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慧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5,48(6):829-832
采用组织化学和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önherr) 在新羽化和吸血后发育过程中脂肪和非特异性酯酶的分布及活性。结果显示,两种新羽化蚤脂肪主要存在脂肪体中,非特异性酯酶则主要存在于唾液腺和神经链中。不等单蚤吸血后中肠脂滴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增强,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减少,但不同消化时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缓慢细蚤吸血后中肠未见或偶见少量脂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也有增强,但酶活性低于相同消化时间的不等单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脂滴增多,非特异性酯酶活性逐渐增强,且不等单蚤酶活性强于缓慢细蚤的。  相似文献   

2.
二齿新蚤的吸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5,(2):188-194
本文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二齿新蚤吸血活动与环境温度、蚤龄、性别的关系。实验证明,幼蚤吸血最适温度为25℃左右,该温度下吸血率最高;成蚤在各种温度下,吸血率均接近100%。成蚤吸血率高于幼蚤。幼蚤雌蚤吸血率高于雄蚤,成蚤吸血率雄雌均接近100%。蚤吸血量与吸血时温度无关,威蚤吸血量大于幼蚤。雌蚤吸血量大于雄蚤。蚤的血液消化速度,高温时较低温时为快。在温度25℃以下时,成蚤消化速度较幼蚤为快;30℃以上时,成蚤与幼蚤消化速度相近。消化速度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94,37(1):44-50
本文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侵袭与离开宿主的习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蚤攻击宿主距离平均在2cm以内,最大攻击距离不超过10cm。在有效侵袭范围内,蚤与宿主距离近时较距离远时吸血蚤数增多。(2)蚤对宿主的侵袭程度雌蚤大于雄蚤,繁殖蚤大于新羽化蚤,二齿新蚤大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小白鼠大于对达乌尔黄鼠。(3)宿主死后一定时间内,仍有部份蚤侵袭其尸体。 死亡时间越长侵袭蚤数越少,呈logY=a-blogX型曲线。(4)蚤离开宿主时间呈偏态分布,温度越高偏态分布越明显。蚤离开死鼠和离开活鼠所需时间很接近。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离开宿主时间几乎相同。二种蚤离开宿主平均时间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且呈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立名 《生态学报》1987,7(2):154-160
本文研究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寄主的侵袭活动,包括活寄主与死寄主被侵袭情况比较,寄主体表蚤数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以及与蚤同寄主接触时间的关系。还研究了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寄生蚤在一日不同时间里的数量变化。并观察了斧形盖蚤叮人情况。  相似文献   

5.
马立名 《四川动物》1992,11(1):13-15
1983—1989年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几种吸血习性进行了实验观察。1.新羽化蚤吸血蚤百分率与羽化后时间呈直线正相关。二齿新蚤至30小时左右,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至40小时左右,吸血蚤百分率约达90%,相当于繁殖蚤。2.蚤同宿主接触5分钟内即有部份吸血。接触半小时吸血蚤数最多,半小时至1小时吸血蚤数减少,也有少部份蚤至1小时尚未吸血。3.吸血蚤与未吸血蚤均可留于宿主体上,亦均能随时离开宿主体。  相似文献   

6.
寻慧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4,47(4):444-448
采用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onherr)新羽化和吸血后24 h、48 h和72 h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分布和活性。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新羽化蚤碱性和酸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中肠、神经细胞核、精子束头部、精巢附腺、射精管、输卵管和受精囊附腺中;三磷酸腺苷酶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吸血消化后,两种蚤中肠3种酶活性均有增强;除碱性磷酸酶在消化72 h 后酶活性有所下降外,其余不同消化时间酶活性增强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蚤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3种酶活性亦见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二毫新蚤Neopsylla biseta一新亚种二毫新蚤碧江亚种N.biseta bijiangensis ssp.n.,首次记述二毫新蚤绒鼠亚种新组合N:biseta eleusina(Li,1980)comb.n.的雄性,并重新描述二毫新蚤指名亚种N.biseta biseta Li et Hsieh,1964的雌性。  相似文献   

8.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5,32(4):225-227
1991~1992年在实验室内观察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无宿主条件下的活动习性。二种蚤在黑暗处纸片下的蚤数多于纸片上;在光亮处纸片上下蚤数变化无常。二齿新蚤在20和30±1℃下,黑半面蚤数均多于白半面。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20±1℃下,多数组黑半面蚤数多于白半面;在30±1℃下,多数组白半面蚤数多于黑半面。蚤在直立纸片上。绝大多数向上爬。培养基质凹坑内蚤数多于凹坑外。  相似文献   

9.
王身荣  刘晓倩 《昆虫学报》1993,36(2):225-230
在所收藏的蚤类标本中,查出新蚤属6种、亚种2,例雄性阉割畸形,其中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 3例,二卤新蚤N,btdentatiformis 9例,类新蚤N.Compar 1例,近代新蚤东方亚种N.Pleskei orientalis 4例,鞍新蚤N.Sellaris 7例,特新蚤指名亚种N.S,specialis 1例。 这些标本获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和云南。本文对畸形蚤形态进行了描述。分析关于单齿新蚤 Neopsylla monodcntattformis Huang ct Xic,1987的原始描述和形态特征图,认为其鼓名模式可能系二齿新蚤畸形标本,那么其种名将成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拒绝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青海省蚤目研究的第三报,记述细蚤科(Leptopsyllidae)双蚤亚科(Amphipsyllinae)双蚤属(Amphipsylla)的二个新种和中蚤属(Mesopsylla)的一个新种。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记述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 Tiraboschi,1904,多毛蚤属Hystrichopsylla Taschenberg,1880无腹栉蚤亚属Hystriceras Ioff et Scalon,1950的1新种和细蚤科Leptopsyllidae Baker,1905,二刺蚤属Peromyscopsylla I.Fox,1939的1新种,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 Milne-Edwards,1870体上,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宁夏新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9月至1985年9月期间,先后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红羊乡的月亮山、马场和贺兰山林区从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体上采到新蚤属Neopsylla Wagner,1903一种跳蚤。经鉴定为一新种,即以其主要产地命名为红羊新蚤Neopsylla hongyangensis,新种。鉴别特征红羊新蚤新种属于多毛蚤种团(Setosa-group),并与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Wagner,1893)接近。但以其♂第9腹板肘部腹面中央有一向后方伸出的瓶形腹小臂可立即与二齿新蚤相区别。另外,第9腹板后臂的一列刺鬃…  相似文献   

13.
李仲来  刘天驰  牛勇 《昆虫学报》2001,44(3):327-331
1989~1998年对内蒙古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体蚤和巢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所得体蚤包括3科7属9种, 其中优势种有: 原双蚤田野亚种Amphipsylla primaris mitis占41.84%, 近代新蚤东方亚种Neopsylla pleskei orientalis占41.18%, 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占13.18%。所得巢蚤包括2科6属9种, 其中优势种近代新蚤占74.94%; 光亮额蚤占10.04%, 原双蚤占8.20%, 宽圆纤蚤Rhadinopsylla rothschildi占6.44%, 是常见种。田鼠体的原双蚤、近代新蚤、光亮额蚤和体蚤指数间呈正相关(P<0.05)。田鼠巢的近代新蚤、光亮额蚤、宽圆纤蚤和巢蚤指数间正相关显著(P<0.01)。春季巢蚤指数∶春季体蚤指数≈5∶1, 秋季巢蚤指数∶秋季体蚤指数≈75∶1。近代新蚤既是体型蚤又是巢型蚤, 为田鼠的优势蚤种; 原双蚤数量占体蚤的 41.84%, 是体型蚤; 光亮额蚤为体蚤和巢蚤中的常见种。  相似文献   

14.
印鼠客蚤侵袭与离开宿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8,35(1):37-38
印鼠客蚤的跳跃高度,攻击宿主距离,侵袭宿主蚤数,吸血率和离开宿主时间均远超过二齿新蚤。印鼠客蚤滞留于活宿主时间明显长于死宿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在西藏昌都地区采到的盖蚤属一新种,命名为西藏盖蚤 Callopsylla xizangensis sp.nov.,新种可动突与扇形盖蚤Callopsylla kaznakovi相似,与昌都盖蚕Callopsylla changduensis不同,而不动突和阳茎钩突又与昌都盖蚤相似,与扇形盖蚤不同。新种第Ⅶ腹板后缘有一深凹,与上二种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达乌尔黄鼠洞内蚤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鼠洞内共发现9种及亚种蚤,其中以黄鼠蚤松江和二齿新蚤数量最多,其余各种蚤均为散见。前两种蚤在洞内各区段染蚤指数不等,但基本都有分布,巢内数量占据首位。松江黄鼠蚤的消长曲线呈双峰型,二齿新蚤的曲线比较平稳。两种蚤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巢内多于洞干,洞干多于洞口。根据巢蚤数量二齿新蚤归属“巢型蚤”是无疑的,但松江黄鼠蚤是否隶属“皮型蚤”应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在数量预测中采用O-MXC的公式较为适宜。根据蚤的空间分布图式,消灭跳蚤时应密切注意巢内的跳蚤。可采用滴滴涕或其他灭蚤有效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粉剂,亦可采用缓释杀虫剂等进行毒杀。  相似文献   

17.
共系蚤属一新种及雌蚤一例畸形(蚤目:角叶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鞋形共系蛴自发表迄今85年以来为一独模属,在峨眉山发现的一新种,是本属首次有了第二种,共系蚤属的地理分布也因新种的地理位置向北推到了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新种雌蚤(配模)盲管的末端具一受精囊的雏形,认为这一结构在角叶蚤科的共系蚤属中的出现是一个返祖遗传性质的畸形。  相似文献   

18.
秦岭山区蚤类的研究(三)细蚤科二新种和一新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秦岭山区蚤类研究的第三报,记述细蚤科Leptopsyllidae二刺蚤属Peromysco-prylla I.Fox,1939一新种和一新亚种以及怪蚤属Paradoxopsyllus Miyajima et Koidzumi,1909一新种。标本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喜山二刺蚤陕南亚种,新亚种Peromyscopsylla himalaica australishaanxia  相似文献   

19.
鞋形共系蚤Syngenopsylluscalceatus(Rothschild,1905)自发表迄今85年以来为一独模属。在峨眉山发现的一新种,是本属首次有了第二种。共系蚤属的地理分布也因新种的地理位置向北推到了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新种雌蚤(配模)盲管的末端具一受精囊的雏形,认为这一结构在角叶蚤科的共系蚤属中的出现是一个返祖遗传性质的畸形。  相似文献   

20.
鲁亮  吴厚永 《昆虫学报》2001,44(4):548-554
通过比较线粒体基因组16s rRNA基因片段的差异,研究了分布于我国的二齿新蚤种团(bidentatiformis group)7种新蚤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以斯氏新蚤种团的特新蚤作为外群。结果显示,其中5个种 (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N. mana、N. pleski、N. teraturaN. hongyangensis) 的种间序列差异小于1%,变异水平和种内变异相当,显示了它们之间较近的亲缘关系;N. abagaitui和上述5种之间有约4%的变异,说明该种有较长的分化历史。来自两个地区的二齿新蚤4个样本间有两种不同的基因型,而红羊新蚤可以归入其中的一种。加上形态特征的特点,可以认为红羊新蚤不应该属于毛新蚤种团,而属于二齿新蚤种团;至于其是否为二齿新蚤的同种异名,还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N. siboi和形态近缘种N. teratura之间存在20%的变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