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区域石膏山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端,是中国脱皮榆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基于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方差分析表明:脱皮榆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相关,反映出该地区物种间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不同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各群落正处于朝稳定方向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一块100 m×100 m样地中128株脱皮榆对象木及1093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分析了脱皮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1)脱皮榆种群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2)调查样地内尽管其他物种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与脱皮榆种间竞争相对较弱,脱皮榆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顺序为:脱皮榆-脱皮榆>千金榆-脱皮榆>五角枫-脱皮榆>茶条槭-脱皮榆>其他树种-脱皮榆;(3)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当脱皮榆胸径在25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不大,所得的预测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脱皮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3.
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对山西南部中条山和霍山脱皮榆 (UlmuslamelloseT .WangetS .L .Chang)种群的样地调查 ,分析了脱皮榆的分布规律、生境特点、群落特征和种群结构以及其濒危现状及致濒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 :1)脱皮榆群落具有暖温带地带性植被的特点 ,区系成分具有北温带性质。 2 )种群结构具有严重的年龄缺失。 3)山西南部是脱皮榆的分布中心。 4 )致濒的原因是环境破坏和自身繁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脱皮榆是榆科榆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是我国特有种。本研究分析其种内种间竞争关系以揭示群落生态适应机制。方法:研究通过Hegyi竞争指数分析北京市脱皮榆在不同优势度下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1)群落优势种受到的总体竞争压力较大,优势种受到的平均竞争压力并不一定大;同样,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中,脱皮榆受到的总体竞争压力也较大,但平均竞争指数并不大,脱皮榆受到的总体竞争强度和平均竞争强度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2)群落内一个物种受到的竞争压力来自种内竞争还是种间竞争与群落内物种的密度以及其分布格局有关,以脱皮榆为优势种的群落内,脱皮榆受到的种内竞争远大于种间,以其他优势种为主的群落中,脱皮榆主要受到来自种间的竞争。(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脱皮榆胸径的增加,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小。结论:为脱皮榆自然种群的保育、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林内物种间的关系及其共存机制,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Pielou的分离指数,Hegyi单木竞争指数对山西五鹿山白皮松群落55个样方内的15种乔木和灌木的种间分离规律及9种乔木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样地中15个物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随机毗邻种对占绝大多数(80%),正分离种对较少(16.19%),负分离种对极少(3.81%),群落趋于稳定。(2)种间分离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发生在群落中的优势种和一些伴生种之间。(3)物种的种间分离状况与其种内种间竞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分离常常发生在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呈聚集分布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之间;而负分离常常发生在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的优势种和伴生种之间,且同一生态种组内的物种种间竞争较不同生态种组间激烈。(4)种间分离与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和物种的生态需求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即两个具有不同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正分离;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生境要求的物种之间常常发生负分离。(5)白皮松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分离规律为全面不分离。(6)由生境异质性和物种间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引起的种内种间关系是维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群落稳定共存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山西省脱皮榆分布比较集中的霍山设置 4个样地 ,中条山设置 3个样地 ,采用样方法对脱皮榆种群进行调查 ,共作 5 85个样方 .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作为反映脱皮榆生长环境的资源轴 ,选择该区 2 2种灌木 ,5 3种草本 ,计测其在 3条资源轴上的资源选择性系数 L 、生态位宽度 B 、脱皮榆与其下灌木的生态位重叠 O .结果表明 :脱皮榆在 3条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值大小为 :B w >B n >B o ,其资源选择性系数则相反 ;连翘、3裂绣线菊在生态适应上与脱皮榆具有一致性 ;与脱皮榆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连翘、虎榛子等是脱皮榆种群不同的生态种组 ;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作为资源轴研究脱皮榆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的2块1hm2(100m×100m)样地群落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 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种类与距离。在此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的方法,应用P ielou的分离指数量化了2块样地中各43个树种(多度≥20)的种间分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类型中物种均以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P1和P2样地分别为60.91%和63.34%),正分离种对次之(分别为38.76%和35.66%),负分离种对极少(分别为0.33%和1.0%),这种种间分离特征表明种间竞争排除作用减弱,群落已趋于稳定,反映出该森林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状态。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两个样地各43个物种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组间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生境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种间的分离特征与喀斯特森林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明显相关,分布在不同生境类型上的物种间大多呈现正分离,而具有相似生境要求或分布广泛的物种间易形成随机毗邻或负分离,这一特征为群落中多物种的稳定共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以生境的高度分化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喀斯特森林多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通沟和西峡的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共记录了40个样方,44个物种,组成946个种对.利用最近邻体法构造N×N最近邻体列联表,以x2检验和种间分离指数S作为区分指标,研究了千金榆群落的种间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946个种对中呈现随机毗邻的最多,有507个种对,占总数的53.59%;呈现正分离的有349个种对,占总数的36.89%;而呈现负分离种对最少,只有90对,占总数的9.52%.(2)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因为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表现出正分离,例如千金榆、小叶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五角枫(Acer mono)、葛罗槭(Acer grosseri)等有较强生存能力的物种与大多数的物种发生正分离;而六道木(Abelia biflora)、东北茶镳子(Ribes mandshuricum)、小花溲疏(Deutziaparviflora),美蔷薇(Rosa bella)和紫花卫矛(Euonymus porphyries)等群落中的伴生种或小灌木,与部分物种形成负分离.其余物种之间发生随机毗邻的较多.(3)对千金榆群落44×44列联表进行全面分离,结果表明群落内的44个物种相互交错分布,不是全面分离.此外,种间分离的结果也揭示该群落处于演替初期,受岩石风化崩塌的影响较严重,人为干扰因素较轻. 相似文献
9.
山西南部脱皮榆群落生态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脱皮榆群落分布较为集中的霍山、中条山等2个地段,设计7个样地,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做样方585个。分析了脱皮榆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垂直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群落的重要值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结果表明,脱皮榆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650m的中海拔山地。群落组成种类约156种,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显示了脱皮榆群落具有北温带性质。高位芽和一年生植物种类多,显示了脱皮榆群落分布区域夏季水热条件良好,冬季漫长、寒冷、干旱的气候特点。乔木层平均高度约13m,多样性指数H为1.0260一1,5907;灌木层H值0.9983—2.4478;草本层H值为0.9047—3.0621。研究为脱皮榆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Rv)、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 cyclolepis)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进行种间关联性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划分生态种组。结果表明,21种主要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且江南油杉与其他物种多呈不显著相关。210个种对中,正相关的有110对,负相关的有81对,不相关的有19对,正负比1.36。绝大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相关,显著率仅为0.48%,物种间相互独立。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具有一致性,负相关种对数大于正相关种对数,绝大多数种对不显著,显著率分别为6.19%和7.14%。与x2检验相比,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方式更加灵敏。运用PCA二维排序可将主要树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物种的生态习性和资源需求相似,多呈正相关,种对间相互依赖共存;不同生态种组间物种多呈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种间关联性,该研究基于2×2联列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中25个优势种、300个种对间进行了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木贼麻黄群落优势种群间总体上呈正关联,表明该群落处于稳定的演替阶段。(2)χ2检验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数有141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32对,正负关联比为1.07;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正关联种对数有128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51对,正负关联比为0.85;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中,正关联种对数有129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34对,正负关联比为0.96。(3)根据研究区25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并结合PCA排序,可将25个优势种群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研究表明,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且群落结构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点相关系数Ф,对桥山林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群落中重要值前17位的乔木种群进行种间联结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桥山林区麻栎群落17个主要乔木种群总体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各物种趋于独立,群落整体不稳定;χ2检验结果显示17个主要种136个种对中,正联结占44.85%,负联结占55.15%,绝大多数呈不显著关联,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群落处于不稳定演替阶段;联结系数AC与共同出现百分率PC分析结果都表明17个主要种总体上对生境的需求不同,各种对同时出现几率小;点相关系数Ф测定结果显示正联结种对62个,占总对数45.59%,负联结种对74个,占总对数54.41%;根据种群的聚类分析和种间联结测定结果及生态习性,把17个主要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3.
H. Thomas W. G. Morgan M. W. Humphreys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1988,76(2):299-304
Summary Triploid hybrids of Lolium multiflorum (4x) x L. perenne (2x) behaved cytologically as autotriploids but the segregation of isozyme variants did not always agree with the expected trisomic ratios.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se deviations from expectation was a greater proportion than expected of diploid progeny from the cross L. multiflorum (2x) x triploid hybrid which did not include any of the L. perenne alleles at the three marker isozyme loci.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se aberrant segregation ratio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crossing scheme to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the genotype of the recurrent parent in a backcrossing programme to transfer characters from one species to another. 相似文献
14.
紫茎泽兰是中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为有效预测和评估紫茎泽兰入侵程度,基于2×2联列表,采用χ~2和W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OI)、Dice指数(DI)的种间联结性分析和Godron M群落稳定性测定方法,以四川省凉山州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昌市、会理县、会东县、德昌县和普格县紫茎泽兰与其共生植物间的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四川省凉山州与紫茎泽兰共生的植物共有155种,其中草本植物86种,灌木34种,乔木22种,藤本植物10种,蕨类植物2种,苔藓植物1种。χ~2和W检验发现,紫茎泽兰群落主要植物间的总体关联性VR(方差比率)为0.9677,小于1,检验统计量χ~2_(0.95)(50)Wχ~2_(0.05)(50),表明紫茎泽兰群落主要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种群间χ~2统计量均小于3.841,说明主要种对间联结性较低,甚至趋于独立,紫茎泽兰群落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相似甚至相同,但对资源利用存在竞争。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紫茎泽兰群落中20个种对间表现出正相关性,22个种对间则表现出负相关性,或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紫茎泽兰-鬼针草、紫茎泽兰-野艾蒿、紫茎泽兰-马唐和紫茎泽兰-灯笼草种对的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均处于[0.4,0.6)区间内,OI指数和DI指数均大于0.6,一方面说明紫茎泽兰在一定时期内,与鬼针草、野艾蒿、马唐和灯笼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态位需求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说明鬼针草、野艾蒿、马唐和灯笼草等物种对紫茎泽兰抑制其他物种生长特性的抵抗能力较强;群落稳定性分析可知,模型方程与直线方程的交点为51/49,距离稳定交点坐标20/80较远,说明紫茎泽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紫茎泽兰入侵使四川省凉山州原有植物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种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以降低竞争强度,从而逐步趋于稳定。该结论可为及早预测和评估紫茎泽兰入侵程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彩莉;张峰;庞春花;王慧敏;范晓 《植物研究》2013,33(4):454-460
根据野外95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反枝苋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总体呈负相关趋势,优势种的分布相对独立,群落结构较为松散,显著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较少;2)χ2检验与关联度指数有机结合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种间关系;3)Spearman秩相关系数灵敏度高,分析结果较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更为合理准确;4)根据25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PCA排序,将它们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稳定性影响着濒危植物的个体生存与种群动态,开展相关研究对深入认识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及科学合理制定解濒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基于资源冷杉的模式标本产地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资源冷杉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群落重要值排名前15的乔木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与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在乔木层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优势树种依次为多脉青冈、资源冷杉、大屿八角、木荷、云南桤叶树与灯笼树;(2)优势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均值为0.699,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较大,乔木优势树种对环境或资源需求的相似性较大,种间竞争较强,种间关系不稳定。其中,资源冷杉与其它优势树种组成 14个种对中生态位重叠值Oik≥0.50的有8对,优势树种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种间竞争较激烈;(3)乔木优势树种总体联结性和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联结,暗示银竹老山的资源冷杉群落处于动态发育的演替早期阶段。(4)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显示,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种间联结性较弱。(5)优势树种的AC值、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与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显示,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与其优势伴生树种的种间关联性较弱,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资源冷杉群落稳定性较弱。因此,建议加强对保护区内资源冷杉群落原生境的保护,同时开展资源冷杉种群的长期动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荨麻科(Urtic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相似、关系密切,是植物分类学界公认的疑难分类群之一。贵州省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较好,喀斯特地貌复杂多变,是我国楼梯草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但一直以来种类不清,分类不明。为进一步理清资源本底及分布特征,该文通过近年调查和查阅资料形成贵州楼梯草属植物名录,分析其物种组成,并基于分布地及海拔数据分析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贵州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区系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全省赤车类群植物有1组1系7种,楼梯草类群有5组20系69种,分别占全国种类的17.94%、20.78%。楼梯草属植物共76种,其中13种为贵州楼梯草属特有种。在地理分布上,赤车类群主要见于黔北-黔东-黔南部分地区,沿赤水、桐梓、习水、正安-江口、印江-剑河-都匀、荔波-望谟一线,总体分布反呈“C”状; 楼梯草类群植物主要分布在黔北-黔东-黔南-黔西南大部分地区,沿赤水、正安、江口-七星关、开阳、施秉、黄平-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望谟、独山、荔波一带分布较多,总体分布呈“三”字状; 楼梯草属特有植物总体呈点状、不均匀分布。该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 000 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