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致死率极高。在临床中存在着CSFV与猪其他病原菌共感染的情况,例如CSFV与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共感染。【目的】利用CSFV与FMDV共感染猪源宿主细胞,研究CSFV与FMDV共感染对FMDV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构建体外共感染细胞模型,在正常PK-15细胞上进行CSFV共感染FMDV实验,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CSFV和FMDV共感染及FMDV单独感染情况下FMDV复制水平的差异。利用RT-qPCR筛选鉴定能够影响FMDV复制的CSFV蛋白。【结果】CSFVC株共感染FMDV能够抑制FMDV的复制,而且灭活的CSFV同样抑制FMDV的复制。通过筛选鉴定出CSFV的C蛋白能够抑制FMDV复制。【结论】研究发现CSFV C株共感染FMDV能够抑制FMDV复制,而其C蛋白具有抑制FMDV复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3.
两种病毒侵染中国对虾后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与免疫标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病毒病原及其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病虾体内存在球状与杆状两种病毒病原,有时在同一病虾组织的同一细胞中可见两种病毒同时侵染现象,该现象提示存在复合感染的可能。利用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对感染病虾细胞质中出现的球状病毒作定位标记,初步结果表明已分离提纯的球状病毒与感染病虾细胞质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性质基本相同。病毒侵染后,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侵染后期,可见溶酶体及多种膜性结构大量增生、细胞核被一些微管样结构包裹等特殊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 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鳜是分布于东亚地区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常见鱼类,在我国已有规模化的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vian influenzavirus,AIV)共感染对番鸭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MDRV或/和H9 AIV,观察番鸭感染后发生率和死亡率、胸腺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胸腺细胞增殖功能,RT-PCR检测MDRV或H9 AIV在番鸭胸腺的分布。【结果】H9 AIV感染后番鸭发病率低,无死亡;不影响胸腺的发育,胸腺病理变化不明显,但能显著抑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DRV单独感染番鸭生长迟缓,发病率80%,死亡率50%;胸腺萎缩,出现局限性坏死灶;对番鸭胸腺细胞增殖反应的有抑制作用,差异显著。共感染组番鸭生长迟缓,发病率90%,死亡率70%;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出现局限性坏死灶;对番鸭胸腺细胞增殖反应的有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共感染组在病毒检出时间和检出率上均大于单一病毒感染组。【结论】H9AIV感染对胸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MDRV感染后对胸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强,MDRV与H9AIV共感染在番鸭免疫反应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鳜种内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翘嘴鳜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鳜鱼属鲈形目、酯科、酯亚科,种类繁多。有长体鳜、波纹鳜、斑鳜、无斑鳜、暗鳜、大眼鳜、翘嘴鳜等,是淡水鱼类中的名贵鱼类[1],肉质纯白细嫩,味道鲜美可口。对其报道多集中在水产养殖方面,而从遗传学和DNA角度进行分析的报道较少,本文用RAPD技术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  相似文献   

8.
强壮粗体虫是鳜肠道最常见寄生蠕虫。通过光镜及电镜对自然感染强壮粗体虫的鳜肠道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强壮粗体虫的寄生引起鳜肠上皮细胞脱落、肠固有膜层结缔组织增生及白细胞向病灶处浸润,并可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附着在与肠上皮及固有膜接触的虫体的体壁及吻部。在虫体吻部与肠固有膜层接触处依次观察到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又可分为未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正在脱颗粒的嗜酸性粒细胞。另外在肠壁的固有膜层观察到包裹虫体的结缔组织纤维囊,囊壁由三层结构构成,同时在鳜肠壁相同的位置观察到被宿主细胞浸润了的组织空腔,推测其为结缔组织纤维囊退化所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针对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的研究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ies, BSL-3 labs)中进行,因此针对该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和抗体逃逸机制、药物研发等研究受到了一定限制。鉴于此,本研究选择ASFV包膜蛋白中与其进入细胞紧密相关的蛋白p12、CD2v、p30、p54和pE248R,构建表达这5种包膜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假病毒包装体系,制备多种ASFV假病毒。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e assay)检测假病毒感染水平;选择1个包膜蛋白为代表,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其在假病毒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芫花素检测其对所建立的ASFV假病毒(p30-pE248R-ASFV-PsV)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VSV包装体系以及p30、pE248R包膜蛋白质粒的组合制备方法所包装出的假病毒具有较优的感染活性,适合用于建立细胞感染模型。ASFV的包膜蛋白pE248R被有效整合到VSV-ΔG rLuc颗粒中,并包装出ASFV假病毒。芫花素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SFV假病毒感染Vero细胞,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4.05±0.88 μmol/L。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ASFV假病毒的细胞感染模型,筛选获得了1种可感染已报道的一些ASFV敏感细胞的假病毒。该假病毒无复制性,可在生物安全级别较低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且带有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有望用于ASFV入侵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及中和活性的初步评价,为研发抗ASFV药物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猪圆环病毒2型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呼吸道疾病是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已经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2].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复杂多变,不同的猪场病因可能完全不同,从而给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多年的研究表明,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可能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猪流感病毒、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PCV2)及猪链球菌或沙门氏菌等[3~8].其中PRRSV与PCV2为近几年新发现的猪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且呈不断的蔓延趋势,在呼吸道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9,10].  相似文献   

11.
在12h光照、12h黑暗交替(Light-Dark; LD)光制下,研究分析了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在鳜血清中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13个生物钟基因(Arntl1、Clock、Cry1a、Cry3、Cry-dash、Npas2、Npas4、Nr1d1、Nr1d2、Per1、Per3、Rora和Tim)在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和心脏中的昼夜表达规律。试验在一昼夜内的ZT0(06:00)、ZT3(09:00),ZT6(12:00),ZT9(15:00),ZT12(18:00),ZT15(21:00),ZT18(24:00),ZT21(03:00,2nd d),ZT24(06:00,2nd d) (Zone time,ZT) 9个时间点随机抽取3尾鳜采集其血清、肝脏和心脏。经SPSS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Matlab余弦分析,结果显示: 鳜血清中褪黑素和皮质醇含量均呈现出昼夜节律性振荡,褪黑素含量白天显著降低(P0.05),夜间显著上升,皮质醇含量白天缓慢降低,夜间ZT15(21:00)-ZT18(24:00)显著升高,随后开始缓慢降低; 两种激素最低相位都为ZT15(21:00)。在13个生物钟基因中,Cry-dash、Npas4、Nr1d1、Per1和Tim 5个基因在鳜肝脏内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中Npas4、Nr1d1、Per1、Tim的表达规律相似,皆呈现出光照阶段表达降低,黑暗阶段表达升高的趋势; 但Cry-dash则表现出光照阶段先升高后降低,黑暗阶段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在鳜心脏中,Arntl1、Clock、Cry1a、Npas2、Nr1d1、Nr1d2、Per3、Rora和Tim 9个基因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表达趋势分为两种: Arntl1、Clock、Nr1d2的表达量在光照阶段降低,黑暗阶段升高; 而Cry1a、Npas2、Nr1d1、Per3、Rora和Tim的表达量在ZT0(06:00)-ZT15(21:00)持续低水平,ZT15(21:00)-ZT18(24:00)表达量显著上升,ZT18(24:00)-ZT21(03:00)表达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钟基因在鳜肝脏和心脏中所表达的昼夜节律不同。  相似文献   

12.
鳜鱼的耗氧率及其池塘养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较详细地报道了鳜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同池饲养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鳜鱼耗氧量和体重正相关(r=0.99),耗氧率与体重反相关(r=-0.97);在水温20℃,鱼种耗氧率约为0.14mg/g.h.,成鱼约为0.12mg/g.h.;耗氧量和耗氧率均与水温正相关(r=0.90,r=0.94),水温13—30℃时,体重230±11.7g的鳜鱼。耗氧量为14.31—42.13mg/尾。h.,耗氧率为0.059—0.175mg/g.h.;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与家鱼相反,黄昏至凌晨是高峰期,为0.12—0.15mg/g.h.(T=20℃),白天是低谷期,为0.07—0.10mg/g.h;;鳜鱼的窒息点与家鱼类较接近,变化范围为0.45—0.76mg/L;鳜鱼和作其饲料的鱼在同一池塘中饲养,既可持续不断地提供鳜鱼充足的适口饵料,又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鳜鱼外周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本文报道了鳜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还见到幼稚的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亦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单核细胞数目最少,血栓细胞数目最多。电镜下,红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淋巴细胞线粒体中可见类似髓样体的板层状结构;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其它鱼类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鳜及大眼鳜线粒体DNA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EcoRⅠ、BglⅠ、BglⅡ、BamHⅠ、PvuⅡ、PstⅠ、SalⅠ、XbaⅠ、XhoⅠ对鳜及大眼鳜肝脏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分析。鳜鱼mtDNA分子量为9.703×106u,大小为16.19kb;大眼鳜mtDNA分子量为9.603×106u,大小为16.02kb。根据单、双酶切结果构建了鳜及大眼鳜mtDNA10种酶限制性酶切图谱,并对两种鱼的mtDNA酶切图谱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银浸染,美蓝及H.E染色技术对5尾鳜成鱼的脑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春各主要神经核团及神经束空间构型及走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研究鳜脑的功能提供生资料。鳜脑干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相似,囊括了除第1对脑神经之外的9对脑神经中枢。并且感觉中枢多集中于脑干背侧;运动中枢集中于脑干腹侧。  相似文献   

16.
鳜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鳜鱼从仔鱼到成鱼期的消化器官发育作了一系列观察研究,主要观察了鳜鱼的口腔齿、鳃耙、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状况,并探讨了消化发育与其食性及摄食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鳜和乌鳢最适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体重47.2-540.2g的鳜和45.0-546.2g的乌鳢的最适摄食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鳜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25-35℃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低温(10-25℃)时,乌鳢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5-30℃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之后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鳜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25-35℃“最适温度平台”,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受体重和温度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实验结果表明,野生鳜和乌鳢的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野生鳜灰分含量变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野生乌鳢灰分含量与体重关系的回归方程则不显著(P<0.05);实验鳜和乌鳢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实验鳜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与摄食水平关系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实验乌鳢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人工选育对翘嘴鳜生长相关遗传标记的影响作用,研究以翘嘴鳜华康1号的5代选育群体为实验材料,对具有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5个标记的6个位点进行扩增,通过直接测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方法分型后,统计其优势基因型个体数目在翘嘴鳜5代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在5代群体中,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和4个微卫星位点优势基因型的数目的分布范围为0-4,从F1到F5代,这6个位点优势基因型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71、0.68、0.77和0.94,优势基因型的平均含量随选育世代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从侧面反映了人工选育在一定程度上富集了优良基因。此外,对微卫星位点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后续世代与F1的遗传距离有明显的增大趋势,遗传相似性减小,这符合育种的客观规律。但相邻世代间的遗传距离则逐代减小,遗传相似性逐代增大,说明人工选育将遗传相似性较大的群体保留下来了,这种相似性表现在表型上包括生长快、体重大、体长增加等。F1到F5代处于中度遗传多样性的稳定状态,说明群体还存在选育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