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云南省虱nei科虱nei属3新种,Liposcelis elegantis sp. n.,Liposcelis nigritibia sp. n.和Liposcelis yunnaniensis sp. n.。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云南省nei目二新种,Tapinella bannana sp.n.和Peripsocus plurimaculatus sp.n.及一新种记录种Ophiodopelma semiceps Lee and Thornton,其雄虫为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省地表枯枝落叶层的目 6新种,隶属6科6属,分别是褐带单烟Caeciliiusspadlcitaensis(单科Caeciliidae),褐痣塔 Tagalopsocus phaeostigmus(双科Amphipsocidae),双钩外 Ectopsocusbiunncialis(外科Ectopsocidae),中斑围 Peripsocusmedimacularis(围 科Peripsocidae),小头触 Psococerastiscapitulatis( 科Psocidae)及单钩苔鼠 Lichenomimahamata(鼠 科Myopsoc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文中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4.
丛褐蛉属与齐褐蛉属(脉翅目:褐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蛉科Hemerobiidae与草蛉科Chrysopidae的形状和习性相似,也是蚜虫、介壳虫等害虫的有效天敌。褐蛉的体形较小,多为黄褐色,翅上常有褐斑;前翅前缘横脉列的端部分岔而容易和草蛉区分,从褐蛉(Wesmaelius)和齐褐蛉(Kimminsia)是非常近缘的两个属,后翅径分脉(R_s)的第一分支与中脉(M)的分支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个分岔齐头并列,这个特点很固定是区别于褐蛉(Hemerobius)、益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厉螨科鼠颚毛厉螨 Tricholaelaps myonyssognathus 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6,2n=12),雄性体细胞具有6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2条染色体。所有染色体均为单着丝粒,其着丝粒位置分别为中部(1和2号)、亚中部(3号)、亚端部(4号)及端点(5和6号)。C-带为着丝粒带。G-带的有35条深带。  相似文献   

6.
脉翅目(Neuroptera)褐蛉科(Hemerobiidae)的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蚧及叶螨等重要害虫,在生物防治中有利用前途。我国的褐蛉区系很丰富,已知百余种,许多是我国特有的种类。内蒙古的褐蛉科尚缺乏系统调查研究,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褐蛉则报道有16种(Makarkin,1984),仅有少数几种与内蒙是共同的,但值得参考。就我们所掌握的标本来看,内蒙古的褐蛉至少有17种,本文记述一新种和二中国新记录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负泥虫系负泥虫科(Crioceridae)负泥虫亚科(Criocerinae)昆虫,在我国已记录6属100余种。笔者利用中山大学昆虫所及广东省昆虫所收藏的标本,以及本人近期采集的标本,经鉴定,发现负泥虫三新种,均海南岛产。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 齿腿负泥虫Lilioceris dentifemoralis Long,新种 体褐红;触角(基节褐红,第2—4节黑褐)及跗爪黑色。后胸腹板侧角及后缘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云南产甘西鼠尾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的水提取物对鼠血栓形成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法造成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观察血流阻塞时间(OT值);小鼠尾静脉注射血栓形成诱导剂,观察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抗肺血栓形成的作用;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方法,研究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去甲肾上腺素和高分子右旋糖苷所致小鼠、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结果: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2、4g/kg时,能明显延长闭塞性血栓形成时间(OT值)(P<0.01)。20、40g/kg时,能有效抑制胶原和肾上腺素复合液所致小鼠肺血栓形成(P<0.0l,P<0.05)。能显著改善微动脉、微静脉痉挛和血液流态,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加快血流速度(P<0.0l,P<0.05)。结论: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均能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极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 mantschuricaThomas)亦称东北鼠兔,属于兔形目的鼠兔科(Ochoto-nidae 或 Lagomyidae),与兔科(Leporidae)很相似,在上门齿的后边有一对很小的付门齿。鼠兔科中除化石外,现在生存的只有一属,叫作鼠兔属(Ochotona),其中分为许多种或亚种,在内蒙古图里河一带有一亚种,数目很多。这种鼠兔时常发出一种特殊的鸣声,亦称啼兔;又因为它们生活在山坡上的碎石块中,故叫又作石兔。极北鼠兔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问题,可能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西藏、陕西的尖胸沫蝉科Aphrophoridae歧脊沫蝉属Jembrana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长茎歧脊沫蝉Jembranalongipensis,新种(图1—3) 头顶褐黄色,长约前胸背板的1/3;前缘钝圆,唇基端横向极狭长。触角檐短且厚,褐黄色;额脊、唇基端沟缺无。颜面短宽,棕褐色,二侧横脊浅簿。喙伸出后足转节之外,除东端一点黑褐色外褐黄色。  相似文献   

11.
据悉,2005年9月28日晚9时左右,3只鸟飞至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城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建筑工地上方,其中一只撞到墙壁后受伤落地,经管理局工作人员饲养两天后死亡。管理局人员将此鸟交给正在当地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倪庆永带回昆明动物研究所。经鉴定,该鸟为纯褐鹱(Bul-weria bulwerii),属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鹱科(Procellariidae)鸟类,为云南省鸟类目、科、属、种的新记录,特此报道。纯褐鹱Bulweria bulweriiJardine and Selby俗名:燕鹱(Cheng,1987)英文名:Bulwer s PetrelProcellaria bulweriiJardine and Selby,1828,Orn.,pt.…  相似文献   

12.
褐蛉(Hemerobiidae)是脉翅目(Neuroptera)中重要的一个科,因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介壳虫等而有益于农林、果树。脉线蛉属(Neuronema)为亚洲特有的一类褐蛉,南至印度,北达西伯利亚,但以我国种类最多。此属是1869年McLachlan以一种印度褐蛉(Hemerobius decisus Walker)为模式种而设立的,1913年Banks以脉序为依据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正> 褐刺蛾(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与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同属于鳞翅目、刺蛾科(Limacodidae),是桑、茶、油茶、油桐、法国梧桐、枫杨等的重要害虫。 关于鳞翅目染色体的研究,国外开展得较早,国内只曾见到蚕蛾科和天蚕蛾科几种的染色体报道。作者于1987年6~9月间对褐刺蛾和扁刺蛾染色体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在浙江农大校园内的法国梧桐树上,选取五龄末幼虫于0.89%生理盐水中解剖,取下睾丸,经过处理制成玻片。镜检时,每种选清晰的分裂相100个,统计染色体数;然后选择分散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nes是Bt水稻上重要的非靶标害虫之一,多种药剂会引起褐飞虱的再猖獗。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使用下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和再猖獗能力。【方法】取Bt水稻T1C-19(含cry1C*基因)和T2A-1(含cry2A*基因)稻苗分别施以0,100和250kg N/hm~2的氮肥,用不同浓度溴氰菊酯(0,1,3和6 mg/L)喷雾处理其上饲养的褐飞虱,分析氮肥处理的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指标(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高浓度溴氰菊酯(6 mg/L)处理下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而单雌产卵量则高于未处理组。方差分析表明,氮肥与溴氰菊酯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影响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0 kg N/hm~2处理下,溴氰菊酯处理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100和250 kg N/hm~2处理稻株上褐飞虱产卵量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褐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雌成虫体重增加,产卵量增加,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和存活率增高。相同氮肥施用量、溴氰菊酯同一浓度处理条件下,Bt水稻和常规水稻相比对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可以促进Bt水稻和非Bt水稻上溴氰菊酯诱导的褐飞虱再猖獗。  相似文献   

15.
链带科(Catenotaeniidae Spassky,1950)绦虫,是啮齿动物的一类专性寄生虫,主要发现于鼠体内。迄今世界从约25种鼠体内发现链带科绦虫约15种,隶属于链带属(Catenotaenia Janichi,1904)和斯带属(Skrjabinotaenia Akumyan,1946)。1979年,我们在陕西省北部剖检属16种的145只鼠,发现6种鼠的小肠寄生有链带科绦虫。本文报道发现于社鼠(Rattus niviventer Hodgson)、小毛脚鼠(Phodopus roborovskii Satumin)和麝鼠(Ondatra zibethica Linnaeus)的四种链带属绦虫,是本科绦虫在国内的首次纪录〔注〕。根据我们的标本记述于后:一、细链带绦虫Ca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不同密度与取食时长胁迫下水稻植株生理生化响应。【方法】在褐飞虱成虫3个密度(2,4和8头/株)与4个取食时长(6, 24, 48和96 h)的组合处理后,应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检测水稻植株中叶绿素(chlorophyll, Chl)与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含量,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与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未接种褐飞虱成虫)相比,取食6 h时,低密度(2头/株)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含量显著降低,TP含量和PPO活性显著升高;高密度(8头/株)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b和总Chl含量、TP含量及LOX和POD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取食24 h时,低密度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含量和PPO活性显著降低,LOX, T-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高密度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上网捕褐稻虱的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于1960年首次在黄海、渤海对粘虫迁飞进行了网捕观察,捕获昆虫7个目22科53种。日本于1967年7月和1969年6月至7月间在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际,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79年雨季(6—10月)开展了海捕褐稻虱研究。 广西农业科学院(1977)、福建农业科学院(1978)、上海市星火农场(1979)分别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上,进行系统的海面网捕褐稻虱研究。为研究褐稻虱迁飞规律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我国西藏蝽类昆虫(半翅目异翅亚目)6个新种,分隶于4科3亚科5属。新种的模式标本,除部分副模由南开大学生物系保存外,均收藏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龟蝽科Plataspidae似镶边豆龟蝽Megacopta fimbrilla,新种(图1—3)  相似文献   

19.
冯莹  钱莲文  林庆良 《植物学报》2019,54(5):634-641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片为研究材料,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不同激素(6-BA、GA3和NAA)浓度组合对叶片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分别采用二因素、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6-BA+NAA不同浓度组合、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MS+1.0 mg∙L -1 6-BA+1.0 mg∙L -1 GA3+0.3 mg∙L -1 NAA是抑制青钱柳叶片外植体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诱导率100%; 改良MS+0.5 mg∙L -1 6-BA+0.2 mg∙L -1 NAA是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4.80倍, 愈伤组织呈黄绿色或黄色, 颗粒状, 颗粒小而紧密、质硬且表面干燥。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青钱柳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为青钱柳组织培养褐化控制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离体培养途径, 也为青钱柳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莹 《植物学报》1983,54(5):634-641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片为研究材料,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不同激素(6-BA、GA3和NAA)浓度组合对叶片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分别采用二因素、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6-BA+NAA不同浓度组合、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MS+1.0 mg?L -1 6-BA+1.0 mg?L -1 GA3+0.3 mg?L -1 NAA是抑制青钱柳叶片外植体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诱导率100%; 改良MS+0.5 mg?L -1 6-BA+0.2 mg?L -1 NAA是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4.80倍, 愈伤组织呈黄绿色或黄色, 颗粒状, 颗粒小而紧密、质硬且表面干燥。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青钱柳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为青钱柳组织培养褐化控制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离体培养途径, 也为青钱柳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