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3.
我县棉花在8月中旬后一般生长较旺,在大量结铃阶段是争秋桃夺高产的关键时刻。然而,常年后期棉虫较多,重叠发生,尤以四代棉铃虫和三代红铃虫对棉花的威胁最大,严重影响高产优质。而单一使用化学防治,往往由于药械不足,错过防治适期,以及害虫抗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达不到防治目的。前两年单独应用赤眼蜂防治后期棉虫,也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把生物防冶、化学防冶、人工及农业措施协调起来,已显得非常必要。 1974年8月中旬,当后期棉虫发生期间,我们在高元大队六个生产队530亩棉田上,作了综合防治的示范,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晋中专区基本肃清棉花红铃虫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战胜并消灭自然灾害的现实例证之一。此项工作是在1955年开始的,当时以汾阳县为重点,建立了彻底防治红铃虫示范区,全面推广种籽燻蒸、仓库喷药、帘架晒花等项防治措施。全县的500余万斤种籽普遍经过燻蒸以后,对减低红铃虫为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彻底消灭为害,据1956年汾阳棉花试?站调查,青铃被害率虽大大降低,但仍有5.75%被害。  相似文献   

5.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6.
切断棉红铃虫食物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海 《昆虫知识》1995,32(6):333-336
根据棉花早蕾是一代棉红铃虫唯一食料,提出切断红铃虫食物链的构想。经多年实践,摘去7月上旬全部早蕾,能减少大部分蛀铃虫源,收到显著减轻或基本控制二代为害的效果,且能提高优质棉产量,使经济、生态、环境同步获益。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基本证明一代红铃虫为害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构成水平下,经考察对棉花的结铃和产量未造成明显的影响。由于这一试验结果有可能涉及到今后对红铃虫的综合防治,为了早日使其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使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第一代红铃虫为害与棉花的总脱落率 由于花芽是棉花形成蕾、花、铃的基础,因此用棉花分化的有效花芽数量来计算棉花的总脱落率要比用蕾、花、铃等资料计算的棉花总脱  相似文献   

8.
<正> 红铃虫的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和花。当食料不足时,幼虫被迫取食过小的花蕾致使花蕾脱落。一般情况下红铃虫为害的花蕾不会隘落,并能开花,但被害的虫花当时的脱落率明显地高于相对应的同节位的健花。1982—1983年考察,虫花与健花成铃数比较如表1。 但是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由于棉株自身的营养分配而形成大量的自然生理脱落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2月下旬,陕西省昆虫学会召开了全省棉虫防治技术讨论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棉虫发生特点及生产条件等,认其讨论了1965年的防治技术措施和策略,具体写出了棉虫防治技术措施纲要,提供有关农业生产部门参考采用。 陕西省棉田以关中棉区为主,基本上具有中纬度黄河流域棉虫区系的特点。以棉蚜、盲蝽、红铃虫、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小造桥虫等七种害虫经常为害棉花,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关中中部、东部灌溉区棉田集中,为全省主要棉区,温度湿度较高,水肥条件好,棉株生育快、生长期长,红铃虫与盲蝽为历史性的虫害,棉蚜、红蜘蛛、地老虎也易于成灾。北部早塬区一般属次要棉区,棉田分散,生长季节较短,水肥条件差,植株生育较慢,干旱年份棉蚜、红蜘蛛为害重,影响最大;多雨年份棉蚜为害期长,叶病(茎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江苏省棉田玉米螟存在4个生态区。其生态特点分别是,Ⅰ.一代为害区:为淮北及沿海北部的夏玉米棉花区,为害受天气条件制约,6月上甸“高温低湿”为害轻,反之则重。二、三代为害玉米。Ⅱ.二、三代为害区;为沿海中南部春玉米棉花区,一代为害玉米,二代为害玉米、棉花,三代集中为害棉花。Ⅲ.一、二、三代为害区:为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受外来虫源影响,距玉米区越近,二、三代为害越重。Ⅳ.为害钕轻区:为远离玉米区的稻棉区。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13.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应用化学农药杀死初孵幼虫 ,以控制其为害。日本信越公司开发的红铃虫专用性信息干扰素(PB-ROPE)是通过化学物质的挥发气体 ,干扰红铃虫的性信息 ,使之迷向而不能正常交配 ,因而不能产出有效的卵 ,以达到防治红铃虫目的。我国上海昆虫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此进行过研究 ,但只是利用性引诱作用 ,诱杀害虫。 1 995~ 1 996年作者在新洲县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总面积达 5 3 3 hm2 。两年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对棉红铃虫具…  相似文献   

14.
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北部棉区作好越冬防治是消灭虫害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目的,为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越冬红铃虫,探索直接杀死越冬幼虫的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问:棉花的红铃虫和金钢钻二害的形状,生活史、危害状情况如何?答:棉红铃虫的成虫为灰白色,前翅呈尖叶形,正面灰白色,底面银白色,正面有不规则的四条黑褐色横带,翅的全面散有黑褐斑点,缘毛甚长,呈淡灰色。后翅带刀状,正面及底面均为银灰色, 前缘角暗褐色,缘毛长而灰白。腹部略短扁,末端较瘦,背面淡灰色,腹面灰色。前足末端黑色。在华北每年发生二代至三代,以幼虫在棉籽内及室内各种裂隙中,未拔棉株枯桃内,或田面土内枯桃落叶内等处越冬。  相似文献   

16.
棉红铃虫在浙江棉区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4个部分,每年棉产损失在2成以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红铃虫的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效果,在1951—1956年的研究基础上,1957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田间产卵规律与习性 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为终了期。6月17日田间始现第一代卵,6月27日—7月11日为产卵盛期。调查50株棉  相似文献   

17.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地区推广了玉米、棉花夹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相应地起了变化。本来以害玉米为主,现在变为既害玉米又害棉花。往往造成棉花蛀秆断头、烂铃。1976年全县调查,二代玉米螟为害棉花,蛀秆率0.8%,三代高达43.3%,三代棉桃蛀铃率平均6.7%,高的达14%,减产一成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我们对玉米螟侵入棉田的  相似文献   

19.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梨小食心虫在苏北地区1年发生5代。4~8月基本上1月1代。4~9月出现5次发蛾高峰。1~2代主要为害桃、苹果的新梢,2~3代主要为害桃果,3~5代主要为害苹果和梨。采用刮粗皮、剪除被害果树的新梢、适时喷药保果等措施,虫果率由80%降至0.5%左右。1983~1986年好果率均达95%以上,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