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韭属是一类具有异形孢子的古老石松类植物,全属物种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文报道了在浙江省长兴县新发现的一个四倍体水韭属居群。基于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证据,将该物种命名为长兴水韭(Iso3tes changxingensis),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长兴水韭与保东水韭(I.baodongii)在植株形态及孢子纹饰方面都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染色体为44条,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17~411μm(平均为360μm)(vs.染色体22条,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90~510μm,平均为450μm)。与同为四倍体的隆平水韭(I.longpingii)在孢子大小方面极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其根状茎3裂,叶片中间宽为2~3 mm,大孢子表面具棘刺-脊条状纹饰(vs.根状茎2裂,叶片中间宽度为1 mm,大孢子表面具瘤状-脊条状纹饰)。该种与中华水韭(I.sinensis)的区别在于其大孢子较小,表面纹饰不同,叶片长为20~60 cm(vs.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40~450μm,平均为409μm,具脊条状突起纹饰,叶片长为15~30 cm)。长兴水韭目前仅分布于其模式产地的一处沟渠,由于其分布区狭窄...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韭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细胞学方法观察统计了中国4种水韭属Isoestes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发现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11,其中高寒水韭I.hypsophila Hand.-Mazz.为2n=22,为首次报道;台湾水韭 I.taiwanensis DeVol为2n=22;中华水韭I.sinensis Palmer 2n=44为四倍体;而产于云南贵州一带并一直被当作是宽叶水韭I.japonica A.Br.的水韭属植物2n=22,与文献报道的宽叶水韭(2n=66,67,77,87,88,89)完全不同,应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依据本文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对东亚水韭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种水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水韭属(Isoetes)是水韭科中的孑遗属,分类上属拟蕨类,对研究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水生生境的破坏,水韭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濒临灭绝,其中,高寒水韭(I. hypsophila)、云贵水韭(I. yunguiensis)和中华水韭(I. sinensis)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原产中国的3种水韭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进行调查,将为合理保护该属植物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野外实地考察了原产中国的3种水韭属植物的现存种群及历史记载曾经分布但现已绝迹的水韭属植物种群(绝迹种群)所在地。在每一调查点,测定了各样点的海拔高度、水体基底状况以及水体pH值等生境特征;在现存种群所在地,分别记载了所见水生植物种类、水韭种群规模及其生长状况,并采集和鉴定了3种水韭属植物及其伴生种。调查发现3种水韭属植物种与种之间为间断分布,且具有垂直梯度差异;种内各种群之间相互隔离,各种群的个体数均偏少;现存种群所生长的水体及其水体基底的pH特性无明显差异,为酸性或中性;绝迹种群所在的原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点的水体pH和基底pH与以往存在水韭的时期相比已明显升高。此外,调查还发现沼泽地带的水韭种群正面临着其他水生植物的激烈竞争而处于随时灭绝的危险之中,而淡水潮间带沿岸的水韭种群因周期性的水位波动而生长良好。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长状况与海拔、水体pH值、基底pH值以及种间竞争和水位波动密切相关。本文还讨论了保护水韭属植物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东方水韭(Isotes orientalis H. Liu et Q. F. Wang)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群落生态学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繁殖方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初期,群落的多样性(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最低,群落中东方水韭的多度、盖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大,是明显的优势种;演替中期,东方水韭的多度、盖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降低,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是东方水韭的顶极群落;演替后期,群落中东方水韭的多度、盖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低,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和菰[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 Turcz. ex Stapf]等逐渐占据重要地位.随群落的演替,群落中营无性/营养繁殖方式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加,群落的繁殖策略由有性繁殖为主转为以无性/营养繁殖为主.研究结果显示,在东方水韭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物种繁殖策略的变化以及生境中生化,可能是导致东方水韭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17,(11):1441-1462
报道了来自我国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海南和四川省土壤中的木霉属7个新种:白绿木霉Trichoderma alboviride、长白山木霉T.changbaiense、聚梗木霉T.confertum、二型木霉T.dimorphum、密集木霉T.gregarium、霜状木霉T.pruinosum和黄木霉T.xanthum。基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和DNA序列(RNA聚合酶II亚基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并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区别。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白绿木霉和黄木霉位于Longibrachiatum分支,长白山木霉位于Semiorbis分支,聚梗木霉属于Harzianum分支,二型木霉属于Stromaticum分支,密集木霉是Strictipile分支的一员,霜状木霉位于Polysporum群(分支)。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回归线附近的一些地区具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很少有的优良的植被条件,许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基于作者收集的标本和文献考证,本文记录了121种被报道分布于这一地区(22°38'~24°14'N)的黏菌,它们分属于6目28属,其中,广东有43种,广西有31种,云南有67种,台湾有40种;鹅绒菌目1种,刺轴菌目3种,无丝菌目20种,团毛菌目32种,绒泡菌目49种,发网菌目16种。  相似文献   

7.
对东方水韭(Iso(e)tes orientalis H. Liu et Q. F. Wang) 2个自然样地(浙江松阳叔婆湾和小烂湖)生境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叔婆湾样地水体pH值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导致东方水韭濒危的土壤及水体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东方水韭叔婆湾样地的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总铁离子(包括Fe3+和Fe2+)含量分别为102.7 g·kg-1、3.1 g·kg-1、18.1 μg·g-1、15.0 μg·g-1和221.6 μg·g-1;小烂湖样地土壤中上述营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22.8 g·kg-1、4.8 g·kg-1、13.7 μg·g-1、7.1 μg·g-1和240.0 μg·g-1.小烂湖样地土壤中有机质、总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叔婆湾样地,2个样地间速效磷和总铁离子含量差异不显著, 但2个样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极低、总铁离子含量丰富. 叔婆湾样地中上、中、下游水体的pH值分别为pH 6.35、pH 6.53和pH 6.49,略呈中性.分析结果表明,东方水韭2个自然样地的土壤均为有机质、总氮、速效磷以及总铁离子含量较为丰富且速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类型,土壤中速效钾极度缺乏和水体中性化很可能是限制东方水韭种群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猫耳衣属的1个中国新记录种——具芽猫耳衣(Leptogium propaguliferum)和1个亚洲新记录种——糙腹猫耳衣(L.hypotrachynum)。此2个种均采自云南,其特征为上表面具皱纹,下表面裸露。文中提供了两种地衣的形态学和解剖学图片,并对其与形态相似种的区别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短角水虻属OdontomyiaMeigen为水虻科一大属,全世界已知近210种,中国记载过12种。本文对中国短角水虻属作了综述性总结,记载了5新种(双斑短角水虻Odontomyiabimaculata,贵州短角水虻O.guizhouensis,中华短角水虻O.sinica,黑盾短角水虻O.uninigra,杨氏短角水虻O.yangi),同时对4已知种进行了再描述,并编制了中国已知种类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存于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蝉科昆虫在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是果树等林木的刺吸性害虫,同时蝉与真菌组成的虫菌共生体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近十年来,通过对我国昆虫病原真菌资源的调查,共采集获得102株蝉科昆虫罹患病原真菌标本,并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本研究从蝉科罹患病原真菌标本中分离得到81株菌株,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不同培养基的形态特征观察并结合ITS、SSU、LSU、TEF、RPB1和RPB2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寄生蝉科的菌株属于3科6属15种。本研究重点描述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高水紫孢菌;此外,一些类棒束孢属菌株被修订为蝙蝠蛾萨姆森菌;除上述物种外,还鉴定出球孢白僵菌、绿色绿僵菌、蝉花虫草、柱孢绿僵菌、环链虫草、玫烟色虫草、澳洲白僵菌、布氏白僵菌、细脚虫草、棕色绿僵菌和长座细虫草。其中球孢白僵菌、蝉花虫草和绿色绿僵菌是优势种,多度达总数的58%。而其他12个物种分离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产自中国云南喀斯特地区的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博格纳蜘蛛抱蛋( Aspidistra bogneri H.-J. Tillich)。该种以前报道仅产于越南宁平省菊芳国家公园(Ninh Binh, Cuc Phuong National Park),本次是中国首次记录。对该种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彩色图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相似文献   

12.
《菌物学报》2017,(4):401-420
对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保藏和近年来采集的我国小双孢盘菌属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鉴定出14个种,包括7个新种(线孢小双孢盘菌、湖北小双孢盘菌、大孢小双孢盘菌、山地小双孢盘菌、蕨生小双孢盘菌、香地小双孢盘菌、中国小双孢盘菌)、4个中国新记录种(碘蓝小双孢盘菌、四孢小双孢盘菌、三隔小双孢盘菌、一个未定名种:Bisporella sp.3999)和3个已报道种。对新种与相似种的主要形态学区别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讨论,更新了部分种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提供了该属我国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报道了拟口蘑属Tricholomopsis的1个新种,即尖顶拟口蘑T. mucronata。该种菌盖表面黄褐色,中央有一尖凸;菌褶米黄色至淡黄色;菌柄近顶端有菌环区;担孢子小,近球形;褶缘囊状体棒状至头状;柄生囊状体棒状,顶端或近顶端常有尾鞭状长出物。该种见于云南西北部亚高山针叶林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石蕊属种类的研究中,依据形态特征及nrD NA ITS序列数据,鉴定出采自海南的一新记录种——粗糙石蕊(Cladonia rudis)。提供了描述及图片,依据序列数据估计了其与近缘谱系的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乳菇属的2个新种:高山毛脚乳菇Lactarius alpinihirtipes和假脆乳菇L.pseudofragilis。该2种生于中国西南亚高山带的针叶林和栎林下,其盖表皮为菌丝球囊型,孢子具网纹。高山毛脚乳菇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毛脚乳菇L.hirtipes为姊妹种。假脆乳菇以暗褐色的子实体近似于北美的L.fragilis和欧洲的L.serifluus及L.subumbonatus。文中提供了该2新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及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斑水螟属Eoophyla Swinhoe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记录16种。其中有2新种和中国3新纪录种,它们是:暗斑水螟(新种)E.abstruse sp.nov,该种与华斑水螟E.sinensis(Hampso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色暗,沿前翅后缘无新月形白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顶端凹陷,雌性外生殖器前、后表皮突等长;显斑水螟(新种)E.evidens sp.nov,该种与短斑水螟E.hamalis(Snellen)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沿前翅后缘无白斑,外线外白区小,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尖,雌性外生殖器具2对囊突区;黑斑水螟E.melanops(Hampson)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和贵州江口,国外分布于泰国和印度;长鞭斑水螟E.thaiensis Yoshyiyasu新纪录于云南励腊,国外分布于泰国;泰斑水螟E.thaiensis Yoshiyasu新纪录于广西上思,国外分布于泰国。文中给出了中国斑水螟属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新种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提供了中国二头孢盘菌属的分类研究概况和已知种类。对属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将兰斯盘菌属的3个种转入二头孢盘菌属,建立3个新组合(黄二头孢盘菌、黄山二头孢盘菌、暗丝二头孢盘菌);描述了一新种(缩孢二头孢盘菌)。该属目前已知的10个种中,在我国分布9个种。编制了该属世界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记述中国水虻亚科1新记录属:诺斯水虻属Nothomyia Loew,1869及2新种:即长茎诺斯水虻N. elongoverpa sp. nov.和云南诺斯水虻N. yunn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9.
20.
曾慧花  郑哲民 《昆虫学报》2011,54(7):843-847
记述分布于中国的驼背蚱属Gibbotettix昆虫9种, 其中包括2新种, 即宽顶驼背蚱Gibbotettix lativertex sp. nov. 及贵州驼背蚱Gibbotettix guizhouensis sp. nov., 提供了驼背蚱属分种检索表及种类分布。宽顶驼背蚱近似于红河驼背蚱G. hongheensis Zheng, 1992及壶瓶山驼背蚱G. hupingshanensis Fu et Zheng, 2003, 贵州驼背蚱近似于宽顶驼背蚱, 模式产地分别为湖南桑植和贵州道真。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根据新种特征, 对该属属征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