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四棱豆的核型和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良ASG法在四棱角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全长显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G-带带纹,并进行了核型和G-带带型分析。核型公式为2n=18=4m+14sm(2SAT),核型类型为2B。G-带带型分析表明,同源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分布位置、染色深浅基本一致,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配对;非同源染色体的带型有明显差异,可以准确区分。讨论了改良ASG法在核型  相似文献   

2.
三种马鸡的核型及染色体G-带带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兴娣  张正旺  刘凌云 《动物学报》2001,47(3):280-284,T001,T002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NaOH显带的方法制备了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的核型与染色体G-带带型。结果表明:3种马鸡的核型基本相同,2n=82,有7对大染色体,其余为微小染色体;Z染色体为第4对大染色体,W染色体的长度介于第6、7对大染色体之间;除第1对大染色体为m型、Z染色体为sm型外,其余的染色体均为t型,3种马鸡染色体G-带带型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7对大染色体中,有6对大染色体的G-带带型有差异,利用数值分类学方法计算3种马鸡G-带带型的相似性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蓝马鸡与褐马鸡新缘关系较近,二者与白马鸡的新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寄生于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腔内的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ignotu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胃瘤线虫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12=10 m+2 sm。由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其中X、Y和1~4号染色体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5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高分辨 G-带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首次运用改良的尿素法在野生一粒小麦、玉米、蚕豆、吊兰、川百合等多种植物上诱导出 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 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程度,中期染色体一条深带到晚前期可显示出2.67条亚带。作者同时比较了胰酶法与尿素法的显带效果。认为两种方法显示的带纹基本相同,尿素法比胰酶法作用温和,显带时间长达数分钟,易于掌握,重复性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玉米染色体G-带ASG法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两个自交系的根尖染邑体经ASG法处理显出了G-带。王米G-带沿整个染色体长轴分布,是一些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无论有丝分裂的晚前期、早中期或中期染色体都有这类带纹。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成员G-带带型基本相似,不同染色体或同一染色体的不同区域带纹具有一定的差异。ASG处理前用α-溴萘或放线菌素D预处理都可显出G-带。本文讨论了玉米G-带与哺乳动物G-带的相似点以及用ASG法进行玉米G-带显带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贻贝(Mytilus edulis)核型及染色体带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贻贝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2n=28,12m+10sm+6st,NF=50,TCL= 103.90μm,CL:2.735-4.774μm。第1、2、4、8、11、1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9、10、13、14对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 3、5、7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对贻贝染色体的G带、C带、银 染带进行了分析。银染结果表明,贻贝细胞中有四个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分布在第 3、5对染 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7.
贻贝核型及染色体带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琼  童裳亮 《动物学报》1994,40(3):309-316
本文对贻贝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2n=28,12m+10sm+6st,NF=50,TCL=103.90μm,CL:2.735-4.774μm。第1、2、4、8、11、1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3、5、7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m)。对贻贝染色体的G带,C带、银染色带进行了分析。银染结果表明,贻贝细胞中有四个银染核仁组织区,分布在第3、5对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8.
BrdU处理的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应用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重点将黄鳝培养细胞具不同长度染色体的正中期分裂相做成G-带核型加以比较分析。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带纹数目也增加。但增加是有限度的。染色体带纹数目的增加,明显地表现在深染带再分为若干亚带。当染色体从前期向中、后期过渡收缩变短时,一些亚带融合为原来数目的带。染色体上各个带的收缩程度、收缩时间是不均等的。实验证明大剂量的BrdU不仅能阻断鱼类细胞于中S期,也可使染色体伸长、小剂量的伸长作用不明显。最后讨论了BrdU处理与G-显带的关系、染色体带纹数目相对恒定以及染色体伸长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黑冀地鳖Polyphaga obscura Chop。在国内仅产于新疆南部,具有重要药用价值,本文报道用中肠肠壁细胞染色体空气干燥制片法,对其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研究,其染色体数目为2n(♀)=52。  相似文献   

11.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 是古北界特有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的DNA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 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 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 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 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 万年前分化, 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 万年前, 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 万年和100 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2.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恶性捕杀,加上国际高价走私,使中国的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林麝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组织解剖、种群生态和人工饲养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内林麝研究的概况和进展,指出了林麝种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侵犯性是动物个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了其主动挑衅和攻击其他个体的倾向。动物的侵犯性与其社会结构及等级序位存在紧密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6月1日至7月31日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个性(侵犯性指数)和等级序位指数,分析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和等级序位格局、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雄性林麝的侵犯性(0.45±0.09,n=22)显著高于雌性(0.22±0.06,n=30)(P <0.05),年龄和驯养密度对其侵犯性的效应均不显著(P> 0.05),说明林麝侵犯性的刚性较强;圈养林麝等级序位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 0.05),亚成体麝与成体麝的等级序位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P> 0.05),原因在于麝场的建群未区分年龄组;圈养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与其等级序位显著正相关,林麝个体的侵犯性越大,其等级序位越高(r=0.73,P <0.05),推测这与社群的序位等级构建和资源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饲养林麝的种群特征和幼麝的存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种群特征以及1998~2000 年间该种群所出生的74 只幼麝存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林麝种群中能繁殖的个体占51.1 % , 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种群存活率曲线呈C 型,说明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 初生幼麝的性比接近1∶1 , 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P < 0.05) , 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 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 P < 0.05) 。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45. 9 %) 。  相似文献   

16.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2001年1月,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记录了四种行为状态,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静卧。区分性别和年龄组,比较各组在发情后期的活动格局。在发情末期,马麝呈现多高峰的日活动节律,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故而包含于持续时间极长(07:00-14:30时)的上午活动高峰,另具黄昏(16:30-18:00)时和午夜(21:00-00:30时)活动高峰。发情后期,马麝的活动节律主要受圈养条件,气温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摄食高峰的初次出现与喂饲时间有关,在喂锔前后发生反刍高峰,这是对饲料限量投放的一种适应;为适应冬季夜间的低气温,马麝在夜间趋向于静卧,而在较暖的昼间活动,以减少热量消耗,马麝雌体的发情交配状态影响其活动性,已交配受孕的雌体活动性降低。雄体的活动格局也受年龄和近期交配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徽麝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80年代安徽麝[Moschus (moschiferus/berezovskii)anhuiensis]被发现以来,其分类地位一直众说纷纭。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安徽麝模式皮张标本进行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麝同麝属中其他种的遗传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分子系统学的分析表明,安徽麝是一个单系群,它同麝属其他种的DNA序列差异已达到种间分化的程度。因此,线粒体DNA序列的证据支持将安徽麝列为麝属中一有效种(Moschus anhuiensis),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原麝或林麝的亚种。  相似文献   

18.
林麝幼体的换毛序和胎毛、夏毛、冬毛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强  徐玲  李波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6,26(1):101-104
被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换毛序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853年Browne开始研究毛发结构以来,人们对毛发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种属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电镜技术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工作在逐渐深入(曹汉民等,19  相似文献   

19.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圈养高山麝的产香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E103。50'-104。10',N35。38-58')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是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自然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5月开始产仔,分娩季节(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长27天,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85天,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分娩季节长54天,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初产雌麝(primiparous)的平均分娩日期6月29日±4.29天,比经产雌麝(multiparous) 迟(6月19 日±1.4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