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欢属是豆科,含羞草亚科,Ingeae族的一个中等大的属,全世界不下1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南半球热带,亚热带为主。国产合欢属27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2.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的一种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它在世界中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美洲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印度-马来雨林群系,称为世界三大赤道雨林区。中国的雨林是属于印度-马来雨林的一部分,在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的南部有小面积分布。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是组成种类丰富,并以热带的植物为主,外貌终年常绿,具高大的乔木和挺直的树干。林中结构复杂,具有木质大藤本植物、茎花、附生和绞杀植物等,均构成热带雨林的特有的景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部高等真菌的热带亲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南部,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高等真菌区系与世界热带真菌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该地区高等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主要有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的成分,尽管在该区高等真菌区系中也有相当比重的温带成分。该区系中某些属种可能有古南大陆起源的背景,另一些区系成分与热带亚洲的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它们具有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其他热带雨林类似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物种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北缘类型。由于发生在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北缘,受到季节性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影响,它们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属种;在生态外貌上,低地的热带雨林的林冠层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落叶树种,大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比例相对较低,而藤本植物和叶级谱上的小叶植物更为丰富;与热带亚洲非季节性气候地区的低地热带湿润雨林有一定区别,被称为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西南部与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在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通过比较,云南与广西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特征上最接近;云南含龙脑香科植物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尽管分布海拔偏高(可分布到海拔1 100m,最高可达1 300m),但体现了低地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具有最高比例的热带亚洲分布属种。中国不同地区对热带雨林研究的文献在对其界定、分类、描述及生态外貌特征和树种丰富度等方面的记载都不尽相同。该文简要评述了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  相似文献   

5.
鼬獾(Melogale moschata)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中南、西南等广大地区。在我国的分布区大约在东经97°-123°,北纬18°-32°之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热带黏菌的已知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4省区的南部及海南、香港和澳门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地理上的热带。为了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热带地区黏菌资源的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文中通过标本采集、鉴定和复核以及文献考证研究了已知的发生于中国热带地区的黏菌种类,对一些物种分类地位和名称变化进行了更新,同时记述了每个物种的生境和在我国热带地区的分布。结果表明:中国热带地区现知黏菌6目13科35属160种,其中,广东南部为23种,广西南部为61种,海南为33种,云南南部为67种,台湾南部为26种,香港为66种,澳门为10种。从黏菌的目级水平来看,中国热带地区现知黏菌鹅绒菌目1种,刺轴菌目5种,无丝菌目22种,团毛菌目32种,绒泡菌目73种,发网菌目27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部热带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热带地区包括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南到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雷州半岛、台湾的南部和海南岛。依据现有植物区系的记录和资料,中国的热带地区至少具有野生种子植物227科2,181属12,844种。中国的热带植物区系以热带和主产热带,但分布区延伸到亚热带和温带的科为主,在属的组成上,也以热带分布属占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所占比例最大,标志着其热带边缘性质和具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因不同地区地质历史及生态环境的差异,中国热带植物区系在不同地区的组成和地理成分也有一定差异。总的来说,我国西南部到东南部各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科和属的相似性分别在90%和64%以上,但种的相似性一般低于50%。具体而言,西藏东南部与云南东南部显示出具有更多的共同优势科属和更大的植物区系相似性;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洲成分比例最高,虽然它们之间在种的相似性上最大,但在优势的科属上差异较大;海南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总体比例最高,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比例最大。中国热带植物区系在不同地区间演化和发展上的差异与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关,如印度支那板块向东南逃逸、云南发生地质板块顺时针旋转和位移、云南南部与东南部在地质历史上曾有的隔离以及海南岛向东南的位移等。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物候学理论为指导,GIS为技术支持,气象站物候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的日序与其对应观测站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广西木棉物候期三维空间演变模型,制作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三维空间演变专题图,分析广西木棉主要物候随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广西木棉主要物候期从低纬度的沿海南部地区向高纬度的北部地区逐渐演变;同一纬度,从低海拔的平地和丘陵地区向高海拔的山区逐渐演变。  相似文献   

9.
王宇宁  王宁 《生物学通报》2002,37(12):53-54
思茅市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 ,西双版纳州以北 ,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横断山脉南段向南延伸形成的中山峡谷和盆地丘陵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 ,山峰海拔在 130 0~180 0 m之间 ,盆地、丘陵海拔在 80 0~ 130 0 m之间 ,澜沧江从思茅市西部流过。思茅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气候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约 18℃ ,年降雨量 10 0 0~2 0 0 0 mm。 5~ 9月为雨季 ,炎热多雨 ;10月至次年 4月为旱季 ,温暖干燥。思茅市地处南亚热带—北热带过渡地区 ,当地植被可以划分为思茅松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混交林、竹林和灌草丛等 6种类型 ,常见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共有海牛亚目(Doridacea)软体动物136种,隶属于23科49属,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些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黄、渤海,少数种类仅分布于黄、渤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南端,地理位置在北纬21°08′~22°40′,东经99°55′~101°50′之间。其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总面积19125平方公里,人口75.86万,居住着傣、汉、哈尼、布朗、基诺、瑶、彝、佤、回、苗、壮等13种民族,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亚洲内陆向中南半岛、南亚热带与北热带的过渡地区,东南距北部湾仅400余公里,西南距孟加拉湾近600公里,分别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介   《广西植物》1982,(4):181-188
<正> 本属是一个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及热带澳洲的严格地旧世界热带分布式样的属,约100种,以喜马拉雅地区以南的印度次大陆为本属的分布中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属,其起源可能发生于冈瓦纳古陆;在亚洲的北界,已分布至尼泊尔、不丹、我国西藏东南、湖北南部、江苏长江口,直到日本的纪伊半岛。我国有12种,2变种,其中有3个特有种。种的分布以云南最多(10种),向东渐减,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仅有1种。在这一区的发展,似  相似文献   

13.
广东季雨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雨林是分布在具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热带地区,在干季或多或少,甚至全部落叶的森林植被;是介于热带雨林向热带稀疏林过渡的居间类型,而不是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植被类型。应归属于经向地带性植被,而非纬度地带性植被。并且,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也不会有季雨林发育。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榕树+香蒲桃+野苹婆(Ficus microcarpa+Syzygium odoratum+Sterculia lanceolata)群落等类型不是季雨林,而是热带季节雨林,属广义的热带雨林范畴。  相似文献   

14.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十万大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垂直分布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万大山植物区系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蕨类植物非常丰富,现已发现52仲、113属、264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可以划分11种类型(变型),可种可以划分为14种类型(变型)。本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热带分布属占81.42%,热带分布种占66.77%。亚洲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本区系与亚洲热带植物区系特别是中南半岛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区系地理成分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聚类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一个以保护金花茶及其赖以生存的北热带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195.1公顷。2016年完成《复合桂花香型金花茶花茶制作工艺》,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及科技成果登记证书;2016年完成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物种保护试点项目》;2015年成功获得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开展《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乳源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源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12°52'~113°29',北纬24°28'~25°06'之间。根据统计和调查,乳源县有野生种子植物171科, 753属, 1910种。科、属、种的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科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占57.14%),其中科的热带性成分占68.57%;属以泛热带分布最多(21.26%),其中属热带性成分占58.19%的;种以中国特有种最多(占53.53%),而种的热带性成分占29.25%。该区系的优势科主要有猕猴桃科、木通科、安息香科、山茱萸科、茜草科、金缕梅科、山茶科等,它们大多为热带和亚热带分布科。与邻近地区比较,与乐昌植物区系的联系最高,其次是车八岭和武夷山,黑石顶和广西大瑶山低一些,神农架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与台湾种子植物间断分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植物的间断分布是东亚生物地理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该文对种子植物进行了统计,发现有50属具有该分布式样的种对或种(包括变种和亚种);30属呈台-琼(至粤南)-西南间断分布,而其中大多数类群的分布区在粤南-桂南-滇南,即中国热带线以南。统计结果显示,有41属被子植物在台湾和西南之间呈连续分布;有35属从台湾分布至海南(和/或华南)或至福建(和华南)。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类群的连续分布,以及两者植物区系的巨大相似性表明,台湾作为大陆性岛屿,与中国大陆曾经属于一个统一的植物区系。新近纪以来台湾中央山脉和中国西南至东喜马拉雅地区均经历了海拔升高的过程,形成相似的低至中、高山生境;在第四纪冰期,一些类群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形成连续的分布区。后来全球气温升高,这些植物类群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迁移,由于华东至华中和华南缺少高山生境,使得原来连续分布的某些类群或其祖先类群在中国西南和台湾两地之间灭绝,从而形成间断分布。同时,台湾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后造成分类群在台湾和西南地区的隔离分化,以及中国南端热带生境的不连续性导致热带植物属种分布区的破碎也是形成台湾和西南间断分布的重要因素。最后将西南和台湾间断分布类群归纳为3种类型:孑遗型、分化型和热带型。  相似文献   

20.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褐飞虱已成为我国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初步查明,褐飞虱在我国过冬地区的分布大体以一月份12℃等温线为北限,由于各年冬季气温高低的不同,越冬北界摆动于北纬21—25°之间;冬季田间有无稻苗存活,是能否在当地过冬的生物指标。按越冬分市可划分为: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岛南端;2.少量越冬区:海南岛中部至北回归线之间;3.不能越各区:常年在北回归线以北无越冬。 褐飞虱常年不能越冬的广大稻区内,每年春夏季发生的虫源,经近年来多方面研究,证明是自南向北远距离迁飞而来。 根据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南、北各稻区发生的代数和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试将我国东半部划分为六个发生区:即终年繁殖区、少量越冬区、南岭6、7代区、岭北5代区、沿江4代区、沿淮2—3代区。 近三年的研究,特别是1977年在我国各稻区设点进行迁飞跟踪观察表明,春、夏季向北迁飞有五个过程,秋季又有三次向南回迁。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途径大体是:4月中、下旬—5月上旬第一次“北迁”,是由19°N以南终年繁殖区迁到两广南部20—23°N之间;5月中、下旬—6月上旬第二次“北迁”,是由海南岛中部往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迁到我国两广南部和南岭地区;6月中、下旬—7月初第三次“北迁”,是由两广南部稻区主迁到南岭以北至长江南岸;7月上、中旬第四次“北迁”,是由南岭地区主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井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8月初第五次“北迁”,是自岭北、沿江区南部迁到江淮间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9月初沿淮、淮北中稻成熟,开始往南回迁,9月中旬出现由江淮间迁向长江以南的回迁峰;9月下旬—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0月中旬起—11月间,由江南、岭北回迁到华南以及更南地区。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提出我国东半部地区褐飞虱的发生区划与迁飞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