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出版的新高中教材《生物·第一册》(实验修订本·必修 )里 ,编写了“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 ,目的在于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和 p H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 ,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条件。其基本流程略。在经过近 2年的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从各地从事生物学教学的中学教师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和令人遗憾之处 :首先是材料…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实验七 ]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 (第 4 9页 ) ,其中“p 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若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水解 ,产生的现象将是 1、2号试管中的液体不变蓝色 ,3号试管溶液变蓝色。原因是 :1号试管内既没加碱 ,也没加酸 ,溶液近似中性 ,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 ,所以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2号试管内加入了Na OH溶液 ,使得 p H过高 ,淀粉酶失活 ,淀粉未分解 ,但加入碘液检验仍不变蓝色 ,这是因为 I2 与 Na OH发生了反应 ,即 :3I2 +6 Na OH 冷 5 Na I+Na IO3 +3H2 O(歧化反应 ) ,消…  相似文献   

3.
高三选修教材中,选用黄瓜幼苗作实验材料来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改用南瓜苗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原实验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2册“实验十二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中存在下列不足:①由于先在稀硫酸中投入亚硫酸钠,后加盖玻璃罩,不管动作多么迅速,还是存在二氧化硫逸散现象。②虽然要求在玻璃罩与玻璃板之间用凡士林密封,但就其整个实验装置而言,其气密性还是不够好。③特别是实验完成后,撤离装置时,一揭开玻璃罩,装置内的二氧化硫全部进入空气中。因此上述几个方面都说明,该实验设计存在污染空气和有害师生健康的不足,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1教学过程在高二的一节实验课上,笔者在学生完成了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实验后,又补充了一个探索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这个实验设计如下:在实验过程中用碘液来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学生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结果是1号试管显蓝色,2号、3号试管显无色。当时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试管2: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 mL 5%NaOH溶液1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保温,用碘液检验无颜色  相似文献   

6.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第3章、第1节“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是高中教材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实验。笔者从把握自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进行改进实验,更好地体现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高中选修《生物》教材(全一册)中的实验三“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是一个技能性实验.实验要求学生理解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本实验对材料的选择、用量以及实验过程有较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实验材料特殊,即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学生在实验中稍有不慎,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均易引起感染或致病。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生物第1册“探究种子的荫发条件”实验中,为了说明种子荫发需要空气,做了这样一组对照实验:选用同种优良种子分成A、B两组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其中A组完全被水浸没不接触外界空气,B组放少量水浸没种子的一半使其充分与外界空气相接触,然后放在温暖适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获悉外校做此实验难以成功.现介绍我校学生做此实验成功的一些小经验,要取得此实验之成功,应注意以下4点: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二双斑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变酶的反应温度和pH,离体分析白斑狗鱼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方法:分别采用Folin酚法、DNS法和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在白斑狗鱼肝胰脏、胃二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2.0、7.0.肝胰脏、胃二部位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肠道脂肪晦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分别为5.0,4.0、5.0.肝胰脏、胃、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pH值分别3.0、3.0、9.0.结论: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比活力均为:肠道>胃>肝胰脏.  相似文献   

13.
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课堂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现将这3种实验方案陈述如下,并将学生的争论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4.
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鲇鱼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部位均为30℃。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适宜pH分别为2.0、8.5、7.5、8.0和8.0;脂肪酶的适宜pH均为7.5;淀粉酶肝胰脏的适宜pH为7.5,其余部位均为7.0。鲇鱼各消化酶活力存在器官特异性。在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力顺序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力顺序均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力顺序为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胃,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吴康庆 《生物学杂志》2003,20(6):59-59,63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生物》(人教版 ,必修 )中要求层次较高、操作难度较大、考查频率高的一个实验 ,值得师生重视 ,但是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多数学生把握不够 ,操作不当。分离后的色带或不全或色浅 ,辨认困难 ,实验效果皆不理想。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将有关操作作了调整 ,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1 教材中值得推敲的地方1 1 教材推荐用菠菜为实验材料。菠菜生长受季节的限制 ,有的季节很难采集。另外菠菜叶片含水量较高 ,较多的水分子与丙酮分子接触 ,降低了丙酮对色素分子的萃取率 ,导致提取液中含色素分子少 ,进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陈代谢与酶"是高中生物学"新陈代谢"一章的一个课题.早在1986年,我校就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酶及其作用特性.1996年7月,周湘老师曾在<生物学通报>发表一篇文章--"酶与代谢"一节的实验探究法教学,文章中提到对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本组教师曾先后尝试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研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实验效果均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为初步探讨木瓜秀粉蚧的温度适应性机理,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不同温度饲养条件下木瓜秀粉蚧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差异。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28℃相比,12℃、16℃、36℃和40℃下的POD、PPO、CAT和SOD的活性显著增加,分别为28℃的195.5%、187.7%、154.5%和162.1%,182.5%、158.6%、137.4%和152.1%,183.3%、166.7%、145.3%和181.8%,193.0%、179.8%、167.1%和191.9%,而20℃、24℃和32℃下各保护酶活性与28℃相比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16℃以下低温和36℃以上高温可以诱导木瓜秀粉蚧保护酶活性显著提高,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为深入开展木瓜秀粉蚧的生态适应性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实验修订本)第4章第1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中,蕴含丰富的科学史及经典实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者转变为研究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变经典实验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1.1通过实验观察引出新课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本节课前,我提前几天准备了一些刚刚萌发的水稻种子,选出长势相同的分为3组,分别置于①、②、③、④、⑤5个黑纸盒中。①完全不透光;②单…  相似文献   

19.
温度驯化对五种鲤科鱼类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人教版第1册)的目的是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原理并不复杂,实验步骤也易于操作。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时,却往往不能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对此实验专门进行了探索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