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质部的解剖结构特征对树木水分传输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阔叶树种木质部环孔和散孔结构特征的分化,很可能导致两个功能类群在水力学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有关两个功能类群间细致的水力学性状的对比研究还较少,二者整枝水平的导水率及纹孔水平的细致结构差异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常见的3个环孔材和4个散孔材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个功能类群树种的整枝导水率(k_shoot)、枝条木质部栓塞脆弱性(p_50)等重要水力学相关生理功能特征,并分析了两个功能类群间的木质部组织水平和纹孔水平上的解剖结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茎段导水率差异一致,环孔材树种的整枝导水率也显著高于散孔材,但枝条木质部气穴化抵抗力显著弱于散孔材,二者的差异反映了整枝水平上木质部导水效率和安全性之间的权衡关系,与两个功能类群的水力学生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一致,二者在最大导管长度、导管直径、纹孔开口面积、纹孔开口比例等光学和扫描电镜观测解剖结构特征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木质部解剖特征(组织水平、纹孔水平)和k_shoot、p_50等生理特征间,以及木质部不同解剖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两个功能类群遵循相同的规律,反映了木质部结构对水分传输功能的重要影响,而导水率和气穴化抵抗力对木质部对立的结构要求,体现了树木水分传输系统构建的生物物理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以3年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连续3次摘叶造成严重碳限制,检测摘叶后刺槐的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不同部位的非结构性碳(NSC)浓度,同时检测其根压和根系导水率、枝条水势和导水率损失值(PLC)及茎的抗栓塞能力,研究摘叶造成的碳限制对刺槐碳素分配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摘叶显著降低了刺槐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其中细根生物量降低程度最大;摘叶还造成了刺槐不同部位NSC浓度显著降低,茎韧皮部、茎木质部、根韧皮部和根木质部的NSC浓度分别为对照的29.6%、20.2%、10.2%和8.7%,且根部NSC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茎;碳限制显著降低了刺槐苗木的根压和根系导水率,增加了枝条凌晨和正午的PLC,降低了其抗栓塞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摘叶造成的碳限制改变了刺槐的碳素分配模式,限制了碳素向根的分配,抑制细根的发生,进而限制根的水分吸收能力,加重枝条栓塞程度,同时还会导致枝条抗栓塞能力下降,从而降低植物水分输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是植物水分生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冲洗法是当前用来测定该指标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验测定之前首先必须要找到获得稳定的最大水分导度的可靠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不同年龄枝条为实验材料,通过枝条采集后立即用于实验测定和枝条经超纯水中浸泡过夜后再用于实验这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不同年龄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的影响,检测两种处理方式中枝条最大水分导度随冲洗时间的延长是否保持恒定来判断最大水分导度测定值的可靠性,探讨提高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结果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①未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经150 kPa压力冲洗达到最大导水率后,继续延长冲洗时间枝条导水率会呈近线性下降,而经超纯水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以同样实验方法达到最大导水率后,继续延长冲洗时间枝条的导水率基本保持稳定。②二年生枝条无论是否经超纯水浸泡过夜处理,经150 kPa压力冲洗达到最大导水率后枝条的导水率都基本保持稳定,但经超纯水浸泡过夜后,二年生枝条达到最大导水率所需的冲洗时间明显比未浸泡处理短。③根据茎横截面上木质部面积所占百分比和枝条木质密度判断,实验期间当年生枝条的木质化程度明显比二年生枝条低。我们推测未经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出现木质部水分导度随冲洗时间延长而下降是由于枝条遭受机械性损伤后产生的分泌物在冲洗过程中被引入导管堵塞导管腔所致,而超纯水浸泡枝条过夜可有效降低分泌物被引入导管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超纯水浸泡枝条过夜,可提高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水分是干旱沙区植被重建和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木质部水分运输能力。但是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物种、不同年龄木质部水力特性和叶片气体交换的差异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对其影响的相关研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以10年和30年树龄人工固沙区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和中间锦鸡儿(C. liouana)为实验材料,研究它们在旱季和雨季下水力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树龄对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木质部导水率、导水率损失百分比、叶片水势和相对含水量等无显著的影响,而土壤水分含量对其功能性状的影响较显著。树龄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对灌木叶片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但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树龄对其影响不显著。此外,土壤含水量与叶片水分含量和木质部茎比导水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木质部导水率与叶片水分状态和气孔导度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光合速率与木质部导水率和叶片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影响木质部导水率和栓塞程度而直接影响了叶片水分状况和光合碳同化能力。总而言之,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木质部导水能力和叶片光合...  相似文献   

5.
叶片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变化非常大,但少有从水力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变化原因的研究。本研究测定了生长于两个不同温度下(24℃/18℃昼/夜;32℃/26℃昼/夜)的烟草叶片的解剖结构,导水率,叶片长宽比和叶面积。生长在24℃/18℃下的烟草叶片与生长在32℃/18℃的叶片相比,更狭窄,并有更小的叶柄导管直径,更低的叶脉密度和导水率。然而,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烟草叶面积并没有显著差异。叶片导水率与叶脉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叶片长宽比呈负相关。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片导水率可能对于改变叶宽比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元宝枫(Acer truncatum)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冲洗法测定不同分枝级和茎段所在区域的水力结构参数,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4个树种水力结构及水分运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4个树种在3个分枝级(0、1和2级分枝)的比导率(Ks)和叶比导率(LSC)增加,而侧柏和刺槐在3个分枝的导水率损失(PLC)均下降,油松2级和元宝枫0和1级分枝的PLC下降,其中2级分枝的参数变化最为显著,侧柏、油松和刺槐2级分枝的Ks升高了12.8%、19.6%和51.24%,PLC下降了11.80%、9.6%和51.01%,而元宝枫2级分枝的Ks和PLC均升高。CO_2浓度升高对油松和侧柏非限速区的导水率(Kh)的提高大于限速区,元宝枫和刺槐则相反,而PLC不受CO_2浓度升高的影响。高CO_2浓度对侧柏和元宝枫提高非限速区Ks和LSC大于限速区,油松和刺槐则相反。4个树种在不同分枝级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CO_2浓度的升高,采取的生态策略包括:保持较高的水分运输有效性,同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和减轻安全性而对有效性的折衷;而在不同茎段所在区域采取保持较高的水分运输效率来适应大气CO_2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葡萄枝条水分含量变化与抗寒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个葡萄品种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0、-15、-18、-21、-24、-27、-30、-133℃8个低温处理24h后,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葡萄枝条的,6-含水量、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同一品种枝条的总含水量基本恒定,自由水含量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束缚水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均呈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随低温胁迫的变化呈Cubic方程,不同品种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达到最高点的温度不同,‘双红’、‘北冰红’、‘左优红’的拐点温度在-25℃以下,‘775’、‘巨峰’的拐点温度在-20℃左右,‘雷司令’、‘黑比诺’、‘霞多丽’的拐点温度在-18℃左右,‘赤霞珠’、‘梅鹿特’、‘白比诺’、‘红地球’拐点温度在-16~17℃。对葡萄休眠枝条进行低温处理后,通过测定束缚水与自由水含水量变化鉴定葡萄品种的抗寒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干旱胁迫对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和楸子(Malus prunifolia)根系水力结构及其PV曲线水分参数的影响.设定正常与干旱2种水分处理,对2种苹果砧木进行氯化汞-巯基乙醇处理和压力室-容积(PV)曲线测定试验,并利用高压流速仪(HPFM),测定平邑甜茶和楸子根系水力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平邑甜茶和楸子的根系导水率、根系叶比导水率、根系茎比导水率出现减少趋势.在适宜水分和重度干旱条件下,平邑甜茶根系叶比导水率分别为楸子根系叶比导水率的95%和92%,平邑甜茶根系茎比导水率分别为楸子根系茎比导水率的52%和62%,楸子与平邑甜茶相比在根系茎比导水率和根系叶比导水率上出现增加趋势.干旱胁迫可能会导致水通道蛋白的活性受到抑制,致使其根系导水率出现降低,继而导致了地上部分气体交换受到影响.严重干旱时,楸子与平邑甜茶相比可能具有更大的水孔蛋白表达量来抵御干旱胁迫.在2种水分条件下,楸子的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stlp)、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Ψssal)、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水含量(RWCtlp)、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组织细胞总体弹性模量(ε')值与平邑甜茶相比较均处于较低水平,束缚水含量(Va)值处在较高水平.对PV曲线水分参数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的△值为楸子大于平邑甜茶,平邑甜茶和楸子之间b值差异不明显.在适宜水分和重度干旱条件下楸子所体现出的输水策略优于平邑甜茶.PV曲线水分参数同苹果砧木根系的水力结构一样能够随着植物所处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PV曲线水分参数研究发现,楸子在膨压保持方面与平邑甜茶相比,其抗旱性优于平邑甜茶.  相似文献   

9.
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温室条件下,控制不同干旱梯度,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了4年生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小枝水势的降低,水力结构各参数随茎段功能木质部直径的变化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来模拟;导水率的大小受茎段所在区域的影响,限速区的导水率明显低于非限速区,限速区的存在对苗木个体的生存竞争有利.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都和功能木质部直径和小枝水势呈明显的正相关.较粗茎段的叶比导率远高于多次分枝的未端细小分枝,有利于苗木在干旱时保存那些光合积累较大的器官.在落叶之前,相同直径枝条的胡伯尔值随小枝水势的变化很小,说明苗木水分胁迫主要源于木质部空穴和栓塞.  相似文献   

10.
王丁  姚健  薛建辉 《生态学报》2009,29(5):2725-2731
植物水力结构特征通常用导水率(Kh)、比导率(Ks)、叶比导率(LSC)、胡伯尔值(Hv)等参数来表征.设置了3种土壤干旱胁迫强度和对照共4种处理,每一处理5个重复,采用"冲洗法"对喀斯特地区造林树种两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苗木的水力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樟树苗木在正常水分和不同强度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其茎段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胡伯尔值均与茎段直径呈正相关关系,并可以用不同类型函数进行拟合.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不同处理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降低,胡伯尔值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较粗的茎段,其单位横截面积的导管投入与使用效率明显高于较细茎段,且供给末端叶片水分所需要的压力梯度小于较细茎段.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土壤干旱对樟树苗木水力结构作用机理及在石漠化山地造林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解析植物木质部导水率对逆境的响应和适应对促进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和受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胡杨幼株根、茎、叶水分传输通道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响应和适应。结果表明:(1)胡杨幼株根系对盐胁迫的敏感性高于茎和叶,盐胁迫下根系生长和根尖数显著受到抑制,根木质部易于发生栓塞,导水率明显降低。(2)胡杨幼株茎木质部导水率对盐胁迫的响应依盐浓度而定,轻度(0.05 mol·L–1 Na Cl)和中度(0.15 mol·L–1 Na Cl)盐胁迫下,胡杨可以通过协调导管输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调节木质部的导水率,维持植物正常生长;重度(0.30 mol·L–1 Na Cl)盐胁迫下,胡杨茎木质部导管输水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明显降低,木质部导水率显著下降,并伴随叶片气孔导度的显著降低,从而严重抑制了胡杨的光合和生长。  相似文献   

12.
植物叶片的水分传输是SPAC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为了搞清SPAC系统水分传输机理,人们对植物叶片导水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体叶片导水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和发展动态,就叶片水分传输在植物水分平衡中的作用、叶片导水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影响植物叶片导水率的内部、外部环境因素各异,文章重点阐述了土壤因素、气象因素、植物激素、生育阶段和解剖特性等对叶片导水率的影响,提出植物叶片导水率研究中亟需考虑的问题,并对今后SPAC系统中叶片导水率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垂直分层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结构,但有关群落不同垂直层次植物水力结构策略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以浙江天童木荷林内25株高度不同的9种木本植物为对象,通过测量其枝条直径、边材面积、干材密度、导管直径、内腔面积以及枝条水分比导率,旨在检验植物水力结构与树高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除干材密度外,枝条直径、导管直径、枝条和导管内腔面积、边材面积、水分比导率均随树高增加而显著增大。作为重要的水力结构特征,比导率与导管直径和内腔面积、枝直径和内腔面积、边材面积显著正关联。该结果强调了局域群落内不同垂直层次植物水力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以及植物水分生态位在不同垂直层次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胡杨木质部水分传导对盐胁迫的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析植物木质部导水率对逆境的响应和适应对促进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和受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 系统分析了胡杨幼株根、茎、叶水分传输通道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响应和适应。结果表明: (1)胡杨幼株根系对盐胁迫的敏感性高于茎和叶, 盐胁迫下根系生长和根尖数显著受到抑制, 根木质部易于发生栓塞, 导水率明显降低。(2)胡杨幼株茎木质部导水率对盐胁迫的响应依盐浓度而定, 轻度(0.05 mol·L-1 NaCl)和中度(0.15 mol·L-1 NaCl)盐胁迫下, 胡杨可以通过协调导管输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调节木质部的导水率, 维持植物正常生长; 重度(0.30 mol·L-1 NaCl)盐胁迫下, 胡杨茎木质部导管输水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明显降低, 木质部导水率显著下降, 并伴随叶片气孔导度的显著降低, 从而严重抑制了胡杨的光合和生长。  相似文献   

15.
植物表型的发育受到植物维管网络几何特征的制约。在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维管网络在安全-效率之间做出结构和功能上权衡,发育出不同的维管网络特征,从而引起表型的可塑性响应。虽然植物表型适应与植物维管网络的关系非常重要,但对它的研究却在总体上被忽略了。本文设置了3个土壤质地(沙土、黏土和两者的1∶1混合土)环境梯度,以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 L.)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质地对根茎木质部导管几何结构的影响,及其与植物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土壤颗粒直径将会导致维管网络结构显著变化,引起导管直径和长度的改变。将3个土壤处理的植物相比较,结果表明这种结构性差异显著影响了(或者相关于)棉花的根系导水率、地上导水率、整株导水率、纹孔阻力等导水系统功能,同时也显著改变了叶面积、根长和根叶比等表型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直径增加,棉花没有发育更有效的导水系统,反而以牺牲导水效率为代价,构建了更加安全的导水系统(效率-安全权衡)。  相似文献   

16.
赵旭  樊军  付威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5):1599-1606
土壤侵蚀是东北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气传输性质的差异,可以为黑土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东北黑土区典型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林地、撂荒地)进行0~5 cm土层原位土壤饱和导水率、导气率和相对气体扩散率的测定,探讨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气传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侵蚀程度农地之间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气传输性质差异显著。重度侵蚀农地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样地,未侵蚀农地容重显著低于其他样地。与未侵蚀农地相比,轻度、中度和重度侵蚀农地容重分别增加12.7%、17.6%和39.2%,饱和导水率分别降低84.4%、53.7%和12.7%,导气率分别降低94.6%、64.4%和14.0%,相对气体扩散率分别降低91.3%、82.6%和4.3%。松林地饱和导水率、导气率和相对气体扩散率较未侵蚀农地分别降低86.5%、83.0%和91.3%。沙棘林地饱和导水率、导气率和相对气体扩散率较未侵蚀农地分别降低51.7%、45.6%和82.6%,撂荒地饱和导水率、导气率和相对气体扩散率较未侵蚀农地分别降低16.2%、1.4%和73.9%。可以利用测得的土壤导气率、相对气体扩散率估算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黑土地土壤水气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3个主要梨砧木资源木质部导管分子结构及分布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离析法、石蜡切片法和显微照相技术, 观测了山梨(Pyrus ussuriensis)、杜梨(P. betuleafolia)和豆梨(P. calleryana)3种我国最主要梨属砧木茎干部位导管分子结构及分布。结果表明, 3种梨砧木导管分子结构在侧壁次生增厚和木质化的方式、纹孔式、主要穿孔板类型, 以及端壁倾斜、尾有无、尾长短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但山梨、杜梨复穿孔板比例、两端端壁倾斜比例高于豆梨。豆梨导管分子直径显著高于山梨和杜梨; 山梨和杜梨导管频率显著高于豆梨。木质部比导率测定结果显示, 豆梨显著高于山梨和杜梨, 山梨与杜梨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不同生境下的梨属植物木质部导管分子形态及分布与其生态适应性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表现为南方温暖潮湿环境起源的梨砧木导管较短, 直径较宽, 直接影响木质部导水率, 从而适于水分高效输导; 北方寒冷干旱环境起源的梨砧木导管较长, 直径较小, 导水能力低, 但木质部导管分布密度高, 利于水分安全输导。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旱作农田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中旱农区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而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依托2001年建立在陇中旱农区的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该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耕作+覆膜(TP)、免耕覆膜(NTP),春小麦和豌豆年间轮作.结果表明:与T处理相比, NTS处理的小麦地和豌豆地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总孔隙度显著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了豌豆地0~5 cm土壤渗吸率,NTS处理渗吸率比T处理降低56.2%.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无论小麦地和豌豆地,NTS均比T处理显著提高了饱和导水率,增幅为52.8%~107.1%.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作物生育期棵间蒸发量,NTP、TP、NTS比T处理降低了14.4%~50.8%,并减弱了雨后土壤蒸发.保护性耕作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NTS、TP、NTP的产量比传统耕作提高了9.5%~62.8%,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提高了0.4%~50.9%.因此,在陇中旱农区,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室内饲养过程中影响繁殖的寄主和温度这两个因子进行研究,得到半闭弯尾姬蜂室内繁殖饲养时的最佳寄主数量和温度。【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L.)幼虫数量和幼虫龄期条件下,研究了幼虫数量和龄期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的影响,以及设置6个恒温(15、20、22、25、27和3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的影响。【结果】小菜蛾幼虫数量在30~90头范围内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无影响,但超过90头后,寄生率明显下降;半闭弯尾姬蜂对小菜蛾幼虫龄期有选择性,对2,3龄小菜蛾幼虫的寄生率高于4龄幼虫;半闭弯尾姬蜂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当温度升高到30℃,卵至蛹的发育历期比27℃的发育历期有所缩短,但化蛹后不能正常羽化;在15~22℃的温度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2~27℃的范围内,半闭弯尾姬蜂的羽化率和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在室内饲养扩繁半闭弯尾姬蜂时应选用2~3龄的小菜蛾幼虫,每对半闭弯尾姬蜂提供的小菜蛾幼虫数量为40~50头;以22℃为最适合温度。  相似文献   

20.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水力结构特征及其干旱适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容  徐霞  田晓宇  江红蕾  李霞  关梦茜 《生态学报》2018,38(14):4984-4993
水分胁迫是干旱半干旱区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以干旱半干旱区的3种锦鸡儿属植物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适应策略角度来分析3种锦鸡儿植物产生生态分离的原因。对三种锦鸡儿属植物茎干叶片的显微结构、生理功能(导水率、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并统计了3种锦鸡儿植株的形态特征,如一、二级枝的直径、长度、末端叶面积。结果表明:三种锦鸡儿属植物都能形成较小的导管直径来适应旱生环境,但是在导水结构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间锦鸡儿的导管直径最小,次脉密度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柠条锦鸡儿的导管直径、叶片厚度和比叶重(LMA)最大。小叶锦鸡儿在导水率下降50%时的水势(P_(50))最大,水分胁迫时极易发生栓塞,但正是由于导管的栓塞降低了水分运输效率,使其在旱生环境中能够通过减少水分的供应来降低水分的丧失,从而保证自身生长的水分需求;而中间锦鸡儿则主要通过减小导管直径来适应旱生环境;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抗栓塞能力最强,抗旱性最好,同时柠条锦鸡儿可以通过减少蒸腾面积来减少水分的丧失。植物的导管直径大小、叶片厚度、LMA、叶脉密度对植物导水速率、光合速率等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