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新型不育材料Shaan—GMS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aan-GMS是1994年在一甘蓝型油菜材料中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28个品种的142个高代自交系与Shaan-GMS测交F1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呈1:1分离,利用史妹交、自交,回交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性状受一对核基因控制,不育对可育为显性,本研究还就其在轮回选择,杂交,回交,复交育种中利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所谓回交是指F_1和亲本之一进行交配,而测交是指F_1与双隐性个体交配。二者的关系是: (1)测交可以是回交的一种方式,即与双隐性的亲本交配。如高中《生物》第124页图53“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测交”可以说明这一点。 (2)测交不一定都是属于回交。如纯合的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_1全是黄色圆粒。为了鉴定杂种F_1的基因型,必须让其双隐性个体交配。即  相似文献   

3.
马协不育系系朱英国等用农家品种“马尾粘”的不育株与“协青早选”测交和回交选育成功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马协不育花药单核边位期绒毡层提前解体,液泡膜破裂;不育花粉外壁基粒棒少,且分布不均匀;线粒体有大的电子透明区,二核期不育花粉中央大液泡崩溃。不育花药绒毡层提前解体可能影响花粉外壁合成及花粉营养供应,大量研究表明绒毡层发育异常与花粉败育密切相关,而液泡膜的破坏会导致水解酶类的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EruCMS)(Brassicanapus2n=4x=38)与红菜薹(B.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L.var.utilis Tsen et Lee.2n=2x=20)进行远缘杂交,并以红菜薹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红菜薹的杂种一代及其回交后代进行植物学性状及品质性状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在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核置换,其杂交及回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出现波动,并且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多,世代越高的材料越相似于轮回亲本红菜薹,而世代越低材料遗传变异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山羊草等23种不同异源胞质的中国春为母本,以小偃6号为父本,经过七代核置换回交,培育成功了23种不同细胞质的小偃6号核质杂种。和对照小偃6号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异源细胞质对小偃6号的抽穗期,条锈抗性、结实率等9个农艺性状都有着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份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搭载神舟4号飞船的4份玉米自交系后代中选育出两份雄性不育突变体, 对其进行育性鉴定, 并分析不育性状的稳定性及遗传特点。以不育材料的不育株为母本, 同群体的可育株和其他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 结合自交、回交分析其后代的育性表现; 同时, 以具有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为母本, 育性完全恢复的测交F1植株为父本进行反交, 对其反交的F1及F2进行育性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份不育材料不育株的花药内无花粉或含少量畸形花粉, 败育彻底, 花粉败育表现为典败型。不育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下稳定遗传, 属可遗传的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7.
张改生 《遗传》1988,10(1):43-44
回交(back cross)是遗传分析、植物育种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动植物近亲繁殖(inbreeding)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确切含意是指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获得的F,杂种与其两个亲本之一或和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再次交配的方式。有显性回交和隐性回交两种方式,若F,与显性亲本回交,称显性回交;若F:与隐性亲本回交,称隐性回交。在回交过程中,常常把用来回交的亲本称为轮回亲本,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称为非轮回亲本。因为在隐性回交中,用来回交的亲本的被分析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们与等位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将只能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型。因此,回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了F,杂种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所以遗传学分析中常用它来验证杂种F1产生的配子类型与比例,由此又把隐性回交称为测交。  相似文献   

8.
测验杂交,简称测交,是杂交F_1跟隐性亲本纯合体的交配。在核遗传实验中,利用测交可以准确地测定某一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故是遗传学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试验。在育种工作中,系指自交系与测交种(品种、自交系或单交种)的交配,以测定配合力的杂交。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用我们创建的D^2型细胞质与普通小麦品种,经多年回交核置换获得的15种异质系在,不同发育期置于武汉不同光长条件下,并春播于哈尔滨自然长日条件下,抽穗时套袋自产,进行碘染花分观察,成熟后考察自交结实率等。  相似文献   

10.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CB  Yuan GZ  Wang J  Pan GT  Rong TZ  Cao MJ 《遗传》2011,33(2):175-181
从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08-641和18-599两份玉米自交系后代选育出3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鉴定其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反交及回交对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份不育突变材料均能稳定遗传,属可遗传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恢保关系测定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3份不育材料均属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但3份不育材料在恢保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它们可能分别属于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同亚组。这些不育材料的发现,丰富了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基础,在玉米不育化制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Yang ZM  Xie XF  Huang XB  Wang FQ  Tong ZJ  Duan YL  Lan T  Wu WR 《遗传》2012,34(5):615-620
"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突变体是由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在杂交组合"SE21S/Basmati370"的F2代群体中发现的。其不育性受1个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MS)。经过多代回交,该显性不育基因已导入籼稻品种佳福占的遗传背景中(将该不育材料称为佳不育)。为了定位SMS,文章将佳不育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将F1与佳福占测交,构建了一个作图群体。利用SSR和INDEL标记,通过混合分离分析和连锁分析,将SMS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两个INDEL标记ZM30和ZM9之间,约99 kb的区间内。该结果为克隆S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种间杂交和连续置换回交,选育出具有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L.)Beauv.)细胞质的谷子(Setariaitalica(L.)Beauv.)核质杂种,以带有上位基因Rf的显性核不育植株为父本与此核质杂种杂交,已将显性核不育基因导入轮生狗尾草细胞质中,从其分离后代中选出了具有显性核不育基因的新核质杂种,为谷子的三系选育和细胞质研究创造了新工具,也为核互作杂优利用增加了核质互作优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亲本基因型、显性核不育遗传世代动态以及对分离出来的不育株(MschMsch)进行隐性测交,论证了雄性不育遗传存在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谷子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发现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亲本基因型、显性核不育遗传世代动态以及对分离出来的不育株(MschMsch)进行隐性测交,论证了雄性不育遗传存在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定位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秉华  邓景扬  杨丽 《遗传》1986,8(2):13-14
我国发现的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 即太谷核不育小麦,开花时颖壳开张角度大,雌 蕊柱头外露,便于接受外来花粉,在麦类育种和 遗传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我们采用具有AABB 染色体组型的四倍体硬粒小麦做轮回父本,与 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并回交,在回交后代育性 调查和染色体组成的检查中,已经把太谷核不 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单基因Tal定位在D组的 某一染色体上Ell。本研究利用Tat基因染色 体组定位的结果和得到的材料,进一步把Tal 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现的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即太谷核不育小麦,开花时颖壳开张角度大,雌蕊柱头外露,便于接受外来花粉,在麦类育种和遗传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我们采用具有AABB染色体组型的四倍体硬粒小麦做轮回父本,与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并回交,在回交后代育性调查和染色体组成的检查中,已经把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单基因Tal定位在D组的某一染色体上。本研究利用Tal基因染色体组定位的结果和得到的材料,进一步把Tal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7.
以偃麦草 (Ag .pulcherrimum)为抗源 ,以圆锥小麦 (T .turgidum)×偃麦草的双二倍体———CPI113 5 0 0 ( 2n =70 )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自交得到的衍生系为基础材料 ,利用黄矮病抗性追踪、形态学标记、细胞遗传学分析 ,筛选到 2个抗黄矮病新种质 96S16 11,96W 14 9.通过测交分析、原位杂交和同工酶电泳分析等技术 ,对以上材料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96S16 11为普通小麦 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96W 14 9为普通小麦 偃麦草 1D( 1Ap)二体异代换系 .  相似文献   

18.
异源细胞质小麦育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核置换回交技术创制出新型异源细胞质小麦 ,通过对同质异核系、同核异质系的比较研究 ,证明部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产量性状、籽粒品质、耐盐性、抗病性等可以产生有益的遗传效应 ,其中以粗厚山羊草、节节麦、和偏凸山羊草的细胞质效应最好 .核质杂种优势的有无和大小因具体的核质组合和性状而不同 .培育成功优质、抗病、抗逆、异源细胞质小麦新种质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新品种在生产试验、示范、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 ,通过品种预审 .异源细胞质小麦遗传变异和利用的探讨对新品种选育和遗传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  相似文献   

19.
用中国春ph2b突变体(Triticumaestivum L.cv.Chinese Spring)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Keng)杂种F1的部分进行自交,而另一部分与3个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以及中国春ph2b突变体进行回交,并对自交和回交一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含有AABBDDNs的自交F2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上,说明来自华山新麦草的Ns基因组可引起普通小麦ABD基因组中某一个(几个)同源组发生不联会或联会消失;(2)在回交一代(F1×CS、F1×CSph2b)中,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下,说明其中的ph2b基因起到了促进染色体配对的作用;而在回交一代(F1×J-11、F1×郑麦-9023)中,则表现正常,与理论一致;(3)在所有自交和回交一代中,减数分裂期间均出现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三分孢子体、多分孢子体以及微核等各种染色体异常行为,说明Ns基因组引起了所得材料细胞学上的不稳定性。从总体上讲,回交比自交能更快地恢复ph2b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为染色体重组提供更多的机会,期望在后代中获得新种质。  相似文献   

20.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5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ms(bicor)-80(6)及ms(bicor)-90-110为基本材料,与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进行测交,获得211个组合,考察其F1育性,结果表明;(1)5个同质异核不育系,除二角型非1B/1R不育系ms(bicor)-90-110与二角型1B/1R不育系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之间平均恢复度差异显著外,4个1B/1R不育系之间平均结实率差异不显著;(2)对同一不育系而言,与不同恢复系测交,其恢复度呈现连续变异;(3)同型非1B/1R不育系较1B/1R不育系恢复度普遍高;(4)对同一恢复系而言,各不育系测交F1的恢复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