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红杜仲系夹竹桃科(Apocynaceae)杜仲藤属和花皮胶藤属几种植物老茎皮和根皮的通称,它与杜仲科(Eucommiaceae)杜仲属的传统中药杜仲是不同科的植物,但因其形似杜仲,也含有丰富弹性的白色胶丝,外表面呈紫褐色或棕褐色,故名。红杜仲原是我国华南地区民间常用的草药,沿用已久,也是“中华跌打丸”等中药制剂的原料之一。1971年广西  相似文献   

2.
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青牛胆(Tinospora hainanesis H.S.Lo et Z.X.Li)藤茎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极其丰富,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7%,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选75%,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0909%。  相似文献   

3.
千金藤属植物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Zorbax CN柱,以MeOH:H_2O:NH_4OH为流动相,在282nm紫外吸收波长检测下,测定了云南和贵州产9种千金藤属(Stephania)植物12个样品中千金藤素、汉防己甲素、轮环藤宁、光千金藤碱、颅痛定、克斑宁、异紫堇定及荷包牡丹碱等8个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含量,讨论了这些生物碱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类历史、地理分布、实验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的研究进展,并就该属植物分类、实验生物学、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产棕榈科省藤属(Calamius L.)1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省藤属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外壁覆盖层多为网状纹饰(大喙省藤C.macrorrhynchus)或具穿孔(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首次发现省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存在穿孔和外壁疣状突起的类型(阔叶鸡藤C.pulchellus)以及皱波状突起的类型(长鞭省藤C.flagellum)。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纹饰、外壁是否有突起,外壁厚度和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对于省藤属的种级分类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娃儿藤属(萝藦科)植物花粉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对我国萝藦科(Asclepiadaceae)娃儿藤属(Tylophora)17种植物的花粉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着粉腺的形态有4种类型:长圆形、近方形、三角形和倒立三角形。花粉块的形态有3种类型: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花粉块柄的长度、着粉腺和花粉块的形态和大小在种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可作为区分种的辅助特征,对娃儿藤属植物的分类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萝藦科鹅绒藤属17种1亚种植物花粉器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该属植物花粉器形状大小在各个种间差异较大:花粉块下垂,通常呈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平均大小为327.2μm×183.9μm;着粉腺呈长圆形、近圆形、近方形和近三角形,平均大小为406.1μm×231.4μm。(2)翅果杯冠藤的花粉块柄最不发达,豹药藤的花粉块柄最发达。(3)白薇与朱砂藤、刺瓜与轮叶白前的花粉器特征均较相近。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植物志(第63卷)》中对催吐白前组(Sect.Vincetoxicum)的分组处理;支持将娃儿藤属(Tylophora)作为一个独特类群的观点;因国内翅果杯冠藤和美翼杯冠藤的花粉器形态存在差别,故不支持Flora of China(Vol.16)中认为翅果杯冠藤是美翼杯冠藤的错误鉴定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所在广东肇庆和陆丰地区发现一种旋花科(Convolvulaceae)丁公藤属(Erycibe)植物(当地叫包公藤),它的乙醇提取物和总生物碱,在几种实验动物上均显示有较好的药理效果。本植物在形态学上与丁公藤(E.obtusifolia Benth.)和光叶丁公藤(E.schmidtii Craib)很相似,但在同地采到的这两种植物样品均无效。为了确定有效植物的种而专门进行了有关分类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奶子藤属植物为傣族传统常用药材,含有大量结构复杂,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碱类成分。本文针对奶子藤属植物中已分离鉴定的95个生物碱及其体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奶子藤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近年在香港再发现的两个属-黄腺蕨属(叉蕨科)和网藤蕨属(藤蕨科),并对港产的黄腺蕨、有盖黄腺蕨和网藤蕨的标本和文献进行整理,及对国产的相近种类作分类处理,把钩形黄腺羽蕨和广西黄腺羽蕨归并于黄腺蕨中。此外,亦对网藤蕨进行了长期观察,证实了Holtum关于该种的叶轴顶端的形态修正。黄腺蕨属和网藤蕨属在香港的再发现,对华南蕨植物地理区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这两属在本地均为罕见之种类,故可考虑到入得法珍稀蕨类名单之内。  相似文献   

12.
重订藤山柳属的分类——续谈植物分类学工作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猕猴桃科)是中国特有属之一。本文作者研究了该属植物的外部形态,统计了473张标本,结合地理分布,得出本属是一个单种属,并且是一个多型种的结论。此种分为4个亚种。这与中国植物志的作者将本属分为20种和4变种不同。 本文作者虽强调标本室分类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种分类,其方法上必须根据大量标本,从研究性状变异开始,然后确定各分类群的划分和等级,最后才根据植物命名法规的模式方法,给予它们正确名称。作者还根据本属的姊妹群猕猴桃属和它们的外类群水东哥属的地理分布,推断本属是一个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13.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4,(3):191-194
<正> 一、毛药藤属——Cleghornia Wight Cleghornia是Wight于1850年根据斯里兰卡的植物而创立的属,属下建立了二个种C.acuminata Wight和C.cymosa Wight。1876年G.Bentham和J.D.Hooker在他们的植物属志中将Cleghornia属归入Baissea A.DC.属内,又在印度植物志(1882)中将上述二个种归并为一个种。以上两个属的归并得到了K.Schumann(1895)支持。但是,有些植物学者如:King et Gamble(1908),Pierre(1933),Airy Shaw(1966.1973)等都不同意G.Bentham和J.D.Hooker的归并,又在Cleghornia属下发表了四个新种: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形态特征变异和地理分布区域存在重叠,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的物种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曾被分为20种或修订为含1种4个亚种的单型属。该研究选取了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的29个居群的184份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皮形态和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有3类,即光滑-短柱状毛、刚毛-长柱状毛/长刺毛、绒毛-单列多细胞毛,且这些特征在居群间差异明显,并各具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支持把藤山柳属分为3类,即光滑类、刚毛类和绒毛类。(2)3类藤山柳植物在个别居群表现出部分同域分布现象,在峨眉山不同海拔高度的3个居群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3)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的其他形态特征,如不规则型表皮细胞、6类气孔器、叶表皮初级蜡质纹饰以网状隆起为主,伴随着2~4类次级纹饰,在居群间变化多样等均没有明显的分类学意义。(4)由于具有相同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建议把繁花藤山柳合并到绒毛藤山柳,故支持藤山柳属是1个正处于分化进程中的单型属,包括1个种3个亚种。  相似文献   

15.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省藤属(Calamus L.)植物17种2变种的叶表皮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除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短叶省藤(C.egregiw)和白藤(C.tetradactylus)外,其它种均为首次报道。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气孔器为轮列4细胞型(tetracytic,或称四轮列型),即有4个副卫细胞,其中2个为侧副卫细胞,2个为端副卫细胞;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纵向排列。表皮毛有3种类型:多细胞排成单列的单毛(人喙省藤C.macrorrhynchus)、多细胞排成2-3列的单毛(毛鳞省藤ethysanolepis等)、多细胞分枝毛(白藤等)。表皮细胞的长度和宽度特征、细胞壁的厚薄及波纹的深浅和形状、端副卫细胞的长短等细微特征在种问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叶表皮结构还反映了种问的亲缘关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省藤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棕榈科(Palmae)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省藤属(Calamus)8种4变种、钩叶藤属(Plectocomia)1种、黄藤属(Daemonorops)1种、蛇皮果属(Salacca)2种共4个属16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穿孔或小凹穴等类型;黄藤属的黄藤(Daemonorops matgaritae)花粉为近环沟型,外壁纹饰为颗粒状,其萌发孔特征与以前报道不一致。钩叶藤属的钩叶藤(Plectocomia kerrana)花粉为两沟型,外壁纹饰为网状。蛇皮果属的滇西蛇皮果(Salacca secunda)花粉的萌发孔为2沟,外壁纹饰为稀疏的穿孔或者小孔穴,而蛇皮果(S.zal-acca)花粉萌发孔为近环沟型,外壁纹饰为刺状突起,刺之间为密集的小穿孔。研究表明,花粉特征可以反映省藤属内的种间差异,支持褐鳞省藤(Calamus balansaeanus var.castaneolepis)、滇缅省藤(C.erectus var.birmanicus)及长穗省藤(C.palustrisvar.longistachys)作为变种,支持勐腊鞭藤(C.karinensis)作为种的等级地位;另外花粉特征对于探索省藤属和其他属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风藤属(Sabia)植物是传统民间中药材,具有抗炎止痛、保肝、抗病毒等多种功效,因此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前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化学成分、临床药理作用、资源分布、生药鉴定、质量标准和提取工艺6个方面对该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木兰藤科系统位置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含1属2种,是系统学上最孤立的科之一。其花粉类似于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之一:晚白垩世的棒纹粉。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木兰藤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其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有关木兰藤科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多鳞藤属(Myrialepis)是棕榈科的一个广布属,广泛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生长于低地到山地雨林中,也常见于林缘和次生林地。近期首次在中国云南发现有其新分布,本文对该属的形态及生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中国棕榈藤属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廖苗  曾思金  唐光大 《广西植物》2022,42(10):1717-1729
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13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由于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因此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该文使用2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5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trnL、trnL-F、trnT-L),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B.chinensis Schltr.=V.shaanxiense(Schltr.) Meve&Liede]与驼峰藤[M.hainanensis Chun&Tsiang=V.hainanense(Chun&Tsiang) Meve, H. H. Kong&Liede])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B.henryi(Warb.) Tsiang&Li=V.henryi(War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