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1980—1982年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测算结果。三周年来在东湖Ⅰ、Ⅱ采样站上共观察到5种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和5种哲水蚤: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右突新鏢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a)、中华原鏢水蚤(Eodiaptomus sinensi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总年平均生物量为321.74毫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94.70毫克干重/平方米,占60.51%;哲水蚤为127.04毫克干重/平方米,占39.49%。总年生产量为16.959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1.225克干重/平方米,占66.19%;哲水蚤为5.734克干重/平方米,占33.81%。年P/B比为52.55;其中剑水蚤为57.63,哲水蚤为46.02。各发育阶段的年平均生物量以桡足幼体最高,其次为无节幼体,卵最低。年生产量则以无节幼体最高,其次为桡足幼体,卵最低。从各种类所占总年平均生物量、年生产量的百分比值来看,广布中剑水蚤的比值最大,其次为球状许水蚤、近邻剑水蚤和特异荡鏢水蚤。    相似文献   

2.
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 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 即(28.2±21.6) ind/L和(40.8±10.1) ind/L, 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 Daphnia cucullata和脆弱象鼻溞 Bosmina fatalis。捕食性桡足类-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分别在4月、5月和6月形成较大的密度。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分别在5月和8月占优势。小型浮游植物(≤20 μm)生物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 之后快速下降, 而较大型浮游植物(>20 μm)生物量从4月上升, 到7月达到最大值。典型冗余分析(RDA)显示, 溞属Daphnia的仲春下降与捕食性桡足类(尤其是近邻剑水蚤)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浙江千岛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9年1-12月,研究了贫-中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湖泊-浙江千岛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动态及群落多样性。在一年的研究中,共观察到16种桡足类(5种哲水蚤、1种猛水蚤和10种剑水蚤)。根据各种桡足类(桡足幼体+成体)的年平均密度,哲水蚤的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剑水蚤的优势种为一种中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46.81个/L,生物量0.126mg/L,物种多样性指数1.54。桡足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8月份密度达98.50个/L,生物量0.333mg/L;5月份密度仅10.70个/L,生物量0.017mg/L。水平变化以Ⅱ号站现存量为最高,密度达80.10个/L,生物量0.289mg/L;V号站的密度最低,仅29.80个/L;Ⅳ号站生物量最低,0.066mg/L。多样性指数以I站为最高3.21,Ⅸ站最低,仅0.85。桡足类群落多样性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三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敞水区桡足类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特有种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广布性种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哲水蚤种类,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 opsboping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剑水蚤种类.水库的流域面积、滞留时间、鱼类捕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水库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与水库流域面积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水库营养水平的升高,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大型哲水蚤的优势度降低,而剑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的优势度上升.水力滞留时间很短是引起飞来峡水库桡足类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水库捕食性鱼类对甲壳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对桡足类种类影响较小,对桡足类成体密度影响较大.由于地区差异和鱼类捕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桡足类种类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浙江饮用水源地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浙江省16个饮用水源地(H1—H8为河网型,K1—K8为水库型)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季节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优势种(属)21种(轮虫8种、枝角类5种、剑水蚤5种和哲水蚤3种),各类群第一优势种分别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2年间,河网和水库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345.2 L-1和199.4 L-1,生物量分别为0.667 mg/L和0.421mg/L。各类群密度百分比例均以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主,甲壳动物以剑水蚤为主。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与河网水质因子(P0.01)之间相关性比水库(P0.05)更密切,总磷和氨氮分别入选了河网和水库所有有效的回归方程中。通径分析和决策系统分析表明,河网的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对浮游动物群落变动具有正效应,溶解氧具有负效应;总磷含量是影响河网群落变动的最重要因子,叶绿素a含量则是影响群落增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河网剑水蚤、无节幼体和轮虫群落的密度(生物量)与水体综合营养指数TLIc密度(TLIc生物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01),无节幼体密度构成了TLIc密度变动的限制因子,轮虫生物量成为TLIc生物量变动的限制因子,而剑水蚤是一类最重要、稳定的水质指示群落,这对于筛选浮游动物群落的一些拓展性监测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后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敏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2002,26(2):123-129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60年代至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枝角类的种类数从60年代的47种下降至90年代的17种,桡足类的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下降为90年代的9种。60年代枝角类的优势种隆线Sou一亚种在90年代被短尾秀体Sou所取代,60年代的两种优势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与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在90年代消失,而60年代很少的一种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在90年代跃升为优势种。随着滤食性鱼类密度的上升,枝角类的密度从60年代至90年代显下降。哲水蚤1997及1998年的密度明显低于60年代的密度。研究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的下降与后湖湖区沉水植被的退化有关,而优势种的演替主要受滤食性鱼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武汉东湖优势浮游动物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武汉东湖不同季节各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的高峰期,选取了枝角类中的透明搔和透明薄皮溢,桡足类中的特异荡镖水蚤,轮虫中的矩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矩形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原生动物中的篮口虫及草履虫进行碳(C)、氮(N)、磷(P)含量分析,分别测出了上述各个种的C/N和C/P比值。就C、N、P的平均百分数看,原生动物所占的C、N、P的百分数最高,相反,其C/N与C/P比率则是最低的。透明薄皮溞所占的C%接近原生动物,特异荡镖水蚤和透明溢的C%相差不远。透明薄皮溢与特异荡镖水蚤的N%极为接近,而轮虫的N%和P%则仅低于原生动物。按实测数据计算的结果,东湖优势浮游动物的个体重(干)是其C含量的2.07—2.46倍。列举了各个种的个体碳、氮和磷量,并对一些较大个体给定了个体重与个体碳关系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8.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1980—1982年东湖二种优势枝角类: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生态因子。尽管这二种枝角类在一年中有一段共存时间,但高峰期从来是错开的。一般来说,透明溞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或冬季;而隆线溞一亚种则出现在夏季或秋季源沓ㄋ蘑蛘纠此?1980—1982年透明溞的种群密度的年平均值为28.43(17.59—38.50)个/升;隆线溞一亚种为4.64(3.79—5.31)个/升。种群的瞬时出生率(b),;通常大于瞬时增长率(r);瞬时死亡率(d)与b的季节变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透明溞的年平均生物量为0.218(0.163—0.315)毫克干重/升,生产量为9.181(4.877—13.428)毫克干重/升·年,P/B系数为42.38(27.76—56.70)。隆线溞一亚种的年平均生物量为0.046(0.039—0.060)毫克干重/升,生产量为3.417(2.752—3.829)毫克干重/升·年,P/B系数为77.04(61.24—99.74)。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3841ind/m^3,最大33756ind/m^3,最小6.5ind/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3413ind/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构成。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Parac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是夏季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Lu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同盐度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1.
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10~21 m水层,不同季节中心水层分布深度12月9月6月3月;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春(3月)、夏(6月)两季幅度较大,秋(9月)、冬(12月)季节幅度较小;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在各个水层都有分布,密集区大都集中在中上水层(10~21 m),不同种类昼夜垂直移动幅度有所不同;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有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anus incongruen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不显著的种类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光照、温度、饵料是影响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根据1962—1964年部分调查研究资料整理而成的。文中列出了8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的名录,比较了全湖21个采集断面、3个植物带和17个植物群丛以及长江中下游6个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分析了东湖两个断面(Ⅻ和ⅪⅡ)的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和湖中不同水深区的生物量变化情况。全湖面积为28.5平方公里。8月是生物量的高峰期,平均每平方米的生物量为1,068.1克(湿重)或94.8克(风干重)或82克(烘干重)或322千卡(能量)。其中,以黄丝草所占的比例为最大,其次为大茨藻、聚草、黑藻和金鱼藻。全湖水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30,440吨(湿重)或2,337吨(烘干重)或9×109千卡(能量),连同浮游植物(16×109千卡)一起,则东湖全年的原初生产量为25×109千卡,其中水生植物约占总原初生产量的36%。本文最后讨论了水生植物在湖泊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了草食性鱼种放养量的计算公式和合理利用水生植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这四个湖的桡足类,共采得10种,共中有3种是新发现的种类,如激刺北镖溞、腹突荡镖溞和费氏瘦猛溞,已分别加以叙述。其他各种的性质,略记其要,以利鉴别。 (二)这四个湖在夏季中镖溞的数量远较剑溞的为多,而且按各个湖泊的特殊位 置和水性,各有特殊的镖溞。乌拉素海的桡足类与长江下游水质较肥的湖塘中的种类,很相近似,而且还存在着一种鲺(Argulus sp.)的幼体,而鲺是鱼类的一种敌害。 (三)镖溞的分布与湖水的理化坏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湖水所含盐类及其浓度,对它们的分布,似有显著的影响。如青海产有激刺北镖溞,岱海与黄旗海都有直刺北镖溞;乌拉素海却有一般淡水湖的镖溞,如萨氏中镖溞和腹突荡镖溞。 (四)这些剑溞的适应力都较强,能在各种湖水中生活。故分布也较广。如锯缘真剑溞是一习见的淡水种类,既见于黄旗海,也能在青海中生活。又如近邻剑溞、英勇剑溞和透明温剑溞除见于乌拉素海外,也能在岱海和黄旗海中生活。只有刘氏中剑溞,大概局限于一般淡水中。这次只发现于乌拉素海中。 (五)瘦猛溞属的一般种类,常生活在地势较高或低洼的水塘中,能耐低温、硷性或盐度较高的水质,故费氏瘦猛溞能在青海中生活。 (六)这些桡足类的属与种的地理分布,根据现有资料,亦略为述及,以明其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优势浮游动物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武汉东湖不同季节各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的高峰期,选取了枝角类中的透明溞和透明薄皮溞,桡足类中的特异荡镖水蚤,轮虫中的矩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矩形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原生动物中的篮口虫及草履虫进行碳(C)、氮(N)、磷(P)含量分析,分别测出了上述各个种的C/N和C/P比值。就C、N、P的平均百分数看,原生动物所占的C、N、P的百分数最高,相反,其C/N与C/P比率则是最低的。透明薄皮溞所占的C%接近原生动物,特异荡镖水蚤和透明溞的C%相差不远。透明薄皮溞与特异荡镖水蚤的N%极为接近,而轮虫的N%和P%则仅低于原生动物。按实测数据计算的结果,东湖优势浮游动物的个体重(干)是其C含量的2.07—2.46倍。列举了各个种的个体碳、氮和磷量,并对一些较大个体给定了个体重与个体碳关系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浮游生物 I 型网与 II 型网 , 在象山港进行了浮游动物季节性取样, 结合现场监测环境因子, 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 共得 12 类浮游动物幼体、 75 种浮游动物。象山港浮游动物小型化特征明显 , 平均丰度 3 796.7 ind⋅m–3。周年优势种类是针刺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acule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桡足幼体, 其中 , 针刺拟哲水蚤为时空群落贡献最大物种。 ANOSIM 和SIMPER 分析显示, 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主要判别种类有: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强额拟哲水蚤、伪长腹剑水蚤(Oithona fallax)、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瓣鳃类幼虫。浮游动物群落空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 港口区以大个体或适高盐为主 , 港底区以小个体和幼虫为主。空间上主要判别种类是 : 强额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和瓣鳃类幼虫。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 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显示, 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盐度和 pH, 3 个变量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 53.0%, 其中 , 水温是驱动季节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而驱动空间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和 pH。  相似文献   

16.
许隆君  陆鑫歆  王忠锁 《生态学报》2009,29(12):6419-6428
基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梁子湖浮游甲壳动物的采样调查,记录了该湖区浮游甲壳动物22种,隶属9科18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6种,桡足类(Copepoda)6种,包括9属新记录.物种多样性季节性动态变化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次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优势度Y = 0.80±0.01),小栉溞(Daphnia cristata,Y = 0.50±0.03)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Y = 0.58±0.04);而桡足类优势种在夏、秋和冬春季依次为长江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yangtsekiangensis,Y = 0.41±0.01)、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Y = 0.46)和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Y = 0.65±0.18).浮游甲壳类个体密度以春季最高((292±85) ind/L),夏、秋、冬季渐低(依次为(169±104)、(140±53)、(120±0) ind/L).物种多样性冬春季较低(物种数S≤12,丰富度指数D = 0.77和0.71,香农-威纳指数H = 1.79和1.45),夏秋季较高(S≥17,D = 0.98和0.88,H = 1.78和1.83).梁子湖浮游甲壳类动物多样性年际差异不显著,表明湖区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不同磷条件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海洋浮游动物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在分别喂食高磷和低磷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时的个体生长发育和摄食的情况。低磷扁藻(C/P=197或375,摩尔比)喂食安氏伪镖水蚤,安氏伪镖水蚤生长速率分别为g=(0.0437±0.0030)/d和g=(0.0339±0.0049)/d,高磷扁藻(C/P=78,摩尔比),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速率为g=(0.1040±0.0395)/d。另外,从无节幼体到桡足幼体的发育所需的时间延长了1.5—2倍。就蚤体磷含量而言,在高磷条件下,个体的磷含量为干重的0.30%—0.33%,处于低磷喂养条件下的个体磷含量仅为0.08%—0.28%。结合生长速率和蚤体磷含量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相关的线性关系。最后,在低磷条件下,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三个生长阶段的安氏伪镖水蚤个体的摄食率分别为150—370、695—703、648—733 cells/(ind?h),明显低于高磷条件下的790、720、728 cells/(ind?h)。据此得到结论:在磷限制条件下培养的饵料藻导致其营养价值发生了变化(C/P和C/N比值),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发育以及摄食率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表明海洋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亦受到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东湖沉积物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氮和磷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武汉东湖的沉积物中氮(N)的平均含量上层(0—10厘米)为14.2毫克/克(干重,下同),下层(10-40厘米)为12.0毫克/克。磷(P)的平均含量上层为0.87毫克/克,下层为0.62毫克/克。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垂直和平面分布上的差异,上层高于下层,水果湖区高于其它湖区。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溶解氮的浓度高,平均为儿.52毫克/升,主要以氨氮的形态存在,占总溶解氮的61.3%。总溶解磷的浓度较低,平均为0.113毫克/升,其中正磷酸盐占55.8%。间隙水中氮和磷的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季和秋季的浓度高,冬季和春季浓度低。除氨氮外,间隙水中氮和磷的浓度比底层湖水中氮和磷的浓度高,但一般不超过5倍,表明沉积物和湖水之间溶解的营养物质交换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9.
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分季节对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焦岗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7种,其中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5属6种;全湖枝角类的优势种为秀体溞(Diaphanosoma sp.)、矩形尖额溞(Alona rectangul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桡足类的优势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t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6.30±313.75)ind·L-1和(1.80±3.18)mg·L-1;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夏季[(28.53±55.91)ind·L-1]和春季[(0.61±0.70)mg·L-1],桡足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31.47±51.09)ind·L-1和(2.82±4.58)mg·L-1;全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1.07±0.81,最大值(1.74±0.46)出现在春季;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与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变化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水温、p H、溶解氧、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等。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新丰江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新丰江水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浮游植物34种,丰水期以蓝、绿藻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31.7%和26.8%,蓝藻、绿藻细胞微小,chl-a量未占优势;枯水期硅藻为优势种群,占63.9%。浮游动物22种,丰水期轮虫为主,占65.3%,枯水期桡足类占81%,丰水期动物密度较高,但丰水期以轮虫如螺形龟甲轮虫为主,枯水期以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广布中剑水蚤居多,因此枯水期生物量高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