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甾体激素受体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甾体激素受体,各自接受其专一性甾体激素的信息,例如雌激素受体只能与雌激素相结合,与孕激素等其它甾体激素不能结合。同时,这种受体的含量,极为稀少,据估计,靶细胞(受体含量最多的组织)匀浆内的受体只占总蛋白的十万分之一。因此,若不经过十万倍的提纯,就不能得到单一组分的纯受体,这和酶要经上千倍的纯化相  相似文献   

2.
进化生物学家已发现加利福尼亚海兔,一种科学名字为Aplysiacalifornia的软体动物,含有一种蛋白质相似于人体中对雌激素以及其他甾体激素有反应的蛋白质.这一令人惊喜的发现提示,雌激素是这类激素中第一个发生进化的激素,而雌激素信号系统开始发生的年代可追溯到6亿年前.与过去概念相反的是,雌激素系统显然是在无脊椎动物(例如软体动物与昆虫)与脊椎动物(例如鱼类与哺乳动物)进化路程分叉之前开始产生的.该激素结合蛋白称为甾体激素受体,它以未在脊椎动物之外的动物中发现过.大家都认为,甾体激素受体是在脊椎动物谱系深层的某处出现的.雌激…  相似文献   

3.
甾体激素作用的核机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甾体激素通过如下机制发挥作用:甾体激素与其在细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活化后,转位到细胞核内,与核蛋白和 DNA 上的特定接受位点结合,抑制特异的基因组,加快某些特异 DNA 的转录速率。最近有资料表明,雌激素及孕激素等甾体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存在。甾体激素作用的这种基因机制被认为同样适用于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结合,是雌激素产生生理功能的初始反应。但离体条件下,受体蛋白的性质很不稳定,因此对测定和纯化带来很多困难。文献报道将离体的牛或猪子宫直接浸于液氮,或再制成组织冻干粉,以及进一步制成胞液冻干粉,都能在一定时间内保存其中甾体激素受体的生物活性。本文比较了兔子宫胞液、胞液冻干粉以及经肝素琼脂糖部分纯化所得制剂的雌激素受体结合活力,获得了可使受体结合活力保持60天不变的实验条件。这为今后开展分离提纯和结构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时有可能为临床测定雌激素受体提供质量控制的标准样品。  相似文献   

5.
甾体激素受体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甾体激素受体家族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等五个亚家族,在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生殖、内环境稳定等几乎所有生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甾体激素受体亚家族的特异性可以加深对该家族功能的理解,并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进化踪迹方法对该家族的配体结合域(LBD)进行分析,探讨了决定亚家族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甾体激素受体的各亚家族可能同相应的内源性配体存在着共进化关系;配体结合处的踪迹残基决定了受体-配体间的氢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模式并导致了亚家族的配体结合特异性。上述结论可用于甾体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特异性的改造以及新型组织选择性配体(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神经活性甾体激素的快速中枢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认为甾体激素只能由神经系统外的内分泌组织产生。甾体激素的作用原理为经典的基因作用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组织也能产生神经源性的神经甾体激素,而且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甾体激素结合位点。神经活性甾体激素和脑源性神经甾体激素可通过调制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产生快速中枢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甾体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受体参与作用的模式。甾体激素受体的核内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对于受体Domain结构的研究及其与靶基因HRE相互作用,则是近年来更深入的发展。另一方面,细胞内专一性染色质组份接受了受体携带的大部分激素信息,也成为研究甾体激素调控机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现已克隆出糖皮质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受体的cDNA,并对受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甾体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对这一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甾体激素受体的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及HRE进行了许多研究,人们对甾体激素受体和HRE及多种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表达的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对甾体激素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神经活性甾体对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活性甾体是指神经组织中具有活性的甾体激素,根据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1)通过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产生效应,这些受体包括GABAA受体,NMDA受体等。(2)通过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指导第二信使反应,再通过DNA结合蛋白,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效应,(3)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调控基因的表达产生效应,甾体激素的这些效应尤其是对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的调节作用,已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原理 (作用于细胞核的激素) 1.甾体激素的受体细胞对甾体激素的反应依赖于被称作受体(receptor)的蛋白质分子的存在。由激素和受体形成的复合物作用于细胞的基因物质。由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远距离的无明显关系的组织的细胞,在这些起调节  相似文献   

12.
N端区是甾体激素受体氨基酸序列差别最大的区域,决定了甾体激素受体抗原的特异性,是制备特异性抗甾体激素受体抗体的首选部位。以前,由于雄激素受体(hAR)纯化的困难,hAR抗体主要是从部分患前列腺癌病人血液中存在的hAR自身抗体纯化获得,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hAR抗体不但量少,而且来源也非常有限。 hAR cDNA克隆成功后,利用基因重组技  相似文献   

13.
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概述了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特别对影响雄激素受体特异性的因素进行探讨.雄激素受体(AR)属于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能通过配体依赖方式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14.
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的基因调控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是一类基因反式作用因子,对RNA聚合酶Ⅱ转录的某些蛋白质基因和RNA聚合酶Ⅰ转录的核糖体RNA基因均有正或负的转录调节作用.超家族对RNA polⅡ转录的基因调控的机理包括受体激活,相关蛋白解离,磷酸化,同源/异源二聚化,核转位,与正/负激素应答元件及相应转录蛋白作用,最终激活或抑制特异靶基因的转录.甾体激素对RNA polⅠ转录的基因的调节作用以及超家族中的经典受体和孤儿受体非配合的激活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甾体激素作用的生化过程,首先是与细胞浆中称为受体的专一性蛋白结合,生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生理温度下,此复合物经过称为“活化”(activation)的作用过程之后,再移位(translocation)至细胞核内,与染色质作用,调节基因的转录,产生生物学效应。由此可见受体的活化在激素作用过程中是重要的中间步骤。体外实验证明,在0℃条件下,受体也能与激素结合,但却不能转位至细胞核内,这表明受体与激素的结合和活化,是先后发生的两个步骤。受体活化后性质发生多方面的改变。活化的受体能与细胞核或细胞核组分(DNA或染色质)结合,而未活化的受体一般都不能;活化受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甾体激素调节靶细胞基因活动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是激素受体的鉴定和纯化及受激素调节基因的克隆。西德M.Beato最近专文综述了甾体激素受体与靶细胞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受体的cDNA克隆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已知的甾体激素受体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受体蛋白质具有可变的N端区、短而高度保守、富于半胱氨酸的中间区,以及较保守的C端区。每区内又可分为更短的基本结构区,为一些尚未完全确认的区域所隔开。例如,在中间区,富于半胱氨酸的区域构成两个“锌手指(zinc finger)”,其主要特点是一个锌原子与一段突出肽段构成的环上的四个半胱氨酸残基相联接。这种结构特点和体外结合及功能实验均提示,中间区具有结合DNA的功能。C端区似乎有更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神经甾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n BS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2):101-107
神经甾体是指那些不经过外周内分泌腺而在神经组织中合成代谢的甾体激素。神经甾体的合成代谢途径已得到证实。对神经甾体调节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神经甾体的多种神经调质功效尤其是其对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的调节作用,已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甾体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甾体激素调控基因表达是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将受体转化激活,提高其与基因特定序列相结合的能力而诱导或阻抑靶细胞内特异基因的转录。与激素-受体复合物特异结合的DNA序列相当短,其作用类似基因转录的增强子,它可能与其它各种因素配合产生激素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型的识别分子,在分析检测领域有极大的潜力。甾体激素是一类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母核的激素,包括性激素和皮质激素,在维持生命、调节生理状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医药价值。监测体内外的甾体激素含量对于疾病监测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甾体激素的适配体筛选是将适配体应用到甾体激素的分析和检测的前提。目前研究者已通过筛选获得了雌激素(如雌二醇(estradiol,E2)、雌酮(estrone,E1))、雄激素(如睾酮(testosterone,TES)、去甲睾酮)、孕激素(如孕酮(progesterone,P4)),以及皮质激素(如皮质醇(cortisol,COR))的核酸适配体。本文总结了上述已报道的甾体激素适配体的筛选原理及策略;对适配体序列、平衡解离常数(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s,KD)及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简要归纳;介绍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在适配体筛选和优化方面的新思路;对目前开发的各类甾体激素适配体传感器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阐明性甾体激素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机制,荷兰学者 Weusten 等用~(125)Ⅰ标记的雌二醇对人体胸腺细胞和血液单核细胞上是否存在雌激素受体进行了示踪观察,结果发现,在胸腺细胞和单核细胞上均存在低容量和高亲和力的雌二醇结合位点。用未标记的雌二醇可以抑制~(125)Ⅰ-雌二醇对该受体的结合,而雌酮、二氢睾酮、皮质醇和孕激素都无竞争作用。因此,作者认为,该受体与其它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