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兔内膝体神经元对短声引起的晚放电一些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118只以三碘季铵酚麻痹的兔上进行。微电极记录短声引起的内膝体神经元反应,在157个单位中,有9个单位表现出两次放电反应(占5.7%)。第一次反应(早放电)的潜伏期为10—13ms,第二次反应(晚放电)为20—28ms,后者的出现与声刺激强度有关,当声强度减至30dB 时,晚放电消失,而早放电不变。静脉注射盐酸氯丙嗪(6mg/kg)后,晚放电被阻抑,早放电仍然不变,85分钟后晚放电重新出现。以上实验结果提示,晚放电可能是听觉冲动经由脑干网状结构多突触上行途径传至内膝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显示环氧树脂厚切片中多糖,蛋白质和脂类的细胞化学方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用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种子的子叶组织作为模式材料,Epon 812包埋的组织进行厚切片后,按下列三步染色。第一步,PAS 反应:(1)在0.5%高碘酸(0.3%硝酸配制)中10分钟;(2)自来水洗1—2分钟,蒸馏水经过;(3)锡夫试剂中30分钟;(4)偏亚硫酸氢钠溶液三次洗涤,每次2分钟;(5)自来水洗5分钟,蒸馏水经过。第二步,苏丹黑 B 液染色:(1)70%酒精中1—2分钟;(2)新鲜配制的0.3%苏丹黑 B 液(70%酒精配制)中染色,40—60℃,30分钟至1小时;(3)70%酒精中分色1分钟;(4)自来水冼,蒸馏水经过。第三步,考马斯蓝染色:(1)7%醋酸中1—2分钟;(2)1%考马斯蓝(7%醋酸配制)中染色,60℃,20分钟;(3)0.1%醋酸液中分色1分钟;(4)自来水冼5分钟,蒸馏水经过;(5)自然干燥或在40℃电热温箱中烘干。干燥后的切片用甘油胶封固。经这三步染色的切片,细胞内的多糖、脂类和蛋白体同时被显示:淀粉粒及纤维素的细胞壁为樱红色,油滴为黑色,蛋白体为蓝色。制片能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上,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单羧酸转运蛋白-2(MCT-2)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48):生理盐水组(NS组)和完全性弗氏佐剂组(CFA组)。CFA组左侧后足足底中部皮下注射完全性弗氏佐剂(CFA)100μl;NS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注射前(T0)及注射后3 h(T1)、第1天(T2)、3天(T3)、5天(T4)、7天(T5)、14天(T6)和第21天(T7)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MCT-2表达的变化。结果:CFA组大鼠在注射CFA后3 h即出现痛觉过敏,并持续至第14天,其疼痛程度显著大于NS组(P0.05);且T1-6时脊髓背角MCT-2与NS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大鼠脊髓背角MCT-2的表达与MWT和TWL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MCT-2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慢性炎性痛中枢敏化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Yang B  Zhang LC  Zeng YM 《生理学报》2003,55(5):577-582
用Fos免疫组织化学、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orase,NADPH-d)组织化学及微量注射技术,观察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甲醛(5%)诱发的大鼠乙状结肠炎性痛过程中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的变化,同时观察中缝背核微量注射L-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乙状结肠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乙状结肠注射甲醛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内脏痛反应,中缝背核NOS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多,中缝背核内出现大量Fos蛋白,在整个中缝背核内均有分布,并且出现Fos/NOS双标神经元,约占中缝背核NOS神经元总数的8%,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中缝背核注射L-NAME后,可以明显减少乙状结肠炎性痛大鼠的疼痛学评分及脊髓相应节段Fos蛋白。上述结果提示,中缝背核NOS神经元参与调控大鼠乙状结肠痛,NO在中缝背核促进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6—OHDA损毁背NE束对大鼠齿状回习得性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粤平  许世彤 《生理学报》1993,45(2):111-116
本工作用6-OHDA损毁大鼠双侧背去甲肾上腺素束,其后在条件性饮水反应建立中检测齿状回(DG)的突触效应及条件反应的变化,以探查NE在习得性长时程增强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如下:双测背NE束注6-OHDA(12μg/4μl)后,DG的群体锋电位(PS)的峰幅值持续下降,注药后第6天下降至50±6.3%,第12天下降至28±6.5%。在第6-12天这段时间,每天给大鼠进行20次训练,经7d 140次训练,DG并无习得性LTP产生,条件性饮水反应也不能建立,这些结果提示DG的NE的正常水平对其习得性LTP的形成是必要的,并提示脑干的蓝斑核可能通过背NE束对海马DG的习得性LTP的形成起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注射后大鼠分别存活1天、4天、7天、14天(n=20只/组)。在建模前和建模后不同时间点采用Von Frey纤维检测大鼠50%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中BDNF m RNA的水平,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天50%PWT下降,持续至14天仍低于基础值。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注射CFA7天后的大鼠不动时间百分比增加,一直持续到CFA注射后14天。糖水偏好实验中注射CFA后7天组、14天组大鼠表现出对糖水偏好的降低,提示注射CFA后7天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并持续到第14天。在足底注射CFA第7天后BDNF m RNA和BDNF的水平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下调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结果提示,足底注射CFA能诱导大鼠产生炎性痛,CFA注射7天后出现抑郁样行为,此时海马内BDNF m RNA和BDNF蛋白水平均上调,可能与足底注射CFA后出现的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腹腔注射葡萄糖能否成功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并且探讨黄芩苷点眼、牛磺酸点眼、牛磺酸腹腔注射以及Vc腹腔注射对大鼠糖性白内障的延缓效应及短期治疗作用。方法按照雄鼠每次2.5mL,雌鼠2 mL剂量注射30%葡萄糖生理盐水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给药同期进行,点眼每日2次,腹腔注射每日1次。从注射葡萄糖第3天开始对各组晶状体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定期测定体重、饮食量等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腹腔注射第3天即可使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现象。各组药物的延缓效应与短期治疗效应相同,依次为牛磺酸注射、黄芩苷点眼、牛磺酸点眼以及Vc注射。结论 30%葡萄糖腹腔注射能快速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且比半乳糖注射建模成本低,成模率高。4%牛磺酸腹腔注射以及0.1%黄芩苷在预防和治疗大鼠糖性白内障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脑-肠肽,但它在脑中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本工作在家兔侧脑室埋藏慢性套管,并通过注射20μl含0.5—5μg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在注射后的15、45、75、105分钟各取血样测定血糖、血浆自由脂肪酸(FFA)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发现:(1)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影响;(2)能引起血浆 FFA 浓度降低,且与剂量有依赖关系,在注射后的45分钟,FFA 降低最明显,以后逐渐恢复;(3)皮下注射阿托品(0.2mg/kg)或静脉注射酚妥拉明(5mg/kg)均不能消除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降低 FFA 的作用;(4)静脉注射心得安(5mg/kg)能阻断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的降低 FFA 的作用。这似表明脑中的胰高血糖素可能参与脂代谢的调节,并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β-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脑室注射纳洛酮对大鼠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太鼠的迷走-加压反应和脑室注射纳洛酮对大鼠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其结果为:1.刺激大鼠迷走神经向中端,可出现迷走-加压反应;2.脑室注射纳洛酮15—20分钟左右,大鼠迷走-加压反应显著抑制;50分钟左右抑制效应解除,迷走-加压反应开始复现。以上事实提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大鼠的迷走-加压反应过程,对迷走-加压反应可能起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对大鼠脑缺血耐受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HQ  Li WB  Feng RF  Li QJ  Chen XL  Zhou AM  Zhao HG  Ai J 《生理学报》2003,55(2):219-224
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耐受模型和脑组织切片形态学方法,观察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大鼠海马CAl区脑缺血耐受(BIT)诱导的影响,在整体水平探讨一氧化氮(NO)在BIT诱导中的作用。54只Wistar大鼠凝闭双侧推动脉后分为6组:(1)假手术组(n=6);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阻断脑血流;(2)损伤性缺血组(n=6):全脑缺血10min;(3)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n=6):脑缺血预处理(CIP)3min,再灌注72h后行全脑缺血10min;(4)L—NAME组;分别于CIP前1h和后1、12及36h腹腔注射L—NAME(5mg/kg),每个时间点6只动物,其余步骤同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5)L—NAME L—精氨酸组(n=6):于CIP前1h腹腔注射L—NAME(5mg/kg)和L—精氨酸(300mg/kg),其它步骤同L—NAME组;(6)L—NAME 损伤性缺血组(n=6):于腹腔注射L—NAME(5mg/kg)72h后行全脑缺血10min。实验结果表明,(1)单纯10min全脑缺血可使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增加(表明损伤加重),神经元密度降低(P<0.01);(2)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的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神经元密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别(P>0.05);(3)L—NAME组中,应用L—NAME后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增加,神经元密度降低,与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L—NAME可阻断CIP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4)L—NAME L—精氨酸组与L—NAME组相比,海马CAl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P<0.05),但与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L-精氨酸可部分逆转L—NAME的作用;(5)L—NAME 损伤性缺血组的组织学表现与损伤性缺血组相同(P>0.05)。这些结果表明,在整体情况下N0参与BIT的诱导。与CIP前1h及后1、12h给予L—NAME组相比,CIP后36h给予L—NAME对CIP保护作用的阻断效应明显减弱,提示N0在CIP后较早阶段即开始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在28例局部麻醉、肌肉麻痹的家兔上进行。实验观察到静脉注射大剂量回苏灵(1.5mg/ kg)后,在胫神经、膈神经及脑干孤束核(NTS)区与网状结构等部位均可记录到痉挛性放电。其中胫神经上先出现紧张性高频放电,后转为阵挛性排放,一般在50—100min 后恢复。膈神经也可出现类似放电,但其排放节律比胫神经快,两者不完全同步;在恢复期,吸气放电与痉挛性排放可交替出现。高位离断脊髓后,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即消失。NTS 区的吸气相关单位所出现的痉挛性排放,其频率与膈神经的不完全同步;但在脑干网状结构可找到与胫神经、膈神经痉挛性排放基本同步的放电单位,且孤立脑干,仍可见该单位的痉挛性放电。以上结果提示,回苏灵痉挛性放电的发源部位主要在脑干网状结构。切断脊髓背束及外侧束的大部,保留网状脊髓束和脊髓网状束,不影响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脊髓半横切后,同侧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则消失。  相似文献   

12.
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文报告利用家兔脑室內注射和脑內微量注射方法,在保持中枢神經系統完整的条件下,研究嗎啡鎮痛作用部位的結果。 (二)脑室內注射20微克(相当于靜脉剂量的1/500—1/1000左右)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鎮痛作用。注射后1—4分钟即表現作用。根据药液分布的范围等推測作用部位在第四脑室以上水平。 (三)脑室內注射嗎啡对光热刺激鼻部或后肢的痛反应都有效,对电刺激牙髓的痛反应也有效。脑室內注射多种其他药物不产生鎮痛作用。因此鎮痛是全身性的,而且是嗎啡特异作用的表現。 (四)脑內微量注射嗎啡以第三脑室周围灰貭作用最明显,10微克剂量即有鎮痛作用。側脑室壁的尾状核、透明隔以及皮貭下其他部位,注射較大剂量仍无鎮痛作用。 (五)本文提出第三脑室壁灰貭是嗎啡发揮鎮痛的作用部位的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腹腔注射链佐霉素(Streptozotocin简称STZ)方法破坏小鼠胰岛B细胞以诱发高血糖,观察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胰高血糖素(glucagon,GC)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4种胃肠激素对小鼠高血糖的影响。在每天腹腔注射STZ(60mg/kg)前10分钟分别经皮下注射上述4种胃肠激素,连续注射5天,在实验的第1,6,8,10,15天取血测血清葡萄糖浓度,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NS)。结果发现:(1)预先注射SS和NT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STZ引起的实验性高血糖,并呈剂量一效应关系,(2)预先注射GC和TRH,血糖浓度仍明显升高,与NS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取注射STZ后第15天的高血糖小鼠(血糖高于350mg%者)分为8组,分别以SS和NT作治疗性注射,每天一次共5日,并未见对小鼠高血糖有缓解效果;(4)正常小鼠单独皮下注射NS、SS、NT、GC、和TRH,每天一次连续5天,在注射后15天内未见对血糖水平有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预防性注射SS和NT可显著抑制由STZ诱发的高血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定位向咬肌运动神经元投射的最后一级运动前神经元在脑干内的分布。方法注射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至咬肌神经逆行跨突触追踪,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了该类神经元。结果这类神经元分布在双侧三叉上核(Vsup)、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侧部(Vpdm)、小细胞网状结构(PCR)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侧部(Vodm),以及对侧三叉神经运动核(Vmo)。数量上,Vsup,特别是注射侧Vsup中,标记的神经元数量最多;其他核团内,双侧标记的神经元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一侧咬肌运动神经元直接接受脑干双侧多个区域调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66只家兔进行实验。按 Sawyer 氏图谱,借定向仪将不锈钢套管插入中央灰质(P_(9.5)、L_1、H_(-0.5))和杏仁核(A_2、L_(4.5)、H_(-5))。手术4天以后进行实验。用钾离子透入法测定痛阈。观察结果如下:(1)家兔电针或静脉注射吗啡(5毫克/公斤)20分钟后痛阈明显提高。此时,于中央灰质内注射生理盐水(2微升/3分钟)并不减弱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作用,而注射纳洛酮(2微克/2微升/3分钟)后,则可显著地对抗这两种镇痛作用,这种对抗作用在给药后7分钟最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然而,等量纳洛酮注射到中脑网状结构或杏仁核却不能对抗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2)中央灰质内注射p-氯苯丙胺(PCA,4微克/2微升/3分钟)后24、72、120小时,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减弱,与生理盐水组(2微升/3分钟)相比,差别极为显著(p<0.01)。对 PCA 部分减弱针效的兔子,于中央灰质内注入等量纳洛酮仍可进一步对抗针刺镇痛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家兔中央灰质的内啡肽和5-羟色胺共同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鞘内注射和反义技术,研究脊髓水平一氧化氮(NO)对大鼠吗啡戒断反应和脊髓及脑干NMDA1A受体mRNA(NMDA1A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鞘内注射NOS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减轻吗啡戒断反应,且脑型NOS(nNOS)反义寡苷酸的作用强于内皮型NOS(eNOS)反义寡核苷酸,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NMDA1AR mRNA表达增加,纳洛酮催促戒断,使其进一步增加;鞘内注射nNOS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和脑干NMDA1AR mRNA表达的增加;eNOS反义寡核苷酸也可抑制吗戒断大鼠脊髓NMDA1AR mRNA表达的增加,但作用弱于nNOS反义寡核苷酸,对脑干NMDA1AR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脊髓水平NO参与介导吗啡戒断反庆和NMDA受体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的方法,研究了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CyclinD3在兔胚胎着床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在兔妊娠第3~8天的子宫近肌层的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并且其表达强度在第7天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着床的胚胎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2)在第2~5天的假孕兔子宫的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3)在发情周期的兔子宫中未见其有表达;(4)在切除卵巢的兔中,注射雌激素后子宫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注射孕酮后在子宫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在孕酮和雌激素共同处理后的子宫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5)利用RT—PCR的方法在早期胚胎中均能检测到CyclinD3,但从胚泡期开始表达上升,到扩展胚泡时其表达最强。上述结果表明,CyclinD3的表达可能对兔胚泡的着床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Ghrelin是生长素促分泌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刺激摄食并增加体重。已有研究证实ghrelin刺激摄食的作用靶点主要是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ARC)内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eptide,AgRP)神经元。除下丘脑外,脑干尾部迷走复合体具有ghrelin受体,是ghrelin调控摄食活动的另一靶点。本实验旨在验证ghrelin作用于脑干尾部所诱发的摄食增加是否需要下丘脑NPY/AgRP神经元参与。在大鼠延髓背侧迷走复合体(dorsal vagalcomplex,DVC)微量注射20pmol的ghrelin,用摄食自动分析仪测量大鼠的摄食反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RC的NPY/AgRP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ARC的NPY阳性神经元数量及光密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DVC微量注射生理盐水)相比,ghrelin微注射组大鼠摄食量增加,其累积摄食量在注射后2h达最高峰;ARC处NPY/AgRP mRNA的表达水平、NPY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光密度也明显增加,且均在ghrelin注射后2h增高达到高峰。以上结果提示,大鼠DVC注射ghrelin可能通过上行纤维激活弓状核NPY/AgRP神经元,介导大鼠的多食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20.
家兔第四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对肺动脉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慧  严传华 《生理学报》1988,40(2):167-173
本工作将乙酰胆碱(ACh)注入麻醉家兔第四脑室,观察其对肺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发现(1)脑室注射50—100μg ACh后,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均下降。与此同时心率也出现一过性减慢。(2)切断两侧颈部迷走神经,ACh不再使心率减慢,但其降低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的作用不受到任何影响。(3)预先由第四脑室注射阿托品,可阻断AGh引起的肺动脉降压反应和颈动脉降压反应。(4)第四脑室注射六甲双铵或酚妥拉明,均不能阻断这二个降压反应。(5)第四脑室注射心得安不能阻断ACh引起的肺动脉降压反应,但能阻断ACh降低颈动脉压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脑中ACh水平升高可通过激活胆碱能M-受体引起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下降;在ACh引起的颈动脉降压反应的中枢环节中有肾上腺素能β-受体活动参与;而且ACh降低肺动脉压和颈动脉压的作用不是通过迷走神经实现的,可能是由于延髓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