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娇笔石科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笔者等整理浙江的笔石标本时,发现一些娇笔石科的笔石,这些笔石经鉴定有下列四种:1.中国双线笔石Dinemagraptus sinicus Mu et Qiao(新种)2.美丽娇笔石Abr(?)graptus f(?)rmosus Mu3.三枝拟娇笔石Parabrograptus tribrachiatus Mu et Qiao(新属、新种)4.分枝江山笔石Jiangshanites ramosus Mu et Qiao(新属、新种)这些笔石标本大部分是卢衍豪、穆恩之、侯祐堂、张日东、刘第墉等在浙江江山黄泥岗附近的中奥陶统胡乐页岩组中所采得的;小部分是葛梅钰、景延祥、张德明等在浙江龙游志棠附近的胡乐页岩组中采得的。娇笔石科系笔者之一(穆恩之)于1958年创立的。这一科的特征是,两枝的无轴笔石,除了胎管以外,其体壁均已退化,形成网线结构。在创立该科时包括两个属,即双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的新笔石——多枝中华反向笔石(Sinodiversograptus multibrachiatus gen.etsp.nov.),是最近笔者之一(陈旭)同曹瑞骥、刘第墉、张太荣等同志调查四川北部地层时,在南江县桥亭附近的下志留统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 带中采得的。这种笔石的标本很多,保存在风化退色的黑色页岩中。页岩大都变成浅棕色或粉红色,而笔石则保存为黑色碳质薄膜,相当清楚。从一系列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可以看出此种笔石的发育过程。这种笔石体的发育过程,不论对研究单笔石科的幼枝发育问题,或者对于研究这个新属及其相近的属如反向笔石属(Diversograptus)和捲笔石属(Streptograptus)等的演化关系,都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宁国页岩组中的四笔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浙江的四笔石,过去报导的不多,仅有孝丰、富阳、江山等地的下列少数几种:Tetragraptus pendens Elles (盛莘夫,1950—51)Tetragraptus bigsbyi(Hall) (高平,1936;盛莘夫,1950—51;穆恩之,1959)Tetragraptus bigsbyi var.latus Hsü(穆恩之,1959)Tetragraptus sp. (穆恩之,1959)1961年,笔者在整理浙江奥陶纪笔石标本过程中,发现四笔石的种类相当繁多,经鉴定共有19种及变种。其中有8个新种。这些笔石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石枝(或简称枝stipe)的分枝有正分(dichotomous branching)和侧分(lateral branching)两种方式。正分枝是一个枝分成对称的两个枝,这两个枝和原来枝间所成的角度相等;侧分枝是分成的两个枝中,有一枝沿着原来枝的方向前进,等於原来枝的延长,另一枝则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在正分枝的笔石里,各枝的地位相等;而在侧分枝的笔石里,则有主枝和侧枝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L.LIU 《古生物学报》1964,(2):321-325
本文所讨论的材料是笔者之一(韩乃仁)于1961年夏在江西玉山李家棚附近的下奥陶统宁国页岩组中采得的(野外号码:F61001),代表一个新属新种,兹取名为“分离玉山笔石”(Yushanograptus separatus gen.et sp.nov.)。玉山笔石的特点是两个原始枝(横索)很长,分枝方式属于稜笔石式(穆恩之,1953,1956)。其尚未分枝的幼年时期,和一些纤细的对笔石,如Didymograptus gracilis T(?)rn-quist,D.congnatus Harris et Thomas 等,非常相似,每一原始枝在生长了11—12个胞管之后才开始正分枝,连续到六级以上。这种原始枝特长的特征,与联笔石(Zygograptus)相似,但分枝的形式不同。联笔石的分枝为枝笔石式,而我们的新属的分枝则为左右相间  相似文献   

6.
浙西常山宁国页岩中的一些新笔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4年夏,卢衍豪、侯祐堂、张日东、刘第墉诸先生和笔者研究浙江西部古生代地层时,曾在常山城南三里大坞附近的下奥陶纪宁国页岩中采得一些笔石标本。这些笔石经笔者鉴定有些是新的种属。为了解决这些新笔石的详细层位并进而确定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笔者于1956年春,又同李积金、朱兆玲、钱义元等前往群测宁国页岩的剖面,并逐层采集化石。在大坞附近船山山脚下所露出的厚仅5米多的宁国页岩中,采得笔石15层,包括许多新的材料。本文所描述的笔石就是从大坞剖面中所获得材料的一部分。这些笔石可以分作两组:一组是多枝的、正分枝的笔石,属于均分笔石科(Dicho-graptidae);另一组是少枝的、胞管变形的笔石,属于一个新科——中国笔石科(Sino-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遵义高桥大角寺剖面的奥陶系湄潭组下段和中段笔石的研究结果表明,湄潭组下段从下而上可以识别出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Corymbograptellus deflexus带和Azygograptus suecicus带;中段含有一层笔石,缺少特征属种,根据其总体面貌,可能相当于Expansograptus hirundo带。文章描述其中11属16种: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Hall),Phyllograptus claviger(Monsen),P.annaHall,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Chen and Xia),D.protoindentus(Monsen),Acrograptus kurcki(T rnquist),Corymbograptus vacil-lans(Tullberg,1880),C.deflexus(Elles and Wood),Expansograptus extensus(Hall),E.nitidus(Hall),Xi-phograptus lofuensis(Lee),X.cf.lofuensis(Lee),Azygograptus suecicusMoberg,Dictyonemasp.,Den-drograptussp.,Inocaulis plumulosusHall。这一笔石动物群分异度较低,大多数为上扬子区的常见属种,代表当时黔中古陆北缘近岸海洋环境中的笔石动物群面貌。  相似文献   

8.
云南泥盆纪笔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泥盆纪含笔石地层,分布在西部丽江、保山、施甸一带和南部绿春、墨江、普洱、澜沧一带。笔者论及的笔石标本,主要产自丽江鸣音(?)肯村和墨江大中寨,少数笔石标本采自施甸向阳寺和保山杨柳。其中一部份笔石标本(ACJ)是笔者之一倪寓南参加采集的;墨江笔石标本(1084)是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吴其切赠送的;其余笔石标本(Lj、BS、5685)均是云南省区测队同志采集的。所有这些笔石标本的时代都是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文成后,穆恩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描述的标本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湘西区测大队,于1959—1961年间在湖南资水流域采集的。资水流域的奥陶纪笔石地层相当发育。首先在1933年,由田奇(?)、王晓青、许原道等所发现,命名为桥亭子系。1949年,王超翔、边效曾在安化烟溪采到很多笔石,改名为烟溪板岩。据穆恩之的意见,其时代应属早奥陶世的兰瓦恩期。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和北京地质学院的工作队,在湖南祁东“龙山系”中采到Dicellograptus sextansvar.exilis,Elles et Wood,证明有中奥陶统的存在。1960年,北京大学湘西区测大队于安化矛园、烟溪及新化炉关三个剖面中,均采到了上、中、下奥陶统的笔石化石,证明资水流域有中、上奥陶统的存在。最近,金玉琴对安化烟溪奥陶纪地层作进一步的研究,采到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分类的共同目的和共同原则,以及在笔石演化过程中的质变标志。在讨论正笔石类主要演化趋向的基础上,讨论了它的分类依据,并提出了科以上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1.
浙赣地区奥陶纪的一些多枝笔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的一些多枝笔石,是笔者和陈洪冶、谢文伟等于1982—1984年,分别在江西崇义下奥陶统樟木曲组和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宁国组及中奥陶统胡乐组采获的。包括 Temnogra-ptus,Thamnograptus,Goniograptus,Zygograptus,Yushanograptus 和 Amphigraptus 等6属、8种,包括1新种。其中切笔石(Temnograptus)和灌木笔石(Thamnograptus)在赣西南,以及偶笔石(Amphigraptus)在浙西均系首次发现。棱笔石(Goniograptus)及联笔石(Zygo-graptus)在赣西南樟木曲组中部见及,前者并  相似文献   

12.
华南五峰期笔石动物群的分异及缺氧环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前言晚奥陶世五峰期,即Ashgill期的笔石动物群在我国南部特别发育,其分布范围包括从扬子流域至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在五峰期都属于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即华南古板块。扬子地台五峰期的笔石最早由穆恩之教授(1945,1954)研究,近年来穆恩之等正在系统总结这一地区的五峰期笔石动物群,多年来他还提出了笔石动物群生态分异的概念(穆恩之,1974,1980,1983;Mu,1984)。从六十年代以来,笔者曾先后观察了不少华南晚奥陶世地层剖面,采集了笔石。这些丰富的笔石动物群和岩石地层的资料,使笔者感到深入认识和探讨这一动物群的分异以及黑色笔石页岩的特殊形成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涉及的材料中,仅对桂北兴安、临桂、赣南崇义古亭和浙西江山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古生物学报》1998,37(2):212-234
对吉林白山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进行了再研究,论述了Rhabdinopora属的始部发育型式,认为该属只限于4个原始笔石枝组成的笔石;从笔石体外形、笔石枝特征横杷能网眼、曲折度和线管构造等方面,对大阳岔剖面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居群的形态变异作了详细研究,地正确论战该种特征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重新描述了太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  相似文献   

14.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1992,31(1):117-126
唐山地区奥陶纪树形笔石早有报道(孙云铸,1935),但本文记述的,在本区西域山长山组中部所发现的寒武纪笔石尚属首次。这是一个古老的,以固着底栖为生的原始树形笔石动物群,包括了Dictyonema, Airograptus和Dendrograptus 3属、6种(其中1新种)。证明了Airograptus属的地质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中长山期。也揭示了本区繁荣的奥陶纪树形笔石群从上寒武统的属种演化过渡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产自湖南益阳南坝剖面下奥陶统弗洛阶的笔石新属——挪威笔石属(Norvegiograptus gen.nov.),该属归属于均分笔石科(Dichograptidae)对笔石亚科(Didymograptinae),主要特征是第一个胞管(th11)自胎管中部生出,始端发育型式为artus型,笔石体两枝纤细、下斜至下曲伸展。属内包含两个种:Norvegiograptus liber(Monsen)和Norvegiograptus enshiensis(Ni)。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双笔石类—尖笔石类—两形笔石类—单笔石类的演化系列为笔石研究者所公认。因为以往尖笔石类出现在下志留统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两形笔石类出现在P.acuminatus带和Orthograptus vesieulosus带,而单笔石类在O.vesiculosus带才开始出现。因此,上述的演化系列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陈旭等提出:“单列部分只由1个胞管组成的笔石,应该代表两形笔石科各属中原始的种群,它们正是尖笔石(Akidograptus)  相似文献   

17.
先前膨胀笔石的发育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先前膨胀笔石[Didymograptus(Expansograptus)praenuntius T(?)rnquist,1901]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华南,陈旭等(1964,1981),韩乃仁等(1984)、赵裕亭(1977),焦世鼎(1981),穆恩之等(1979)都发现并描述了此种笔石。它是华南下奥陶统常见的一个笔石种,时代主要在宁国期早期。国内外描述此种的论文不少,但对其发育型式研究较少。R.A.Cooper和R.A.  相似文献   

18.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褶和三个腹褶。第一个背褶是该胞管(thn)的原胞管背褶,随后胞管延伸经过中间的背褶(胞管thn+1的原胞管背褶)下面,有一个曲尺式(L型)的弯曲,然后在延伸到胞管thn+2的生出位置(thn+2的原胞管褶)时向下延伸成一个与笔石枝呈近垂直的腹褶,胞管末端为胞管口部。左侧笔石枝胞管可见缝状的胞管口,而右侧笔石枝的胞管仅见胞管口部的背方,反映了Sinograptus两笔石枝胞管口的朝向方向是相反的,表明其悬浮于水中时很可能是缓慢旋转的,水动力较弱。Sinograptus发育明显的背褶刺和腹褶刺,表明其为热水型的、具刺的狭温型属。因此,Sinograptus基本上处于温暖的海水,在相对静水中呈悬浮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描述的新笔石——浙江三叉笔石(Tridensigraptus zhejiangensis gen.et sp.nov.),是笔者于1963年5月在浙西杜泽附近的下奥陶统宁国页岩Didymograptus hirundo带中采集的。共有三块标本,其中一块较为完整,都保存为压平的薄膜,一般枝的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只在个别枝上出露胞管,可以看出是属于均分笔石式(Dichograptid type)。这种笔石的形体大,平伸生长。其侧枝的高度发育和沿主枝对称排列的形状,给人以整齐美观的印象。这种侧枝高度发育和对称生长形式的下奥陶统多枝笔石,还是第一次发现,其分枝的芽生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浙西中-上奥陶统胡乐组、鄂西上奥陶统庙坡组的笔石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早期双头笔石类及其相关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该分支分析共选择13个生物分类单元,其中,早期双头笔石类群包括Jiangxigraptus mui,J.wuningensis,J.sextans,J.vagus,J.intortus和Dicranograptus irregularis,相关的双列笔石类群包括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U.sinicus,Archiclimacograptus caelatus,Dicaulograptus hystrix,Undulograptus?praesextans和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外类群为Exigraptus uniformis。针对该分析类群特点,共选择"始端发育及构造"、"胞管形态特征"等25个性状。另外,还特别选择"生物地层信息",作为性状之一进行对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头笔石类是一个独立的单系群,其起源经历两枝分叉—攀合—再分叉—仅始部攀合的演变过程。始部攀合、末端分叉的Dicranograptus很可能由完全分叉的Jiangxigraptus或Dicellograptus衍生而来。分类单元的地层延限分布与这一演化序列的分支节点基本相符,因此从地层发生的角度也验证了Dicranograptus的"始部攀合"是一种衍征。含与不含"生物地层时代属性"这一性状的对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映所选分类单元的起源先后关系与其地层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无"幽灵谱系"现象。该分支分析还表明,以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和Jiangxigraptus mui为代表的"两枝单列上斜"的特征在达瑞威尔期可能独立发生两次,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一种趋同或重复演化,而不是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