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犬小孢子菌病6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犬小孢子菌病为亲动物真菌,感染人类致头皮、头发、皮肤及甲的传染性疾病,还可致头皮深在性感染引起脓癣等。以往均按其发病部位分别归人其他皮肤癣菌病如头癣、体癣等病种内报告。国内少有人将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病作为一独立的疾病来全面描述。为进一步认识犬小孢子菌及其所致疾病的特征,提高诊断、治疗、预防水平。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期间观察了经真菌培养为犬小孢子菌的67例癣菌病患者的真菌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现归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用MLVA技术和多重PCR对犬种布氏菌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犬种布氏菌的遗传关系进行不同分子分型方法的对比研究,为犬布病分子流行病溯源提供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重PCR和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24株犬种布氏菌的遗传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重PCR只鉴定出1株犬种布氏菌,其余23株均鉴定为猪种鲁氏菌,但不能鉴定型别;MLVA方法对已鉴定为猪种的布氏菌仍可再细分为型,87%(20/23)为猪3型,13%(3/20)为猪1型。结论:MLVA可以对布氏菌种(生物型)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可以作为传统表型鉴定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例犬小孢子菌病的临床分析及近10a的文献复习,探讨犬小孢子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真菌学检查确诊的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皮损特征、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近10a报道的犬小孢子菌病总结回顾。结果门诊确诊及文献回顾共计302例患者,年龄为17d~83岁,男女比例约为1∶2,80%患者有接触宠物史。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头癣,成人多为体癣。依据真菌学镜检和培养可确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犬小孢子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癣菌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一旦确诊,应及时规范治疗,同时给予宣教,杜绝传染源,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犬体200株布氏菌的判定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 《微生物学报》1992,32(5):370-375
先后收到我国一些地区从犬体分离的待检布氏菌200株,经细菌形态、生长特性和血清凝集等初步检查,其中176株疑似布氏菌(85.59%).用单相和粗糙血清检测、s和R群噬菌体裂解试验,证明均为犬种布氏菌。部分菌种作DNA同源性测定与电镜形态观察,发现其基因系列和电镜图像与国际参考菌一致。在R血清反应中,有4.75%菌株无凝集原性。在硫堇和复红染料抑菌试验中,典型株占72.49%;对两种染料均不被抑制者占22.75%。这部分菌和被R/C噬菌体裂解的粗糙羊种菌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并比较临床分离的皮肤癣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CLSIM38-A方案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实验菌株为31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1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株,铁锈色小孢子菌1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4种抗真菌药物为益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采用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对以上4种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对所有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低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结论M38-A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30例犬小孢子菌致体癣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城市犬小孢子菌病的常见感染来源及防治方案.方法 收集2012年6~7月就诊于我院有宠物接触史(猫、狗)的体癣患者30例,对其致病菌种做真菌培养鉴定,对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给予患者外用联苯苄唑软膏或特比萘芬软膏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在发病前接触过猫或狗,病程不长,真菌培养结果显示均为犬小孢子菌,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30例犬小孢子菌致体癣患者皮损特征相似,外用抗真菌软膏可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是皮肤癣菌病的常见致病菌,属亲动物性真菌,易感染人类头皮,头发,光滑皮肤及甲,引起头癣、手足癣、体股癣、甲癣。犬小孢子菌归于皮肤癣菌小孢子菌属,其在SDA培养基上呈淡黄色和白色绒毛状,2周后产大量菌丝呈羊毛状,中央趋向于粉末化。犬小孢子菌菌丝有隔,可产生纺锤形大分生孢子及少许棒状小分生孢子,其中大分生孢子是其最明显的特  相似文献   

8.
皮肤癣菌假足菌肿是一种罕见的深在型皮肤癣菌感染,至今国际上仅有十多例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组织病理特征性表现为真菌菌丝形成的假性颗粒结构。本文就皮肤癣菌假足菌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致病真菌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报告两名幼儿同时感染犬小孢子菌。例1男,3岁,以左侧头顶部圆形红斑、丘疹、脓疱、脱发伴瘙痒3个月而就诊;头皮屑真菌镜检阳性,经培养鉴定为犬小孢子菌。例2男,5个月,为例1同胞兄弟;与例1同时出现两处面部红斑,边缘隆起、绕以炎性丘疹及脓疱,边界清楚,中心向愈,呈环形损害;常自行搔抓;刮取皮损处皮屑真菌镜检亦呈阳性,真菌培养亦为犬小孢子菌。最后诊断:犬小孢子菌病。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Beagle犬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Beagle犬动物模型 ,为进行临床治疗及预防Hp感染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对Beagle犬进行一定程序的预处理后 ,口服灌喂Hp液体培养悬液。在以后不同时间段通过胃镜观察、组织培养、酶试验、粪便全菌ELISA检测、14 C 尿素呼气试验、PCR以及抗体检测等方法对Hp感染Beagle犬情况进行检测 ,观察细菌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及定植时间。Beagle犬感染Hp数月后胃镜观察动物大体标本仍有病理改变 ;组织培养、酶实验、全菌检测及其它检测试验均阳性。Hp可以长时间定植于犬胃粘膜上并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Beagle犬可以作为Hp感染动物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 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三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极端环境分离出的真菌拮抗临床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 选用极端环境分离出的24株真菌菌株上清液及菌丝体的提取液,来进行临床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拮抗试验,采用M38-A2产孢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和E-test纸片扩散法.结果 抑菌圈直径≥1.0 cm,具有较强拮抗孢子丝菌活性的极端环境真菌有8株;抑菌圈直径≥2.0 cm,具有极强拮抗犬小孢子菌的活性的极端环境真菌有1株.两种临床菌株的拮抗试验,90%的拮抗结果相一致.结论 70%极端环境真菌菌株上清液及菌丝体提取液具有拮抗临床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与内膜之间的空隙,被称为质周隙(Periplasmic space),其中往往可以见到1至2个或多个肾形或球形小体,我们称它为质周体(Periplasmic body)。这种小体已在七种细菌中被观察到,诸如酿脓假单胞菌、弗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鼠疫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奇异变形杆菌、破伤风梭菌、霍乱弧菌和犬种布鲁氏菌等。球形质周体的直径为80~250nm;肾形质周体的大小为长  相似文献   

14.
正犬小孢子菌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常存在于猫、犬的皮毛上,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后可引起自身毛发或皮肤感染。因近年饲养宠物人群日益扩大,感染亦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皮损范围广,单个皮损面积小,炎症反应剧烈,与最常见的亲人性真菌引起的皮损有所不同,所以容易误诊~[2]。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到6例在院内外误诊的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6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姜堰地区儿童头癣流行病学、传播方式、病原菌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我科2006年8月~ 2013年5月诊治的33例儿童头癣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3例儿童头癣中白癣24例、黑癣5例、脓癣4例;男19例、女14例;犬小孢子菌22例、紫色毛癣菌2例、须癣毛癣菌3例、断发毛癣菌3例、红色毛癣菌1例、石膏样小孢子菌2例.患者中有动物接触史的占42.42% (14/33).经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6~8周,每日用硫磺皂洗头,局部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均取得满意疗效.8周时治愈率分别为87.50%和88.24%,真菌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4.12%.结论 近年来本病增多的原因与喂养猫、犬等宠物有关,主要病原菌是亲动物的犬小孢子菌,经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用电镜对国内分离的{株犬布氏菌和W.H. O.的4种对照菌(包括犬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和牛布氏茵)进行的电镜观察结果。所有上述菌株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均为球杆状,其球状体直径为0.70—0.73μm;杆状体长1.0一1.46μm,宽0.5--0.7μm。细胞壁均由外膜和肽聚糖两部分组成,具有革兰氏阴性细胞壁的特征。国内株犬布氏菌的细胞表面,经常产生乳头状突起,它包有外膜,内含肽聚糖,实际上是细胞壁的一部分。外胰主要由脂多糖(LPS)组成,因此乳头状突起有可能是细菌释放内毒素(Endotoxin)的一种形式。这一现象在W.H.O.菌株中比较少见。细胞分又生长,在布氏菌中比较普遍,尤以W.H.O.菌株更为多见。超薄切片的结果表明,细胞分又是由杆状细菌的侧分裂形成的。但 是,一般报道多认为细菌的繁殖方式是横分裂。  相似文献   

17.
布氏菌噬菌体SA是从猪种布氏菌培养物中分离到的。其裂解活性当菌液浓度为10-4时,对光滑型猪种菌1、3型,牛种菌1、3、6型和沙林鼠种菌可产生混合性裂解,产生噬菌斑直径3—4mm。噬菌体SA原液或稀释浓度为10-1、10-2时,对羊种菌1、3型不裂解。对羊种菌2型、粗糙型牛种菌45/20、犬种菌和绵羊附睾菌产生混合性裂解或噬菌斑,噬菌斑为1—2mm或更小。  相似文献   

18.
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酚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徐娟  吴伟伟  郑文爱  赵飞  张玲  龚杰  张建中 《菌物学报》2019,38(8):1323-1329
皮肤癣菌是浅表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内弯小孢子菌。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以几丁质合成酶1为目标基因设计扩增引物,对经测序鉴定的上述5种皮肤癣菌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并在方法建立后,对已鉴定的临床菌株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上述5种皮肤癣菌均能扩增,并表现出不同的熔解曲线和熔解温度值,可有效区分;对其余对照菌及人基因均无法扩增,特异性为100%;临床菌株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可为临床应用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报道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的母女共患体癣2例,患者家中饲养宠物猫。因多发性片状红斑2周就诊。取患者皮屑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犬小孢子菌,经外用联苯卞唑乳膏4周后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