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疏螺旋体(Borrelia gallinarum)同义名为鹅疏螺旋体(Borrelia anserina)又叫马氏(Sp.marchouxi)。该疏螺旋体能引起禽类的急性传染病,传染媒介为蜱、虱。1891年曾发现一种引起鹅败血症的疏螺旋体,随之1947年Bourroughs在美国发现了鸡的蜱传鸟类螺旋体病。1956年Francis和1961年Rokey等  相似文献   

2.
肠道螺旋体 (Brachyspirapilosicoli)是一新发现的引起肠道螺旋体病 (intestinalspirochetosis)的病原菌。利用猪等动物模型的感染实验已经证明人的肠道螺旋体可以导致肠螺旋体病。肠道螺旋体既可以感染人 ,也可以感染动物 (如猪、狗、鸡等 )。该螺旋体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西欧的一些国家 ,肠道螺旋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较低 ,平均在 1.5 % ,但在HIV阳性病人其感染率超过 30 %。在发展中国家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阿曼 ,人群的感染率高达 30 %。在我国尚未见到肠道螺旋体的…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首次发现鸡巯螺旋体(Borrelia gallinarum)以来,在几次试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鸡疏螺旋体对内地各种鸡的感染,免疫和毒株保存试验以及中草药对鸡疏螺旋体抑制动力试验等。结果证明:内地鸡(平顶山市)均易感染;鸡疏螺旋体保存以-186℃为宜。而鸡体内感染的鸡疏螺旋体从散在出现到凝集至最后溶解消失均与抗体有关。石榴皮、黄连、桉叶等中草药对鸡疏螺旋体动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亚种苍白螺旋菌引起的性传播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母婴感染或性接触的方式传播.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蛋白在梅毒螺旋体的传播和宿主的黏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鉴定可以作为抗生素作用靶点的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一直是梅毒疫苗开发的研究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A23株钩端螺旋体系1962年8月3日分离富云南省勐腊县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血液。经交叉凝集试验、交又凝集素吸收试验和园子血清凝集试验证明是七日热群保林卡那亚群钩端螺旋体的一个新血清型。建议命名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曼I芏血清型(Leptospira interrogansserovar manzhucng)。此型感染在勐腊已发现6例。  相似文献   

6.
使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基于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外膜蛋白A(OspA)基因,针对伯氏疏螺旋体不同的基因型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国内主要的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3个基因型进行分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以对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嘎氏疏螺旋体(B.afzelii)和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进行分型鉴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可以对不同临床症状莱姆病患者的治疗和莱姆病的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以抑制消减杂交比较强毒株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和无毒株双曲钩体Patoc I株 的基因组差异时,获得了一系列仅存在于强毒株而无毒株缺如的差异片段.选取差异片段AF325810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PCR纯化产物T载体克隆,选取阳性克隆测序,进一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获得强毒株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特有的毒力相关基因,DOT BLOT显示其在钩端螺旋体各株间有不同分布PCR扩增得到了产物为2kb大小的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得到了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017株的鞭毛钩相关蛋白K基因的上游序列,为进一步探索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首次发现怀特康型钩端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首次发现怀特康型钩端螺旋体陈明华杨文映杨向东张青庞敬文(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6271000)分类号R514.4我所1992年11月6日在云南盈江县采取钩体病患者张县的血样,通过分群和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进行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鉴定。方法分...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钩端螺旋体(三宝垄群巴托型)中提出一种耐热性、耐碱性红血球致敏物质(Fss),并进行了血凝试验的研究。初步发现这种物质可使绵羊红血球致敏。致敏后的红血球能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血凝反应。三宝垄群巴托型钩端螺旋体血清与其它型红血球致敏物质抗原的血凝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型特异性,除与钩端螺旋体的独立群独立型和澳洲群巴力科型有一定的凝集价外,与其它8个群钩端螺旋体代表型均不产生凝集。由此提供了用这种抗原物质作钩端螺旋体抗原型鉴定的可能性。钩端螺旋体红血球致敏物质血凝试验受温度、红血球浓度及红血球致敏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血凝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家兔皮下接种钩端螺旋体后的免疫细胞粘着现象(Immunoeytoadherence ICA)。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家兔血液淋巴细胞用波摩那型抗原包被的绵羊红细胞进行ICA检测,发现结合抗原的细胞的增加先于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并伴随着最初的抗体反应。大肠杆菌和鼠疫杆菌感染的家兔淋巴细胞并不出现钩端螺旋体免疫细胞粘着现象,而不同血清型钓端螺旋体间存在交叉反应,说明此现象具有属的特异性,因此ICA试验可望作为观察本病早期免疫反应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可引起人、兽共患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其基本结构由圆柱形菌体、鞭毛和外膜组成.经血清型分类法将该体分为24个血清群200多种血清型.该体由大、小两个染色体组成,基因组共约5000kb,推测含4 768个基因.结构基因编码的鞭毛蛋白、溶血素、脂蛋白、脂多糖等可作为毒力因子,在钩端螺旋体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小拟袋鼠[Bandicota nemorivaga(Hodg-son)]俗称大柜鼠(广东音土名)。Bandicota属分布在我国的只有这一种,在台湾甚为普遍。此外Wroughton氏(1919)曾在云南滕越(现名滕冲)发现此鼠。1955年夏,我站在粤中地区进行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时,得知小拟袋鼠是粤中地区一种很普通的野鼠,同时证明此鼠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储存宿主之一,与近几年来钩端螺旋体病在粤中地区广泛流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因而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1957年夏秋之间,我们在顺德县进行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调研的同时,曾对此鼠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材料是很零碎的。现写在这里,希专家们多赐教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激活人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中细胞因子信号途径的差异,探讨天然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3种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减毒株IPAV株及非致病性Patoc型Patoc 1株与诱导后的细胞相互作用,在作用0、2、12、24、48 h 后收集标本,应用实...  相似文献   

15.
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在国内尚属还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培养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及与梭形杆菌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探索,制备出适宜于口腔各类厌氧螺旋体生长的“螺旋体大豆消化液选择培养基”(简称SSSM),使用本培养基从40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分泌物标本分离出小齿密螺旋体19株,大齿密螺旋体4株,疏螺旋体4株,另分离出梭形杆菌21株,其结果显示出患者牙周袋及健康人龈沟标本中厌氧螺旋体及梭形杆菌培养阳性率二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进一步揭示出牙周炎与口腔厌氧螺旋体之间关系密切。并对分离出的菌株做了常用抗菌素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1964年从曼耗周边山林中感染的病人分离得一株称为L60株的钩端螺旋体,现已被国际上列为新基因种亚历山大钩端螺旋体(L.alexanderi)的型株(Type strain)。但它的血清变种名称国内外不一致(国内称曼耗、国外称曼耗3),国外还认为其来源不明。因此,撰写本文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详细描述了L60株的发现、筛选过程。从其分类学研究历史,阐明其命名不一致的原因。鉴于史籍已载有曼耗血清变种(Serovar manhao,reference stran Manhao),L60不应再名为曼耗,而且曼耗3这一名称不符合国际规定,故有必要再予重新命名。我们建议将L60株重新命名为廷祚血清变种(Serovar Ting-zuo),用以纪念陈廷祚氏对我国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的两个新血清型。A10株钩端螺旋体系I 962年自勐腊县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分离,命名为云南型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 yunnan)H27株钩端螺旋体系1964年自河口县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分离,命名为河口型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 hekou)。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义上钩端螺旋体是指螺旋体目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的微生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现该属微生物被划分为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和细丝体属(Leptonema)17个种。由于钩端螺旋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进化上特殊的地位和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一直是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对象。钩端螺旋体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该病是一个潜在的、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典型症状是黄疸、肾衰竭、出血及心肌炎与心律不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LA_1100蛋白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并分析其在中国流行血清群中的保守性.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A_1100的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分析,以Triton X-114抽提分离钩体细胞的各个组分,Westernblot及FACS方法验证LA_1100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Western Blot和PCR在蛋白水平及核酸水平检测了其在13个中国流行血清群代表株中的保守性.结果 LA_1100的二级结构显示具有α-螺旋及β-折叠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此蛋白具有跨膜区.LA_1100单体结构具有典型的TolC结构域,三级结构模拟显示三聚体可形成孔状结构.膜定位显示,该蛋白定位于外膜.该基因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3个流行代表株中有12株均检出该基因或该蛋白的特征性条带.结论 LA_1100为具有TolC结构域可以形成孔状结构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在中国流行株钩端螺旋体中保守.由于TolC蛋白与病原菌分泌致病因子密切相关,推测此蛋白可能与钩体感染宿主时粘附及致病相关,进一步对此蛋白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