究资料很少。为了给株型育种提供遗传 学的实验依据,作者自1973年以来,研究了小 麦株叶型遗传问题。本文将报告有关叶片的开 张角、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等性状遗传的实验结 果。  相似文献   

2.
半无叶型菜豌豆革质膜、甜度性状遗传研究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宝  付金锋  董立峰 《遗传》2004,26(6):907-910
对半无叶型菜豌豆革质膜、甜度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无叶型菜豌豆革质膜受两对相对基因控制,F1表现大块革质膜,F2分离出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和无革质膜三种类型,分离比例为9:6:1,并经F2~3试验验证,属于基因互作的积加作用。糖度为数量性状遗传,F2单株间呈连续变异,符合正态分布。选育出的半无叶型菜豌豆新品种“须菜1号”高产、优质,其嫩荚鲜食,嫩卷须作为龙须菜,嫩茎叶也是一种优质蔬菜。  相似文献   

3.
小麦叶型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近代作物育种学从群体光能利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作物的各个性状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生理作用,考虑有关性状的改良问题,从而引进了“生理育种”的新概念。在这个观点指导下,许多研究者从生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叶片的不同形态在提高光能利用率上的作用,证明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直立的叶片比平伸的叶片更为有利。这样,在小麦高产育种中叶片形态成了育种目标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叶型遗  相似文献   

4.
李耀琪  王志恒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0):1154-1172
叶片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水气交换的重要场所, 形态多变。叶片形态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 反映植物的资源获取策略。该文以叶片大小、叶形、叶缘特征(有无叶齿)和叶型(单、复叶)等形态性状为例, 总结了当前叶片形态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叶形态性状的生态功能, 综述叶片形态的地理分布, 探讨叶片形态性状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局域尺度的特定类群, 关注叶大小、叶缘具齿性以及叶型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成因, 发现叶片的形态发育受基因调控, 叶形态性状与其他性状相互权衡, 其空间变异受气温和降水量共同驱动。以叶大小为代表的叶片形态性状影响水分和养分循环, 能够反映气候变化下的群落响应, 也可用于预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今后应结合新方法获得覆盖度高且区域无偏的数据, 探索叶形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适应性进化, 研究叶形态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尺度推绎。该文有助于从叶片的角度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性状为桥梁将个体适合度、群落动态与生态系统功能联系起来, 能够加深对植物群落生态学和功能生物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高粱是酿造茅台酒和习酒等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贵州省是我国名酒之乡,也是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的主栽区。目前,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的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酒用高粱育种资源遗传背景较窄,与酿酒品质相关的性状研究基础薄弱,品种选育方法相对落后,品种产量低下,主栽品种退化严重等已经对贵州酒用糯高粱生产造成了影响,导致其产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酿酒行业需求。结合前人研究,介绍了酒用糯高粱品种选育和籽粒品质性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品质产生的影响;同时,概述了国内外已知籽粒品质性状关键基因和遗传位点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酱香型酒用糯高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蒙古栎群落叶型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 引  言叶的大小即叶型是群落的重要外貌特征之一 ,与群落的生产率有关 ;叶子的形态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扩展着的叶片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受温度和湿度有效性的影响 ;大的叶片经常地出现于热带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中 ,而小的叶片则是十分干燥和寒冷地区植物的特征[1] .对于不同的群落的叶型分析 ,前人已做了一些研究 ,如对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的群落学研究[2~ 4 ] 及北方落叶林的群落学研究[5,6] .另一个与气候相关联的叶子特征是叶子的叶缘 ,有关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少 .据研究 ,在一个植物区系的双子叶乔木中全缘叶植物种的百分率 ,…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引起海南定安县番茄叶片呈蕨叶型或变窄成线条状,叶片表面凹凸不平、生长不规则等症状的病原物,对该病样的叶片提取总RNA,反转录成第一链c DNA,然后根据CMV RNA1保守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再利用常规PCR方法鉴定其病原是否为CMV。利用两对特异引物进行PCR方法扩增后,分别获得大小约为500 bp和700 bp的目的 DNA条带,经序列相似性比对,发现海南定安县番茄的病原物为CMV。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引起番茄叶片蕨叶和生长不规则的CMV为重花叶株系(包括蕨叶症状),属CMV IB亚组。本研究鉴定了CMV是引起番茄叶片蕨叶和生长不规则等症状的重要病原物,通过序列比较和同源分析确定了该病原物为CMV的重花叶株系(包括蕨叶症状)。  相似文献   

8.
被子植物是以形态学为主要分类标准,其中尤以花、果形态特征作为标准的最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受林奈分类学的影响,即认为花、果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而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但是由于花、果形态作为分类标准存在有明显的局限,识別鉴定活植物或化石常有困难。因此,寻找其他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叶型,通常指的是叶片的形状。不同植物叶型是不同的,但每种植物的叶型一般是固定的。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9.
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十五”期间存入国家种质库的532份高粱种质资源的粗蛋白、粗淀粉、赖氨酸、单宁等四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和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四个主要品质的含量呈现近似正态分布。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单宁含量变异最大。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不同来源的种质品质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选育品种的赖氨酸、单宁含量明优于地方品种。通过鉴定,筛选出一批多项、双项或单项品质优良的高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旱性与体表蜡质积累有关,高粱是抗旱性极强的作物,茎秆和叶片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蜡质,开展高粱体表蜡质层对高粱抗旱能力的研究,为高粱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高粱品种BTx623和表皮蜡质缺失突变体sb1为试验材料,统计农艺性状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蜡质形态结构;分析表皮蜡质的有无对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绿素浸提率的影响;检测在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的表型变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BTx623相比,表皮蜡质缺失突变体sb1株高明显降低、抽穗开花期延后1周、叶片远轴面片状蜡质缺失,其他农艺性状变化不明显。突变体sb1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绿素浸提率显著高于对照。在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长,对照BTx623和突变体sb1的SOD和POD活性均增强,但对照SOD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突变体sb1,且干旱处理96 h和复水后突变体sb1都造成叶片大面积干枯。突变体sb1表皮蜡质缺失后叶片渗透性增强,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减弱,抗旱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84个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种质为材料,对其2个生长性状和18个叶部性状(包含6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香椿6个叶部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呈现出多态化特点,单一性状的主要表型多为1~2个。苗高、地径及叶部表型等14个数量性状在种质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除地径外,其他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均大于环境方差分量,表明此类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参试1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20.35%,平均遗传变异系数为16.36%;综合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叶柄长度较其他性状变异大,而叶片夹角稳定性最高,各数量性状(除地径外)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之差小于7%。香椿种质各性状间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1.892~2.069),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具有良好的遗传改良基础。聚类分析可将84个香椿种质分为5类,类群Ⅰ表现为生长旺盛、小比叶重型;类群Ⅱ生长较快、叶片较大;类群Ⅲ种质数量最多,属生长缓慢、大比叶重型;类群Ⅳ特征为大叶片、多叶型;类群Ⅴ为小叶片、稀叶型。研究结果表明参试香椿种质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能为良种选育、遗传改良等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态与表皮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16个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形态特征、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及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探讨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叶表皮特征多样性,为属下种间鉴定提供依据。对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型多样性进行观察,采用直尺测量叶片主要性状如叶长、叶宽等;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6个居群轮叶蒲桃叶片中,闽西居群叶形为阔椭圆形;闽东、闽北、闽南等各地居群叶形为长椭圆形或近带形。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片表皮毛、角质层纹饰、气孔器形态与类型等表现一致,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差异明显,具波状、浅波状、平直、弓形等几种类型,且在上下表皮间存在式样一致或有多元化现象。由此说明,福建省不同居群轮叶蒲桃叶形与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均处于较强烈分化的状态,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不能作为属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84个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种质为材料,对其2个生长性状和18个叶部性状(包含6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香椿6个叶部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呈现出多态化特点,单一性状的主要表型多为1~2个。苗高、地径及叶部表型等14个数量性状在种质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除地径外,其他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均大于环境方差分量,表明此类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参试的1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20.35%,平均遗传变异系数为16.36%;综合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叶柄长度较其他性状变异大,而叶片夹角稳定性最高,各数量性状(除地径外)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之差小于7%。香椿种质各性状间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1.892~2.069),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具有良好的遗传改良基础。聚类分析可将84个香椿种质分为5类,类群Ⅰ表现为生长旺盛、小比叶重型;类群Ⅱ生长较快、叶片较大;类群Ⅲ种质数量最多,属生长缓慢、大比叶重型;类群Ⅳ特征为大叶片、多叶型;类群Ⅴ为小叶片、稀叶型。研究结果表明参试香椿种质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能为良种选育、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4.
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1985年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对1239份高粱品种资源,进行了抗丝黑穗病性鉴定。与此同时,用17个抗性不同的品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方式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系具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有的则具有质量性状遗传特点。抗病性属数量性状遗传的品种系,其抗性主要是受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生境的五柱绞股蓝为材料,对4个不同来源的五柱绞股蓝的叶片性状、裂叶数进行了统计,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4个居群五柱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五柱绞股蓝的叶型变异较大,其复叶具有3-9裂叶型类型,以7裂叶型和5裂叶型为主。相关性统计显示,野生型五柱绞股蓝黄酮含量高,与7裂叶型极显著相关,家种型五柱绞股蓝黄酮含量低,与叶型无关,环境因子可能是影响其黄酮含量的主要因子。在引种时,7裂叶型的五柱绞股蓝可作为优选资源引用。  相似文献   

16.
高粱叶片角度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植株的叶片角度是构成优良株型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着植株叶片的空间分布,关系到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利用,对于品种的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高粱的矮秆育种和高密栽培中,都十分重视株型结构特别是叶片角  相似文献   

17.
对173份不同来源的帚高粱种质资源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来源的帚高粱品种主要在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糜子数及伸出程度等性状上差异较大。杂交后的育种材料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优良,与来源于不同国家的品种有很大差异,利用各来源品种特有的优异性状可有效进行帚高粱的品种改良。遗传距离为0. 64时将所有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由于来源于各国的帚高粱品种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能按其来源进行类群的明确划分,而改良后的育种材料类群划分比较集中。帚高粱的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种质创新中要同时进行考虑,应选择生育期适宜、株高较矮、穗较长、单穗糜子数多、穗柄较粗以及脱粒后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均高的性状,但伸出程度和穗柄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8.
对86份南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各品种的肌醇含量进行了检测,从中筛选出18份富肌醇兼具不同优异农艺性状的品种。其中,甜布丁的肌醇含量高达16.44mg/g,比普通品种高约5倍。小茄克、蜜糖罐和双桃等的肌醇含量分别高达14.52mg/g、12.4mg/g和11.9mg/g,比普通品种高出3倍以上,是开展富肌醇南瓜新品种选育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on)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8个种群的17项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探究叶功能性状的地理格局与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显示,在局域尺度上,珙桐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48%~24.81%,其中,叶碳磷比变异程度最大,叶有机质含量变异最小。随着经度或纬度的增加,珙桐叶片叶锯齿数、叶面积、叶厚度显著降低。随着海拔的增加,珙桐叶片叶磷含量、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珙桐叶片形状变得更宽且更近于圆形。叶片边缘锯齿增强了珙桐叶片对于寒冷的适应性。环境因子解释了79.90%的珙桐叶片性状变异,该变异主要由地理变量与气候因子驱动,同时受到土壤因子的影响。年降水和土壤氮元素是叶片性状变异的最强解释因子,随着降水增加或者土壤氮元素减少,叶片变得小且薄。研究结果说明,珙桐叶片功能性状在物种分布区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地理格局,其中降水、土壤氮元素含量在地理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春花主要农艺性状与文多灵含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多灵(vindoline)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23种国内外长春花主栽品种的文多灵含量, 对文多灵含量与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节间距、茎直径、一级侧枝数、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比、百片叶重、全株叶片重、花瓣直径、种荚长度和种子数/荚)的相关性和通径进行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 文多灵含量与一级侧枝数、茎直径、节间距、叶片宽、株高、全株叶片重、百片叶重、花瓣直径和叶片长呈正相关, 其中与一级侧枝数和茎直径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 与节间距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 与叶片长宽比、种荚长度和种子数/荚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长春花的主要农艺性状中, 节间距、一级侧枝数和全株叶片重对文多灵含量的正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通径系数分别为0.959、0.716和.431, 说明节间距、一级侧枝数和全株叶片重可以作为高含量文多灵长春花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